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25243发布日期:2018-07-13 16:30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夹线装置,更详细而言,涉及提高组装性及耐久性的夹线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运动鞋等的鞋子以之字形夹紧鞋带来与使用者的脚紧贴。此时,夹紧鞋带时,可以舒适地步行,在放松鞋带的状态可以充分地休息。

但是,松紧鞋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当鞋带在运动中解开时,会遇到性能降低,导致事故发生等的结果,因此,必要防止鞋带松动的现象。即,最优选地,需要容易紧固鞋带,并且稳定地保持紧固状态的同时容易地松开鞋带。因此开发出多种顺畅地松紧鞋带的装置。

图1是设置有现有的鞋带紧固装置的鞋的立体图。图2是现有的鞋带紧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及图2所示,现有的鞋带紧固装置10设置在鞋舌T上,并且当盖部51旋转时,中间构件53与卷绕构件55被结合一起旋转。此时,鞋带L被卷绕在卷绕构件55上,并且,所述中间构件的接合限制部53z被锁定在壳体57的单向棘轮57c中,从而,可以防止反向动作。

然后,朝上侧拉住盖部51时,旋转轴61的卡止突起部62向上移动的同时弹性按压弹性构件59,从而中间构件53上升。因此,中间构件53和卷绕构件55脱离,鞋带L可以通过卷绕构件55的自由旋转而松动。

为此,单独地制造由U形薄金属材料形成的弹性构件59,所述弹性构件59通过复杂的组装过程组装在鞋带紧固装置10中。

并且,现有的鞋带紧固装置10的问题在于,朝上侧来住所述盖部51时,所述弹性构件59从原位置脱离,从而发生故障。为了解决所述问题,将与所述弹性构件59连接的壳体57的下部结构变复杂时,由于结构复杂性及部件数量的增加,降低产品的生产性。

尤其,所述盖部51与旋转轴61借助螺栓构件相互耦合,因此,当螺栓构 件未完全耦合时,发生故障。此时,当强制性地操作所述盖部51时,由注塑树脂材料制成的旋转轴61容易被金属材料的螺栓构件断开。



技术实现要素: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诸多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组装性及耐久性的夹线装置。

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夹线装置,包括:一种夹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部,在上面部形成有收容槽;卷轴部,可旋转地插入于所述收容槽,在旋转期间选择性地卷绕链条;壳体部,包括:固定隔壁部,下端部固定在所述收容槽;延长部,沿着所述固定隔壁部的内周朝半径方向的内侧延长以便能覆盖所述卷轴部,并在中央部形成有中空型支撑管部;弹性叶片部,配置于所述延长部的上部,并在端部形成有棘轮结合部;升降齿轮部,在内周突出地设置有棘轮齿轮,棘轮齿轮被所述棘轮结合部限制单向旋转,升降齿轮部借助外力升降;以及盖部,与所述升降齿轮部的上部结合一体地升降及旋转,在盖部的下面部突出地设置有升降突起部,升降突起部沿着所述支撑管部下降时与所述卷轴部的上面部结合。

本发明的夹线装置,包括:壳体部,在内周朝圆周方向形成有单向棘轮齿轮;卷轴部,可旋转地插入所述壳体部的内侧,用于选择性地卷取链条;旋转捆束部,与所述棘轮齿轮接合被限制单向旋转,并沿着中央部形成有朝上下方向贯通的升降支撑孔,下降时与所述卷轴部的上部结合一体地旋转同时借助外力升降;以及升降支柱轴部包括:轴主体部,与所述壳体部的下部结合;弹性片,从所述轴主体部的上端朝上向延长,使得被多个缝隙分割,并贯通所述升降支撑孔;加压突起部,突出地形成在所述弹性片的外面,大小大于所述升降支撑孔的内径,使得所述弹性片弹性夹紧及恢复时用于弹性支撑所述升降支撑孔。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夹线装置提供以下效果。

第一,通过突出地设置于所述弹性片的滑动突起部弹性卡止在固定突起上,使得可以稳定地保持用于紧固及松弛的升降齿轮部,从而可以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及使用方便性。

第二,弹性片及滑动突起部一体地设置在所述升降齿轮部上,使得可以保持升降齿轮部的上升级下降装载,而不需要单独的弹性部件等附加部件,因此,能减少组件的数量,从而,提高生产性及组装性。

第三,通过简单的钩连接过程重复组装诸如底部,壳体部分,垂直移动的齿轮部分,盖部分等的集成形式的构成部件,其中两个相邻部件被压入其中垂直方向,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率。尤其,不需要用于组装的金属材料制成的单独的固定构件,因此,能防止通过外力操作时由于金属材料的固定构件破损树脂材料的构件的问题,从而,可以提高产品的耐久性。

第四,所述升降齿轮部的外面借助盖部支撑,因此,稳定地保持壳体部及升降齿轮部之间的钩连接,并且使用第一钩突起之间的空间来钩结合盖部,从而可以设计更加紧凑的产品。

第五,用于在所述升降支撑轴部保持旋转限制部的升降状态的弹性片及压力突起一体成型注射,因此,能减少组件的数量,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性及组装性。

第六,所述升降支撑轴部可以通过设置在其下端部分的分开的圆柱形的钩突起钩挂在壳体部,使得不需要由金属材料制成的单独的固定构件,从而能防止进行升降操作期间金属材料的固定构件加压树脂注塑材料而破损的问题。

第七,盖部及壳体部通过所述卡止突起及所述挂钩刀片以单触连接容易地结合,所述盖部在正确的范围内升降,从而能防止因过度的升降构件被分离及破损的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设置有现有的鞋带紧固装置的鞋的立体图。

图2是现有的鞋带紧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a及3b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夹线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a及4b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夹线装置的截面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夹线装置的壳体部的变形例的俯视 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夹线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夹线装置的分解侧视图。

图8是示出除去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夹线装置的盖部的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9a及9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夹线装置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夹线装置。

图3a及3b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夹线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4a及4b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夹线装置的截面图。

如图3a至4b所示,所述夹线装置100包括底部110、卷轴部120、壳体部130、升降齿轮部140及盖部150。此时,底部110可以由具有规定强度及弹性的树脂材料制成,例如强化塑料等。

更详细而言,底部110包括鞋舌支撑部112与收容隔壁部115,鞋舌支撑部的下面形成为圆形以便与鞋子的鞋舌紧贴,收容隔壁部突出地设置于所述鞋舌支撑部112的中央部。并且,在所述收容隔壁部115的内部形成收容槽113,在所述收容隔壁部115的一侧具备贯通形成的一对贯通孔111以便与所述收容槽113连通。

参照图3a至图4a,所述卷轴部120可以由强化塑料等的树脂材料制成,并且可以具有小于所述收容槽113的内径的外径,从而插入于所述收容槽113。

此时,旋转支撑突起113a插入于形成在所述卷轴部120的下面中央部的突起收容槽124,旋转支撑突起从所述收容槽113的底面中央部突出,使得卷轴部120用旋转轴准确地旋转旋转支撑突起113a。并且,在所述卷轴部120的边框形成朝半径方向的内侧凹陷的圈形卷取槽121,在所述卷取槽121具备固定孔122。

链条放置在所述固定孔122的状态下两端部通过收容隔壁部115的贯通孔111取出,使得与鞋子等夹紧对向连接。此时,当所述卷轴部120朝另单向R(图3a的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所述链条随着所述卷曲槽121卷取,当所述卷 轴部120朝单向旋转时,卷取的所述链条从卷曲槽121解开。

所述链条被卷取且解开的方向通过以下说明的各结构组件的形状而改变,从而容易地变更设计。此时,在所述底板部110的收容槽插入所述卷轴部120,当链条固定在所述卷轴部120时,在所述收容槽113的上部结合机壳部130。

另一方面,所述机壳部130包括固定隔壁部130a与延长部130b,并由强化塑料凳树脂材料制成。此时,所述固定隔壁部130a具有小于所述底板部110的收容隔壁部115的内径的外径,使得形成为圆桶形状对应所述卷轴部120的外径。

并且,在所述固定隔壁部130a的下端部具备向下延伸的多个钩刀片部131,使得插入于所述卷轴部120及所述收容隔壁部115之间的空间,在分别的钩刀片部的外面部突出地设置有固定突起131a,

此时,在所述收容隔壁部115的内面朝半径方向突出地设置有固定台肩114,所述固定突起131a及所述固定台肩114相对所述钩刀片部131的外面及所述收容槽113的内面之间的间隔突出地设置。

此时,所述钩刀片部131插入于所述收容槽113的内部,使得固定突起131a卡止在固定台肩114的下端,所述固定隔壁部130a与所述收容槽113钩连接。

并且,在所述固定台肩114的下部两侧形成对应所述固定突起131a的横方向的幅度的支撑台肩114a、114b,使得固定卡止在所述固定台肩114的下部的固定突起131a。并且,与所述底板部110结合以防所述壳体部130移动。

并且,在所述固定隔壁部130a的内周具备朝半径方向的内侧延伸的延长部130b,延长部用于覆盖所述卷轴部120。此时,所述延长部130b突出地设置于对应所述卷轴部120的上端部的固定在所述底板部110的固定隔壁部130a。因此,所述卷轴部120的上面部支撑于所述延长部130b的下端部,最大限度地减少所述卷轴部120的上下移动。

在所述延长部130b的端部具备中空形支撑管部135,所述中空形支撑管部135的下端部与所述延长部130b连接,上端部配置于对应所述固定隔壁部130a的上端部的高度。

并且,在所述延长部130b的上部具备弹性叶片部133,所述弹性叶片部133沿着放射状的分别的延长部130b具备多个。此时,所述分别的弹性叶片部133形成为圆形,使得从与所述分别的延长部130b的上面连接的一端朝另单向R延长,在与所述固定隔壁部130a的内周面相对的另一端部的外面具备棘轮结合部133a。

此时,所述棘轮结合部133a具备多个齿轮齿,齿轮齿的另单向R侧端部朝垂直具备,顺时针方向的端部倾斜具备。

另一方面,参照图3a至图3b,所述升降齿轮部140包括侧壁部141、144与弹性片142,并由强化塑料凳树脂材料制成。此时,所述升降齿轮部140与所述壳体部130的上部结合。

所述侧壁部包括第一侧壁部141与第二侧壁部144,第一侧壁部的中央部沿着开口的圆盘形主体部的下面外围朝下突出,第二侧壁部与所述第一侧壁部141隔着规定间隔突出。并且,所述弹性片142多个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开口的内周,使得朝下侧方向以圆形延伸。

所述固定隔壁部130a的上端部沿着所述第一侧壁部141及所述第二侧壁部144之间的空间插入,所述第二侧壁部144插入于所述固定隔壁部130a的内周及所述弹性叶片部133之间。

此时,在所述第二侧壁部144的内周沿着圆周方向具备棘轮齿轮144a,棘轮齿轮的旋转被所述棘轮结合部133a限制,此时,所述棘轮齿轮144a由与所述棘轮结合部133a结合的多个齿轮齿构成。

即,所述棘轮结合部133a借助弹性叶片部133朝半径方向的外侧弹性支撑的状态下,所述棘轮结合部133a及所述棘轮齿轮144a的垂直截面啮合时,所述升降齿轮部140的旋转方向被限制。

此时,所述弹性叶片部133向半径方向的内侧弹性变形时,所述棘轮齿轮144a沿着所述棘轮结合部133a的斜面滑动的同时,所述升降齿轮部140朝另单向R旋转。并且,在所述升降齿轮部140的上部结合盖部150,所述升降齿轮部140借助传递至所述盖部150的外力升降及旋转。

并且,在所述升降齿轮部140的第一侧壁部141的内面突出地设置有第一钩突起141a,第一钩突起与设置于所述固定隔壁部130a的外面的卡止突起132钩连接。所述卡止突起132突出地设置于固定隔壁部130a的外周上端部,固定隔壁部插入于第一侧壁部141及第二侧壁部144之间的空间。此时,所述卡止突起132及所述第一钩突起141a突出地设置于所述第一侧壁部141的内面及所述固定隔壁部130a的外面之间的间隔。

所述卡止突起132的上端部朝半径方向的外侧逐渐朝下倾斜,下端部平坦,所述第一钩突起141a的下端部朝半径方向的内侧逐渐朝上倾斜,上端部平坦。

此时,当所述固定隔壁部130a插入于所述第一侧壁部141及所述第二侧壁部144之间的空间时,所述第一钩突起141a卡止在所述卡止突起132,使得所 述升降齿轮部140及所述机壳部130钩连接。

此时,在所述第一侧壁部141的内周朝圆周方向具备多个所述第一钩突起141a,所述第一侧壁部141及所述固定隔壁部130a在钩连接的状态下朝另单向旋转。

另一方面,所述盖部150由强化塑料等树脂材料制成,结合于所述升降齿轮部140的上部。此时,在所述盖部150的内部形成对应所述升降齿轮部140的体积的空间部,使得所述盖部150包住所述升降齿轮部140的第一侧壁部141及上面部。

并且,在所述盖部150的下面中央部突出地设置有升降突起部152,所述升降突起部152贯通所述弹性片142的半径方向的内侧开口后插入于所述壳体部130的支撑管部135的内部。

此时,在所述盖部150的侧壁部151沿着内周下端突出地设置有第二钩突起151a,所述第一侧壁部141的对应所述第一钩突起141a的之间的空间的部分朝上侧开口,使得形成盖卡止槽141b。

此时,所述第二钩突起151a的下端部朝半径方向的内侧逐渐朝上倾斜,上端部平坦。并且,所述第二钩突起151a插入及卡止在所述盖卡止槽141b,使得所述盖部150及所述升降齿轮部140钩连接。

并且,从所述盖卡止槽141b的上端至所述第一侧壁部141的上端的间隔对应所述第二钩突起151a的上端至所述盖部150的侧壁部151上端之间的间隔。因此,所述升降齿轮部140及所述盖部150钩连接时所述盖部150的下面部及所述升降齿轮部140的上面部相紧贴一体升降。

此时,在所述盖部150的下面部设置有在所述升降突起部152的外部包括多个齿轮的齿轮组装部153,在所述升降齿轮部140的上面部具备与所述齿轮组装部153接合的组装接合部143。

因此,所述升降齿轮部140及所述盖部150通过所述齿轮组装部153及组装接合部143的结合而紧密连接时可以一体旋转。

所述底板部110、壳体部130、升降齿轮部140、盖部150等的结构组件通过相邻的两个组件朝上下方向加压的钩连接组装,从而提高产品的生产性。

尤其,由于不需要单独的固定单元,因此通过外力操作时,能预防因金属材料的固定单元破损树脂构件,从而提高产品的耐久性。并且,所述升降突起部152具备对应所述支撑管部135的中空内径的外径,沿着所述支撑管部135 的内周升降。此时,在所述升降突起部152的下面部具备齿轮接合部152a,在所述卷轴部120的上面部具备与所述齿轮接合部152a接合的齿轮结合部123。

所述升降齿轮部140及所述盖部150与所述盖部130紧贴的状态下下降时,所述升降突起部152与所述卷轴部120的上面部紧贴。所述升降齿轮部140及所述盖部150下降时,所述齿轮接合部152a与所述齿轮结合部123紧贴,使得所述卷轴部120与盖部150一体旋转。

参照图4a,下降的所述盖部150朝另单向R旋转时,所述盖部150、所述升降齿轮部140、所述卷轴部120朝另单向R旋转,使得卷轴部120可以卷绕在链条上。此时,所述盖部150借助升降齿轮部140朝单向的旋转受限制,使得卷轴部120的朝单向的旋转被受限制,从而当解开外力时卷取的链条也不会解开。

另一方面,参照图4a至图4b,在所述第一钩突起141a的上端及所述卡止突起132的下端之间具备钩连接时对应所述升降齿轮部140的升降间隔。

所述升降间隔指的是从齿轮接合部152a与齿轮结合部123紧贴的升降齿轮部140的位置至齿轮接合部152a及齿轮结合部123分离的升降齿轮部140之间的间隔。

此时,隔开的的意思指的是所述第一钩突起141a不会从所述卡止突起132的上部脱离,位于所述卡止突起132的下部的状态下朝上下方向移动的状态。

除了所述第一钩突起141a及所述卡止突起132形成的部分所述升降齿轮部140的第一侧壁部141及所述壳体部130的固定隔壁部130a之间的重叠高度超过所述升降间隔。

因此,所述升降齿轮部140朝所述底板部110侧紧贴,使得在所述第一钩突起141a的上端部与所述卡止突起132的下端部之间形成对应所述升降间隔的隔开间隔。

另一方面,参照图4b,所述升降齿轮部140及所述盖部150对应所述第一钩突起141a及所述卡止突起132之间的间隔升降。

即,所述第一钩突起141a的上端部从所述卡止突起132的下端部隔开的状态下,所述第一钩突起141a的上端部与所述卡止突起132的下端部紧贴的位置上升所述升降齿轮部140。

此时,所述卷轴部130的齿轮结合部123及所述升降突起部152的齿轮接合部152a分离,所述卷轴部120从所述盖部150分离自由地旋转。即,所述卷 轴部120被所述盖部150限制朝单向的旋转的状态下成为自由旋转的状态,借助卷轴部120卷取的链条解开。

此时,所述第一侧壁部141与所述固定隔壁部130a钩连接,所述盖部150的侧壁部151包住所述第一侧壁部141的状态支撑,从而与所述升降齿轮部140钩连接。

所述盖部150的侧壁部151将突出地设置有所述第一钩突起141a的第一侧壁部141朝半径方向的内侧支撑,使得所述升降齿轮部140升降时,第一钩突起141a稳定地卡止在卡止突起132。

并且,所述盖部150的侧壁部152与设置于所述第一钩突起141a的侧部的盖卡止槽141b钩连接。因此,可以缩短盖部150的侧壁部151的高度。

另一方面,所述弹性片142设置于所述升降齿轮部140的中央部以便相对所述支撑管部135的外周,多个弹性片的内面部包住所述支撑管部135的外周的方式具备。

此时,所述弹性片142通过圆形的连接部与所述升降齿轮部140的中央开口连接,内面部相对所述支撑管部135的外周设置,使得朝半径方向的外侧及内侧弹性变形。

此时,在所述分别的弹性片142的内面部的下端朝半径方向的内侧突出地设置有滑动突起部142a。此时,所述滑动突起部142a的上部朝半径方向的内侧逐渐朝下倾斜,下部朝半径方向的内侧逐渐朝上倾斜。即,所述滑动突起部142a的的上下方向的厚度朝半径方向的内侧逐渐变薄,连接上部及下部的半径方向的内侧的端部设置为圆形。

并且,在所述支撑管部135的外周突出地设置有固定段差134,使得所述升降齿轮部140升降时,所述滑动突起部142a弹性卡止。

即,所述滑动突起部142a的所述弹性片142朝半径方向的外侧弹性变形,从所述固定段差134的上部朝下部或从下部朝上部滑动移动。并且,所述滑动突起部142a随着所述弹性片142朝半径方向的内侧弹性恢复安装在所述固定段差134的上部或卡止在所述固定段差134的下部。

此时,所述固定段差134的上部朝半径方向的外侧逐渐朝下倾斜,下部朝半径方向的外侧逐渐朝上倾斜,幅度朝半径方向的外侧逐渐变小。此时,所述固定段差134及所述滑动突起部142a对应所述支撑管部135的外周及所述弹性片142的内面部之间的间隔。

此时,所述弹性片142及所述支撑管部135具备对应所述升降齿轮部140的升降间隔的重叠高度。

所述升降齿轮部140在下降的状态下,所述滑动突起部142a卡止在所述固定段差134的下部。此时,所述滑动突起部142a借助所述弹性片142的弹性力朝半径方向的内侧弹性支撑,并能保持卡止在所述固定段差134的下部的状态。

因此,所述升降齿轮部140被下降稳定地保持卷轴部20、盖部150及升降齿轮部140一体旋转的状态。即,即便不需要使用者的操作也能防止因运动等振动冲击升降齿轮部140上升的错误动作,因此,能预防运动中链条被解开发生安全事故的问题,从而,提高产品的稳定性。

此时,当所述升降齿轮部140及盖部150借助外力上升时,所述滑动突起部142a的上部倾斜面沿着所述固定段差134的下部倾斜面滑动,使得所述滑动突起部142a通过所述固定段差134。所述滑动突起部142a借助所述弹性片142的弹性恢复力朝半径方向的内侧支撑,使得可以位于所述固定段差134的上部。

因此,即便没有单独的操作也能保持所述升降齿轮部140的上升状态,从而,提高产品的使用方便性。

并且,所述升降齿轮部140及盖部150朝下加压时,能容易地转换成所述升降突起部152及所述卷轴部120结合的状态。

所述弹性片142及所述滑动突起部142a与升降齿轮部140一体设置,使得减少用于保持所述升降齿轮部140的升降状态的组件数量,从而改善产品的生产性及组装性。

另一方面,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夹线装置的壳体部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在本变形例,除了在所述弹性叶片部233具备间隔保持部233b的结构,省略与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如图5所示,在所述弹性叶片部233的内面具备朝所述支撑管部234的外周的半径方向突出的多个间隔保持部233b。此时,所述间隔保持部233b突出地设置于从分别的所述弹性叶片部233相对分别的延长部230b之间的空间的上部的内面,沿着圆周方向相隔开配置。

并且,分别的间隔保持部233b从端部至所述支撑管部235的外周之间的隔开间隔随着与延长部230b接近减少,越与棘轮结合部233a相邻大小越突出。因此,所述间隔保持部233b与所述支撑管部235的外周接触,使得能预防所述弹性叶片部233的过度的变形,能防止因所述弹性叶片部233的过度的变形导致弹性力下降。

另一方面,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夹线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夹线装置的分解侧视图,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夹线装置上去除盖部的部分立体图,图9a及9b是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的夹线装置的截面图。

在本实施例,除了壳体部的底板部一体结构、升降支柱轴部及旋转拘束部对卷轴部的夹紧及解开状态的基本结构是与所述的一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对相同结构的具体的说明。

如图6至图9b所示,所述夹线装置300包括壳体部310、卷轴部320、旋转捆束部330以及升降支柱轴部360。

此时,在所述壳体部310一体地结合有鞋舌支撑部312,在所述壳体部310的侧壁部的内部收容所述卷轴部320,在壳体部310的侧壁部一侧形成有贯通链条L的贯通孔313。

在所述卷轴部320具备用于卷取及固定固定链条L的卷取槽321及固定孔322。

并且,在所述壳体部310的侧壁部上部内周形成棘轮齿轮311,所述旋转捆束部330配置于所述卷轴部320的上部,被棘轮齿轮311拘束朝单向的旋转。

此时,所述旋转捆束部330借助外力升降,下降时与US哦书卷轴部320结合,使得一体旋转的同时向卷轴部320的另单向R(图6的顺时针方向)传递旋转力。下降的所述旋转捆束部330被所述棘轮齿轮311捆束朝单向的旋转的同时,限制卷轴部320的单向的旋转以防链条L被解开。

并且,当所述旋转捆束部330借助外力上升时,所述卷轴部320与所述旋转捆束部330分离,使得所述卷轴部320自由旋转以便卷取的链条L解开。

此时,所述旋转捆束部330由一个构件具备,在本实施例,为了提高制造方便性及弹性支撑力,具备包括内部捆束部350及外部捆束部340的两个构件。

参照图6至图7,所述内部捆束部350包括圈主体部350a、弹性叶片部350b以及棘轮结合部350c。

此时,在所述圈主体部350a的中央部形成升降支撑孔351,所述弹性叶片部350b从所述圈主体部350a的外周朝半径方向的外侧突出,使得朝单向圆形延伸。

并且,所述棘轮结合部350c设置于所述弹性叶片部350b的端部,与所述棘轮齿轮311接触的端部与棘轮齿轮311接合,借助弹性叶片部350b朝半径方 向的外侧弹性支撑。

因此,所述棘轮结合部350c及棘轮齿轮311的垂直截面啮合,限制内部捆束部350的旋转,所述棘轮结合部350c及棘轮齿轮311的斜面相滑动,使得内部捆束部350朝另单向旋转。

并且,在所述棘轮结合部350c的端部下侧突出地设置有与所述棘轮齿轮311构成接合面的延长突起部353。并且,在所述棘轮结合部350c与弹性叶片部350b连接的部分的侧面部具备朝半径方向的内侧及外侧圆形突出的旋转结合面部354。

另一方面,参照图7至图8,所述外部捆束部340设置于所述壳体部310的上端边框,在中央部形成安装有所述圈主体部350a的安装槽部341。并且,在所述安装槽部341的中央部形成与所述升降支撑孔351联通的对应孔342。

此时,所述内部捆束部350的所述圈主体部350a插入于所述安装槽部341,与所述外部捆束部340一体上升。

并且,在所述安装槽部341的外围形成有朝放射状延长的圆形的齿轮连通槽343,使得插入所述弹性叶片部350b,在齿轮连通槽贯通有对应所述棘轮结合部350c的下面部343c。

此时,所述延长突起部353通过贯通所述齿轮连通槽343的下面部343a与所述棘轮齿轮311啮合。

在所述齿轮连通槽242插入所述弹性叶片部350b的部分与插入所述延长突起部353的部分具备规定的空间,使得所述棘轮结合部350c朝半径方向的内侧及外侧弹性移动。

此时,从所述齿轮连通槽343连接插入所述弹性叶片部350b的部分及插入所述延长突起部353的部分之间的部分343b设置于与所述旋转结合面部354接合的圆形截面。因此,所述外部捆束部340及内部捆束部350一体旋转,所述棘轮结合部350c以所述旋转结合面部354为中心朝半径方向的内侧及外侧旋转移动。

在所述棘轮结合部350c的下面部形成有朝上侧凹陷的弹性支撑槽部352。所述弹性支撑槽部352沿着与所述棘轮齿轮311接触的部分的接线方向朝所述棘轮结合部350c的半径方向的内侧侧面部开后。

此时,在所述齿轮连通槽343的一侧具备辅助弹性片345,辅助弹性片从所述外部捆束部340的内周延长插入于所述弹性支撑槽部352的内侧,使得所 述棘轮结合部350c朝半径方向外侧弹性支撑。所述弹性叶片部350b的弹性下降时,棘轮结合部350c通过辅助弹性片345的弹性力稳定地与棘轮齿轮311啮合。

另一方面,在所述外部捆束部340的上部结合有盖部370,使得朝旋转方向及上下方向一体动作。此时,所述盖部370的下部形成为开口的容器形状以便所述外部捆束部340插入于侧壁部370a的内部。所述盖部370通过突出地设置于上面部370b的结构突起(未图示)钩连接或粘贴剂连接于所述外部捆束部340的外围部上面。

并且,在所述盖部370的上面部370b朝下突出地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内部捆束部350的多个支撑部372。因此,当发生晃动或振动时防止所述内部捆束部350从外部捆束部340脱离,盖部370及内部捆束部350、外部捆束部340一体操作。

另一方面,在所述卷轴部320的上部及所述外部捆束部340的下部形成有选择性地接合的齿轮结合部329及齿轮接合部349。所述齿轮接合部329沿着圆周方向突出地设置于所述卷轴部320的上面部,单向的端部具备垂直截面,另单向的端部具备倾斜的设置的齿轮突起。并且,所述齿轮接合部349沿着圆周方向多个设置于所述外部捆束部340的下面部,并具备单向的端部倾斜具备另单向的端部垂直具备的齿轮突起。

所述外部捆束部340下降时与所述齿轮结合部329及所述齿轮接合部349结合,使得所述卷轴部320及所述外部捆束部340朝另单向一体旋转。并且,所述外部捆束部340朝分别的所述齿轮突起的高度上升时,所述齿轮结合部329及所述齿轮接合部349分离,并且所述卷轴部320成为自由旋转的状态。

另一方面,参照图7至图9a,所述盖部370具备侧壁部370a对应所述外部捆束部340的外径的内径,并包住所述外部捆束部340。更详细而言,在所述盖部370的侧壁部370a的下端内周朝半径方向的内侧突出地设置有卡止突起371,使得与突出地设置于所述壳体部310的外周的钩刀片部314钩连接。

此时,所述盖部370具备规定的强度的同时由弹性材料的金属或强化塑料等制成,所述卡止突起371朝半径方向的内侧逐渐朝上倾斜,使得下部倾斜上部平坦。

并且,所述钩刀片部314沿着所述壳体部310的外周上端突出,使得所述钩刀片部314的外径对应所述盖部370的侧壁部370a的内径。此时,所述钩刀片部314的所述卡止突起371具备与下部墙斜面相对的圆形的上部,下部平坦。 因此,所述卡止突起371卡止在所述钩刀片部314及壳体部310的外面之间的段差,从而,所述盖部370及外部捆束部340钩连接。

并且,所述盖部370的侧壁部370a朝上下方向扩张,使得所述卡止突起371及所述钩刀片部314具备对应所述旋转捆束部330的升降间隔。

此时,所述升降间隔意味着从齿轮接合部349与齿轮结合部329紧贴的外部捆束部340的位置至齿轮接合部349及齿轮接合部329分离的外部捆束部340的位置之间的间隔。

并且,所述保持间隔指的是所述卡止突起371不会从所述钩刀片部314的上部脱离,在位于所述钩刀片部314的下部的状态下朝上下方向移动的间隔。此时,所述盖部370的侧壁部370a的长度考虑到所述外部捆束部340的厚度及钩刀片部314的厚度而设定的。即,所述盖部370的侧壁部370a朝上下方向扩张,使得盖部370下降后与卡止突起371的上面部及所述钩刀片部314的下面部隔开的状态下与所述升降间隔一致。

所述卡止突起371的上面部及钩刀片部314的下面部在隔开的状态下,所述盖部370上升时卷轴部320自由旋转,使得所述卡止突起371的上面部与钩刀片部314的下面部接触。

并且,在所述壳体部310的钩刀片部314的一侧形成有对应所述卡止突起371的圆周方向的幅度的一对缝隙槽316。

即,所述盖部370朝半径方向的内侧加压时,所述缝隙槽316之间的钩刀片部314朝半径方向的内侧弹性变形,使得所述卡止突起371从钩刀片部314分离,从而能替换及维修配件。

另一方面,所述升降支柱轴部360包括轴主体部360a、弹性片360b以及加压突起部361,使得具备规定程度的强度的同时由金属及强化塑料等材料制成。此时,所述轴主体部360a、弹性片360b、加压突起部361一体注塑成型。

在所述壳体部310的内部依次组装卷轴部320、外部捆束部340、内部捆束部350后所述升降支柱轴部360贯通所述升降支撑孔351后与所述壳体310的结合孔315结合。

此时,所述轴主体部360a的下部形成为被缝隙分割的具备弹性力的圆筒形,并沿着分割的下端部的外周朝半径方向的外侧具备突出地设置的钩突起362。

在所述壳体部310的底面形成有贯通所述轴主体部360a的下部的结合孔 315。即,所述轴主体部360a的下部贯通所述升降支撑孔351、所述对应孔342及所述卷轴部320的轴贯通孔324时,所述钩突起362与所述结合孔315结合。

此时,所述结合孔315具备对应所述轴主体部360a的下部外径的内径。下部内周朝半径方向的外侧扩张,使得在内周一侧形成段差部315a。

所述钩突起362的大小超过所述结合孔315的上部内径,朝半径方向的外侧逐渐朝上倾斜,下面部倾斜具备,上面部平坦。

此时,所述段差部315a的深度对应所述钩突起362的上下方向的高度,所述钩突起362卡止在所述段差部315a时,能改善壳体部310的背面部的外观。

因此,即便没有金属材料的螺栓等固定单元也能容易地组装升降支柱轴部360及所述壳体部310。并且,即便经过过度的错误动作由于作为固定单元的金属组件能防止树脂注塑物的破损,因此能提高产品的耐久性。

所有结构组件通过一体地注塑成型在各组件上,使得通过单触式钩连接,从而明显地改善产品的组装性。

另一方面,所述轴主体部360a的外径小于所述卷轴部320的轴贯通孔324,所述弹性片260b的外径大于所述卷轴部320的轴贯通孔324。即,所述弹性片360b的外面从所述轴主体部360a的外面朝半径方向的外侧突出,在所述弹性片360b的外面与所述轴主体部360a的外面之间形成有段差的连接部分363。

此时,所述轴主体部360a的高度对应从所述壳体部310的底面至所述轴贯通孔324的上端边框之间的间隔,所述段差的连接部分363设置于所述轴贯通孔324的上端边框。

因此,防止所述升降支柱轴部360的上下方向,所述壳体部310、卷轴部320、所述升降支柱轴部360能稳定地结合。

另一方面,参照图9a及图9b,所述弹性片360b从所述轴主体部360a的上端朝上向延长,使得被多个缝隙分割,使得贯通所述升降支撑孔351。

此时,所述旋转捆束部330上升时,所述弹性片360b的上端部朝所述升降支撑孔351的上部暴露。

并且,所述弹性片360b被所述缝隙形成为分割的圆筒形状,使得借助外力朝半径方向的内侧夹紧,当解开外力时,朝半径方向的外侧恢复移动。此时,在所述弹性片361的上部外面具备朝半径方向的外侧圆形突出的加压突起部361。

所述旋转捆束部330下降时,所述加压突起部361从所述弹性片360b对 应所述升降支撑孔351的内周沿着所述升降支撑孔351的上部暴露的部分形成。

此时,所述加压突起部361的内径大于所述升降支撑孔351的内径。例如,所述加压突起部361的下部小于所述升降支撑孔351的内径,所述加压突起部361的上部大于所述升降支撑孔351的内径。此时,旋转捆束部330在下降的状态下,所述加压突起部361的上部配置于所述升降支撑孔351的上部。

即,所述加压突起部361具备朝上侧逐渐倾斜的轮廓,所述弹性片360b弹性支撑所述升降支撑孔351。

当所述旋转捆束部330下降时,所述升降支撑孔351的边框随着所述加压突起部361的倾斜的外面朝下侧弹性支撑,能稳定地保持所述旋转捆束部330的下降状态。

此时,所述升降支撑孔351的边框意味着所述升降支撑孔351的最小内径部。例如,所述升降支撑孔351是具备规定内径的圆筒形时,所述升降支撑孔351的边框与所述加压突起部361的外面直接接触。并且,在所述升降支撑孔351的内周具备突出部351a时,所述突出部351a的边框与所述加压突起部361的外面接触。

并且,在所述盖部370的上面部370b突出地设置有支撑突起373,使得朝所述弹性片360b的内周插入,所述支撑突起373具备对应所述弹性片360b的内径的外径。

并且,所述盖部370下降时所述支撑突起373的长度插入于所述弹性片360b的内部,使得所述盖部370上升时,朝所述弹性片360b的外部分离。

因此,所述盖部370下降时,借助支撑突起373防止所述弹性片360b收缩,使得能改善通过所述弹性片360b及加压突起部361的所述旋转捆束部330的朝下侧方向的支撑力。

此时,所述盖部370上升时,所述支撑突起373从所述弹性片360b分离。并且,所述升降支撑孔351的内周随着所述旋转捆束部330的上升加压所述加压突起部361的外面的同时滑动,所述弹性片360b朝半径方向的内侧弹性夹紧。因此,所述卷轴部320从所述旋转捆束部330分离可以自由旋转。

并且,当解除施加于所述旋转捆束部330的上升方向的外力时,借助弹性片360b的半径方向的外侧弹性恢复力所述上升支撑孔351的上端边框沿着所述加压突起部361的倾斜面朝下加压。因此,所述旋转捆束部330与卷轴部320结合后再下降。

另一方面,在所述升降支撑孔351的下端部内周具备朝半径方向的内侧突出地设置的固定突起部351a。并且,在所述加压突起部361的外面具备朝半径方向的内侧凹陷的固定槽部361a,使得能弹性卡止所述固定突起部351a。

此时,所述固定突起部351a的内侧截面及所述固定槽部361a的凹陷的面形成为圆形,所述旋转捆束部330上升时,所述固定槽部361a设置于对应所述固定突起部351a的位置。

此时,所述固定突起部351a插入于所述固定槽部361a的内部,使得能保持所述旋转捆束部330的上升状态。并且,将所述盖部370朝下侧触碰时,所述固定突起部351a从固定槽部361a脱离,所述旋转捆束部330借助所述弹性片360b的弹性恢复力下降。

所述旋转捆束部330的上升状态调整弹性片360b的长度,在所述加压突起部361的上部形成朝上侧逐渐朝半径方向的内侧倾斜的斜面。

例如,所述加压突起部361是对应下降的旋转捆束部330的升降支撑孔351的内部的部分,朝所述升降支撑孔351的上部暴露的部分具备朝上侧逐渐倾斜的外面。

并且,所述加压突起部361的倾斜方向从对应上升的旋转捆束部330的升降支撑孔351的下端边框的部分开始变化,使得朝上侧逐渐朝半径方向的内侧倾斜。此时,变化倾斜方向的所述加压突起部361的下部及上部之间的连接部形成为圆形。

所述旋转捆束部330下降时,所述加压突起部361将升降支撑孔351的上端边框朝下侧弹性支撑,当所述旋转捆束部330上升时,将升降支撑孔351的下端边框朝上侧弹性支撑。

根据本发明的夹线装置100不会局限于鞋子上,能适用于加紧其他线条的帽子、包等多种装置上,适用于这些装置均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如上所述,本发明并不被所述实施例而限定,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根据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而变形实施,这些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适用于夹紧符合使用者的身体尺寸的线条及链条的鞋子、帽子、包等产业领域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