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耙形炒茶机构的炒茶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1180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耙形炒茶机构的炒茶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炒茶机。



背景技术:

在茶叶的生茶工艺流程中,有一道工序为杀青(炒茶),具体的是将茶鲜叶置于高温环境中,使茶叶中的氧化酶在高温环境下被破坏或者最大程度的抑制,阻止氧化过程发生。现阶段很多炒茶机无法实现均匀翻炒,茶叶的品相难以得到保证,而一些带耙状炒茶机构的炒茶机由于炒耙和炒茶筒之间的刚性接触而容易损伤茶叶。另外很多炒茶通过电阻通电加热或者依靠传统能源的使用来提供炒茶需要热量,热能利用效率低,造成环境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耙形炒茶机构的炒茶机,该炒茶机可实现自动化炒制,设置耙形的炒茶机构完成茶叶的均匀翻炒,在耙齿上加设刷头以减少对茶叶的损伤,本实用新型使用电磁圈进行加热,配合隔热层的使用,可显著提高热能的利用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带耙形炒茶机构的炒茶机,包括外层壳体和炒茶筒结构,所述外层壳体左侧连接电机和减速器,电机动力输出端连接轴承杆,轴承杆上设有耙形炒茶机构,在每个耙齿末端均设有刷头,外层壳体左侧开设进料口,右侧设有出料口挡板。

前述的带耙形炒茶机构的炒茶机,所述耙形炒茶机构包括耙身和设置在上端面的耙齿组成,耙齿为凸台结构,刷头主体和耙齿上均设有螺纹孔,刷头主体上端面均匀设置刷条,下端与耙齿通过螺丝楔形连接。

前述的带耙形炒茶机构的炒茶机,所述出料口挡板由轴承与外层壳体和炒茶筒连接,并在出料口挡板上设有把手。

前述的一种炒茶机,所述外层壳体和炒茶筒之间设有电磁线圈和隔热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电机和炒茶机构实现自动化炒茶,耙形的炒茶机构上的耙齿相间设置,保证了茶叶在炒制的过程中受热均匀,耙齿末端加设了刷头,以减小耙齿和炒茶筒之间刚性接触对茶造成的损伤。本实用新型利用电磁线圈加热,解决了利用电阻通电加热和使用传统能源加热方式中热能利用效率低和污染环境等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出料口挡板视图;

图3是炒茶机构视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

1-外层壳体,2-炒茶筒,3-电机,4-减速器,5-轴承杆,6-炒茶机构,7-矩形框架,8-出料口挡板,9-进料口,10-把手,11-轴承,12-电磁线圈,13-隔热层,14-开关面板,15-电磁加热控制器,16- 刷头,17-耙齿,18-耙身,19-刷头主体,20-螺纹孔,21-刷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实施例。一种带耙形炒茶机构的炒茶机,构成如图1所示,包括外层壳体1和炒茶筒2结构,所述外层壳体1左侧连接电机3和减速器4,电机3动力输出端连接轴承杆5,轴承杆4上设有耙形炒茶机构6,在每个耙齿17末端均设有刷头16,外层壳体1左侧开设进料口9,右侧设有出料口挡板8。

所述耙形炒茶机构6包括耙身18和设置在上端面的耙齿17组成,耙齿17为凸台结构,刷头主体19和耙齿17上均设有螺纹孔20,刷头主体19上端面均匀设置刷条21,下端与耙齿17通过螺丝楔形连接。

所述出料口挡板8由轴承11与外层壳体1和炒茶筒2连接,并在出料口挡板8上设有把手10。

所述外层壳体1和炒茶筒2之间设有电磁线圈12和隔热层13。

本实用新型为外层壳体1和炒茶筒2双层结构,在两者左侧连接电机3和减速器4,电机3为炒茶机构提供动力来源,减速器4降低转速避免损伤茶叶,电机3动力输出端连接轴承杆5,外层壳体1和炒茶筒2通过轴承杆5两端的轴承装置同轴连接,在电机的带动下,炒茶机构6匀速旋转,以实现茶叶的自动化炒制。轴承杆5中部设有耙形炒茶机构6,耙形炒茶机构6的每个耙齿17上都设有螺纹孔20,与刷头主体19上的螺纹孔通过螺丝楔形连接,保证刷头16和耙齿17连接牢固,同时也便于拆卸更换。刷条21用耐高温的树脂材料制成,以适应刷头的长时间工作,设置刷头16解决了耙齿17和炒茶筒2之间刚性接触而损伤茶叶的问题。外层壳体1左侧设有进料口9,右侧设置有实心的出料口挡板8,出料口挡板8通过轴承11与外层壳体1以及炒茶筒2连接,出料口挡板8上设有把手10,茶叶炒制结束后通过把手10打开出料口挡板8,依靠人工作业将茶叶移出炒茶筒2。外层壳体1和炒茶筒2之间依次设有电磁线圈12和隔热层13,电磁线圈12把交流电整流后转换成直流电,再通过设置在外层壳体1上的电磁加热控制器18将该直流电转换成交流电,从而在电磁线圈12内产生高频磁力线,使电磁线圈12发热,利用电磁线圈12加热无需再使用外加热源,配合隔热层13的使用,减少热量的耗散,显著提高热能的利用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