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971768阅读:390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红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乌龙茶(oolongtea)是中国几大茶类中,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是经过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后制出的品质优异的茶类。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健美茶”。乌龙茶为中国特有的茶类。按照现有红茶制作工艺制作出来的乌龙茶存在香气不足、口感淡薄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红茶的制备方法,根据该方法制备获得的茶叶香气独特、香醇味浓、鲜爽回甘、带有花果香。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阴天或晴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采摘鲜叶,不采湿青及雨青;

2)将采摘的鲜叶摊晾在室内,在常温下摊晾2小时;

3)在22-26℃的温度下做青4-6小时,每隔2小时做一次;

4)将叶片在18-25℃下萎调2-3小时;

5)将叶片用揉茶机轻压揉30-40分钟;

6)将叶片用装入发酵盘,但是厚度不超过10cm,放入发酵室内发酵,发酵温度为25-28℃,湿度为90-95℃,时间为3-4小时;

7)将叶片用滚筒炒茶锅在270-290℃下滚炒2分钟出锅;

8)将加工叶摊开散热20-30分钟,摊晾厚度为3-5cm;

9)将摊晾好的加工叶用揉茶机轻压揉30-40分钟;

10)最后进行烘干,烘干分为两次,第一次烘干温度为120-140℃,时间为30-40分钟,待4-6小时后,再在90-100℃下烘干30分钟,使茶叶含水率为4.5-5.5%。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发明红茶属于特色红茶类,通过乌龙茶加工工艺与红茶加工工艺及绿茶加工工艺结合,进行了特定的改进、融合、交叉调整,使制作出来的茶叶外形精细、黑、黄、金相间,油润、具有独特似花果香和甜香、持久耐泡、口感醇香、鲜爽、生津回甘。本发明简单易行、成本低廉。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实施例1: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阴天或晴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采摘鲜叶,不采湿青及雨青;

2)将采摘的鲜叶摊晾在室内,在常温下摊晾2小时;

3)在22℃的温度下做青6小时,每隔2小时做一次;

4)将叶片在18℃下萎调3小时;

5)将叶片用揉茶机轻压揉35分钟;

6)将叶片用装入发酵盘,但是厚度不超过10cm,放入发酵室内发酵,发酵温度为28℃,湿度为90℃,时间为4小时;

7)将叶片用滚筒炒茶锅在270℃下滚炒2分钟出锅;

8)将加工叶摊开散热30分钟,摊晾厚度为3cm;

9)将摊晾好的加工叶用揉茶机轻压揉30分钟;

10)最后进行烘干,烘干分为两次,第一次烘干温度为13℃,时间为35分钟,待5小时后,再在100℃下烘干30分钟,使茶叶含水率为5%。

本发明的实施例2:红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在阴天或晴天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采摘鲜叶,不采湿青及雨青;

2)将采摘的鲜叶摊晾在室内,在常温下摊晾2小时;

3)在26℃的温度下做青4小时,每隔2小时做一次;

4)将叶片在25℃下萎调2小时;

5)将叶片用揉茶机轻压揉30分钟;

6)将叶片用装入发酵盘,但是厚度不超过10cm,放入发酵室内发酵,发酵温度为25℃,湿度为95℃,时间为3小时;

7)将叶片用滚筒炒茶锅在290℃下滚炒2分钟出锅;

8)将加工叶摊开散热30分钟,摊晾厚度为5cm;

9)将摊晾好的加工叶用揉茶机轻压揉30分钟;

10)最后进行烘干,烘干分为两次,第一次烘干温度为120℃,时间为40分钟,待6小时后,再在90℃下烘干30分钟,使茶叶含水率为4.5%。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红茶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红茶属于特色红茶类,通过乌龙茶加工工艺与红茶加工工艺及绿茶加工工艺结合,进行了特定的改进、融合、交叉调整,使制作出来的茶叶外形精细、黑、黄、金相间,油润、具有独特似花果香和甜香、持久耐泡、口感醇香、鲜爽、生津回甘。本发明简单易行、成本低廉。

技术研发人员:牟小虎;李天友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州云顶茶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8.21
技术公布日:2017.11.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