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力臂弯向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55008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短力臂弯向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短力臂弯向装置,是安装在伞具上巢与下巢之间的中棒上,由一上弯向、一下弯向、与一容置有压缩弹簧的筒部所组合构成。上弯向连接于上段中棒底端,下弯向连接于下段中棒的顶端,上弯向与下弯向之间由第一轴杆枢接在一起,容置有压缩弹簧的筒部,是套设在下弯向与下段中棒的连接部位。开伞动作时,在下段中棒上被拉绳持续拉动向上的下巢,能触压筒部而控制使上弯向与下弯向在上巢与下巢之间弯折,所构成一种力臂最短、操作最省力的弯向装置。本实用新型是专供安装在各种大型伞具上,特别是安装在伞具上巢与下巢之间的中棒上,能使操作更省力,短力臂的设计使弯向装置的承载重力最小,能大幅提升伞具使用寿命。
【专利说明】短力臂弯向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短力臂弯向装置,特别是一种,是安装在伞具上巢与下巢之间的中棒上的弯向装置,因力臂短,而能使开伞与弯向操作更省力,属于改良型伞具弯向装置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一般所知的海滩伞、花园伞、广告伞等大型伞具,为了方便开伞,它们的操作方式大都是利用设置在中棒上的卷取器,旋转卷取器的转柄,由内藏在中棒内部的拉绳来拉动下巢在中棒上滑移运动,下巢上移可以开伞,下巢向下则收伞。某一些设有弯向装置的伞具,是在开伞后,如果控制拉绳拉动下巢持续向上移动,就会强迫使中棒上的弯向装置弯折,使伞面成一倾斜角度。
[0003]上述传统的弯向装置,它在伞具上最明显特征是,当拉动下巢上移而开伞时,弯向装置的位置是在下巢底部的中棒上。如果拉动下巢持续向上移动,弯向装置弯折使伞面成一倾斜角度时,在下巢底部的弯向装置,与下巢的距离就更远。
[0004]因为传统弯向装置的位置是在下巢底部的中棒上,相对于中棒而言,弯向装置的弯折部位以上,即形成一个较长的力臂来支撑整个伞面,包括上巢、长骨、支骨、与下巢等全部零件的重量,尤其是当弯向装置的弯折角度越大、伞面倾斜的角度越大时,弯向装置的承载重力就越大,且其重力都仅只由弯向装置的枢轴部位来支撑,因而很容易造成零件损坏,弯向装置故障不能顺利开伞与弯向,以及因为长的力臂使操作较费力等问题。如果使用强度较好的材料来制造弯向装置,则会有成本太高的顾虑,诸此缺点,都是安装了传统弯向装置的伞具所常见。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短力臂弯向装置,其是专供安装在各种大型伞具上,特别是安装在伞具上巢与下巢之间的中棒上,能使操作更省力,短力臂的设计使弯向装置的承载重力最小,能大幅提升伞具使用寿命。
[000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短力臂弯向装置,是安装在伞具上巢与下巢之间的中棒上,由一上弯向、一下弯向、与一容置有压缩弹簧的筒部,所组合构成。
[0008]上述上弯向,是连接在上段中棒底端。
[0009]上述下弯向,是连接在下段中棒的顶端。
[0010]上弯向与下弯向之间,由第一轴杆枢接在一起,使上弯向与下弯向之间,能以第一轴杆为轴而弯折,进而使伞面成一倾斜角度。
[0011]容置有压缩弹簧的筒部,是套设在下弯向与下段中棒的连接部位。
[0012]筒部与下弯向之间,设有一连接板,该连接板可传送下巢向上滑移的动力,用以控制下弯向与上弯向之间作弯折动作。
[0013]开伞动作时,在下段中棒上被拉绳持续拉动向上的下巢,能触压筒部底端,再经筒部内的压缩弹簧带动连接板,由从下向上的方向,经连接板传送动力使上弯向与下弯向在上巢与下巢之间弯折。
[0014]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弯向装置,它在伞具上最明显特征,是安装在伞具上巢与下巢之间的中棒上,相对于中棒而言,弯向装置的弯折部位以上,形成一个最短的力臂来支撑伞面。
[0015]不论是开伞时或弯向时,下巢一直都位于直立的中棒上,伞具开伞后大部分的重力仍是由下巢来承担,且于弯向时,无论伞面倾斜的角度大或小,该弯向装置都仅负担很少的重力,这样就能确保弯向装置不易损坏,而能提升伞具、特别是弯向装置的使用寿命。
[0016]因为本实用新型的弯向装置,它的弯向动作是利用下巢上移的推力,配合筒部与连接板向上推送下弯向与上弯向之间来达到弯折的动作,不是传统弯向需由紧崩的拉绳迫使下弯向与上弯向之间作弯折动作,故而能轻松省力的完成伞具的弯向操作。
[00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是专供安装在各种大型伞具上,特别是安装在伞具上巢与下巢之间的中棒上,能使操作更省力,短力臂的设计使弯向装置的承载重力最小,能大幅提升伞具使用寿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弯向装置安装在伞具上的示意图。图中显示伞具为直立状态。
[0020]图2为图1的连续动作图。图中显示转动转柄使伞具成为弯折状态。
[00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弯向装置的组件分解图。
[0022]图4为直立状态时本实用新型弯向装置的局部组件剖切图。
[0023]图5为弯折状态时本实用新型弯向装置的局部组件剖切图。
[0024]图6为本实用新型筒部的组件分解图。
[0025]图中标号说明:
[0026]10下段中棒11上段中棒
[0027]12上巢13下巢
[0028]14卷取器 15转柄
[0029]16拉绳17导轮
[0030]18长骨I9支骨
[0031]20弯向装置21上弯向
[0032]22枢接孔 23第一轴杆
[0033]24扭转弹簧25弧形槽孔
[0034]26下弯向 27枢接孔
[0035]28弧形槽孔29第二轴杆
[0036]30纵向槽孔31第三轴杆
[0037]32连接板 33上轴孔
[0038]34下轴孔35压缩弹簧
[0039]36筒部37轴孔
[0040]38弧形槽沟39上盖
[0041]40 轴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4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弯向装置20,安装在一伞具上的示意图。图中显示伞具为直立状态。
[0043]图2为图1的连续动作图。图中显示转动转柄15使伞具成为弯折状态。
[0044]如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的短力臂弯向装置20,是安装在伞具上巢12与下巢13之间的中棒上,该弯向装置20由一上弯向21、一下弯向26、与一容置有压缩弹簧的筒部36,所组合构成。
[0045]上述伞具如图1及图2,包括下段中棒10、上段中棒11、上巢12、下巢13、卷取器14、转柄15、拉绳16、导轮17、长骨18、与支骨19。
[0046]上巢12,是固定在上段中棒11的顶端,下巢13,是套设在下段中棒10并可上下滑移运动。长骨18的上端枢接于上巢12,支骨19的上端枢接于长骨18的中间,支骨19的底端枢接于下巢13。本实用新型的弯向装置20,是连接在上段中棒11与下段中棒10之间。
[0047]卷取器14是固定在下段中棒10,拉绳16的一端卷绕于卷取器14内部,另一端经下段中棒10中空内部、弯向装置20、上段中棒11中空内部、上巢12的导轮17,再连接下巢13。
[0048]转动转柄15,可由拉绳16拉动下巢13向上移动而开伞,如图1。开伞后,如果继续转动转柄15,可由拉绳16拉动下巢13持续向上移动,就会触压筒部36,再经筒部36连动控制该弯向装置20作弯折的动作,使伞面成一倾斜角度,如图2。
[0049]图3,为本实用新型弯向装置20的组件分解图。
[0050]图4,为直立状态时,本实用新型弯向装置20的局部组件剖切图。
[0051]图5,为弯折状态时,本实用新型弯向装置20的局部组件剖切图。
[0052]图6,为本实用新型筒部36的组件分解图。
[0053]如图3与图4,本实用新型的弯向装置20,其中该上弯向21,是连接在上段中棒11的底端。上弯向21上设有枢接孔22,一第一轴杆23可穿设在枢接孔22内用于枢接下弯向26,在枢接孔22下方设有弧形槽孔25。在枢接孔22的两侧设有扭转弹簧24,该两扭转弹簧24共同由第一轴杆23穿设,两扭转弹簧24的一端止抵于上弯向21,另一端止抵于下弯向26,利用两扭转弹簧24,提供了弯向装置回复成直立状态时所需的回弹力。
[0054]又如图3与图4,该下弯向26,是连接在下段中棒10的顶端。下弯向26上设有枢接孔27,可穿设上述第一轴杆23,使上弯向21与下弯向26之间,能以第一轴杆23为轴而弯折,如图5。枢接孔27的下方设有一弧形槽孔28,该弧形槽孔28恰对应于上弯向21上的弧形槽孔25,该两弧形槽孔25、28,可穿设第二轴杆29。弧形槽孔28的下方设有一纵向槽孔30,该纵向槽孔30可穿设第三轴杆31。
[0055]如图4,上述筒部36,是套设在下弯向26与下段中棒10的连接部位。
[0056]如图3、图4、与图6,上述筒部36,包括在筒部36底端设有轴孔37,如图3,可供下段中棒10穿设。一压缩弹簧35被容置在筒部36中空内部,如图4,在筒部36内壁面两侧对称位置,设有弧形沟槽38,如图6,该两弧形沟槽38恰可供容置第三轴杆31的两端。一上盖39,密封固定在筒部36开口端,该上盖39设轴孔40,以及,一连接板32,该连接板32上设有一上轴孔33与一下轴孔34,该上轴孔33内穿设了第二轴杆29,该第二轴杆29共同穿设于前述上弯向21的弧形槽孔25,与下弯向26的弧形槽孔28,如图4与图5 ;该连接板32的下轴孔34内穿设了第三轴杆31,该第三轴杆31共同穿设于前述下弯向26的纵向槽孔30,并且,该第三轴杆31是横向位于筒部36内的压缩弹簧35与上盖39之间,该第三轴杆31的两端是被容置在筒部36内壁面两侧的弧形沟槽38内。
[0057]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特征是,当开伞时,转动卷取器14的转柄15,可由拉绳16拉动下巢13向上移动而开伞,如图1与图4。
[0058]开伞后,如果继续转动转柄15,可由拉绳16拉动下巢13持续向上移动,就会由下巢13触压筒部36。如图2与图5。筒部36被下巢13推动向上,由压缩弹簧35推动第三轴杆31,经连接板32带动第二轴杆29,在上弯向21的弧形槽孔25与下弯向26的弧形槽孔28内向上运动,所以只需要很小的向上推力,就可以使上弯向21与下弯向26之间,以第一轴杆23为轴而弯折,使伞面成一倾斜角度,如图2与图5。
[0059]收伞时,其操作方式与传统大型伞的收伞方式是一样的。控制卷取器14上的卡掣按钮,释放拉紧的拉绳16时,利用上弯向21与下弯向26之间两个扭转弹簧24所提供的回弹力,配合连接板32带动第二轴杆29与第三轴杆31向下运动,压缩弹簧35与筒部36推送下巢13向下复位,可以顺利完成伞面打直与收伞操作。
[0060]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弯向装置20,它在伞具上最明显特征,是安装在伞具上巢12与下巢13之间的中棒上,相对于中棒而言,弯向装置20的弯折部位以上,形成一个最短的力臂来支撑伞面。
[0061]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显而易见,短力臂的弯向装置20,不论是开伞时或弯向时,下巢13—直都位于直立的中棒上,伞具开伞后大部分的重力仍是由下巢13来承担,且于弯向时,无论伞面倾斜的角度大或小,该弯向装置20都仅负担很少的重力,这样就能确保弯向装置不易损坏,提升了伞具、特别是弯向装置20的使用寿命。
[0062]因为本实用新型的弯向装置20,它的弯向动作是利用下巢13上移的推力,配合筒部36与连接板32向上推送下弯向26与上弯向21之间来达到弯折的动作,不是传统弯向装置需由紧崩的拉绳迫使下弯向与上弯向之间作弯折动作,故而能轻松省力的完成伞具的弯向操作,有效解决传统弯向装置的缺点,达到本实用新型的前揭预定目的。
[006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短力臂弯向装置,是安装在伞具上巢与下巢之间的中棒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上弯向,是连接在上段中棒的底端,上弯向上设有枢接孔,一第一轴杆可穿设在枢接孔内用于枢接下弯向; 一下弯向,是连接在下段中棒的顶端,下弯向上设有枢接孔,可穿设上述第一轴杆,使上弯向与下弯向之间,能以第一轴杆为轴而弯折;以及, 一容置有压缩弹簧的筒部,套设在下弯向与下段中棒的连接部位; 开伞动作时,在下段中棒上被拉绳持续拉动向上的下巢,能触压筒部而控制使上弯向与下弯向在上巢与下巢之间弯折,使伞面成一倾斜角度,所构成的一种力臂最短的弯向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力臂弯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伞具包括下段中棒、上段中棒、上巢、下巢、卷取器、转柄、拉绳、导轮、长骨、与支骨,上巢是固定在上段中棒的顶端,下巢,是套设在下段中棒并可上下滑移运动,长骨的上端枢接于上巢,支骨的上端枢接于长骨的中间,支骨的底端枢接于下巢,弯向装置是连接在上段中棒与下段中棒之间,卷取器是固定在下段中棒上,拉绳的一端卷绕于卷取器内部,另一端经下段中棒中空内部、弯向装置、上段中棒中空内部、上巢的导轮,再连接下巢,转动转柄,可由拉绳拉动下巢向上移动而开伞,开伞后,如果继续转动转柄,可由拉绳拉动下巢持续向上移动,就会触压筒部,再经筒部连动控制该弯向装置作弯折的动作,使伞面成一倾斜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力臂弯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弯向包括在上弯向上设有枢接孔,一第一轴杆穿设在枢接孔内用于枢接下弯向,在枢接孔下方设有弧形槽孔,在枢接孔的两侧设有扭转弹簧,共同由第一轴杆穿设,两扭转弹簧的一端止抵于上弯向,另一端止抵于下弯向,由两扭转弹簧,提供了弯向装置回复成直立状态时所需的回弹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力臂弯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弯向包括在下弯向上设有枢接孔,可穿设上述第一轴杆,枢接孔的下方设有一弧形槽孔,该弧形槽孔恰对应于上弯向上的弧形槽孔,该两弧形槽孔可穿设第二轴杆,弧形槽孔的下方设有一纵向槽孔,该纵向槽孔可穿设第三轴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力臂弯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部包括在筒部底端设有轴孔可供下段中棒穿设,压缩弹簧是被容置在筒部中空内部,在筒部内壁面两侧对称位置设有弧形沟槽,该两弧形沟槽恰可供容置第三轴杆的两端,一上盖,密封固定在筒部开口端,上盖上设轴孔,一连接板,在连接板上设有一上轴孔与一下轴孔,上轴孔内穿设了第二轴杆,第二轴杆共同穿设于前述上弯向的弧形槽孔,与下弯向的弧形槽孔,连接板的下轴孔内穿设了第三轴杆,该第三轴杆共同穿设于前述下弯向的纵向槽孔,该第三轴杆是横向位于筒部内的压缩弹簧与上盖之间,该第三轴杆的两端是被容置在筒部内壁面两侧的弧形沟槽内。
【文档编号】A45B17/00GK204032557SQ201420308917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1日
【发明者】马准胜, 马永澄 申请人:马准胜, 马永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