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茅香型茶叶二级杀青的连续生产新工艺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440251阅读:来源:国知局
括第三箱体,第三箱体内设置有上下水平相对布置的上、下输送带Wlla、Wllb,上、下输送带Wlla、Wllb的输送方向相同,上输送带Wlla的卸料端和下输送带Wllb的进料端位于第三箱体的内部,上输送带Wlla的进料端和下输送带Wllb的出料端分别延伸至第三箱体的两端部外侧,上输送带Wlla的卸料端延伸至下输送带Wllb进料端的内侧,第三箱体内设置有水平布置的集风板W13和布风板W14,集风板W13位于上输送带胃11&的上侧,布风板胃14位于下输送带Wllb的下侧,集风板W13和布风板W14均为孔板构成,上、下输送带Wlla、Wllb之间设置有微波发生器W12,第三箱体的上顶壁和下底壁上分别设置集风口 W15和送风口W16,集风口 W15和送风口 W16之间通过风送管道相连接,风送管道上设置有除湿机和第三风机。由于在微波杀青时,茶叶内的水分会散发,因此通过设置第三风机将产生的水蒸气抽出除去,同时将干燥后的热空气在送至第三箱体内,节约能源和提升茶叶的脱水率。上输送带、下输送带均选用食品级的塑料网带构成,避免吸收微波和保证食品安全。
[0034]另外,上输送带Wlla卸料端的外侧设置有倾斜布置的翻料板W18,翻料板W18靠近上输送带Wlla —端的高度小于另一端的高度,翻料板W18与茶叶在上输送带Wlla卸料端下落的路径相交布置,翻料板W18的下端与下输送带Wllb的输送面呈隔离状布置。虽然微波杀青能够对茶叶进行均匀的加热,但是茶叶下部与输送带相贴附,使得茶叶下部受热蒸发的水汽无法迅速的散开,因此设置上、下输送带Wlla、Wllb以及翻料板W18,通过茶叶在上、下输送带Wlla、Wllb之间进行转送时,对茶叶进行翻料,使得茶叶的上下面进行对调,保证茶叶蒸发的水汽能够有效散去,避免输送带上积水影响茶叶品质和提升茶叶微波杀青效果。优选将翻料板W18的倾斜角度设置为45?60°,翻料板W18的下端与下输送带WlIb的输送面之间的间距为2.5?3.5cm。其次,上输送带WlIa的卸料端还设置有风管W17,上输送带Wlla包括上输送带体和下输送带体,风管W17位于上、下输送带体之间且风管沿上输送带Wlla的宽度范围设置,风管W17与喷气装置相连接,风管W17的管身上间隔设置有用于喷气的喷气嘴,喷气嘴的吹气方向为斜向下且指向靠近翻料板W18的一侧。风管W17的设置可以使得上输送带上的茶叶都能落至下输送带上,其次可以促进茶叶翻料的效果,尽量保证所有茶叶都完成翻转动作。
[0035]摊放装置、烘箱、第一、二烘箱、理条机、冷藏装置、提香机均可采用现有的具有相同功能的茶机设备使用。如摊放装置可以为竹片编织的竹筛或竹床;烘箱、第一、二烘箱可为热风烘箱。滚筒杀青机可选用6CST型茶叶滚筒连续杀青机。
[0036]采用上述系统生产绿茶的具体工艺为:
[0037]—种茅香型茶叶二级杀青的连续生产新工艺,包括如下操作步骤:
[0038]摊放:将采摘的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的初展鲜叶放置于摊放装置上进行摊放直至茶叶颜色开始转暗,摊放过程中翻动鲜叶;
[0039]初烘:摊放后将茶叶置于125?130°C的烘箱内,热风翻动干燥4?5min ;
[0040]烫青:初烘后将茶叶投入烫青装置中烫青处理50?55s,控制热水温度为90?95°C,烫青后将茶叶输送至晾干装置晾干;
[0041]杀青:晾干后将茶叶放入滚筒杀青机内120?130°C—级杀青处理2?2.5min ;将一级杀青后的茶叶放入摊凉装置上,室温摊凉10?15min,使得茶叶复苏,发生非酶性化学反应,发展香型和香味;将摊凉后的茶叶输送至微波杀青机进行二次杀青,二次杀青时间1.8?2min,功率12KW(微波输出功率);
[0042]理条、烘干:将茶叶置于理条机中进行理条、理条结束茶叶在第一烘箱内先140°C进行一级烘干处理至茶叶的含水率降至25%,一级烘干处理结束后通过喷洒装置向茶叶中喷洒茅香提取液,喷洒茅香提取液后茶叶在第二烘箱内90°C二级烘干处理,直至含水率降至3?5% ;毛香提取液的制取方法为:将新鲜茅香破碎压榨经过滤得到茅香母液,将茅香母液与蒸馏水按照1:50的体积比配制得到毛香提取液;毛香提取液的喷洒量为:每公斤一级烘干处理后的茶叶喷洒10?12ml毛香提取液;
[0043]冷藏熟化:烘干后将茶叶置于冷藏装置中O?5°C、冷藏熟化I个月;
[0044]提香、包装:再将冷藏熟化后的茶叶放入提香机内85°C提香25min,提香结束后冷却真空包装。
[0045]上述工艺制取的绿茶,其条形紧凑平舒,色泽翠绿匀润,香气为茅香淡雅型,汤色碧绿明亮,茶汤鲜爽醇甘,为绿茶中精品。茅香(又称毛香、生长于安徽、岳西的丘陵茅草地带的一种野草菜),为鼠曲草的一种,较一般的鼠曲草其能够散发出淡雅型清香,能清神醒目。茅香提取物为挥发油组分,其具有良好的清神醒脑、降血压等功效,能够与茶叶活性成分相融,起到保健的作用以及促进茶叶中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等活性组分的溶出。
[0046]烫青装置10如图3所示,包括立状布置用于投加茶叶的料斗12和安装料斗12的机架11,料斗12由斗体122和斗体122上部设置的环形件121构成,斗体122的斗底内壁面为半球形的弧形面,弧形面的曲率中心位于料斗12 口部一侧,弧形面的最低处设置有出料接口 122a,斗体122绕其芯线转动固定在机架11上,斗体122与驱动其进行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相连接,环形件121的下部与斗体122的上部绕斗体122的芯线构成转动配合连接,料斗12的下侧设置有烫青输送管13,烫青输送管13的上端与出料接口 122a绕斗体122的芯线构成转动配合连接,烫青输送管13和环形件121固定在机架11上,环形件121内设置有环形热水腔121b,环形热水腔121b与热水罐相连通连接,环形件121的内壁面沿其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出水孔121a,料斗12的斗腔通过出水孔121a与环形热水腔121b相连通连接。
[0047]烫青装置10中通过将茶叶投入料斗12中,由于第一驱动机构带动斗体122 —同旋转,这样落入斗体122内的茶叶将和热水一同螺旋状的从出料接口 122a流出进入烫青输送管13,茶叶不会在斗体122内滞留,保证所有茶叶都能快速进入烫青输送管13,进入烫青输送管13的每片茶叶都被热水包围均匀进行烫青,从而提高烫青效果和缩短烫青时间,采用上述烫青机对茶叶进行烫青,茶叶烫青的时间只需50?60s,这样避免茶叶过烫青和欠烫青,提高茶叶的色泽和避免茶多酚等有益物质的溶出,提升茶质。
[0048]茶叶烫青的时间可以通过设置烫青输送管13的长度和热水的流速进行控制,料斗12内的热水注入流量与烫青输送管13内的最佳输送流量相一致。从烫青输送管13下端出来茶叶和热水通过输送网带(筛网)进行分离,分离后茶叶迅速晾干进行下一步操作。
[0049]进一步的方案为,如图4所示:斗体122上端面设置成台阶状、包括沿水平方向布置的第一、二台面和位于第一、二台面之间沿铅垂方向布置的第一阶面;环形件121的下端设置成与斗体122上端面相匹配的台阶状、包括沿水平方向布置的第三、四台面和位于第三、四台面之间沿铅垂方向布置的第二阶面;第一台面的高度大于第二台面的高度且位于第二台面的外侧,第一、三台面上分别开设有环形槽,环形槽内卡设有用于构成转动配合连接的滚珠组件122c,第一、二阶面之间设置有构成转动配合连接的轴承组件,第二台面上设置有凸出于其表面的环形凸部122a,第四台面上开设用于容置环形凸部122a的环形凹槽,环形凸部122a与第一阶面之间的斗体122斗壁上开设有排液孔122b。烫青输送管13为螺旋状的保温管构成,如图5所示。由于转动配合需要注入润滑油,环形件121与斗体122之间存在接缝,润滑油会从接缝流入斗体122内,污染茶叶;另外,热水散发的热雾气也会在接缝中冷凝,因此通过上述方案,润滑油被环形凸部122a所阻挡,避免润滑油污染茶叶,接缝中滴落的油滴和冷凝的水将从排液孔122b排出。螺旋状的保温管可以减小烫青输送管13的长度,避免茶叶在烫青输送管13内堵塞。另外,可在斗体122的外周壁设置支撑板,支撑板搭设固定在机架11上,支撑板通过滚珠连接件与机架11构成转动配合连接,第一驱动机构可为电机构成,斗体122通过皮带与电机相连接,电机驱动斗体122转动。
[0050]对于晾干装置20,其采取的技术方案如图6、7、8所示,晾干装置20包括水平布置的输送网带,输送网带的进料端与烫青输送管13的下端出料管口 131相对应布置,烫青输送管13与输送网带之间设置有使得茶叶沿输送网带的带宽方向均匀落至输送网带上的布料件24,输送网带的中部位于风箱25内,输送网带包括上、下布置的第一、二网带21、22,第一、二网带21、22之间设置有集水槽23,集水槽23与布料件24的落料口相对应布置,风箱25为长条形的箱体构成,箱体的两端开设供输送网带穿过的空缺部,风箱25的底部设置进气管接口 251,风箱25的顶部开设出气管接口 252,风箱25内还设置有水平布置的布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