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加热片加热的电子雾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82601发布日期:2020-05-26 17:15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基于加热片加热的电子雾化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加热片加热的电子雾化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雾化设备是一种用户替代传统香烟的常见电子产品,并且传统香烟更具有把玩性和观赏性;电子雾化设备主要是通过雾化器和电池杆连接而成,通过雾化器对烟油进行加热,使得液态烟油变成气态形成烟雾,并被用户吸出达到出烟的效果;

现有的电子雾化设备使用的雾化器均包括加热丝和棉花,加热丝缠绕形成弹簧形状,再将棉花缠绕在加热丝上,棉花的另一端与烟油接触并将烟油吸取到加热丝上,如果棉花的供油速度过快,而加热丝的瞬时加热能力有限,若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导致烟油不能完全加热,还会产生部分小颗粒的液态烟油,由于加热丝本身不具有承载能力,难以滞留液态烟油,延长对液态烟油的加热时间,则部分未来得及加热雾化的烟油就会直接被吸走,严重影响了用户的口感,并且用户在需要更大的烟雾量时,相对来说棉花的供油速度过慢,烟油不足以供应,就容易烧坏棉花,因此还需要严格调控棉花的供油速度,而现有的电子雾化设备对供油速度精度要求过高,在实际应用中很难管控,并且棉花的供油速度的阈值难以改变,因此我们需要从其他途径对此进行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加热片加热的电子雾化设备,通过设置加热片来加长对烟油的雾化时间,在出烟量大的同时仍然保证用户的口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加热片加热的电子雾化设备,包括烟油仓、加热仓和出烟嘴,加热仓的一侧与烟油仓连通,加热仓的另一侧与出烟嘴连通;加热仓内设置有加热片,加热片上设置有导油层,烟油仓靠近导油棉的一侧设置有漏油孔;烟油仓的烟油通过漏油孔流动到导油层上,导油层析出烟油到加热片上,加热片对烟油进行加热,进而烟油雾化并流动到出烟嘴处。

其中,导油层靠近加热片的一侧面与加热片的相互重合。

其中,导油层为导油棉或者微孔陶瓷。

其中,加热片上设置于多个微孔,微孔用于将加热片靠近导油层一侧的烟油或者烟雾疏导到加热片的另一侧。

其中,加热仓的一侧设置有与出烟嘴连通的出气口,加热仓内远离出气口的一侧设置有进气口,且进气口和出气口均设置在加热片的远离导油层的一侧。

其中,加热仓靠近漏油孔的一侧还设置有硅胶套,硅胶套上设置有与漏油孔连通的吸油孔,硅胶套的另一面套在导油层上。

其中,还包括外壳,加热仓包括与外壳连接的扣合底板,扣合底板上设置有陶瓷架,陶瓷架上设置有加热片和导油层,进而形成可拆卸的加热仓结构。

其中,陶瓷架包括容置加热片的容置架和持手部,持手部与容置架固定连接,持手部远离容置部的一侧与外界连通。

其中,还包括电池,扣合底板上还设置有与电池电连接的导电部,导电部还与加热板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基于加热片加热的电子雾化设备,包括烟油仓、加热仓和出烟嘴,加热仓的一侧与烟油仓连通,加热仓的另一侧与出烟嘴连通;加热仓内设置有加热片,加热片上设置有导油层,烟油仓靠近导油层的一侧设置有漏油孔;烟油仓的烟油通过漏油孔流动到导油层上,导油层析出烟油到加热片上,加热片对烟油进行加热,进而烟油雾化并流动到出烟嘴处;相比较于传统的加热丝加热,加热片作为片状,能够承载的烟油面积更大,因此在出烟量大的同时,导油层析出的烟油量增大,大部分烟油能够马上被加热片雾化,剩下的小部分烟油会滞留在加热片上,加热片对其进行继续加热,延长了加热片对烟油加热的时间,能够充分雾化烟油,在出烟量较大的情况下提升了用户的口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侧面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a-a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结构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陶瓷架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扣合底板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外壳2、加热仓

3、出烟嘴4、烟油仓

21、硅胶套22、导油层

23、加热片24、陶瓷架

25、扣合底板26、出气口

41、漏油孔211、吸油孔

241、持手部242、容置部

251、进气口252、导电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施例的基于加热片23加热的电子雾化设备,包括烟油仓4、加热仓2和出烟嘴3,加热仓2的一侧与烟油仓4连通,加热仓2的另一侧与出烟嘴3连通;加热仓2内设置有加热片23,加热片23上设置有导油层22,烟油仓4靠近导油层22的一侧设置有漏油孔41;烟油仓4的烟油通过漏油孔41流动到导油层22上,导油层22析出烟油到加热片23上,加热片23对烟油进行加热,进而烟油雾化并流动到出烟嘴3处;相比较于传统的加热丝加热,加热片23作为片状,能够承载的烟油面积更大,因此在出烟量大的同时,导油层22析出的烟油量增大,大部分烟油能够马上被加热片23雾化,剩下的小部分烟油会滞留在加热片23上,加热片23对其进行继续加热,延长了加热片23对烟油加热的时间,能够充分雾化烟油,在出烟量较大的情况下提升了用户的口感。

请参阅图4,本实施例的导油层22靠近加热片23的一侧面与加热片23的相互重合,保证导油层22析出的烟油都能均匀的流动到加热片23上,且保证加热片23对导油层22上的烟油进行均匀分散的加热,使得烟油被均匀充分的雾化成小颗粒,提升用户的口感;本实施例的导油层22为导油棉或者微孔陶瓷,烟油仓4的烟油通过漏油孔41后,直接运动到导油棉或者微孔陶上,通过导油棉或微孔陶将烟油扩散,使得烟油均匀的运动到导油棉或微孔陶靠近加热片23的一侧,然后加热片23先对部分烟油进行加热雾化,剩下一部分来不及加热的烟油运动到加热片23上,并通过加热片23继续加热,使得烟油完全雾化,这样能够保证被加热烟油粒子的大小均匀,因此形成的烟雾也更加均匀,增加了用户的口感,同时导油棉可设置成底面面积等于加热片23面积的长方体形状,保证加热片23与导油棉完全贴合,能够起到增大烟雾量的作用。

请参阅图3、图4、图5和图7,本实施例的加热片23上设置于多个微孔,微孔用于将加热片23上表面的烟油或者烟雾疏导到下表面,若不设置为微孔,则加热面只有加热片23的上表面,而设置微孔之后,烟油能够流动到下表面进行加热雾化,并且在用户抽吸过程中,有的部分烟油可能未被完全雾化,而是变成液态颗粒被吸出,设置微孔后,液态颗粒被吸出过程中就会沿着微孔先运动到加热片23的下表面进行二次加热雾化再被吸出,能够增加烟油的雾化程度,不但增大了烟雾量还增加了烟雾的口感,并且设置有微孔还能起到增大加热片23电阻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加热片23的加热效率;本实施例的加热仓2的一侧设置有与出烟嘴3连通的出气口26,加热仓2内远离出气口26的一侧设置有进气口251,且进气口251和出气口26均设置在加热片23的远离导油层22的一侧,可将进气口251设置在扣合底板25上,空气从进气口251进入加热仓2内,然后将加热片23周围的烟雾携带从出气口26运动到出烟嘴3,这样会使得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烟雾都会从加热片23的微孔穿过,以增加加热时长,提升用户的口感。

请参阅3和图4,本实施例的加热仓2靠近漏油孔41的一侧还设置有硅胶套21,硅胶套21上设置有与漏油孔41连通的吸油孔211,硅胶套21的另一面套在导油层22上,硅胶套21与加热仓2的外壁紧密贴合,使得烟油直接穿过漏油孔41和吸油孔211运动到加热仓2的内部,而不会洒出到加热仓2外,进而降低了烟油对其他部件的污染;本实施例的加热片23水平设置在加热仓2内,漏油孔41垂直设置在加热片23的上方,加热仓2内的烟油在重力作用下通过漏油孔41运动到加热片23上,并被加热片23雾化,还可设置烟油仓4在加热仓2的上方,而出烟嘴3设置在加热仓2和烟油仓4的一侧,漏油孔41可设置多个,且多个漏油孔41均匀间隔设置,保证烟油能够均匀的运动到加热片23上。

请参阅图6和图7,本实施例还包括外壳1,加热仓2包括与外壳1连接的扣合底板25,扣合底板25上设置有陶瓷架24,陶瓷架24上设置有加热片23和导油层22,进而形成可拆卸的加热仓2结构,陶瓷架24能够起到隔热绝缘的作用,并且其耐高温的特性还能够防止被加热片23的高温烧坏,同时方便对加热片23进行更换;本实施例的陶瓷架24包括容置加热片23的容置架242和持手部241,持手部241与容置架242固定连接,持手部241远离容置架242的一侧与外界连通,可将陶瓷架24设置成抽屉型,若需要对加热片23进行更换,用户可以一手拿住电子雾化设备的外壳1,一手拿住陶瓷架24的持手部241,用力可将陶瓷架24抽出,再对加热片23进行更换;本实施例还包括电池,扣合底板25上还设置有与电池电连接的导电部252,导电部252还与加热板电连接,导电部252设置为导电金属,并且导电金属与电池的正负极直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

(1)加热片作为片状,能够承载的烟油面积更大,因此在出烟量大的同时,导油层析出的烟油量增大,大部分烟油能够马上被加热片雾化,剩下的小部分烟油会滞留在加热片上,加热片对其进行继续加热,延长了加热片对烟油加热的时间,能够充分雾化烟油,在出烟量较大的情况下提升了用户的口感;

(2)设置导油棉能够保证被加热烟油粒子的大小均匀,因此形成的烟雾也更加均匀,增加了用户的口感;

(3)陶瓷架上设置有加热片,进而形成可拆卸的加热仓结构,陶瓷架能够起到隔热绝缘的作用,并且其耐高温的特性还能够防止被加热片的高温烧坏。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几个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