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9294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扣,特别是涉及一种设于裤子的腰部等的一对条形片所用的带扣。
背景技术
公知应用于各自的一端部缝在牛仔裤等的腰部上的一对条形片的带扣。为了不动用腰带地局部调节腰部的收紧程度、或为了装饰而使用该带扣。例如在日本意匠登录(授权外观设计)第995874号公报等中公开了一种以往的带扣,图12表示该带扣的俯视图。带扣4包括大致凸字环状的第I构件60 ;大致有角U字形的第2构件70,其能相对于第I构件60转动地与该第I构件60相连结。第I构件60包括基部61,其在内侧形成有第I开口部63 ;头部62,其自基部61突出,头部62具有压紧部62b。第2构件70包括顶部71,其支承第I构件60的头部62的压紧部62b ;腿部72,其自顶部71的两端延伸,腿部72的端部能相对于第I构件60的基部61转动地与该基部61相连结。另外,在第2构件70的内侧形成有第2开口部73。作为上述一对条形片的一方的连结带固定连结于第I构件60的基部61的底轴部61a,另一方的调节带先穿过带扣4的第I开口部63然后穿过第2开口部73,或者先穿过第2开口部73然后穿过第I开口部63。利用将以这种方式贯穿在带扣4中的调节带夹持在第I构件60的头部62的压紧部62b与第2构件70的顶部71之间的方式等,保持该调节带,以防止该调节带脱离带扣4。并且,通过增减调节带的穿过带扣4的长度,能够局部收紧或放松腰部。贯穿在带扣4中的调节带在第I开口部63与第2开口部73之间覆盖第I构件60的头部62地延伸,但是调节带的覆盖该头部62的部分会进入到头部62的内侧(参照附图标记S),存在不能对调节带的穿过带扣4的长度进行顺利的调节、或影响调节带的外观的问题。专利文献I :日本意匠登录第9958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妨碍调节带的长度的调节、不会妨碍外观 的带扣。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扣,其包括环状的第I构件,其由金属线材构成;第2构件,其由金属线材构成,能相对于第I构件转动地与该第I构件相连结,第I构件包括基部,其形成有供调节带贯穿的第I开口部;头部,其以具有比第I开口部的宽度窄的宽度间隔的方式自基部突出,头部包括压紧部,其用于按压调节带;两侧部,其自压紧部向基部延伸,两侧部将上述宽度间隔限定为该两侧部之间的间隔;缩颈部,其为在两侧部之间上述宽度间隔最窄的部分,第2构件包括支承部,其形成有第2开口部且用于支承压紧部;连结部,其与第I构件的基部的肩部相连结。在本发明的带扣中,第I构件的基部的头部具有缩颈部,该缩颈部具有比基部的供调节带贯穿的第I开口部的宽度窄的宽度间隔,且宽度间隔最窄,所以贯穿在第I开口部和第2开口部中的调节带的覆盖第I构件的基部的头部的部分很难进入到头部的内侧。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基部具有与一端部固定的连结带的另一端部相连结的底轴部,一端部固定的调节带的另一端侧先穿过第2开口部然后穿过第I开口部,或者先穿过第I开口部然后穿过第2开口部,调节带在第I开口部中在连结带与肩部之间通过,将该调节带夹持在上述压紧部与支承部之间。连结带和调节带的各自的一端部固定于裤子的腰部等,连结带的另一端部与第I构件的基部的底轴部相连结。另外,将调节带先穿过第2开口部然后穿过第I开口部,或者先穿过第I开口部然后穿过第2开口部,通过对该穿过的长度进行增减调节,能够调节裤子的腰部等的勒紧程度。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连结部在肩部的中间与肩部相连结,肩部延伸到该连结部与缩颈部之间。采用这种结构,在对调节带进行调节时,该肩部的部分支承调节带的一部分,与缩颈部的宽度间隔较窄的这一点协同作用,防止调节带进入到缩颈部内。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上述第I构件的基部的肩部在与上述第2构件的连结部相连结的部分具有沿头部自基部突出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通过使第2构件的连结部与第I构件的由肩部的一部分自该肩部突出而成的突出部相连结,连结部、即第2构件很难沿肩部的长度方向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调节带应用于带扣、进行调节带的长度的调节。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上述第I构件的基部的肩部具有扩张部,该扩张部限制上述第2构件的连结部沿肩部的长度方向的移动。通过设置该种扩张部,能够防止连结部、即第2构件沿肩部的长度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容易地将调节带应用于带扣、进行调节带的长度的调节。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带扣,其包括环状的第I构件,其由第I金属线材构成;第2构件,其由第2金属线材构成,能相对于第I构件转动地与该第I构件相连结,第I构件包括基部,其形成有供调节带贯穿的第I开口部;头部,其自基部突出,基部包括底轴部;侧部,其在该底轴部的两侧沿头部的突出方向延伸;肩部,其自两侧部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第2构件的连结部与肩部相连结,肩部延伸到比该连结部靠内侧的位置,头部包括两侧部,其自上述肩部连续地形成;压紧部,其在头部的前端侧自两侧部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在本发明中,第I构件的基部的肩部延伸到比第2构件的连结部靠内侧的位置,从而调节带很难进入到头部的内侧。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在上述压紧部上具有第I金属线材的端部。使环状的第I金属线材的两端在压紧部以具有微小的间隙的方式对接而形成为端部,从而在利用压紧部按压调节带的状态下,当想要使调节带在头部的上下的一方侧移动而对该调节带施力时,由于该端部的存在,所以该力不会传递到另一方侧。因此,能够更好地按压调节带。在本发明的带扣中,第I构件的基部的头部具有缩颈部,该缩颈部具有比第I开口部的宽度窄的宽度间隔且宽度间隔最窄,所以贯穿在第I开口部和第2开口部中的调节带的覆盖第I构件的基部的头部的部分很难进入到头部的内侧。在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的带扣中,第I构件的基部的肩部延伸到比第2构件的连结部靠内侧的位置,从而调节带很难进入到头部的内侧。因此,能够对穿过带扣的调节带的长度进行顺利的调节,而且不会影响调节带的外观。


图I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带扣的立体图。图2是图I的带扣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将调节带穿在带扣中的状态的侧视说明图。图4是表示结束了向带扣贯穿调节带的动作后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图5是图4的A-A剖视说明图。图6是表示向带扣贯穿调节带的另一方法的剖视说明图。图7是表示带扣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带扣的第I构件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带扣的第I构件的另一变形例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带扣的第I构件的又一变形例的俯视图。图11是表示带扣的另一变形例的俯视图。图12是表示以往的带扣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图I和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带扣I的立体图和俯视图。图3 图5是作为一例,表示将带扣I应用于连结带30和调节带31的状态的说明图,该连结带30和调节带31是安装在牛仔裤的腰部上的一对条形片。连结带30和调节带31是通过织制而成的狭长形的布料,宽度相同(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长度)。带扣I包括大致凸字环状的第I构件10,连结带30的一端部固定连结于该第I构件10 ;大致C字状或大致有角U字形的第2构件20,其能相对于第I构件10转动地与该第I构件10相连结,供调节带31穿过。第I构件10和第2构件20分别由作为第I金属线材和第2金属线材的、由铝合金、铜合金等金属制成的线材构成。第I构件10包括 位于左侧的基部11,其在内侧形成有上下间隔(只要没做另外定义,则上下及左右方向根据图2和图4的纸面而定)比连结带30的宽度大一些的第I开口部13 ;头部12,其自基部11向右侧突出,上下间隔(宽度间隔)比基部11小。并且,该头部12的宽度间隔比调节带31的宽度窄(小)。基部11包括底轴部11a,其上下笔直地延伸;上下的侧部11b,它们自底轴部Ila的上下两端各自向右侧与底轴部Ila垂直且以比底轴部Ila短的长度延伸;上下的肩部11c,它们自上下的侧部Ilb的右端分别向下方及上方以彼此靠近的方式延伸至与头部12的边界(缩颈部12c)。头部12包括上下的两侧部12a,它们分别自基部11的上方的肩部Ilc的下端和下方的肩部Ilc的上端向右侧延伸;压紧部12b,其在上下的侧部12a的右端之间延伸,压紧部12b起到在该压紧部12b与第2构件20之间压紧调节带31的作用。头部12的上下的侧部12a以它们之间的上下间隔从左侧向右侧逐渐扩大的方式倾斜,上下的侧部12a的左端(与基部11的边界)是上下间隔(宽度间隔)在该两侧部(12a、42a)之间最窄的缩颈部12c。缩颈部12c的上下间隔大约是调节带31的宽度的1/3 1/4左右,另夕卜,即使是上下的侧部12a的在头部12中上下间隔最大的右端侧,其上下间隔也仅是调节带31的宽度的1/2 1/3左右。因此,调节带31在使用时很难进入到头部12的上下的侧部12a之间。压紧部12b以向右侧凸出的方式稍微弯曲。将构成第I构件10的线材加工成该线材的两端在压紧部12b的上下方向的中间相互靠近或接触而形成一种接缝12d。
第2构件20包括上下延伸的顶部21,其用于在与第I构件10的压紧部12b之间夹紧调节带31 ;上下的腿部22,它们分别自顶部21的上方侧及下方侧以向上方及下方凸出的半圆状弯曲且向左侧延伸。顶部21与压紧部12b同样地以向右侧凸出的方式稍微弯曲,但是顶部21的曲率比压紧部12b的曲率稍小。第2构件20的顶部21的与第I构件10的压紧部12b相对应的部分是将截面为圆形的线材压扁成平坦状而形成为向左右扩张一些的支承部21a,支承部21a的上下方向的宽度比压紧部12b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大。并且,该支承部21a的内侧也弯曲。由此,在利用压紧部12b按压调节带31时,对贯穿在第2开口部23中的调节带31产生阻力,能够防止调节带31的偏离。另外,压紧部12b与支承部21a的曲率不同,支承部21a的曲率比压紧部12b的曲率小,从而压紧部12b能够将力集 中在靠近上下方向的中心的部分而按压调节带31。对支承部21a的面向压紧部12b的面进行粗糙加工,由此能够提高对于调节带31的摩擦阻力。各腿部22包括弯曲部22a,其弯曲成半圆状;连结部22b,其自弯曲部22a进一步向左侧延伸,能相对于第I构件10的基部11的上下的肩部Ilc转动地与这些肩部Ilc相连结。第I构件10能够以与第2构件20的连结部22b相连结的肩部Ilc为中心相对于第2构件20相对转动。各连结部22b根据图3和图5的纸面所示,自下方向上方且自左侧向右侧卷曲加工成大致C字状,卷绕在肩部Ilc上。各肩部Ilc的与连结部22b相对应的部分形成为向右侧突出的突出部lid。由此,连结部22b很难脱离突出部lld,连结部22b沿肩部Ilc的上下移动、即第2构件20的相对于第I构件10的上下移动受到限制。在第2构件20中,在顶部21和上下的腿部22的弯曲部22a的内侧形成有第2开口部23。另外,上述肩部Ilc是侧部Ilb与缩颈部12c之间的部分,连结部22b在肩部Ilc的中间(与侧部Ilb及缩颈部12c分开的位置)与肩部Ilc相连结,形成连结部22b的金属线材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比肩部Ilc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小,且肩部Ilc在该连结部22b与缩颈部12c之间延伸并露出来,在利用调节带31进行调节时,肩部Ilc支承调节带31的一部分,与缩颈部12c的宽度间隔较窄的这一点协同作用,防止调节带31进入到缩颈部12c内。第2开口部23的最大上下间隔比第I构件10的第I开口部13的上下间隔小一些且比调节带31的宽度稍大。接下来,根据图3 图5说明带扣I的使用状态。连结带30和调节带31的各自的未图示的一端部(以下称作“固定端部”)缝制固定在牛仔裤的腰部上。连结带30从左侧的固定端部向右侧的带扣I延伸,在将连结带30的另一端30a (在图5中是从上向下)穿过带扣I的第I构件10的基部11的第I开口部13后,以缠绕于底轴部Ila的方式向左侧折返该另一端30a,缝在连结带30的靠底轴部Ila附近的部分上(参照图3和图5)。由此,连结带30的另一端部30A在底轴部Ila的周围形成环,能相对于底轴部Ila转动地安装于底轴部11a。调节带31从右侧的固定端部向左侧的带扣I延伸,如图3所示,在将该调节带31的另一端31a (在图5中是从下向上)穿过带扣I的第I构件10的第I开口部13,接着以覆盖第I构件10的头部12的方式向右侧折返了该另一端31a后,该另一端31a (在图3和图5中是从上向下)贯穿在第2构件20的第2开口部23中。以下,将调节带31的穿过了第2开口部23的处于另一端31a侧的部分称作“调节带通过部分31A”。然后,向右侧弯曲调节带通过部分31A。接着,使第I构件10以与第2构件20的连结部22b相连结的肩部Ilc为中心转动(在图3中是顺时针方向),将第I构件10的头部12的压紧部12b按压在第2构件20的顶部21的支承部21a上。由此,如图5所示,调节带31被夹在压紧部12b与支承部21a之间,且在被夹紧的该部分的前后描画大致S字地弯曲。因此,只要压紧部12b和支承部21a在彼此间夹持调节带31而实质性地闭合,调节带通过部分31A就不会向第2开口部23后退而脱出。另外,如图5所示,调节带31在第I开口部13中,在肩部Ilc和与底轴部Ila相连结的连结带30之间通过。并且,优选该连结带30的宽度(上下方向的尺寸)比一对连结部22b间的宽度大,以覆盖第2构件20的一对连结部22b的连结的部分。当增加调节带通过部分31A的长度时,连结带30的固定端部与调节带31的固定端部相互靠近,两固定端部间的间隔缩小,所以能够局部收紧牛仔裤的腰部。另一方面,当减短调节带通过部分31A的长度时,连结带30的固定端部与调节带31的固定端部之间的间隔变大,能够局部放松牛仔裤的腰部。在增加调节带通过部分31A的长度而收紧牛仔裤的腰部的状态下,调节带31被向调节带31的固定端部侧拉拽(连结带30也被向连结带30的固定端部侧拉拽)。相应地,调节带31的(在图5中是从上方)覆盖第I构件10的头部12的部分(以下称作“调节带头部对应部分”)31B向第2构件20侧对第I构件10的头部12施力,由此将压紧部12b按压于支承部21a,使对调节带31的夹紧加强。参照图4,带扣I的第I构件10的头部12的上下间隔在头部12与基部11的边界的缩颈部12c处最窄,所以甚至在上述的调节带头部对应部分31B向第2构件20侧对第I构件10的头部12施力时,调节带头部对 应部分31B也很难进入到头部12的内侧。将调节带31穿在带扣I中的方法除了图3所示的方法以外,还有图6所示的方法。即,将调节带31的另一端31a (在图6中是从下向上)穿过带扣I的第2构件20的第2开口部23,接着以覆盖第I构件10的头部12的方式向左侧弯曲该另一端31a,将该另一端31a (在图6中是从上向下)穿过第I构件10的第I开口部13,然后向左侧弯曲该另一端31a。在该情况下,当使调节带31的穿过了第I开口部13的处于另一端31a侧的部分的长度增加时,局部地收紧牛仔裤的腰部,当使该部分的长度减短时,局部地放松牛仔裤的腰部。在图6的调节带31的贯穿方法中,覆盖第I构件10的头部12的调节带头部对应部分31B也很难进入到包括缩颈部12c在内的头部12的内侧。图7是表示作为带扣I的变形例的带扣2的俯视图,对于实际上与带扣I相同的部分,标注与带扣I相同的附图标记。带扣2与带扣I的不同之处为如下结构。S卩,在第I构件10的基部11的肩部11c,在与第2构件20的腿部22的连结部22b相连结的部分没有突出部lld,取而代之在上下的连结部22b的各自的上下方向内侧设有扩张部lie,该扩张部lie是通过将形成肩部Ilc的线材的一部分压扁而形成为平坦状。连结部22b不能越过扩张部lie,所以连结部22b沿肩部Ilc的上下移动受到限制。图8是表示作为带扣I的第I构件10的变形例的第I构件IOa的俯视图。第I构件IOa的与第I构件10的压紧部12b相对应的压紧部12e被压扁成平坦状,除该压紧部12e以外,第I构件IOa的结构实际上与第I构件10相同,所以标注与第I构件10相同的附图标记。压紧部12e的呈平坦状扩张的面与第2构件20的支承部21a的粗糙面大致平行且相对地形成。图9是表示作为第I构件10的另一变形例的第I构件IOb的俯视图。第I构件IOb的与第I构件10的压紧部12b相对应的压紧部12f形成为直线状,除该点以外,第I构件IOb的结构实际上与第I构件10相同,所以标注与第I构件10相同的附图标记。图10是表示作为第I构件10的又一变形例的第I构件IOc的俯视图。第I构件IOc的与第I构件10的压紧部12b相对应的压紧部12g以向左侧凹陷的方式弯曲成V字形,由此,第I构件IOc形成为压紧部12g与上下的侧部12a形成锐角。除该压紧部12g以外,第I构件IOc的结构实际上与第I构件10相同,所以标注与第I构件10相同的附图标记。压紧部12g易于相对于支承部21a固定调节带31。图11是表示作为带扣I的另一变形例的带扣3的俯视图。带扣3包括第I构件40和第2构件50,该第2构件50能相对于第I构件40转动地与该第I构件40相连结。第I构件40包括矩形的基部41和自基部41向右侧突出的圆形的头部42,在基部41的内侧形成有第I开口部43。在头部42的与基部41的边界处存在上下间隔最窄的缩颈部42c,另外在头部42的右侧设有圆弧状的压紧部42b,缩颈部42c与压紧部42b之间为上下的侧部42a。第2构件50由顶部51和上下的腿部52形成为大致有角U字形,该顶部51沿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上述上下的腿部52分别自顶部51的上下两端向左侧与顶部51垂直地延伸。在第2构件50的内侧形成有第2开口部53。在顶部51上设有呈平坦矩形扩张的支承部51a,该支承部51a用于支承第I构件10的头部42的压紧部42b。上下的腿部52在左侧端部具有上下间隔呈台阶状缩小一些的连结部52b。带扣3与带扣I同样地应用于连 结带30和调节带31。另外,连结带30和调节带31也可以I条连续的带。附图标记说明1、2、3、带扣;10、10a、10b、10c、40、第 I 构件;11、41、基部;11a、底轴部;11c、肩部;lld、突出部;12、42、头部;12a、42a、(头部的)侧部;12b、12e、12f、12g、42b、压紧部;12c、42c、缩颈部;13、43、第 I 开口部;20、50、第 2 构件;21、51、顶部;21a、51a、支承部;22、52、腿部;22b、52b、连结部;23、53、第2开口部;30、连结带;31、调节带。
权利要求
1.一种带扣,其特征在于, 该带扣包括环状的第I构件(10、10a、10b、10c、40),其由金属线材构成;第2构件(20、50),其由金属线材构成,能相对于第I构件(10、10a、10b、10c、40)转动地与第I构件(10、10a、10b、10c、40)相连结; 第I构件(10、10a、10b、10c、40)包括基部(11、41),其形成有供调节带(31)贯穿的第I开口部(13、43);头部(12、42),其以具有比第I开口部(13、43)的宽度窄的宽度间隔的方式自基部(11、41)突出; 头部(12、42)包括压紧部(12b、12e、12f、12g、42b),其用于按压调节带(31);两侧部(12&、42&),其自压紧部(1213、126、12€、128、4213)向基部(11、41)延伸,两侧部(12a、42a)将上述宽度间隔限定为该两侧部(12a、42a)之间的间隔;缩颈部(12c、42c),其为在两侧部(12a、42a)之间上述宽度间隔最窄的部分; 第2构件(20、50)包括支承部(21a、51a),其形成有第2开口部(23、53)且用于支承压紧部(1213、126、12€、128、4213);连结部(2213、5213),其与第 I 构件(10、10a、10b、10c、40)的基部(11、41)的肩部(Ilc)相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带扣,其中, 基部(11、41)具有与一端部固定的连结带(30)的另一端部(30A)相连结的底轴部(11a),一端部固定的调节带(31)的另一端侧先穿过第2开口部(23、53)然后穿过第I开口部(13、43),或者先穿过第I开口部(13、43)然后穿过第2开口部(23、53),调节带(31)在第I开口部(13、43)中在连结带(30)与肩部(Ilc)之间穿过,将该调节带(31)夹持在上述压紧部(12b、12e、12f、12g、42b)与支承部(21a、51a)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带扣,其中, 连结部(22b、52b)在肩部(Ilc)的中间与肩部(Ilc)相连结,肩部(Ilc)延伸到该连结部(22b、52b)与缩颈部(12c)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I 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带扣,其中, 上述第I构件(10、10a、10b、10c)的基部(11、41)的肩部(Ilc)在与上述第2构件(20、50)的连结部(22b、52b)相连结的部分上,具有沿头部(12、42)自基部(11、41)突出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lid)。
5.根据权利要求I 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带扣,其中, 上述第I构件(10、10a、10b、10c)的基部(11)的肩部具有扩张部(lie),该扩张部(He)限制上述第2构件(20、50)的连结部(22b、52b)沿肩部(Ilc)的长度方向的移动。
6.一种带扣,其特征在于, 该带扣包括环状的第I构件(10、10a、10b、10c、40),其由第I金属线材构成;第2构件(20、50),其由第2金属线材构成,能相对于第I构件(10、10a、10b、10c、40)转动地与第I 构件(10、10a、10b、10c、40)相连结; 第I构件(10、10a、10b、10c、40)包括基部(11、41),其形成有供调节带(31)贯穿的第I开口部(13、43);头部(12、42),其自基部(11、41)突出; 基部(11、41)包括底轴部(Ila);侧部(11b),其在底轴部(Ila)的两侧沿头部(12、42)的突出方向延伸;肩部(11c),其自两侧部(Ilb)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 第2构件(20、50 )的连结部(22b、52b)与肩部(I Ic )相连结,肩部(I Ic)延伸到比该连结部(22b、52b)靠内侧的位置;头部(12、42)包括两侧部(12a),它们自上述肩部(Ilc)连续地形成;压紧部(12b、12e、12f、12g、42b),其在头部(12、42)的前端侧自两侧部(12a)向相互靠近的方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扣,其中, 在上述压紧部(12b、12e、12f、12g、42b)上具有第I金属线材的端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会妨碍调节带的长度的调节、不会妨碍外观的带扣。带扣包括环状的第1构件,其由金属线材构成;第2构件,其由金属线材构成,能相对于第1构件转动地与该第1构件相连结。第1构件包括基部,其形成有供调节带贯穿的第1开口部;头部,其以具有比第1开口部的宽度窄的宽度间隔的方式自基部突出。头部包括压紧部;两侧部,其自压紧部向基部延伸;缩颈部,其为在两侧部之间上述宽度间隔最窄的部分。第2构件具有形成有第2开口部且用于支承压紧部的支承部。贯穿在第1开口部和第2开口部中的调节带的覆盖头部的部分很难进入到包括缩颈部在内的头部的内侧。
文档编号A44B11/00GK102960911SQ20121032062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31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31日
发明者久保田就子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