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性顶针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78651阅读:9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弹性顶针部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模具脱模装置,具体来说是一种弹性顶针部件。



背景技术:

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指将受热融化的材料由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注塑模具通常由动模和定模两部分组成,动模安装在注射成型机的移动模板上,定模安装在注射成型机的固定模板上。在注射成型时动模与定模闭合构成浇注系统和型腔,开模时动模和定模分离以便取出塑料制品。

目前在进行注塑加工时,在完成注塑成型后,为了提高产品的脱模效率及脱模质量,往往在模具上设置了专用的产品脱模顶针装置,并通过顶针装置对产品进行驱动达到脱模的目的,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当前所使用的顶针装置结构较为复杂,且调节灵活性不足,因此极大的限制了顶针装置使用的灵活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当前顶针设备的动力设备主要是靠液压气压缸驱动,动力稳定性相对较差,尤其是是当产品与模具发生刮蹭时极易造成产品结构受损,且动力传动比也相对较低,从而导致运行能耗较高,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弹性顶针部件,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弹性顶针部件,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运行能耗低等特点,另具有对产品顶出驱动力均匀且稳定性好,可有效的为产品脱模提供可靠的动力。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弹性顶针部件,包括动模座板、动模板、动模仁、顶针底板、设于顶针底板上方的顶针面板、弹性顶针、顶出弹簧及复位顶杆,所述弹性顶针一端设于顶针底板上而另一端贯穿顶针面板和动模仁, 所述弹性顶针的顶端分叉为两个顶针支杆,两个顶针支杆之间具有弹性张口,所述顶针支杆包括位于顶部的半圆顶头与下部的杆身,所述半圆顶头的开合面上开设产品模槽,所述杆身为由上至下逐渐缩小杆径的锥形杆体;所述顶出弹簧安装于动模座板槽孔内,顶出弹簧一端安装有胶垫,另一端和顶针底板连接。

优选地,所述弹性顶针及复位顶杆至少为两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具有结构简单,使用灵活方便,运行能耗低等特点,另具有对产品顶出驱动力均匀且稳定性好,利用杆体自身的弹性实现对注塑产品顶出脱扣,从而不对注塑产品本身造成任何损伤,确保进行优良的脱模工序,提升产品合格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动模座板;2、动模板;3、动模仁;4、顶针底板;5、顶针面板;6、弹性顶针;7、顶出弹簧;8、复位顶杆;9、顶针支杆;10、产品模槽;11、胶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所达成的功效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用以较佳的实施例及附图配合详细的说明,说明如下:

一种弹性顶针部件,包括动模座板1、动模板2、动模仁3、顶针底板4、设于顶针底板4上方的顶针面板5、弹性顶针6、顶出弹簧7及复位顶杆8,所述弹性顶针6一端设于顶针底板4上而另一端贯穿顶针面板5和动模仁3, 所述弹性顶针6的顶端分叉为两个顶针支杆9,两个顶针支杆9之间具有弹性张口,所述顶针支杆9包括位于顶部的半圆顶头与下部的杆身,所述半圆顶头的开合面上开设产品模槽10,所述杆身为由上至下逐渐缩小杆径的锥形杆体;所述顶出弹簧7安装于动模座板1槽孔内,顶出弹簧7一端安装有胶垫11,另一端和顶针底板4连接。

所述弹性顶针6及复位顶杆8至少为两组。

弹性顶针6穿伸入动模仁3上开设的圆形装配孔内,首先弹性顶针6全部伸嵌入装配孔中,因装配孔的大小限制使得弹性张口闭合,两个顶针支杆9相贴形成一个整圆杆体,且整圆杆体的上端具有拼合形成的整体产品模槽10。完成注塑及冷却工序后进行分模,弹性顶针6同时被由下至上顶出,在逐步上升过程中两顶针支杆9之间的弹性张口在弹力作用下慢慢恢复自然张开状态。因顶针支杆9的杆身为逐渐缩小的锥形杆体,使得杆身与模具装配孔之间具有间隙空间,故为弹性张口上升过程中的逐渐张开提供让位空间。直至弹性顶针6上升至最高位置,弹性张口恢复至最大的张开程度,进而通过弹性顶针6的顶出动作将位于产品模槽10内的注塑部分脱扣,保障整体注塑产品的优良脱模工序。

开模后,注塑机动模板2拉动模具动模部分后退,模具分型面出打开,模具型芯失去对复位顶杆8的压制作用, 在顶出弹簧7的顶动下,顶针底板4推动弹性顶针6跟动模后退的步伐将产品从动模仁3内顶出,使产品留于模具型芯镶件上,从而完成机构前模顶出功能;

复位时,闭模时,型芯推动复位顶杆8,从而压迫顶出弹簧7压缩,及顶板底板复位;模具闭合,等待下一个注塑循环的开始。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