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伺服涂胶平台控制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98892发布日期:2019-03-27 09:46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一种伺服涂胶平台控制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涂胶杆的控制机构,特别是指制鞋机上的鞋底前帮涂胶作业,经由一可作X轴方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调整移位的涂胶杆的出胶来进行涂胶作业。



背景技术:

常见制鞋作业,当鞋底裁切完成后,需在鞋底的周边上胶,再利用胶液的黏性与鞋面黏合。

现有制鞋机的胶盘结构,如申请人早先申请取得的第M493285号实用新型专利权,如图1所示,其胶盘结构100包括可相对开合的左侧胶盘结构11和右侧胶盘结构12,该左、右侧胶盘结构11、12下端各设有一基台13、14,于基台13、14的上方各设有一前点胶部15、一关节部16和一后点胶部17,该前点胶部15和后点胶部17的内部均设有和基台13、14相通的胶液流道(图未示)。其实施使用时,先将左、右侧胶盘结构11、12、基台13、14加热至可使胶条熔化的温度时,塞入胶条,胶条熔化成胶液后并经胶液出口至胶液流道,再填充于排状胶槽18,以对鞋底上胶。

然而,申请人的第M493285号实用新型专利权,虽然具备多个转动轴心,使胶盘可因应鞋型及尺寸作更细部调整,使鞋底的点胶作业可以更加精密确实的优点。但对于鞋底因为鞋型的样式多样化而需有不同曲面弧度造型设计时,平面固定式的胶槽设计已无法因应。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人有鉴于前述先前技术的缺点,乃依其从事各种相关用品的制造经验和技术累积,针对上述缺失悉心研究各种解决的方法,在经过不断的研究、实验与改良后,终于开发设计出本实用新型。

因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伺服涂胶平台控制机构,使涂胶杆的出胶头位置可以于X轴方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进行三维空间的移位调整。

依本实用新型的伺服涂胶平台控制机构,其涂胶杆设于待上胶鞋底的下端,而由下往上,将胶涂布于鞋底上,为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

依本实用新型的伺服涂胶平台控制机构,其涂胶杆的出胶位置由于可于X轴方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进行三维空间的移位调整,故可根据鞋底周边的曲边或弧面而调整,而可确实上胶,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

依本实用新型的伺服涂胶平台控制机构,其涂胶杆上设有电热管,且设有侦测加热温度的探温器,而可节省电能,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目的。

为便贵审查委员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形状、构造装置特征及其功效,做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兹举实施例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常见胶盘结构的立体组合图。

图2A为本实用新型伺服涂胶平台控制机构设于制鞋机上的平面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伺服涂胶平台控制机构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伺服涂胶平台控制机构的局部立体组合图。

图4为图2B的本实用新型伺服涂胶平台控制机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伺服涂胶平台控制机构的第一涂胶杆的立体组合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伺服涂胶平台控制机构的第二涂胶杆的立体组合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伺服涂胶平台控制机构的涂胶杆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伺服涂胶平台控制机构的第一涂胶杆的Y轴向移位控制机构的立体组合示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伺服涂胶平台控制机构的第二涂胶杆的Y轴向移位控制机构的立体组合示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胶盘结构

11:左侧胶盘结构

12:右侧胶盘结构

13、14:基台

15:前点胶部

16:关节部

17:后点胶部

18:排状胶槽

1000:伺服涂胶平台控制机构

1001:平台

200:第一涂胶杆

300:第二涂胶杆

400A、400B:X轴向移位控制机构

500A、500B:Y轴向移位控制机构

600A、600B:Z轴向移位控制机构

101、102、103、104:连接杆

105、106:勾护弹簧

2000:制鞋机

21:出胶头

22:容室

221:胶条通管

23:电热管

24:测温器

25:胶条入口

26:挡胶板

271、272:支撑杆

41:滚珠螺杆

42:伺服马达

43:螺套

51:滑座

52:滚珠螺杆

53:伺服马达

54:螺套

55:线性滑轨

56:线性轨道

57:底板

58:直立座板

59:通孔

61:滑动座

62:心轴

63:底座

64:顶座

65:伸缩缸

66:接板

67:直立座板

68:通孔

69:衔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伺服涂胶平台控制机构,如图2A所示,该伺服涂胶平台控制机构1000,装设于制鞋机2000的机台上,以提供鞋底的涂胶作业。

请同时参照图2B、图3和图4所示,该伺服涂胶平台控制机构1000,设有一平台1001,平台1001的上方设置第一涂胶杆200及第二涂胶杆300,各涂胶杆200、300的一端分别与一X轴向移位控制机构400A、400B、一Y轴向移位控制机构500A、500B、和一Z轴向移位控制机构600A、600B连接,使其得根据鞋底的外型、尺寸而于X轴、Y轴及Z轴方向移动,使涂胶作业更为准确与确实。

如图所示,该平台1001的四个角落分别设有一连接杆101、102、103、104,使伺服涂胶平台控制机构1000的整体可被锁固至制鞋机2000上,该平台1001的一侧还设有二根勾护弹簧105、106,该勾护弹簧105、106的一端勾挂至制鞋机2000上,可避免伺服涂胶平台控制机构1000的整体于进行维修保养时,因为意外而掉落。

如图所示,所述第一涂胶杆200及第二涂胶杆300为相同构造,其所连接的X轴向移位控制机构400A、400B、一Y轴向移位控制机构500A、500B、和一Z轴向移位控制机构600A、600B的结构也相同。

请同时参照图5、图6和图7所示,所述涂胶杆200、300,其前端为尖嘴状的出胶头21,出胶头21的后端为一盒状的容室22,容室22的一端插入一电热管23,电热管23可对容室22加热;容室22的下端连接一测温器24,测温器24可侦测容室22的温度,以便控制电热管23是否加热。容室22的下端又设有一胶条入口25,该胶条入口25与一设于容室内部而连通至出胶头21的胶条通管221相通,胶条经由该胶条入口25进入胶条通管221,当容室22受电热管23加热至一定温度后,胶条溶化成胶液再从出胶头21流出。容室22的外部下端还设有一挡胶板26,该挡胶板26可用以挡止从出胶头21溢流的胶液。

如图所示,容室22的后端两侧各设有一支撑杆271、272,该支撑杆271、272的下端连接至Z轴向移位控制机构600A、600B的滑动座61。当Z轴向移位控制机构600A、600B的滑动座61于上下滑动时,可带动涂胶杆200、300上下移动,达成涂胶杆200、300于Z轴向的高低移位。

如图所示,所述Z轴向移位控制机构600A、600B,其滑动座61沿着穿过其本体的两支心轴62垂直移位,该两支心轴62介于一底座63和一顶座64之间,该底座63的一端供一伸缩缸65安装固定;该伸缩缸65的活动端与一设于滑动座61一侧的接板66相连接,因此,可通过伸缩缸65驱动滑动座61上下移动,进而带动涂胶杆200、300上下移位。

如图所示,所述Z轴向移位控制机构600A、600B,其底座63的一端还设有一向外延伸的直立座板67,该直立座板67的中间设有通孔68,其上端则设有一向外延伸的衔接板69。

请同时参照图8和图9所示,所述Z轴向移位控制机构600A、600B,其底座63连接至Y轴向移位控制机构500A、500B的滑座51,其直立座板67的通孔68则供Y轴向移位控制机构500A、500B的滚珠螺杆52穿过。

如图所示,所述Y轴向移位控制机构500A、500B,其滚珠螺杆52经一伺服马达53所带动,滚珠螺杆52上设一螺套54,当伺服马达53驱动滚珠螺杆52转动时,螺套54沿着滚珠螺杆52轴向移动;在滚珠螺杆52的一侧设有一线性滑轨55,该线性滑轨55于一线性轨道56上设置该滑座51;当Z轴向移位控制机构600A、600B的底座63安装至Y轴向移位控制机构500A、500B的滑座51上,且其直立座板67的通孔68经Y轴向移位控制机构500A、500B的滚珠螺杆52穿过后,伺服马达53驱动滚珠螺杆52转动时,即可同时带动Z轴向移位控制机构600A、600B和涂胶杆200、300沿着Y轴方向前后移位。

如图所示,所述Y轴向移位控制机构500A、500B,其滚珠螺杆52和线性滑轨55设于一底板57的上端,该底板57的下端复设有一直立座板58,该直立座板58的长度方向和滚珠螺杆52的轴向相同,其中间还设有一通孔59。

请再参考图2B和图3所示,所述Y轴向移位控制机构500A、500B的直立座板58,其通孔59经所述X轴向移位控制机构400A、400B的一滚珠螺杆41所穿过,其滚珠螺杆41经一伺服马达42所驱动,其外端设有一螺套43。当伺服马达42驱动滚珠螺杆41转动时,可带动Y轴向移位控制机构500A、500B和涂胶杆200、300沿着X轴方向水平移位。

因此,透过X轴向移位控制机构400A、400B、Y轴向移位控制机构500A、500B、和Z轴向移位控制机构600A、600B,可分别控制第一涂胶杆200及第二涂胶杆300于X轴方向、Y轴方向及Z轴方向进行移置调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伺服涂胶平台控制机构,确实具有前所未有的创新构造,其既未见于任何刊物,且市面上也未见有任何类似的产品,因此,其具有新颖性应无疑虑。另外,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独特特征以及功能远非常用所可比拟,所以其确实比常用更具有其进步性,而符合我国专利法有关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要件的规定,乃依法提起专利申请。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具体实施例,惟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该项技艺者在本实用新型领域内,可轻易思及的变化或修饰,皆可涵盖在以下本案的专利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