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林业工程栽培扶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73661发布日期:2020-11-27 10:09阅读:9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林业工程栽培扶正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林业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林业工程栽培扶正装置。



背景技术:

林业工程,是指以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将各种工程技术应用于森林资源培育、开发利用及林产品加工的活动,而在树木的生长过程中容易出现歪倒的情况,此时需要进行扶正处理。

虽然现有技术能够实现对树木进行扶正处理,但是现有技术存在通过多个弹簧实现扶正定位容易出现其中任意弹簧的老化影响扶正能力,同时仍存在无法扶正处树木的整圆程度较差导致扶正效果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林业工程栽培扶正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通过多个弹簧实现扶正定位容易出现其中任意弹簧的老化影响扶正能力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林业工程栽培扶正装置,包括底环、顶环和顶板,所述底环的上方设有顶环,所述顶环的上端固接有顶板,所述顶板的内部安装有定位装置;

所述定位装置包括第一螺杆、支杆、压板、弹簧片、滑块和轴承;

多个所述第一螺杆的外侧均通过轴承与顶板转动相连,所述第一螺杆的外壁螺纹相连有滑块,所述滑块均与顶板滑动相连,所述滑块的内侧均通过支杆与压板固定相连,所述压板的外壁均安装有弹簧片。

优选的,所述顶环的内部安装有驱动装置;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第二圆环、齿盘、齿轮、连块、连杆、滑环和辊轮;

所述滑环位于顶环的内部,所述滑环与顶环间隙配合,所述滑环的内部转动相连有多个辊轮,所述滑环的外侧通过多个连杆与齿盘固定相连,所述齿盘的上方啮合相连有多个齿轮,所述齿轮的内侧均与第一螺杆的外侧固定相连,所述齿盘的外侧通过多个连块与第二圆环固定相连。

优选的,所述底环的上方通过升降装置与顶环活动相连;

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竖杆、竖板、横杆、卡块、套筒、弹簧、卡槽和第二圆环;

多个所述套筒固接在底环的上端,所述套筒的内部均间隙配合有竖杆,所述竖杆的上端与顶环固定相连,所述竖杆的下方内部间隙配合有卡块,所述卡块的外侧均通过横杆与竖板固定相连,所述竖板的外侧均固接有第一圆环,所述横杆的外壁外侧均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内外两侧分别与竖杆和竖板固定相连,所述套筒的内侧内壁加工有多个卡槽。

优选的,所述卡槽与卡块之间可构成卡合结构。

优选的,所述底环、顶板、顶环、齿盘、滑环和第一圆环均为分体式设计。

优选的,所述底环的下端固接有多个刺针,所述底环和顶板的上表面分体处均固接有垫块,所述垫块的内部间隙配合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的外侧外侧均螺纹相连有螺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新型林业工程栽培扶正装置,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

设置有第一螺杆、支杆、压板、弹簧片、滑块、第一圆环、齿轮和齿盘之间的配合,使转动第一圆环即可带动齿盘和齿轮之间的传动,使多个齿轮、第一螺杆可进行同步的转动,实现驱动表面的滑块带动压板向内同步移动实现扶正定位,避免了通过多个弹簧实现扶正定位容易出现其中任意弹簧的老化影响扶正能力。

设置有竖杆、竖板、横杆、卡块、套筒、弹簧、底环、顶环和压板之间的配合,使通过向上拉动顶环,可实现将压板的高度调整以此对应树木的整圆程度较高的位置,松开顶环后卡块可卡进最近的下方卡槽内部,实现高度位置支撑,避免了现有技术无法扶正处树木的整圆程度较差导致扶正效果较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顶板、齿轮和齿盘处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顶环、顶板和齿轮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底环、刺针和竖杆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底环,2、升降装置,201、竖杆,202、竖板,203、横杆,204、卡块,205、套筒,206、弹簧,207、卡槽,208、第一圆环,3、定位装置,301、第一螺杆,302、支杆,303、压板,304、弹簧片,305、滑块,306、轴承,4、驱动装置,401、第二圆环,402、齿盘,403、齿轮,404、连块,405、连杆,406、滑环,407、辊轮,5、顶板,6、顶环,7、刺针,8、螺母,9、第二螺杆,10、垫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林业工程栽培扶正装置,包括底环1、顶环6和顶板5,底环1的上方设有顶环6,顶环6的上端固接有顶板5,顶环6可对顶板5进行支撑,顶板5的内部安装有定位装置3,定位装置3包括第一螺杆301、支杆302、压板303、弹簧片304、滑块305和轴承306,多个第一螺杆301的外侧均通过轴承306与顶板5转动相连,顶板5可通过轴承306对第一螺杆301进行转动支撑,第一螺杆301的外壁螺纹相连有滑块305,第一螺杆301转动即可驱动滑块305进行移动,滑块305均与顶板5滑动相连,滑块305的内侧均通过支杆302与压板303固定相连,滑块305可通过支杆302带动压板303进行移动,压板303的外壁均安装有弹簧片304,压板303可带动弹性片304进行移动。

顶环6的内部安装有驱动装置4,驱动装置4包括第二圆环401、齿盘402、齿轮403、连块404、连杆405、滑环406和辊轮407,滑环406位于顶环6的内部,滑环406与顶环6间隙配合,滑环406可在顶环6的内部进行转动,滑环406的内部转动相连有多个辊轮407,通过辊轮407可便于减小滑环406的转动驱动力,滑环406的外侧通过多个连杆405与齿盘402固定相连,滑环406可通过连杆405对齿盘402进行转动支撑,齿盘402的上方啮合相连有多个齿轮403,齿盘402可带动齿轮403进行转动,齿轮403的内侧均与第一螺杆301的外侧固定相连,齿轮403可带动第一螺杆301进行转动,齿盘402的外侧通过多个连块404与第二圆环401固定相连,第二圆环401可通过连块404带动齿盘402进行转动。

底环1的上方通过升降装置2与顶环6活动相连,升降装置2包括竖杆201、竖板202、横杆203、卡块204、套筒205、弹簧206、卡槽207和第一圆环208,多个套筒205固接在底环1的上端,底环1可对套筒205进行转动支撑,套筒205的内部均间隙配合有竖杆201,竖杆201可在套筒205的内部进行移动,竖杆201的上端与顶环6固定相连,竖杆201可对顶环6进行支撑,竖杆201的下方内部间隙配合有卡块204,卡块204可在竖杆201的内部进行横向移动,卡块204的外侧均通过横杆203与竖板202固定相连,竖板202的外侧均固接有第一圆环208,第一圆环208可通过竖板202和横杆203带动卡块204进行移动,横杆203的外壁外侧均设有弹簧206,弹簧206的弹性系数k为500n/m,弹簧206的内外两侧分别与竖杆201和竖板202固定相连,竖板202向外移动即可拉伸弹簧206,套筒205的内侧内壁加工有多个卡槽207,卡槽207与卡块204之间可构成卡合结构,卡槽207可对卡块204的位置进行限制底环1、顶板5、顶环6、齿盘402、滑环406和第二圆环401均为分体式设计,底环1、顶板5、顶环6、齿盘402、滑环406和第尔圆环401可通过组合形成整环,底环1的下端固接有多个刺针7,刺针7可便于底环1与地面的固定,底环1和顶板5的上表面分体处均固接有垫块10,垫块10的内部间隙配合有第二螺杆9,第二螺杆9的外侧外侧均螺纹相连有螺母8,通过第二螺杆9和螺母8拧紧配合实现底环1、顶板5、顶环6、齿盘402、滑环406和第二圆环401之间所有的组装。

当需要此新型林业工程栽培扶正装置使用时,首先使用者将底环1、顶板5、顶环6、齿盘402、滑环406和第二圆环401分别在需要扶正的树木两侧放置,随后将分体的底环1和顶板5向内组合,并在对应的位置插入第二螺杆9拧紧螺母8,实现整体设备的安装,随后使用者可将树木底部的中心位置与底环1的中心位置对其后向下推动,使刺针7插进树木下方的土壤中,实现整体设备的位置固定,而后,使用者需拉动顶板5进行移动,使压板303的水平高度对应的树木部分整圆程度较高,松开顶板5后卡块204可自动卡回最近的下方卡槽207内部,实现高度固定,最后使用者需要转动第二圆环401,使第二圆环401带动齿盘402转动,使齿盘402可驱动齿轮403进行同步转动,齿轮403带动第一螺杆301的转动可驱动表面的滑块305向内移动,以此使四个压板303同时向内移动将树木推至与根部中心一致的竖直位置,完成扶正工作,待树木扶正自行生长后可拧松螺母8即可实现设备拆卸。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