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炸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43676发布日期:2019-04-09 19:54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炸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油炸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应用于大型工业化连续加工食品的油炸设备。



背景技术:

油炸设备广泛用于肉类、鱼类、面食类、蔬菜类等食品的油炸加工。由于油炸食品的市场份额颇重,小型、不可连续投料及使用的油炸设备已经不能满足使用需求,所以市场对大产量、工业化、高效率、可连续投料生产的油炸设备需求量很大。本油炸设备即为大型工业化可连续加工食品的油炸设备。

大型、工业化、可连续投料使用的油炸设备一般包括输送系统、油槽(或叫做油炸池、槽体)、上罩体(或叫做顶盖)、排烟管、加热管(或叫做加热器)、提升装置(或叫做吊装龙门架)、支架(或叫做支腿)、动力系统、电控箱(或叫做控制箱)等。

油炸设备包括入口端和出口端,待加工的食物从入口端放入输送系统,动力系统驱动输送系统将食物从油槽的入口端运输至出口端,炸制完成的食物最后从出口端运出。输送系统在输送食物的过程中做循环运动,且输送系统含有上下两层输送带,食物放置在下层输送带上,由下层输送带将食物从油槽的入口端输送至油槽的出口端,由于食物在油炸时会在油面上方漂浮,上层输送带可压制食物,起到防止食物漂浮的作用并辅助下层输送带使食物持续向前输送进行连续炸制。输送机构设置在加热管上方,加热管布置在油槽底部。油槽内部设置温度感应元件,当油槽内的食用油温度未达到设定温度时,加热管进行工作,直至将油槽内的食用油加热到设定的温度;当食用油达到设定的温度后,加热管停止工作;当温度感应元件检测到食用油温度低于设定温度后,加热管重新再进行工作。输送系统输送食物在油槽内通过,热油对食物进行持续性炸制,输送系统一直以匀速进行持续运行,加热管可通过电控箱控制持续为食用油加热,电控箱对动力系统及加热管进行控制,油槽上部设置上罩体,上罩体两侧设置提升装置,可通过提升装置将上罩体及输送机构提升起来,方便操作人员对设备进行维护及清洗,上罩体上方或侧壁设置排烟管,用于排出油炸过程中产生的油烟,油槽下部设置支腿用来支撑设备。

目前,油炸设备的油槽一般为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种为长方体状腔体式油槽,槽底有坡度或无坡度。

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4120068u一种油炸机,该专利所述的油炸池结构即为长方体状腔体式油槽。

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6462280u一种油炸机,该专利所述的油炸池结构即为长方体状腔体式油槽。

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2890345u油炸机,该专利所述的油炸池结构即为长方体状腔体式油槽。

如中国发明专利cn102894018b一种连续油炸机,该专利所述的一种连续油炸机的油炸池的底面是带坡度的底面,即油炸池的底面在出口端的位置低于油炸池的底面在入口端的位置,是一种底面带坡度的长方体状腔体式油槽。

以上专利所述的油炸设备的油槽为长方体状腔体式油槽,在油槽的底部均固定有加热管,在油槽内盛装食用油。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食用油不断被加热,食用油底部温度最高,随着液面上升,油液温度逐渐下降。油槽随着食用油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故油槽底部温度高于油槽上部温度。由于油炸设备工作时油槽下部温度高于上部温度,导致在长度方向上槽体下部板材膨胀产生的伸长量比槽体上部板材膨胀产生的伸长量大,导致槽体两端上翘呈现出船的形状,严重时会导致槽体开裂,食用油外泄,造成设备损坏及经济损失。

第二种油槽,油槽的底面折弯成一定的形状,油槽与支架之间通过某些零件连接,油槽膨胀后进行微量的移动,该方式可适当减小油槽由于热胀冷缩而产生的膨胀变形量。

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zl200720103805.4连续式油炸机油槽,该专利所述的油槽结构是槽体与下扣板连接,上扣板固定在设备框架上;下扣板连接油槽可相对于上扣板进行纵向滑动,且槽侧壁的下部和槽底的厚度为槽侧壁的上部和槽边厚度的2-2.5倍。

如中国发明专利cn106106594a一种油炸机,该专利所述的油炸机包括油锅、支撑油锅的支架,油锅的底板上固定设有螺纹紧固件,油锅的底板通过螺纹紧固件与支架固定连接。油锅的热胀冷缩导致油锅及与其固定连接的螺纹紧固件相对支架作微量的移动,该微量的移动可被螺纹紧固件与支架的连接处吸收,从而该连接处将油锅因热胀冷缩而产生的变形吸收,进而,避免油锅开裂变形。

以上结构可将油槽在长度方向上产生的变形量通过油槽的微量移动而被适当消减,但加工过程较为复杂,加工工艺较为繁琐,耗费人力资源,而且所用材料较多,导致设备的材料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油炸设备,该油炸设备在槽体中间位置上设计一个u字形的凸凹式缓冲槽,解决了槽体受热膨胀变形时两端上翘的问题,避免了由于槽体膨胀变形造成的槽体开裂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油炸设备,包括:上罩体、输送机构、加热系统、槽体、油循环系统、提升装置、电控箱、排烟管、油位控制系统、刮渣系统、中间支腿和中间地脚,所述的槽体包括右侧u形缓冲槽、左侧u形缓冲槽和底部u形缓冲槽,所述底部u形缓冲槽两端分别与右侧u形缓冲槽及左侧u形缓冲槽相连接,所述的右侧u形缓冲槽、左侧u形缓冲槽及底部u形缓冲槽布置在槽体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所述的底部u形缓冲槽下方布置有中间支腿,所述的中间支腿下方布置中间地脚。

所述槽体还包括保温层、槽体内层板和槽体外层板,所述所述的保温层布置在槽体内层板与槽体外层板之间。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1、本发明油炸设备在槽体受热变形时,槽体底部膨胀在长度方向上产生线性伸长变形,使底部u形缓冲槽槽口处收缩。由于受热时槽体底部比槽体上部膨胀量大,在长度方向上槽体底部线性伸长量比槽体上部线性伸长量大,底部u形缓冲槽槽口处收缩变形,消除了槽体两端的上翘趋势。底部u形缓冲槽的下方布置有中间支腿及中间地脚,为底部u形缓冲槽提供了支撑。

2、本发明油炸设备中食用油的自身重量为槽体的底部提供了方向向下的压力,由于底部u形缓冲槽下方有支撑,食用油的自身重量对槽体底部产生的压力不会集中在底部u形缓冲槽上,几乎会均布在槽体的底部。底部u形缓冲槽槽口处的收缩与食用油自身重量产生的压力对槽体受热膨胀产生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上翘变形进行了缓解,槽体的底部可保持为水平状态,解决了槽体受热膨胀变形时两端上翘的问题,避免了由于槽体膨胀变形造成的槽体开裂问题。

3、本发明油炸设备设计简单,制造成本低,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油炸设备主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油炸设备侧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油炸设备俯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油炸设备槽体俯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u形缓冲槽局部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槽体侧视截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底部u形缓冲槽热变形局部截面放大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含u形缓冲槽的槽体热变形状态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侧壁u形缓冲槽热变形局部截面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吊钩工作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上罩体、2输送机构、3加热系统、4槽体、5油循环系统、6提升装置、7电控箱、8排烟管、9右侧u形缓冲槽、10左侧u形缓冲槽、11底部u形缓冲槽、12中间支腿、13槽体支架、14钢丝绳、15吊钩、16加热管、17油位控制装置、18刮渣系统、19保温层、20槽体内层板、21槽体外层板、22入口输送带、23输送网带、24压浮网带、25接渣板、26食用油、27刮渣电机、28提升立柱、29提升横梁、30提升地脚、31提升电机、32入口输送带电机、33压浮网带及输送网带电机、34中间地脚、35吊轴、36吊梁、37吊环、38罩本体、39刮渣板、40刮渣链条。

具体实施方式

由附图1、2、3所示:一种油炸设备,包括:上罩体1、输送机构2、加热系统3、槽体4、油循环系统5、提升装置6、电控箱7、排烟管8、油位控制系统17、刮渣系统18、中间支腿12、中间地脚34。

由附图1、2、10所示:所述的上罩体1包括吊梁36、吊环37及罩本体38,所述吊梁36布置在上罩体1的中下部、两根提升立柱28之间,所述吊环37布置在上罩体1的顶部;所述上罩体1布置在输送机构2及槽体4的上方,可防止油炸设备工作过程中食用油26向外迸溅并为食用油26及油炸过程中的食品保温;所述的上罩体1与输送机构2可通过吊钩15连接,所述吊钩15一端固定在输送机构2中的吊轴35上,另一端是活动端可挂在吊梁36上;所述的吊环37与钢丝绳14相连接,钢丝绳14可带动上罩体1向上提升;当吊钩15的活动端挂在吊梁36上时,钢丝绳14可带动上罩体1及输送机构2同时上升,方便油炸设备清洗及维护;所述罩本体38在上罩体1与排烟管8连接处开孔、用于将油炸过程中产生的油烟排出。

由附图1、2、10所示:所述输送机构2包括入口输送带22、输送网带23、压浮网带24、入口输送带电机32、压浮网带及输送网带电机33、吊钩15和吊轴35;所述的入口输送带22、输送网带23、压浮网带24均为环形带,分别在入口输送带电机32、压浮网带及输送网带电机33的带动下做循环运动,持续将食品从油炸设备的入口端输送到出口端。所述入口输送带22布置在油炸设备入口端,所述入口输送带22的入料端高度可进行微量调整,匹配食品的入料高度,所述的输送网带23的入料端与入口输送带22的出料端对接,输送网带23的入料端网带上表面稍低于入口输送带22的出料端输送带上表面,这样可以保证食品能够从入口输送带22顺畅地运输到输送网带23上;所述的压浮网带24布置在入口输送带22和输送网带23的上方。食品在油炸到一定程度时会漂浮在油面上,导致食品不能够完全进行炸制,且不能够一直向出口端运动,所述的压浮网带24能够起到压制食品的作用,保证食品能够完全进行炸制,且能够辅助输送网带23将食品一直向前输送。所述的入口输送带电机32带动入口输送带22运转。所述的压浮网带及输送网带电机33带动输送网带23和压浮网带24运转。所述的输送机构2布置在两根提升立柱28中间。所述的吊钩15一端固定在输送机构2上且可绕吊轴35转动;另一端是活动的,活动端可挂在上罩体1中的吊梁36上;将吊钩15的活动端挂在吊梁36上,当上罩体1上升时,所述的输送机构2可随上罩体1一起上升。

由附图2、附图3所示,所述的加热系统3包含若干根加热管16。所述的加热管16安装在输送机构2的底部;一部分布置入口输送带22的上层与下层之间或布置在下层输送带的下方,另一部分布置在输送网带23的上层与下层之间。油炸设备正常工作时,所述的加热管16位于槽体4的底部,为槽体4中的食用油26加热。由于油炸设备正常工作时加热管16位于槽体4的底部,使槽体4内的食用油26底层温度最高,随着液面逐渐上升,食用油26温度逐渐下降,槽体4的温度随食用油26的变化而变化。

由附图1、附图2、附图4、附图5及附图6所示,所述的槽体4包括保温层19、槽体内层板20、槽体外层板21、右侧u形缓冲槽9、左侧u形缓冲槽10和底部u形缓冲槽11。所述的保温层19布置在槽体内层板20与槽体外层板21之间,为食用油26保温。所述的底部u形缓冲槽11两端分别与右侧u形缓冲槽9及左侧u形缓冲槽10相连接。所述的右侧u形缓冲槽9、左侧u形缓冲槽10及底部u形缓冲槽11布置在槽体4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所述的槽体4上方布置有上罩体1及输送机构2。所述的槽体4下方固定有接渣板25、中间支腿12。所述的中间支腿12固定在底部u形缓冲槽11下方。所述的槽体4中盛装食用油26。所述的食用油26用于油炸输送系统输送的食品。所述的刮渣系统18布置在槽体4里侧的底部,用于将油炸后的油渣及沉淀的食物碎屑从槽体4底部刮出,保证槽体4内部及食用油26的清洁,延长食用油26的使用寿命。所述的槽体4的底部在与接渣板25连接处开孔,刮渣系统18刮出的油渣及食物碎屑在此处离开槽体。所述的槽体4安装在两根提升立柱28中间。所述的槽体4通过槽体支架13与提升立柱28连接固定。所述的输送机构2输送食品在槽体4中经过,食品完全浸没到食用油26中,食品在输送过程中进行连续炸制。所述的槽体4的底部布置有加热系统3,为槽体4盛装的食用油26加热。

由附图3所示,所述的槽体4上设有油循环系统5。所述的油循环系统5对食用油26进行循环,将食用油26从槽体4中抽出再输送回槽体4中。所述的油循环系统5不断地对食用油26进行循环,可对食用油26进行过滤并能保持食用油26的温度相对稳定;对于相互粘连的食品,食用油26的循环流动可将食品的粘连断开。

由附图1、附图2所示,所述的提升装置6包括钢丝绳14、提升立柱28、提升横梁29、提升地脚30、提升电机31。所述的提升立柱28布置在槽体4宽度方向上的左右两侧。所述的提升电机31布置在提升装置6的底部。所述的提升地脚30布置在提升立柱28的下方,提升地脚30与地面接触,用于支撑提升装置6。所述的钢丝绳14与上罩体1中的吊环37连接。所述的提升电机31带动钢丝绳14运转,通过钢丝绳14可将上罩体1及输送机构2提升起来。

所述的电控箱7与提升电机31、入口输送带电机32、压浮网带及输送网带电机33、加热管16、油循环系统5及油位控制装置17电连接,为以上所述机构及装置提供动力及指令信号。

由附图2及附图3所示,所述的排烟管8布置在上罩体1的侧面,与上罩体1中的罩本体38相连接,用于将油炸设备工作中产生的油烟排出设备。

由附图3所示,所述的槽体4上设有油位控制装置17。所述的油位控制装置17可检测槽体4内食用油26的油位高度,避免油位过低时加热管16干烧,油位过高时食用油26溢出槽体4。

由附图1及附图2所示,所述的刮渣系统18包括刮渣电机27、刮渣板39、刮渣链条40。所述的刮渣系统18布置在槽体4的底部。所述的刮渣电机27为刮渣链条40提供动力。所述的刮渣链条40为环形链,在刮渣电机27的带动下循环运转。所述的刮渣板39安装在刮渣链条40上,随刮渣链条40的运转而运转,将槽体4底部的油渣及沉淀的食物碎屑刮出槽体4,保证槽体4内部及食用油26的清洁,延长食用油26的使用寿命。

由附图1、附图5、附图7、附图8及附图9所示。所述的底部u形缓冲槽11下方布置中间支腿12。所述的中间支腿12下方布置中间地脚34,中间地脚34与地面接触,中间地脚34支撑中间支腿12及槽体4。提升装置6通过槽体支架13与槽体4连接,为槽体4提供支撑。由于加热系统3布置在槽体4的底部,故食用油26的底部温度最高,随着油位上升,油温逐渐下降;槽体4的温度随食用油26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使槽体4底部温度最高,槽体4越向上温度越低,使槽体4在受热时底部比上部膨胀量大,在长度方向上槽体底部的线性伸长量比槽体上部的线性伸长量大。受热时,槽体4的底部在长度方向上(方向c、方向d、方向e、方向f)产生线性伸长变形,使底部u形缓冲槽11的槽口处沿方向a和方向b收缩;槽体4的侧壁在长度方向上(方向c、方向d、方向e、方向f)产生线性伸长变形,使右侧u形缓冲槽9和左侧u形缓冲槽10的槽口处沿方向g和方向h收缩。由于槽体4与提升装置6通过槽体支架13相连接固定,两个提升装置6中间部分的槽体4在长度方向产生的变形均在右侧u形缓冲槽9、左侧u形缓冲槽10及底部u形缓冲槽11的槽口处抵消;槽体入口端与相邻的提升装置6之间的槽体4长度较小,受热变形时的变形量可忽略不计;槽体出口端与相邻的提升装置6之间的槽体4长度较小,受热变形时的变形量可忽略不计。食用油26的自身重量为槽体4的底部提供了方向向下的压力,由于底部u形缓冲槽11下方有支撑,槽体4通过槽体支架13与提升装置6相连接,食用油26的自身重量对槽体4底部产生的压力会几乎均布在槽体4的底部。底部u形缓冲槽11槽口处的收缩,与食用油26自身重量产生的对槽体4底部的压力对槽体4受热膨胀产生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上翘变形进行了缓解,槽体4的底部可保持为水平状态,避免了由于槽体膨胀变形造成的槽体开裂问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