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茶叶发酵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01241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自动化茶叶发酵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加工设备领域,特别是一种自动化茶叶发酵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茶叶生产,例如红茶生产中,发酵是一个必须的环节,传统的做法是在一间发酵室内进行发酵。但是,传统发酵方法的随意性较大,温度和湿度难以控制,容易产生杂菌,茶叶的成品质量难以保证。
[0003]中国专利文献CN104146086A,通过在发酵室内设置加热和加气装置,提高发酵的质量控制。但是该方案成本较高,而采用太阳能加热只能作为辅助加热能源,不够可靠。
[0004]中国专利文献CN 103238688 A,公开了一种茶叶发酵装置及其发酵方法,通过在发酵室内设置多组的输送机构,以及自动翻堆、自动盖布机构,实现发酵流程的自动控制。存在的问题是,在发酵室内的工作环境较为恶劣,机械装置在该工作环境下的工作状态不可靠,且设备的氧化物、重金属等易污染茶叶,例如输送金属网、轴承润滑油等都含有重金属成分。且设备处于不间断工作状态下,能耗较高。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化茶叶发酵系统,可以提高茶叶发酵的质量,降低茶叶发酵过程中需要的能耗,减少设备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化茶叶发酵系统,发酵隧道内设有供发酵箱通过的通道,在发酵隧道的一端设有推料装置,另一端设有卸料装置;
[0007]所述的发酵隧道内设有水雾喷管和加热装置。
[0008]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发酵隧道由多段组成,各段的发酵隧道之间设有翻面装置。
[0009]优选的方案中,在第一发酵隧道的尾端设有顶部带缺口的第一承台,翻面装置的臂部可置于第一承台的顶部缺口内,翻面装置的一侧设有第二承台,第二推料装置位于第二承台的一端,第二发酵隧道位于第二承台的另一端。
[0010]优选的方案中,第二承台远离翻面装置的一侧设有挡板。
[0011]优选的方案中,发酵隧道内设有振动段,以使位于其上的发酵箱随之振动。
[0012]优选的方案中,在发酵隧道的首端设有称重料斗,用于给发酵箱供料。
[0013]优选的方案中,在发酵隧道的首端一侧还设有底盒输送装置,用于将发酵箱的发酵箱底盒输送至称重料斗的底部。
[0014]优选的方案中,在称重料斗之后还设有箱盖输送装置,用于给发酵箱的发酵箱底盒输送发酵箱盖。
[0015]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发酵箱由发酵箱底盒和发酵箱盖组成,在发酵箱底盒和发酵箱盖的外壁设有多个网眼,发酵箱底盒的转角位置埋设有磁铁,发酵箱盖埋设有铁片。
[0016]一种采用上述的自动化茶叶发酵系统进行茶叶发酵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7]将鲜叶装入到发酵箱,由推料装置依次将发酵箱推入到发酵隧道内进行发酵,发酵过程中控制氧气含量、温度和湿度;
[0018]发酵完成后,推料装置将发酵箱推出到卸料装置;
[0019]通过以上步骤实现自动化茶叶发酵。
[00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化茶叶发酵系统,通过采用位于发酵室内的发酵隧道配合推料装置的结构,降低了发酵空间的容积,从根本上降低了能耗,也降低被杂菌污染的几率。采用的推料装置,可以采用气缸或液压缸,结构简单,便于实现密封,不会影响发酵过程,也不会受到发酵室内恶劣环境的影响。设置的发酵箱便于自身在发酵隧道内的移动,也避免各个发酵箱内的茶叶互相影响,提高发酵质量。设置的振动段,有利于使发酵中的茶叶保持松散。设置的翻面装置可以方便地将整个发酵箱翻面,以实现自动化翻堆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和方法发酵质量可控,重复生产一致性高,尤其适用于高端红茶的生产。
【附图说明】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的A向视图。
[0024]图3为图1的B向视图。
[0025]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发酵箱底盒的俯视示意图。
[0026]图中:发酵房I,送料装置2,称重料斗3,第一推料装置4,第一发酵隧道5,第二发酵隧道5’,振动段6,进风口 7,发酵箱8,发酵箱底盒81,发酵箱盖82,箱盖输送装置83,底盒输送装置84,磁铁85,水雾喷管9,温度传感器10,湿度传感器11,卸料装置12,第二推料装置13,翻面装置14,第一承台15,第二承台15’,挡板16。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实施例1:
[0028]如图1~3中,一种自动化茶叶发酵系统,发酵隧道内设有供发酵箱8通过的通道,在发酵隧道的一端设有推料装置,另一端设有卸料装置12 ;
[0029]所述的发酵隧道内设有水雾喷管9和加热装置。发酵隧道外壁采用保温材料,例如泡沫板制成,以降低能耗并降低制造成本。在发酵隧道的进口和出口都设有硅胶材质的遮挡垂帘,以降低热风的浪费。本例中的推料装置采用气缸,通过推料装置推动发酵箱8进料。本例中,以进料端为首端,出料端为尾端。卸料则依靠各个发酵箱8之间传递的推力实现出料,根据工况由推料装置间歇推料,减少了设备对发酵环境的影响。本例中的卸料装置12为一斜坡,该斜坡通到发酵房I之外,并设有气帘隔绝。水雾喷管9与超声雾化装置连接,以控制发酵隧道内的湿度。优选的方案中,水雾喷管9还与供氧装置连接,用于补充氧气,以适应有氧发酵的环境要求。相应地,发酵隧道内还设有温度传感器10、湿度传感器11和氧气传感器,以实现自动控制。本例中的加热装置为在发酵隧道上设置的进风口 7,进风口 7与热风连接。采用其他加热方式,例如电阻丝或电磁加热也是可行的。
[0030]由于发酵隧道的容积较小,容积利用率高,整体能耗远低于单纯的发酵房的方案。且不易受到杂菌污染。进一步优选的方案中,水雾喷管9还与菌液喷淋装置连接,将益于发酵的菌液喷淋在茶叶上,以提高发酵效率,保证发酵质量。
[0031]如图1中,优选的方案中,所述的发酵隧道由多段组成,各段的发酵隧道之间设有翻面装置14。图1中仅绘制了两段,但是根据生产需求,发酵隧道可以是更多段,例如3~6段,各段之间都设置有翻面装置14。进一步优化的方案中,根据生产规模,各个发酵隧道之间可以堆叠设置,以提高发酵的密度。
[0032]如图2中所示,优选的方案中,在第一发酵隧道5的尾端设有顶部带缺口的第一承台15,翻面装置14的臂部可置于第一承台15的顶部缺口内,翻面装置14的一侧设有第二承台15’,第二推料装置13位于第二承台15’的一端,第二发酵隧道5’位于第二承台15’的另一端。翻面装置14为一可旋转180°的臂,由气缸或电机驱动绕第一承台15与第二承台15’之间的轴旋转。优选的方案中,翻面装置14的臂上设有电磁铁,当发酵箱8位于其上时,电磁铁通电,将发酵箱8吸附,避免在翻面过程中滑动,当翻面装置14将发酵箱8从第一承台15翻面到第二承台15’后电磁铁失电,松开发酵箱8。可替换的,此处的电磁铁也可以用真空吸盘替代。
[0033]优选的方案如图4中,所述的发酵箱8由发酵箱底盒81和发酵箱盖82组成,在发酵箱底盒81和发酵箱盖82的外壁设有多个网眼,便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