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非弹性织标的弹性帽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3317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含有非弹性织标的弹性帽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能平整鲜明显示商标图样的弹性帽圈,尤指设置在帽冠内侧低 周缘且具单轴向伸縮调整及束缚功能的松紧带。
背景技术
为了使配戴在头部的帽子在受风后能避免脱落,即有发明者在帽冠的内侧低周缘设 置一全周式的环形弹性帽圈,这种弹性帽圈是一种单轴向伸縮的吸汗松紧带,当帽冠配 戴在头部后由松紧带的伸縮调整而对不同头形产生适度束缚作用,关于此方面的技术文 献,可参考下列专利文献1 4所示。专利文献l: 1998年2月10日公告的美国专利5,715,540 「不拘型号的帽子 /FREE-SIZE CAP」;专利文献2: 2000年4月25日公告的美国专利6,052,831 「不拘型号的帽子 /FREE-SIZE CAP」;专利文献3:2002年12月17日公告的美国专利6, 493, 880「可调整的帽子/ADJUSTBLE CAP」;专利文献4: 2003年6月3日公告的美国专利6, 571, 396「帽子的伸带结构/STRETCH BAND CONSTRUCTION FOR CAPS」。其次,更有发明人开发出在帽冠的内侧低周缘以局部设置或分段设置弹性帽圈的方 式来取代上述全周式的弹性帽圈,或者使用至少二种不同材质组合的弹性帽圈等方式来 实施,关于此方面的技术文献,可参考下列专利文献5 9所示。专利文献5: 1999年10月19日公告的美国专利5,966, 742 「可调整的帽子 /ADJUSTABLE CAPJ ;专利文献6: 1999年11月16日公告的美国专利5,983,398 「具有帽冠与帽圈的帽 子/HEADWEAR HAVING INTEGRAL CROWN AND HEADBAND J ;专利文献7: 2000年9月26日公告的美国专利6,122,774 「不拘型号的帽子/FREE SIZE CAPJ ;专利文献8: 2002年1月8日公告的美国专利6,336,224 「可弹性调整的帽子结构 /CAP STRUCTURE CAPABLE OF ELASTIC ADJUSTING」;专利文献9: 2002年1月22日公告的美国专利6, 339, 844 「遮檐帽子/PEAKED CAP」。
在帽子的适当部位设置商标图样(LOGO)是目前帽子制程中必要的步骤之一,目前的 商标图样设置分为直接及间接二手段,其中,直接手段如刺绣(embroider)、印花转印 (printing)和烫贴热转印(heat transfer)等;间接手段有针织巻标(woven label)、印 花巻标(print label)、皮牌标章(leather patch)等,不论是直接或间接手段,都是 将商标图样设置在帽冠的外侧表面,未曾设置在具有伸缩弹性的松紧带表面,因为松紧 带是混纺纱纤维材质之弹性布,具有伸缩性,所以依据上述手段设置商标图样后,在松 紧带扩张时便会分裂,而在收缩后便产生变形,如此一来,便降低产品的精致性,大大 影响产品的行销。如果欲在弹性帽圈表面设置明显、大方的商标图样(L0G0), 一般技艺业者会在全 周式的弹性帽圈表面以附加或车缝手段固定一块状且具有商标图样的布块,此实施手段 虽然简单,但布块会明显的突出在弹性帽圈表面产生高低不均,此不但不雅观,更会造 成长时间配戴后使头部产生不赐的问题发生。因此,至今尚无技艺业者在帽子的弹性帽 圈表面设置商标图样,尤其是织标图样。基于此,如何在帽子的弹性帽圈表面设置商标图样,以及如何使商标图样能平整 鲜明又大方地呈现,才是本新型欲解决的问题点。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商标图样鲜明不变形的弹性帽圈结构,该弹性帽圈 具有伸縮功能而适于不同头形的使用者配戴,而且配戴后的商标图样不扭曲、变形。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的一种含有非弹性织标的弹性帽圈(IO),其与具有帽檐(60)的帽冠(50)低周缘延伸部 (51)以车缝线(73)车缝结合,并随着延伸部(51)翻转入于帽冠(50)内且贴近着帽冠(50) 内缘,而随着帽冠(50)配戴在头部时随着不同的头形产生具有伸縮弹性的束缚作用,其 特征在于弹性帽圈(10)是由吸汗的单轴伸縮弹性松紧带(20)、与具有织标(40)显示的 非弹性织带(30)所组成,前述非弹性织带(30)的两侧端(31、 32)与松紧带(20)的两侧端 (21、 22)皆以车缝线(71、 72)车缝结合成为环形弹性帽圈(10)后,再将弹性帽圈(IO) 底缘与帽冠(50)低周缘延伸部(51)车缝结合,前述非弹性织带(30)的长度是弹性帽圈 (IO)总长的1/6 1/10。上述含有非弹性织标的弹性帽圈(10),所述非弹性织带(30)位在帽冠(50)的后侧 内缘。上述含有非弹性织标的弹性帽圈(10),所述非弹性织带(30)的最佳长度是弹性帽 圈(10)总长的1/8。上述含有非弹性织标的弹性帽圈(10),所述非弹性织带(30)是以片状不具轴向伸
缩的纤维布(34)内包夹着布织布(35),再以车缝线(79)将前述两者车缝结合。上述含有非弹性织标的弹性帽圈(IO),所述织标(40)周边以车缝线(78)与非弹性 织带(30)车缝结合。上述含有非弹性织标的弹性帽圈(IO),所述织标(40)是采自于下列其一,针织巻 标、印花巻标、皮牌标章。上述含有非弹性织标的弹性帽圈(10),所述织标(40)的商标图样是采自于下列其 一,剌绣、印花转印、热转印。上述含有非弹性织标的弹性帽圈(IO),所述非弹性织带(30)的材质为下列其一, 天然纤维混纺棉、混纺聚酯纤维、或前述两者组成的纤维。上述含有非弹性织标的弹性帽圈(10),所述松紧带(20)的材质是含有可伸縮的聚酯纱和弹性人造纤维。上述含有非弹性织标的弹性帽圈(IO),与非弹性织带(30)车缝结合的帽冠(50)低 周缘延伸部(51),在内侧缘以车缝线(70)车缝结合布织布片(5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和有益效果依据上述,弹性帽圈(10)是由吸汗的单轴伸缩弹性松紧带(20)、与具有织标(40) 显示的非弹性织带(30)所组成,据此便能使商标图样能平整鲜明又大方地呈现在弹性帽 圈(10)表面,而且图样不会扭曲变形,也不会影响弹性织带(30)的伸缩功能。上述非弹性织带(30)位在帽冠(50)的后侧内缘,不但位置明显突出,也让消费暑容 易辨视。上述非弹性织带(30)长度占弹性帽圈(10)总长的1/8时,非弹性织带(30)上所设置 的织标(40)就能有明显的展示效果,而松紧带(20)也能有极佳的单轴向伸縮效果。上述非弹性织带(30)是由纤维布(34)包夹着布织布(35),再以车缝线(79)将前述两 者车缝结合,此不但使非弹性织带(30)两端在拉力作用下不产生伸縮,在整体在受力后 也不会变形,因此能提够如平台般的稳固结构供织标(40)设置,使织标(40)不扭曲不变 形。上述织标(40)周边以车缝线(78)与非弹性织带(30)车缝结合,此能达到牢固不松脱 的效果。上述织标(40)选自于针织巻标、印花巻标、或皮牌标章,所以标签的种类有数种可 供选择,不局限于单一式样。上述织标(40)的商标图样(41)选自于刺绣、印花转印、热转印,所以商标图样的种类有数种可供选择,不局限于单一式样。上述非弹性织带(30)的材质为天然纤维混纺棉、混纺聚酯纤维、或前述两者组成的 纤维,由于无弹性伸縮效果,所以能成为极佳的非弹性织带。
上述松紧带(20)的材质是可伸缩的聚酯纱和弹性人造纤维,具有极佳的单轴向伸缩 效果而具束缚作用,且表面具有绒毛而使触感提升,更且具有吸汗的效果。上述与非弹性织带(30)车缝结合的帽冠(50)低周缘延伸部(51),在内侧缘以车缝线 (70)车缝结合布织布片(52)后,其帽冠(50)与非弹性织带(30)结合的低周缘会更为稳 固。


图1为本实用新型帽子底部观察的平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帽子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帽子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弹性帽圈的立体图; 图5为图4的A-A断面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非弹性带欲进行组合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非弹性带组合后的立体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非弹性带与织标的分解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非弹性带与松紧带的结合示意图;图10为图2的B-B断面图;图11为图2的C-C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帽子底部观察的平面图,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帽子的立 体分解图,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帽子的立体图,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弹性帽圈的立 体图,图5所示为图4的A-A断面图。图1、2中揭示出一具有帽檐(60)的帽冠(50),在帽冠(50)的低周缘预留有3 10mm 径向延伸的延伸部(51),该延伸部(51)以缝线(73)与全周式的弹性帽圈(10)车缝结合, 该弹性帽圈(10)能随着延伸部(51)翻转180。后入于帽冠(50)内、且贴近帽冠(50)的内 缘,弹性帽圈(10)更由至少二个设置在适当位置的纵向短缝线(80)来与帽冠(50)车缝结 合,使弹性帽圈(10)不易外翻,而且缝线(73)被隐藏在帽冠(50)内,所以由帽冠(50) 的外观看不见缝线(73)的形成;当弹性帽圈(10)随着帽冠(50)配戴在头部时,能依据不 同头形而产生适度伸縮调整的束缚作用。上述弹性帽圈(10)是由吸汗的单轴伸縮弹性松紧带(20)、与具有织标(40)的非弹性 织带(30)所组成,前述非弹性织带(30)的两侧端(3K 32)与松紧带(20)的两侧端(21、 22)皆以如图4所示的缝线(71、 72)车缝结合成为全周式的环形弹性帽圈(10),再将弹 性帽圈(10)的底缘与帽冠(50)低周缘的延伸部(51)车缝结合,前述非弹性织带(30)的长 度是弹性帽圈(10)总长的1/6 1/10。如果非弹性织带(30)的长度大于弹性帽圈(10)总 长的1/6,会使松紧带(20)对头部的弹性束缚力降低;反之,非弹性织带(30)的长度小 于弹性帽圈(IO)总长的1/10,会因织标(40)面积太小而造成不明显;因此,粮据实施 结果,非弹性带(30)与松紧带(20)的最佳长度比是1:7,换言之,非弹性带(30)的长度 为弹性帽圈(10)的八分之一、松紧带(20)长度为弹性帽圈(10)的八分之七为最佳。上述与松紧带(20)结合的非弹性织带(30)可位在帽冠(50)内缘的左侧、右侧、或后侧,其中,以设置在后侧内缘为最佳,也最醒目,也容易宣示品牌而加深消费者的印象。上述松紧带(20)的材质是含有可伸缩的聚酯纱和弹性人造纤维。而非弹性织带(30) 材质选自于下列其一,天然纤维混纺棉(Cotton blended)、混纺聚酯纤维(Polyester blended)、或前述两者组成的纤维;或者选自与帽冠(50)相同的材质。如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非弹性带欲进行组合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非弹性 带组合后的立体图,图8所示是本实用新型非弹性带与织标的分解图,图9所示是本实 用新型非弹性带与松紧带的结合示意图。在图6中揭示出非弹性织带(30)是以片状不具轴向伸縮的纤维布(34)内包夹着布 织布(35),以图6为例,纤维布(34)的面积是布织布(35)面积的两倍或两倍以上,该布 织布(35)与纤维布(34)等长,当布织布(35)放在纤维布(34)中央且将左右两边对齐后, 再将纤维布(34)的前后两侧边(34a、 34b)朝中央内折且覆盖在布织布(35)上;之后,如 图7所示将左右两侧端朝中央内折,最后再经车线(79)的车缝结合,这时的非弹性织带 (30)的一面中央会有一条分离沟(33),但另面则无分离沟,所以另面很适合图8所示织 标(40)贴合或车缝固定。最后,将织标(40)的周边以缝线(78)(如图9)车缝固定在非弹性织带(30)上,织标 (40)的位置以放置在非弹性织带(30)的中央为佳。上述松紧带(20)的两侧端(21、 22)及非弹性织带(30)的两侧端(31、 32)以缝线(71、 72)车缝结合后,其各侧端剩余的尾部(21a、 22a) (31a、 32a)在360。转折后分别以缝 线(74、 75)及(76、 77)将尾部(21a、 22a) (31a、 32a)与各侧端(21、 22) (31、 32)车缝 固定,最后形成如图4所示的环形弹性帽圈(10)。如图10所示为图2的B-B断面图,图11所示为图2的C-C断面图。图10中揭示 出以缝线(73)将非弹性织带(30)的底缘与帽冠(50)低周缘的延伸部(51)车缝结合,在延 伸部(51)的背面以缝线(70)将布织布片(52)与其交织结合,据此使该部结构稳固性大大 增强。图11中揭示出松紧带(20)的底缘与帽冠(50)低周缘的延伸部(51)以缝线(73)车 缝结合,使两者间密切连结而不脱离。
上述中,织标(40)是采自于下列其一,针织巻标(woven label)、印花巻标(print label),皮牌标章(leather patch)。再者,织标(40)的商标图样是采自于下列其一, 刺绣(embroider)、印花转印(printing)、热转印(heat transfer)。上述弹性帽圈(10)以松紧带(20)与含织标(40)的非弹性织带(30)的结合,不但能节 省松紧带(20)的物料使用,更使弹性帽圈(10)能有商标图样显示的功能。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 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 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 替换;而一切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 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1.一种含有非弹性织标的弹性帽圈(10),其与具有帽檐(60)的帽冠(50)低周缘延伸部(51)以车缝线(73)车缝结合,并随着延伸部(51)翻转入于帽冠(50)内且贴近着帽冠(50)内缘,而随着帽冠(50)配戴在头部时随着不同的头形产生具有伸缩弹性的束缚作用,其特征在于弹性帽圈(10)是由吸汗的单轴伸缩弹性松紧带(20)、与具有织标(40)显示的非弹性织带(30)所组成,前述非弹性织带(30)的两侧端(31、32)与松紧带(20)的两侧端(21、22)皆以车缝线(71、72)车缝结合成为环形弹性帽圈(10),弹性帽圈(10)底缘与帽冠(50)低周缘延伸部(51)车缝结合,前述非弹性织带(30)的长度是弹性帽圈(10)总长的1/6~1/10。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含有非弹性织标的弹性帽圈(10),其特征在于非弹性织带(30) 位在帽冠(50)的后侧内缘。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含有非弹性织标的弹性帽圈(10),其特征在于非弹性织带(30) 的最佳长度是弹性帽圈(10)总长的1/8。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含有非弹性织标的弹性帽圈(10),其特征在于非弹性织带(30) 是以片状不具轴向伸縮的纤维布(34)内包夹着布织布(35),再以车缝线(79)将前述两者 车缝结合。
5. 如权利要求l所述含有非弹性织标的弹性帽圈(10),其特征在于织标(40)周边 以车缝线(78)与非弹性织带(30)车缝结合。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含有非弹性织标的弹性帽圈(10),其特征在于织标(40)是选 自于下列其一,针织巻标、印花巻标、皮牌标章。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含有非弹性织标的弹性帽圈(10),其特征在于松紧带(20)的 材质是含有可伸縮的聚酯纱和弹性人造纤维。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含有非弹性织标的弹性帽圈(10),其特征在于与非弹性织带 (30)车缝结合的帽冠(50)低周缘延伸部(51),在内侧缘以车缝线(70)车缝结合布织布片 (5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平整鲜明显示商标图样以供消费者清析辨视的含有非弹性织标弹性帽圈,并同时解决传统弹性帽圈不能设置商标图样的问题。弹性帽圈(10)是由吸汗的单轴伸缩弹性松紧带(20)、与具有织标(40)显示的非弹性织带(30)所组成,前述非弹性织带(30)的两侧端(31、32)与松紧带(20)的两侧端(21、22)以缝线(71、72)车缝结合后成为环形弹性帽圈(10),再将弹性帽圈(10)底缘与帽冠(50)低周缘延伸部(51)车缝结合;非弹性织带(30)的长度是弹性帽圈(10)总长的1/6~1/10。
文档编号A42C5/00GK201001425SQ20062016043
公开日2008年1月9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23日
发明者戴东华 申请人:戴东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