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颗粒形黄茶的加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630692发布日期:2019-01-16 06:32阅读:47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制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颗粒形黄茶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黄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因其独特的香气和滋味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以中小叶种或大叶种茶树鲜叶为原料,因在加工过程中有闷黄工艺,其苦涩味物质得以分解而使滋味醇和甘爽。远安人有长期饮用“鱼子泡”的习惯,而“鱼子泡”即为湖北省远安县生产的一种黄茶。颗粒形黄茶对原料嫩度要求较低,因此,在远安地区进行颗粒形黄茶的研究和生产不仅可以节省生产成本,丰富远安茶叶种类,还可以拓展需求。

近年来,随着茶叶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以及逐步年轻化,黄茶的市场需求量大大增加,消费者对黄茶香气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当前我国,除了个别知名黄茶外,普遍存在香气不高、花果香不明显以及香气品质不稳定等问题。同时,茶叶加工的季节性,尤其是夏秋茶整体品质不高,不能被合理有效利用,不仅导致茶树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制约了黄茶产量的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颗粒形黄茶的加工方法,本发明对传统黄茶的加工技术进行创新,解决现有远安黄茶存在的问题,提高黄茶的整体品质,尤其是提升黄茶香气,使其外形成团更加紧细,汤色更明亮,滋味更醇厚,香气浓郁高长花香显著,且适用于夏秋两季的黄茶加工,稳定黄茶品质。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颗粒形黄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鲜叶原料;

2)摊放;

3)蒸汽杀青:采用蒸汽杀青机杀青,蒸汽稳定后,在传动带上均匀放入摊放叶,厚度3~5cm,视茶叶老嫩调整蒸汽杀青时间2min-3min;

4)热风脱水:将杀青叶直接单层均匀摊放在竹匾上,放进烘箱,温度110℃,开启热风,吹至表面水散失,自然摊凉后,杀青叶堆积起来回潮,时间1h;

5)第一次滚炒:采用滚筒杀青机进行第一次滚炒,参数设置为温度220℃,输送带转速300r/min,一次滚炒叶含水率55%;

6)摊凉回潮:第一次滚炒结束后,将第一次滚炒叶摊放在竹匾内,厚度8~10cm,置于空调房内冷却,待第一次滚炒叶冷却后堆积成堆,回潮2h,使茶叶的梗叶水分重新分布均匀,叶质变柔软即可,空调间设置温度16℃。

7)初揉:采用茶叶揉捻机进行揉捻,投叶量30kg,时间15min,在5min时适度加压,揉至10min时松压至完成揉捻,揉捻叶去末后进行第二次滚炒;

8)第二次滚炒:采用滚筒杀青机进行第二次滚炒,参数设置为温度120℃,输送带转速300r/min,第二次滚炒叶含水率35%;

9)初闷:将第二次滚炒叶盛于竹匾中,摊凉后清除细末杂片,放入竹匾内堆积成堆,盖上棉布,置于空调房内进行闷黄,空调房温度设置25℃,初闷时间20h,相对湿度控制在70%;

10)复揉:采用茶叶揉捻机进行复揉,以轻压为主,中间加压,时间10min;

11)第三次滚炒:采用滚筒杀青机进行第三次滚炒,参数设置为180℃,输送带转速300r/min,第三次滚炒叶含水率18%;

12)复闷:将第三次滚炒叶放在空调房内冷却后,堆积放在竹匾内,压紧后盖上棉布进行第二次闷黄,时间15h,空调间设置温度25℃;

13)造粒:采用双锅曲毫炒干机进行造粒,设置温度200℃,手动加热,待温度升至设定温度后改为自动加热,投叶量4kg/锅,炒板调到“大幅”档,开热风,20min转成“小幅”档翻炒,炒30min至颗粒基本形成,且带有香气时,再将两锅并一锅,再炒制15~20min,含水率8~10%;复炒后的茶叶冷却回潮2h,即可进行烘焙;

14)烘焙:采用茶叶烘焙提香机进行烘焙,摊叶厚度2cm,温度设置120℃,时间20min,使茶叶含水率达到5%;

15)贮藏、复火:干燥后的茶叶贮藏一到两个月后用茶叶烘焙提香机进行复火,温度为85℃,时间10min左右,经复火后的茶叶进行包装。

作为优选,步骤1)中,选取的鲜叶品种为本地群体种,嫩度要求:一芽二三叶≥50%,其他芽叶和嫩叶单片≤40%,要求采摘均匀、嫩度一致。

作为优选,步骤2)中,摊青时摊放厚度为3-5cm,时间3h~6h,期间翻动一次,翻动时避免鲜叶损伤,至鲜叶萎软含水率72%。

作为优选,采用的茶叶揉捻机为6cr-65型揉捻机,揉捻具体过程为:揉捻15min,先空压5min,再轻压5min,最后松压5min后,揉捻叶下机,至揉捻叶条索紧卷,茶汁溢出充分,嫩绿变暗,手握粘手,柔软。

作为优选,步骤7)中,轻压时以揉盖下降至刚触及揉桶内的茶叶原料为准;重压时以揉盖下降至将揉桶内的茶叶原料压紧压实为准;松压时以揉盖上升至揉桶投叶口边缘,不触及揉桶内的茶叶原料为准。

作为优选,所述的滚筒杀青机采用80型滚筒杀青机。

作为优选,步骤13)中,造粒采用的机器为6ccgq-50型双锅曲毫炒干机。

作为优选,步骤14)和步骤15)中,茶叶烘焙提香机为jy-6chz-7b茶叶烘焙提香机。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制得的黄大茶品质特征为条索紧结匀净,卷曲似螺,色泽绿黄;汤色黄亮;香气花香浓郁较持久,滋味鲜爽回甘,叶底绿黄明亮匀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一种颗粒形黄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鲜叶原料

品种为本地群体种,嫩度要求:一芽二三叶≥50%,其他芽叶和嫩叶单片≤40%。要求采摘均匀、嫩度一致。

2)摊放

夏季气温高,鲜叶原料进厂后应及时摊放,有条件的最好在温湿度可调的摊青间进行,条件有限的,室内应开启电风扇,保证通风良好。摊放以薄摊为主,厚度约2~3cm,时间3h~6h,散失一定水分和青草气,至鲜叶萎软,含水率约72%,便于杀青。

3)蒸汽杀青

采用蒸汽杀青机杀青,蒸汽稳定后,在传动带上均匀放入摊放叶,厚度约3~5cm。视茶叶老嫩调整蒸汽杀青时间,约2min30s左右,老叶稍长,嫩叶稍短。。

杀青叶状态:色泽变黄绿,梗折不断,略粘手。

4)热风脱水

将杀青叶直接单层均匀摊放在竹匾上,放进烘箱,温度110℃,开启热风,吹至表面水散失。自然摊凉后,杀青叶堆积起来回潮,时间约1h。

5)第一次滚炒

采用滚筒杀青机进行第一次滚炒,参数设置为温度220℃左右,输送带转速300r/min左右,第一次滚炒叶含水率55%左右。

第一次滚炒叶状态:绿较亮,稍刺手,叶边缘稍带焦边,有花香。

6)摊凉回潮

第一次滚炒结束后,将第一次滚炒叶摊放在竹匾内,厚度约8~10cm,置于空调房内冷却,待第一次滚炒叶冷却后堆积成堆,回潮约2h,使茶叶的梗叶水分重新分布均匀,叶质变柔软即可。空调间设置温度16℃。

7)初揉

采用茶叶揉捻机进行揉捻,投叶量30kg左右,时间15min。在5min左右时适度加压(轻压为主),揉至10min时松压至完成揉捻。揉捻叶的状态为条索稍紧较卷曲,嫩绿稍暗,手握略粘手,柔软。揉捻叶去末后进行第二次滚炒。

8)第二次滚炒

采用滚筒杀青机进行第二次滚炒,参数设置为温度120℃左右,输送带转速300r/min,第二次滚炒叶含水率35%左右。

第二次滚炒叶达到的状态:条索较细紧卷曲,深绿稍暗,显毫,手握微扎手,有弹性。

9)初闷

将第二次滚炒叶盛于竹匾中,摊凉后清除细末杂片。放入竹匾内堆积成堆,盖上棉布,置于空调房内进行闷黄。空调房温度设置25℃,初闷时间20h左右。

10)复揉

采用茶叶揉捻机进行复揉,以轻压为主,中间稍加压,时间约10min。

揉捻叶达到的状态:茶叶条索紧细稍卷曲、黄绿,略显毫。

11)第三次滚炒

采用滚筒杀青机进行第三次滚炒,参数设置为温度180℃左右,输送带转速300r/min,第三次滚炒叶含水率18%左右。

12)复闷

将第三次滚炒叶放在空调房内冷却后,堆积放在竹匾内,压紧后盖上棉布进行第二次闷黄,时间15h左右,空调间设置温度25℃。

13)造粒

采用双锅曲毫炒干机进行造粒,设置温度200℃,手动加热,待温度升至设定温度后改为自动加热。投叶量4kg/锅,转速最低,炒板调到“大幅”档,开热风,20min左右转成“小幅”档翻炒,炒30min至颗粒基本形成,且带有香气时,再将两锅并一锅(若投叶量较多,可分次逐渐加投料),再炒制15~20min,含水率8~10%。

炒制标准:茶叶颗粒较紧结,香气显露。

复炒后的茶叶冷却回潮约2h,即可进行烘焙。

14)烘焙

采用茶叶烘焙提香机进行烘焙,摊叶厚度2cm,温度设置120℃,时间20min左右。使茶叶含水率达到5%左右。

15)贮藏、复火

干燥后的茶叶贮藏一到两个月左右后用茶叶烘焙提香机进行复火,温度为85℃,时间10min左右。经复火后的茶叶可进行包装。

本发明的改进之处在于:

工艺技术特点“一蒸二闷二揉三烘四炒”,即蒸汽杀青、二次闷黄、二次揉捻(初揉和复揉)、三烘(热风脱水、足干和复火)、四炒(包括三次滚炒和一次造粒)。

在黄茶加工中加入三次滚炒工艺,利用高温快速破坏酶活性,阻止部分多酚类物质的氧化,可以增进茶叶香气,改善滋味,滚炒让茶叶条索紧细卷曲,显毫。

本发明采用了的闷黄工艺在第二次滚炒和第三次滚炒之后,含水率控制在35%和18%左右,属于干坯闷黄。

本发明摊凉回潮采用低温冷却,温度16℃,复合杀青后快速冷却,阻止茶叶色泽变暗变黑。

本发明的揉捻时间短,初揉和复揉一共约25min左右,

由于夏季气温高、光照强度大,茶树鲜叶内积累了较高含量的茶多酚,而氨基酸含量偏低,制成的茶叶普遍存在香气不高、苦涩味重等问题,且夏茶揉捻成条难,因此传统工艺一般是只选取春秋茶作为原料,即使选取夏茶,也只能制得品质较低的黄茶产品,利用价值不高。

而本发明方法尤其适合夏季成熟度高、木质化程度高的鲜叶原料。本发明采用蒸汽杀青和闷黄工艺,一方面可促进茶叶内含物质的转化以及茶多酚的降解,从而去除成品茶的苦涩味,另一方面可促使茶叶内高沸点香气物质的产生,从而提高成品茶香气。同时,本发明采用的连续滚炒技术,利用高温快速破坏酶活性,阻止部分多酚类物质的氧化,可以增进茶叶香气,改善滋味。以上技术的应用,可有效解决夏茶香气低、苦涩味重的问题,对于提高夏茶的资源利用率,稳定黄茶品质具有积极作用。

作为优选,步骤1)中,选取的鲜叶以一芽二三叶及其同等嫩度对夹叶为主,无病虫害叶、无雨水叶以及非茶夹杂物。

作为优选,步骤2)中,摊青时摊放厚度为3-5cm,期间翻动一次,翻动时避免鲜叶损伤。

作为优选,步骤5)、步骤8)和步骤11)中,滚炒采用的机器为80型滚筒杀青机。

作为优选,步骤7)和步骤10)采用的茶叶揉捻机为6cr-65型揉捻机,步骤7)中揉捻具体过程为:揉捻15min,先空压5min,再轻压5min,最后松压5min后,揉捻叶下机,至揉捻叶条索紧卷,茶汁溢出充分,嫩绿稍暗,手握略粘手,柔软。

作为优选,步骤7)中,轻压时以揉盖下降至刚触及揉桶内的茶叶原料为准;重压时以揉盖下降至将揉桶内的茶叶原料压紧压实为准;松压时以揉盖上升至揉桶投叶口边缘,不触及揉桶内的茶叶原料为准。轻压压力值在摇盘旋转3-4盘(机器没有数值显示),离重压时,摇盘再旋转3-4盘。

作为优选,步骤9)中,确保闷黄室的温湿度稳定,温度控制在25℃,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

作为优选,步骤13)中,造粒采用的机器为6ccgq-50型双锅曲毫炒干机,设置温度为200℃,时间25-35min,造粒后控制茶叶含水率为8%-10%。

作为优选,步骤14)和步骤15)中,茶叶烘焙提香机为jy-6chz-7b茶叶烘焙提香机。

本发明所制得的颗粒形黄茶品质特征为:外形卷曲呈颗粒状,重实,稍有嫩茎,色黄;汤色杏黄明亮;香气醇爽,甜香显;滋味浓醇较爽,叶底黄、较亮,有嫩茎。

实施例1:

选择采摘50kg夏季的嫩绿鲜叶,品种为远安本地群体种,嫩度要求:一芽二三叶≥50%,其他芽叶和嫩叶单片≤40%。夏季气温高,鲜叶原料进厂后应及时摊放,室内开启电风扇,保证通风良好。摊放以薄摊为主,厚度约2~3cm,时间6h,散失一定水分和青草气,至鲜叶萎软,含水率约70%,便于杀青。采用蒸汽杀青机杀青,蒸汽稳定后,在传动带上均匀放入摊放叶,厚度约3~5cm。视茶叶老嫩调整蒸汽杀青时间,约2min30s左右,老叶稍长,嫩叶稍短。将杀青叶直接单层均匀摊放在竹匾上,放进烘箱,温度110℃,开启热风,吹至表面水散失。自然摊凉后,杀青叶堆积起来回潮,时间约1h。采用80型滚筒杀青机进行第一次滚炒,参数设置为温度220℃,输送带转速300r/min,第一次滚炒叶含水率55%。第一次滚炒结束后,将第一次滚炒叶摊放在竹匾内,厚度约8~10cm,置于空调房内冷却,待第一次滚炒叶冷却后堆积成堆,回潮约2h,使茶叶的梗叶水分重新分布均匀,叶质变柔软即可。空调间设置温度16℃。采用6cr-65型茶叶揉捻机揉捻,投叶量30kg左右,时间15min。在5min左右时适度加压(轻压为主),揉至10min时松压至完成揉捻。采用80型滚筒杀青机进行第二次滚炒,参数设置为温度120℃,输送带转速300r/min,第二次滚炒叶含水率35%左右。将第二次滚炒叶盛于竹匾中,摊凉后清除细末杂片。放入竹匾内堆积成堆,盖上棉布,置于空调房内进行闷黄。空调房温度设置25℃,初闷时间20h。采用6cr-65型茶叶揉捻机进行复揉,以轻压为主,中间稍加压,时间约10min。采用80型滚筒杀青机进行第三次滚炒,参数设置为温度180℃,输送带转速300r/min,第三次滚炒叶含水率18%左右。将第三次滚炒叶放在空调房内冷却后,堆积放在竹匾内,压紧后盖上棉布进行第二次闷黄,时间15h。空调间设置温度25℃。复闷后进行造粒,采用6ccgq-50型双锅曲毫炒干机进行造粒,设置温度200℃,手动加热,待温度升至设定温度后改为自动加热。投叶量4kg/锅,转速最低,开大幅(指抄板翻动幅度),开热风,20min左右转成小幅(指抄板翻动幅度)翻炒,炒30min至颗粒基本形成,且带有香气时,再将两锅并一锅(若投叶量较多,可分次逐渐加投料),再炒制20min,含水率9%。复炒后的茶叶冷却回潮2h,进行烘焙。采用jy-6chz-7b茶叶烘焙提香机进行烘焙,摊叶厚度2cm,温度设置120℃,时间20min。使茶叶含水率达到5%左右。干燥后的茶叶贮藏一到两个月左右后用茶叶烘焙提香机进行复火,温度为85℃,时间10min左右。经复火后的茶叶可进行包装。

本发明中所用原料、设备,若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用原料、设备;本发明中所用方法,若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法。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发明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变换,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