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头组合结构及其滑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97486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拉链头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链头组合结构包括:

一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具有一基底部、一第一侧挡部、一第二侧挡部、一基座部、一遮盖片、一弹簧件以及一锁钩件,其中所述第一侧挡部与所述第二侧挡部分别从所述基底部的两相反侧端向上延伸,所述第一侧挡部与所述第二侧挡部彼此相互对应且连接至所述基底部的一前端部,所述基座部设置在所述基底部上且连接至所述基底部的一后端部,所述基座部具有一位于所述第一侧挡部与所述第二侧挡部之间的贯穿式定位开口,所述遮盖片设置在所述基座部上,所述弹簧件设置在所述基座部内且位于所述遮盖片与所述锁钩件之间,所述锁钩件能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基座部上且能活动地接触所述弹簧件,所述锁钩件的一末端上具有一穿过所述贯穿式定位开口的定位部;以及

一拉动件,所述拉动件能活动地与所述锁钩件相互配合;

其中,所述弹簧件具有一直接接触所述锁钩件的第一接触端以及一相对于所述第一接触端的第二接触端,且所述遮盖片具有一直接接触所述弹簧件的所述第二接触端的第一末端部以及一相对于所述第一末端部且与所述锁钩件彼此分离的第二末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头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挡部具有一第一内表面及一与所述第一内表面彼此相反设置的第一外表面,所述第二侧挡部具有一与所述第一内表面彼此相对应的第二内表面及一与所述第二内表面彼此相反设置的第二外表面,所述第一侧挡部的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外表面之间的一第一厚度小于所述第二侧挡部的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之间的一第二厚度;其中,所述基底部具有一第一对称中心线,所述基座部具有一第二对称中心线,所述第一对称中心线经过所述贯穿式定位开口的一几何中心点,所述基座部的所述第二对称中心线相对于所述第一对称中心线沿着一从所述第二侧挡部朝向所述第一侧挡部的水平方向水平偏移一预定水平偏移量;其中,所述锁钩件具有一相反于所述定位部且设置在所述基座部的一容置凹槽内的内嵌部并具有一位于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内嵌部之间且直接接触所述弹簧件的所述第一接触端的内凹状顶抵部,且所述遮盖片的所述第一末端部具有一用于收容所述弹簧件的所述第二接触端的限位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链头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部的所述第二对称中心线相对于所述第一对称中心线的所述预定水平偏移量符合下列关系式:S=(H2-H1)/2,其中S为所述预定水平偏移量,H1为所述第一厚度,H2为所述第二厚度;其中,所述第一侧挡部的所述第一外表面与所述第二侧挡部的所述第二外表面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对称中心线的两相对端,且所述第一侧挡部的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第二侧挡部的所述第二内表面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对称中心线的两相对端;其中,所述锁钩件的所述定位部的其中一侧面具有一沿着相反于所述水平方向的相反方向产生凹陷的闪避切边,使得所述定位部偏离所述第二对称中心线而靠近所述第一对称中心线;其中,所述第一侧挡部的所述第一内表面区分成一第一主要内表面及一第一次要内表面,且所述第二侧挡部的所述第二内表面区分成一面向所述第一主要内表面的第二主要内表面及一面向所述第一次要内表面的第二次要内表面;其中,所述第一侧挡部的所述第一主要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外表面之间的一第一主要厚度小于所述第二侧挡部的所述第二主要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之间的一第二主要厚度,且所述第一侧挡部的所述第一次要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外表面之间的一第一次要厚度小于所述第二侧挡部的所述第二次要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之间的一第二次要厚度。

4.一种滑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组件包括:一基底部、一第一侧挡部、一第二侧挡部、一基座部、一遮盖片、一弹簧件以及一锁钩件;

其中,所述第一侧挡部与所述第二侧挡部分别从所述基底部的两相反侧端向上延伸,所述第一侧挡部与所述第二侧挡部彼此相互对应且连接至所述基底部的一前端部,所述基座部设置在所述基底部上且连接至所述基底部的一后端部,所述基座部具有一位于所述第一侧挡部与所述第二侧挡部之间的贯穿式定位开口,所述遮盖片设置在所述基座部上,所述弹簧件设置在所述基座部内且位于所述遮盖片与所述锁钩件之间,所述锁钩件能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基座部上且能活动地接触所述弹簧件,所述锁钩件的一末端上具有一穿过所述贯穿式定位开口的定位部;

其中,所述弹簧件具有一直接接触所述锁钩件的第一接触端以及一相对于所述第一接触端的第二接触端,且所述遮盖片具有一直接接触所述弹簧件的所述第二接触端的第一末端部以及一相对于所述第一末端部且与所述锁钩件彼此分离的第二末端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挡部具有一第一内表面及一与所述第一内表面彼此相反设置的第一外表面,所述第二侧挡部具有一与所述第一内表面彼此相对应的第二内表面及一与所述第二内表面彼此相反设置的第二外表面,所述第一侧挡部的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外表面之间的一第一厚度小于所述第二侧挡部的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之间的一第二厚度;其中,所述基底部具有一第一对称中心线,所述基座部具有一第二对称中心线,所述第一对称中心线经过所述贯穿式定位开口的一几何中心点,所述基座部的所述第二对称中心线相对于所述第一对称中心线沿着一从所述第二侧挡部朝向所述第一侧挡部的水平方向水平偏移一预定水平偏移量;其中,所述锁钩件具有一相反于所述定位部且设置在所述基座部的一容置凹槽内的内嵌部并具有一位于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内嵌部之间且直接接触所述弹簧件的所述第一接触端的内凹状顶抵部,且所述遮盖片的所述第一末端部具有一用于收容所述弹簧件的所述第二接触端的限位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滑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部的所述第二对称中心线相对于所述第一对称中心线的所述预定水平偏移量符合下列关系式:S=(H2-H1)/2,其中S为所述预定水平偏移量,H1为所述第一厚度,H2为所述第二厚度;其中,所述第一侧挡部的所述第一外表面与所述第二侧挡部的所述第二外表面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一对称中心线的两相对端,且所述第一侧挡部的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第二侧挡部的所述第二内表面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对称中心线的两相对端;其中,所述锁钩件的所述定位部的其中一侧面具有一沿着相反于所述水平方向的相反方向产生凹陷的闪避切边,使得所述定位部偏离所述第二对称中心线而靠近所述第一对称中心线;其中,所述第一侧挡部的所述第一内表面区分成一第一主要内表面及一第一次要内表面,且所述第二侧挡部的所述第二内表面区分成一面向所述第一主要内表面的第二主要内表面及一面向所述第一次要内表面的第二次要内表面;其中,所述第一侧挡部的所述第一主要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外表面之间的一第一主要厚度小于所述第二侧挡部的所述第二主要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之间的一第二主要厚度,且所述第一侧挡部的所述第一次要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外表面之间的一第一次要厚度小于所述第二侧挡部的所述第二次要内表面与所述第二外表面之间的一第二次要厚度。

7.一种拉链头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链头组合结构包括:

一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具有一基底部、一基座部、一遮盖片、一弹簧件以及一锁钩件,其中所述基座部设置在所述基底部上,所述基座部具有一贯穿式定位开口,所述遮盖片设置在所述基座部上,所述弹簧件设置在所述基座部内且位于所述遮盖片与所述锁钩件之间,所述锁钩件能活动地设置在所述基座部上且能活动地接触所述弹簧件,所述锁钩件的一末端上具有一穿过所述贯穿式定位开口的定位部;以及

一拉动件,所述拉动件能活动地与所述锁钩件相互配合;

其中,所述弹簧件具有一直接接触所述锁钩件的第一接触端以及一相对于所述第一接触端的第二接触端,且所述遮盖片具有一直接接触所述弹簧件的所述第二接触端的第一末端部以及一相对于所述第一末端部且与所述锁钩件彼此分离的第二末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拉链头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部具有一第一对称中心线,所述基座部具有一第二对称中心线,所述第一对称中心线经过所述贯穿式定位开口的一几何中心点,所述基座部的所述第二对称中心线相对于所述第一对称中心线沿着一水平方向水平偏移一预定水平偏移量;其中,所述锁钩件具有一相反于所述定位部且设置在所述基座部的一容置凹槽内的内嵌部并具有一位于所述定位部与所述内嵌部之间且直接接触所述弹簧件的所述第一接触端的内凹状顶抵部,且所述遮盖片的所述第一末端部具有一用于收容所述弹簧件的所述第二接触端的限位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拉链头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锁钩件的所述定位部的其中一侧面具有一沿着相反于所述水平方向的相反方向产生凹陷的闪避切边,使得所述定位部偏离所述第二对称中心线而靠近所述第一对称中心线。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拉链头组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拉链头组合结构设置于一具有相互配合的一第一拉链齿条以及一第二拉链齿条的拉链齿结构上,所述第一拉链齿条包括一第一拉链齿承载件以及多个固定在所述第一拉链齿承载件上的第一拉链齿,所述第二拉链齿条包括一第二拉链齿承载件以及多个固定在所述第二拉链齿承载件上的第二拉链齿,且其中一所述第一拉链齿卡固于其中两个所述第二拉链齿之间,以在所述第一拉链齿与两个所述第二拉链齿之间形成一供所述定位部插入的间隙。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