一种滚筒式残膜输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72917发布日期:2020-05-26 16:04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滚筒式残膜输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农用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滚筒式残膜输运装置。



背景技术:

残膜输运是将捡拾弹齿挑起的残膜运送至集膜箱的过程,是残膜回收的重要环节。

发明人了解到,专利cn2596721y中涉及一种脱送残膜装置,将残膜从捡拾装置上脱下并输送到集膜装置中,实现残膜的脱送作业,但受转速等因素影响,极易发生残膜缠绕现象,导致残膜无法抛出;残膜在输膜辊上的长时间积聚还容易造成输膜辊停止转动,驱动电机烧毁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滚筒式残膜输送装置,能够解决残膜输送装置工作过程中,残膜容易缠绕在输膜辊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滚筒式残膜输运装置,包括支撑机构和通过支撑机构支撑的输膜辊,所述输膜辊能够沿自身中心轴线转动,所述输膜辊包括滚筒,所述滚筒的外圆侧面沿圆周方向均布设有多个输膜叶片,每个输膜叶片的延伸方向与滚筒的轴线方向平行,所述输膜叶片中沿滚筒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空槽以使得输膜叶片呈锯齿结构。

所述输膜叶片包括交错布置的第一输膜叶片和第二输膜叶片,每个第一输膜叶片的两侧为第二输膜叶片,所述第一输膜叶片与第二输膜叶片中的空槽交错布置,以适配于偏心捡拾滚筒中,相邻列捡拾齿的开口交错布置的结构。

进一步,所述滚筒外圆侧面均布设有刀片,所述刀片的数量为输膜叶片数量的二分之一,所述刀片的延伸方向与输膜叶片的延伸方向相同,每个刀片处于相邻的两个第一输膜叶片与第二输膜叶片之间。

进一步,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外壳,所述滚筒设置在外壳的内腔中,所述外壳的下侧设有进料口,以使得输膜叶片能够从进料口处伸出并与偏心捡拾滚筒的外表面接触;所述外壳的上部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用于连接集膜箱。

进一步,所述外壳包括上封板、下封板和两个侧板,两个侧板之间安装有所述上封板和下封板,所述下封板与上封板的上端之间形成出料口,所述下封板与上封板的下端之间形成进料口。

进一步,所述上封板包括依次连接且互为相切的圆弧段、曲面段、直线段,所述圆弧段的半径为r0,曲面段的延伸轨迹满足阿基米德螺旋线r=r0+11.5θ;其中r为极径,θ为极角,其中

进一步,输膜辊的转轴通过轴承与外壳转动连接,所述外壳与支撑架连接,所述支撑架通过地面支撑,所述外壳与支撑架之间的位置能够调节并固定,以改变输膜辊在竖直方向的高度。

进一步,多个输膜叶片距离滚筒最远的一端所形成的圆侧面与上封板具有输送间隙,所述输膜叶片的转速大于设定数值,以使得输送间隙中形成沿设定转动方向运动的驱动气流,所述驱动气流能够驱动从输膜叶片中甩出的残膜继续向着出料口的方向运动,并排出。

进一步,所述输膜叶片端部线速度v与滚筒半径r的关系为v2>6r。

进一步,所述外壳的侧面处固定连接有角钢,所述角钢用于连接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与角钢之间设置有多个调整垫片,所述调整垫片的数量能够调节以改变外壳、输膜辊在竖直方向的高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输膜叶片沿输膜辊轴向延伸,能够完全覆盖捡拾滚筒的轴向区域,可保证残膜有效输运;同时第一输膜叶片与第二输膜叶片交错布置的方式能够适配偏心捡拾滚筒中捡拾齿的交错布置形式。

(2)刀片均布于输运滚筒外表面,可割断缠绕在输运叶片上的残膜,防止残膜因缠绕在输运叶片上而无法抛出的现象发生。

(3)输膜叶片端部线速度v与输膜滚筒半径r的关系为v2>6r,避免残膜与输膜叶片发生大规模缠绕,保证残膜顺利输送至集膜箱。

(4)上封板中曲面外壳更有助于残膜的运动,保证残膜被顺利输送至集膜箱。

(5)角钢与支撑架之间可增减调整垫片,以调节输运装置与捡拾滚筒的距离,适应不同的残膜状态,达到更好的输运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整体结构轴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去除侧板后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输膜辊与偏心捡拾滚筒配合使用的示意图。

图中:1、外壳;2、输膜辊;3、角钢;4、方管;5、法兰盘;6、轴承座;7、支撑架;8、调整垫片;9、转轴;10、偏心捡拾滚筒;101、上封板;102、侧板;103、下封板;201、第一输膜叶片;202、第二输膜叶片;203、刀片;204、固定角铁;205、夹紧扁铁;206、滚筒。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为了方便叙述,本发明中如果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的一种典型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提供了一种滚筒式残膜输运装置,包括支撑机构和通过支撑机构支撑的输膜辊2,所述输膜辊2能够沿自身中心轴线转动,所述输膜辊2包括滚筒206,所述滚筒206的外圆侧面沿圆周方向均布设有多个输膜叶片,每个输膜叶片的延伸方向与滚筒206的轴线方向平行,所述输膜叶片中沿滚筒206的轴线方向依次设置空槽以使得输膜叶片呈锯齿结构。

所述输膜叶片包括交错布置的第一输膜叶片201和第二输膜叶片202,每个第一输膜叶片201的两侧为第二输膜叶片202,所述第一输膜叶片201与第二输膜叶片202中的空槽交错布置,以适配于偏心捡拾滚筒206中,相邻列捡拾齿的开口交错布置的结构。

具体的,如图2、3所示。第一输膜叶片201的空槽从捡拾滚筒206的第一个条形开口的内侧面开始,第二输膜叶片202的空槽从捡拾滚筒206的第二个条形开口内侧面开始,依尺寸关系l1=s1+2s2、l2=s2形成锯齿,其中l1为锯齿的宽度,l2为空槽宽度,s1为捡拾滚筒206条形开口之间的距离,s2为捡拾滚筒206条形开口宽度。输膜叶片完全覆盖捡拾滚筒206轴向区域,可保证残膜有效输运。

具体的,固定角铁204焊接在滚筒206上,输膜叶片和刀片203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夹紧扁铁205和固定角铁204之间。

所述滚筒206外圆侧面均布设有刀片203,所述刀片203的数量为输膜叶片数量的二分之一,所述刀片203的延伸方向与输膜叶片的延伸方向相同,每个刀片203处于相邻的两个第一输膜叶片201与第二输膜叶片202之间。

具体的,刀片203均布于滚筒206外表面,可割断缠绕在输运叶片上的残膜,防止残膜因缠绕在输运叶片上而无法抛出的现象发生,刀片203高度h1与输膜叶片高度h2关系为h1=(1/3~1/2)h2。

所述支撑机构包括外壳1,所述滚筒206设置在外壳1的内腔中,所述外壳1的下侧设有进料口,以使得输膜叶片能够从进料口处伸出并与偏心捡拾滚筒206的外表面接触;所述外壳1的上部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用于连接集膜箱。

所述外壳1包括上封板101、下封板103和两个侧板102,两个侧板102之间安装有所述上封板101和下封板103,所述下封板103与上封板101的上端之间形成出料口,所述下封板103与上封板101的下端之间形成进料口。

所述上封板101包括依次连接且互为相切的圆弧段、曲面段、直线段,所述圆弧段的半径为r0,曲面段的延伸轨迹满足阿基米德螺旋线r=r0+11.5θ;其中r为极径,θ为极角,其中

输膜辊2的转轴9通过轴承与外壳1转动连接,所述外壳1与支撑架7连接,所述支撑架7通过地面支撑,所述外壳1与支撑架7之间的位置能够调节并固定,以改变输膜辊2在竖直方向的高度。

具体的,输膜辊的转轴的半轴,半轴通过法兰盘5与输膜辊固定,所述半轴通过轴承座6与外壳转动连接。

所述输膜叶片距离滚筒206最远的一端所形成的圆侧面与上封板101具有输送间隙,所述输膜叶片的转速大于设定数值,以使得输送间隙中形成沿设定转动方向运动的驱动气流,所述驱动气流能够驱动从输膜叶片中甩出的残膜继续向着出料口的方向运动,并排出。所述输膜叶片端部线速度v与滚筒206半径r的关系为v2>6r。

所述外壳1的侧面处固定连接有角钢,所述角钢用于连接支撑架7,所述支撑架7与角钢之间设置有多个调整垫片8,所述调整垫片8的数量能够调节以改变外壳1、输膜辊2在竖直方向的高度。

具体的,为了实现外壳的固定,支撑架包括相互分离的两个支架,两个支架之间设置有方管4,所述方管通过螺栓与支架固定连接。外壳中的上封板和下封板的表面分别焊接有角钢3,角钢3通过螺栓连接固定在方管4上。

工作原理:通过外部链轮带动输膜辊2转动,输膜叶片将残膜从偏心捡拾滚筒206顶部刮起,残膜在推力作用下随输膜叶片一起转动,当转到滚筒206上半部分时,残膜在离心力作用下从出料口抛出,由于输膜辊2高速旋转,在输膜辊2和外壳1之间形成气流场,迫使残膜沿着曲面外壳1运动至集膜箱。若残膜较长或转速不合适,导致残膜缠绕在输膜叶片上,刀片203可将其割断,保证残膜在推力、离心力和气流场的共同作用下顺利运送至集膜箱。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