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腊肠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80137阅读:67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腊肠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腊肠俗称香肠,是指以肉类为原料,经切,绞成丁,配以辅料,灌入动物肠点衣经发酵、成熟干制成的肉制品,是我国肉类制品中品种最多的一大类产品。广式腊肠以其外型美观、腊香浓郁、醇香回甜、肠体油润等特点而享誉中外,是广东的特色传统肉制品。因此,广东素有“秋风起,食腊味”之说,其独具特色的腊香味是使人们趋之若鹜的主要原因。随着国际市场一体化,作为人们日常必需消费品的肉制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具有民族特色的肉制品具有国际竞争力。广式腊肠作为我国传统肉制品中的一大地方特色产品,腊肠具备风味独特,色彩鲜丽,并有爽脆、香醇、咸味均匀、美味可口等特点,成为腊肠中的上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国内外享有声誉。

然而由于传统工艺传统广式腊肠生产中由于时间长、缺乏标准,产品质量不稳定,过度氧化有蛤败味;而目前工业化生产中,由于生产时间短,品质稳定,但风味不足,多为个体小作坊式,少数企业违禁添加有害成分,带来重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瓶颈,从而提出一种可工业化成产的腊肠及其制备工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腊肠,所述腊肠由如下如下成分组成:100重量份的瘦肉、50重量份的白肉、16.8-20重量份的调味料;

其中所述调味料中,酱油2-3重量份,精盐2.8-3重量份,白糖9-10重量份,白酒3-4重量份。

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腊肠的制备工艺,所述工艺步骤如下:

A、原料调配:取100重量份的瘦肉、50重量份的白肉、16.8-20重量份的调味料,所述调味料中,酱油2-3重量份,精盐2.8-3重量份,白糖9-10重量份,白酒3-4重量份;将上述原料充分搅拌得到混合肉;

B、灌肠:将步骤A)所得的混合肉进行灌肠,每隔70cm将肠衣端口打结,得到大段的肠体,然后用碱水草将所述大段的肠体均分成四段,每段17.5cm,并在两端打结;

C、晾晒:腊肠灌制完毕,即将腊肠上的细麻绳穿入竹竿,每隔6厘米挂一根,挂好后搭在挂架上放在露天晾晒,直至腊肠肠衣表皮无油腻、无水分。

D、第一次烘烤:将腊肠放入烤炉中进行第一次烘烤,然后将腊肠逐一倒过来张挂;

E、第二次烘烤:将步骤烘烤后的腊肠,进行第二次烘烤,烘烤时间为三天。

优选的,所述第一烘烤的温度为40-65℃,时间为4-5小时

优选的,所述步骤E中,第一天烘烤的温度为51℃,第二天烘烤的温度为45-46℃,第三天烘烤的温度为42℃。

优选的,所述第一次烘烤中,所述张挂步骤中,腊肠与腊肠之间的距离间隔为5~6cm,

优选的,所述步骤A之前,还需要进行一次碎肉的步骤,具体流程如下:取净肉,然后去掉净肉的筋膜,再将瘦肉、白肉分开;用温水洗去表面油渍、杂物,然后将肉各切成小方块,再分别放入碎肉机绞碎,直到肉块被绞成能够通过灌肠漏斗的管道颗粒状。

优选的,所述小方块的边长为0.1-1cm。

更为优选的,所述温水的温度为50℃。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克服了传统腊肠生产中由于时间长、缺乏标准,产品质量不稳定,过度氧化有蛤败味的问题。使用的工业化生产方法,生产时间短,品质稳定,控制温度和时间设计进行烘干发酵,使得制作出来的腊肠具备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美味,有具备保藏时间长的特点,更突出的是传统与科学的结合使得产品的合格率高,提高了产品质量,产品稳定性好;新技术生产的广式腊肠,腊香味浓郁,香气纯正,杜绝产生寄生虫或腐坏等的变质,不会出现过度氧化产生蛤败味;具有极大的市场前景和经济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腊肠,所述腊肠由如下如下成分组成:100重量份的瘦肉、50重量份的白肉、18重量份的调味料;

其中所述调味料中,酱油3重量份,精盐2.8重量份,白糖9重量份,白酒3.2重量份。

本实施例还公开了所述腊肠的制备工艺,所述工艺步骤如下:

a、碎肉处理:一次碎肉的步骤,具体流程如下:取净肉,然后去掉净肉的筋膜,再将瘦肉、白肉分开;用50℃的温水洗去表面油渍、杂物,然后将肉各切成边长为1cm的小方块,再分别放入碎肉机绞碎,直到肉块被绞成能够通过灌肠漏斗的管道颗粒状。

A、原料调配:取100重量份的瘦肉、50重量份的白肉、18重量份的调味料;其中所述调味料中,酱油3重量份,精盐2.8重量份,白糖9重量份,白酒3.2重量份;将上述原料充分搅拌得到混合肉;

B、灌肠:将步骤A)所得的混合肉进行灌肠,每隔70cm将肠衣端口打结,得到大段的肠体,然后用碱水草将所述大段的肠体均分成四段,每段17.5cm,并在两端打结;

C、晾晒:腊肠灌制完毕,即将腊肠上的细麻绳穿入竹竿,每隔6厘米挂一根,挂好后搭在挂架上放在露天晾晒,直至腊肠肠衣表皮无油腻、无水分;

D、第一次烘烤:将腊肠放入烤炉中进行第一次烘烤,温度为40-65℃,时间为4-5小时,然后将腊肠逐一倒过来张挂,腊肠与腊肠之间的距离间隔为5~6cm;

E、第二次烘烤:将步骤烘烤后的腊肠,进行第二次烘烤,烘烤时间为三天,第一天烘烤的温度为51℃,第二天烘烤的温度为45-46℃,第三天烘烤的温度为42℃。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腊肠,所述腊肠由如下如下成分组成:一种腊肠,所述腊肠由如下如下成分组成:100重量份的瘦肉、50重量份的白肉、16.8重量份的调味料;其中所述调味料中,酱油2重量份,精盐2.8重量份,白糖9重量份,白酒3重量份。

本实施例还公开了所述腊肠的制备工艺,所述工艺步骤如下:

a、碎肉处理:一次碎肉的步骤,具体流程如下:取净肉,然后去掉净肉的筋膜,再将瘦肉、白肉分开;用50℃的温水洗去表面油渍、杂物,然后将肉各切成边长为1cm的小方块,再分别放入碎肉机绞碎,直到肉块被绞成能够通过灌肠漏斗的管道颗粒状。

A、原料调配:取100重量份的瘦肉、50重量份的白肉、100重量份的瘦肉、50重量份的白肉、16.8重量份的调味料;其中所述调味料中,酱油2重量份,精盐2.8重量份,白糖9重量份,白酒3重量份;将上述原料充分搅拌得到混合肉;

B、灌肠:将步骤A)所得的混合肉进行灌肠,每隔70cm将肠衣端口打结,得到大段的肠体,然后用碱水草将所述大段的肠体均分成四段,每段17.5cm,并在两端打结;

C、晾晒:腊肠灌制完毕,即将腊肠上的细麻绳穿入竹竿,每隔6厘米挂一根,挂好后搭在挂架上放在露天晾晒,直至腊肠肠衣表皮无油腻、无水分;

D、第一次烘烤:将腊肠放入烤炉中进行第一次烘烤,温度为40-65℃,时间为4-5小时,然后将腊肠逐一倒过来张挂,腊肠与腊肠之间的距离间隔为5~6cm;

E、第二次烘烤:将步骤烘烤后的腊肠,进行第二次烘烤,烘烤时间为三天,第一天烘烤的温度为51℃,第二天烘烤的温度为45-46℃,第三天烘烤的温度为42℃。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腊肠,所述腊肠由如下如下成分组成:100重量份的瘦肉、50重量份的白肉、20重量份的调味料;

其中所述调味料中,酱油3重量份,精盐3重量份,白糖10重量份,白酒4重量份。

实施例还公开了所述腊肠的制备工艺,所述工艺步骤如下:

a、碎肉处理:一次碎肉的步骤,具体流程如下:取净肉,然后去掉净肉的筋膜,再将瘦肉、白肉分开;用50℃的温水洗去表面油渍、杂物,然后将肉各切成边长为1cm的小方块,再分别放入碎肉机绞碎,直到肉块被绞成能够通过灌肠漏斗的管道颗粒状。

A、原料调配:取100重量份的瘦肉、50重量份的白肉、20重量份的调味料;其中所述调味料中,酱油3重量份,精盐3重量份,白糖10重量份,白酒4重量份;将上述原料充分搅拌得到混合肉;

B、灌肠:将步骤A)所得的混合肉进行灌肠,每隔70cm将肠衣端口打结,得到大段的肠体,然后用碱水草将所述大段的肠体均分成四段,每段17.5cm,并在两端打结;

C、晾晒:腊肠灌制完毕,即将腊肠上的细麻绳穿入竹竿,每隔6厘米挂一根,挂好后搭在挂架上放在露天晾晒,直至腊肠肠衣表皮无油腻、无水分;

D、第一次烘烤:将腊肠放入烤炉中进行第一次烘烤,温度为40-65℃,时间为4-5小时,然后将腊肠逐一倒过来张挂,腊肠与腊肠之间的距离间隔为5~6cm;

E、第二次烘烤:将步骤烘烤后的腊肠,进行第二次烘烤,烘烤时间为三天,第一天烘烤的温度为51℃,第二天烘烤的温度为45-46℃,第三天烘烤的温度为42℃。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