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农产品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茶叶的干燥工艺。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红茶在经过发酵之后,需要对其进行干燥,以便于后期的储藏;传统的红茶烘干方法,一般采用烘干机毛火、足火两道烘干,毛火控制温度在110℃-120℃,烘干大约10分钟;足火使用85℃-95℃的为温度,烘干15分钟;这种烘干方法,虽然时间短,但由于其在直接的高温烘干过程中,茶叶中的酶会促进茶叶氧化,导致烘干后的茶叶香气不足。为此,申请号为cn201310667646.0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红茶的烘干方法,此方法的技术方案为:(1)将茶叶置于烘干机内,摊放厚度8-10公分;(2)一道烘干:控制温度130℃,时间为10-15分钟;(3)二道烘干:控制温度120℃,时间为10-15分钟;(4)然后把茶叶从烘干机取出,摊凉30-40分钟;(5)三道烘干:再次把茶叶放入烘干机烘干,控制温度80℃,时间为6-10分钟。上述方案的烘干方法虽然提高了红茶的香气,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此方案直接通过130℃的温度来对茶叶进行快速的初步烘干,这样会导致茶叶的水分蒸发过快,超过了茶叶内部水分持续向茶叶外表扩散的速度,就会造成茶叶的外干内湿,甚至外焦内湿,也就是说叶表水分过快蒸发、使外层结成硬壳,水分向外扩散受阻,内部就易产生高温闷蒸现象,将会损害茶叶品质,同时茶条也不易收紧,将可能产生松条现象,甚至“死条”现象,在茶叶冲泡时,叶底不开展,从而影响红茶的口感。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可提高红茶香气,提高红茶品质的一种茶叶的干燥工艺。本方案中的本方案中的一种茶叶的干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茶叶放置:将发酵4-6h的红茶放置在密闭容器内,向密闭容器充入氮气,使得密闭容器中压强达到1.8-2.2个标准大气压;步骤二、初步干燥:对密闭容器加热,使密闭容器内的温度达到110-120℃,缓慢释放密闭容器中的氮气,气压降低速度1-1.5kpa/min,直至密闭容器内气压降为标准大气压;步骤三、二次干燥:往密闭容器中充入0-5℃的氮气,对茶叶的表面进行冷却30-50s,然后立即将茶叶从密闭容器中取出,平摊自然冷却;步骤四、完全干燥:将茶叶平摊在干燥房,通入0-5℃的冷风30-50min,将其进行完全的冷风风干,直至水分含量5%以下,停止通风。本方案的技术原理:步骤一:将茶叶放在1.8-2.2个大气压的环境进行初步干燥,此时密闭容器内水的沸腾温度为115-125℃左右,首先这个温度可以钝化酶的活性,制止酶的活性,防止氧化,氮气的充入也可以防止茶叶的氧化,使得红茶中保存较多红茶茶多酚;步骤二:在对密闭容器缓慢的放压过程中,茶叶外表的水分首先在气压减小后挥发,因为缓慢释放压力,茶叶内部的水分也逐步的向外释放,并从茶叶外表释放出来,在释放时,茶叶内部的水分必须要通过茶叶的外表溢出,茶叶的外表层因为受到来自茶叶内部水分的浸湿,茶叶外表的水分不会瞬间变干,不会造成茶叶外干内湿的情况,水分在逐步释放过程中,还可以将茶叶内部的低沸点青草气味也散发出来,茶叶口感更好,并且高温还可以对茶叶深部的细菌进行杀灭;步骤三:使用冷气对茶叶的外表面立即进行制冷,但是茶叶的内部还具有较高的温度,此时,茶叶外表面也还没有完全干燥,茶叶内部的水分就会向外渗透,茶叶内部的水分就会排出,茶叶内部得到干燥;步骤四:在初步干燥和二次干燥后,茶叶中的水分大约只剩下10%左右,最后利用冷风进行干燥,冷风干燥时利用低温低湿的空气循环于茶叶间,使茶叶中剩余的含水量逐渐减少并达到干燥,如此可以更好的保证红茶的色泽、香味和营养保健价值。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方案的有益效果:1、本方案在对红茶进行初步干燥和二次干燥时,能够将茶叶内部的水分基本完全进行干燥,达到茶叶内外均同时干燥的目的,如此,可以防止红茶内部产生高温闷蒸现象,不会导致红茶的“死条”现象,冲泡时,茶叶舒展完全,茶叶品质更高;2、本方案在初步干燥时,将红茶放置在密闭容器中加压加热,使红茶内外的温度均保持在120℃左右,如此,茶叶内、外的低沸点青草气味都能在这个温度上散发出来,青草味散发后,红茶在品饮时,其香气更足,口感更好。进一步,步骤一中,充入氮气,使密闭容器中的压强为2.0个标准大气压。压强在2.0个标准大气压,水的沸腾温度在120℃左右,当将密闭容器的温度加热到110-120℃,茶叶中的水分还没有沸腾蒸发,在后期放压时,利于茶叶中水分的逐步释放。进一步,步骤二中,在密闭容器的温度达到110-120℃后,停止加热,茶叶在密闭容器内焖制3-5min。将茶叶在密闭容器内焖制3-5分钟,容器内的热量能够充分的传递到茶叶的内部,使得茶叶内外的温度均匀。进一步,步骤二中,气压的降低速度控制在1.2kpa/min。若放压速度快了,茶叶外表的水分蒸发过快,也会导致其水分的挥发速度超过了茶叶内部水分持续向茶叶外表扩散的速度,导致茶叶内部干燥不彻底;若放压速度慢了,水蒸气会更多的将茶叶的香气带走一部分,不利于茶叶的品质,经实验表明,放压速度在1.2kpa/min,更加的有利于提高茶叶的品质。进一步,步骤三中,对茶叶的表面冷却时间在40s。若冷却时间长了,导致茶叶内部的温度降低太多,内部的干燥效果会受到影响,若冷却时间短,茶叶表面的温度还较高,不利于茶叶内部水蒸气的排出。进一步,步骤四中,茶叶的平摊厚度为3-5cm。如此的平摊干燥厚度,既节约干燥时的平摊面积,利于干燥房的有效利用,又能使得茶叶内的水分得到较快的干燥。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下面选取贵州某地产的遵义红红茶,经相同的萎凋、揉捻和发酵之后,按照如下表1中参数进行试验:表1实施例1-实施例13的茶叶干燥参数表实施例1、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茶叶放置:将发酵好的红茶放置在密闭容器内,向密闭容器充入氮气,使得密闭容器中压强达到2.0个标准大气压;步骤二、初步干燥:对密闭容器加热,使密闭容器内的温度达到115℃,停止加热,茶叶在密闭容器内焖制4min,缓慢释放密闭容器中的氮气,气压降低速度1.2kpa/min,直至密闭容器内气压降为标准大气压;步骤三、二次干燥:往密闭容器中充入2℃的氮气,对茶叶的表面进行冷却40s,然后立即将茶叶从密闭容器中取出,平摊自然冷却;步骤四、完全干燥:将茶叶平摊在干燥房,平摊厚度4cm,通入0-5℃的冷风,将其进行完全的冷风风干,直至水分含量5%以下。与实施例1相比,实施例2~实施例13的区别在于按照表1的参数进行茶叶的干燥加工。对比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茶叶置于烘干机内,摊放厚度8公分;步骤二:一道烘干:控制温度130℃,时间为10分钟;步骤三:二道烘干:控制温度120℃,时间为10分钟;步骤四:然后把茶叶从烘干机取出,摊凉30分钟;步骤五:三道烘干:再次把茶叶放入烘干机烘干,控制温度80℃,时间为8分钟。分别取实施例1至实施例13和对比实施例干燥加工出的红茶各5g,使用透明玻璃杯,冲95℃开水100毫升,五分钟后,观察茶叶和茶水的形态,并随机选取20位品尝者分别对茶水进行品尝,并按照每项最高100分进行评分,得到如下表2实验数据:表2实施例1-实施例13和对比实施例茶叶和茶水的形态滋味及评分表实施例外观汤色香气滋味叶底平均得分实施例1颜色乌润红亮嫩甜香鲜醇甜和紫铜色98实施例2颜色乌润红亮有甜香醇厚暗红色92实施例3颜色乌润红亮有甜香醇厚暗红色91实施例4颜色乌润红亮有甜香醇厚暗红色89实施例5颜色乌润红亮有甜香醇厚暗红色93实施例6颜色乌润红亮有甜香醇厚暗红色94实施例7颜色乌润红亮有甜香醇厚暗红色92实施例8颜色乌润红亮有甜香醇厚暗红色88实施例9颜色乌润红亮有甜香醇厚暗红色87实施例10颜色乌润红亮有甜香醇厚暗红色92实施例11颜色乌润红亮有甜香醇厚暗红色91实施例12颜色乌润红亮嫩甜香鲜醇甜和紫铜色98实施例13颜色乌润红亮有甜香醇厚暗红色88对比实施例尚乌润尚红亮纯正尚醇厚暗褐色83通过以上试验以及试验得到的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1、通过实施例1至实施例13与对比实施例的对比,本茶叶干燥工艺干燥出的茶叶,不管从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各个方面均优于对比实施例的茶叶干燥工艺,并且通过品饮者反馈的打分数据,也可以看出,本茶叶干燥工艺干燥出的茶叶更受大众的欢迎。2、通过实施例2、实施3与实施例1的对比,通过将密闭容器的气压控制在2.0个标准大气压干燥出的茶叶,泡出茶水的香气更好,滋味和叶底也更好,大众的欢迎程度也更高。3、通过实施例4与实施例1的对比,将茶叶在密闭容器内焖制4min,可以提高茶叶泡出茶水的香气、滋味,叶底看着也更好,大众欢迎程度也更高。4、通过实施例6-实施例9与实施例1对比,将密闭容器的放压速度控制在1.2kpa/min,干燥出的茶叶用来泡制的茶水香气和滋味更好,叶底的颜色也更好,大众也更受欢迎。5、通过实施例10、实施例11与实施例1对比,将茶叶的冷却时间设置在40s,可以提高茶叶泡出茶水的香气、滋味,叶底颜色也更好,大众欢迎程度也更高。6、通过实施例12、实施例13与实施例1对比,可以看出,虽然将茶叶平摊更薄,不会对茶叶的品质造成影响,但是,这样需要增大干燥平摊的面积,造成成本的增加,但是将茶叶平摊过厚,会影响茶叶泡出茶水的香气、滋味和叶底美观。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当前第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