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南极磷虾干燥的滚筒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8297阅读:7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南极磷虾干燥的滚筒干燥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南极磷虾干燥的滚筒干燥机。



背景技术:

南极磷虾是地球上数量最大、繁衍最成功的单种生物资源之一,繁衍最成功的单种生物资源之一。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南极磷虾的生物量约1.25-7.25亿吨。年可捕捞量在1300万吨以上,是重要的潜在资源。近年来,随着世界性传统渔业资源的逐渐衰竭,南极磷虾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南极磷虾油含磷脂型多不饱和脂肪酸及虾青素,具有抑制肝脂肪化、抗过敏、抗氧化、降血糖及心脏保护等活性,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但是南极磷虾的含水率极高,而现有的干燥设备由于干燥温度高或者排除水分不及时,耗能较高,且干燥效果不好,干燥速度慢,影响后续的操作,从而影响了整个生产工艺的生产速度。现有设备中对此并没有解决之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提供了一种用于南极磷虾干燥的滚筒干燥机,它结构简单,造价低,操作稳定性好,干燥速度快,水分排出及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南极磷虾干燥的滚筒干燥机,包括动力机构、干燥滚筒和机架,所述干燥滚筒包括固设在机架上的滚筒外壳,在滚筒外壳两端的机架上设有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在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上分别设有与滚筒外壳密封活动相连的端盖,一设在滚筒外壳内的主轴的两端分别安装在第一轴承座和第二轴承座内,主轴的一端与动力机构相连,在滚筒外壳与主轴之间均布有至少四排间隔相对布置的支撑柱,在各相对布置的支撑柱上从内向外至少设有两层间隔相对布置的钢条环形圈,在每层钢条环形圈上设有若干与钢条环形圈垂直布置的蒸汽管,在滚筒外壳靠近动力机构一端的顶部设有南极磷虾进口,在滚筒外壳另一端底部设有南极磷虾出口,在南极磷虾进口和南极磷虾出口上分别设有插板阀,在两端盖上分别设有一排风扇,排风扇和动力机构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

优选的,所述动力机构包括设在主轴一端的从动轮,从动轮经传动带与设在机架上的电动机输出轴上的主动轮相连。

优选的,在机架的底部设有若干万向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由支撑柱、钢条环形圈和蒸汽管交叉成网状结构,在提供换热能量的同事,能够最大幅度的增大搅拌,造价低,操作稳定性好,由于在两端盖上各设有排风扇,能够保证干燥滚筒内微负压操作,所以干燥速度快、水分排出及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干燥滚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2、滚筒外壳,3、第一轴承座,4、第二轴承座,5、端盖,6、主轴,7、支撑柱,8、钢条环形圈,9、蒸汽管,10、南极磷虾进口,11、南极磷虾出口,12、插板阀,13、排风扇,14、电动机,15、传动带,16、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2所示,一种用于南极磷虾干燥的滚筒干燥机,包括动力机构、干燥滚筒和机架1,所述干燥滚筒包括固设在机架1上的滚筒外壳2,在滚筒外壳2两端的机架1上设有第一轴承座3和第二轴承座4,在第一轴承座3和第二轴承座4上分别设有与滚筒外壳2密封活动相连的端盖5,一设在滚筒外壳2内的主轴6的两端分别安装在第一轴承座3和第二轴承座4内,主轴6的一端与动力机构相连,在滚筒外壳2与主轴6之间均布有至少四排间隔相对布置的支撑柱7,在各相对布置的支撑柱7上从内向外至少设有两层间隔相对布置的钢条环形圈8,在每层钢条环形圈8上设有若干与钢条环形圈8垂直布置的蒸汽管9,在滚筒外壳2靠近动力机构一端的顶部设有南极磷虾进口10,在滚筒外壳2另一端底部设有南极磷虾出口11,在南极磷虾进口10和南极磷虾出口11上分别设有插板阀12,在两端盖5上分别设有一排风扇13,排风扇13和动力机构通过导线与控制器相连。

所述动力机构包括设在主轴6一端的从动轮,从动轮经传动带15与设在机架1上的电动机14输出轴上的主动轮相连。

在机架1的底部设有若干万向轮16。整体装置移动方便。

使用时,将南极磷虾通过南极磷虾进口10放入到干燥滚筒中,关闭南极磷虾进口10和南极磷虾出口11的插板阀,然后通过控制器启动电动机14和排风扇13,并开始往蒸汽管9内通入低压蒸汽,此时滚筒一边旋转,一边加热,南极磷虾内的水分逐步通过排风扇13排出装置。由于两侧皆有排风扇,内部气压大致平衡,且呈负压状态。待达到一定时间后,关掉如图1所示的左侧排风扇13,打开南极磷虾出口11的插板阀,干燥后的南极磷虾在空气压差下逐渐排出装置,完成干燥作业。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