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隐形拉链的拉头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279826阅读:来源:国知局
突出部26,其在肩部嘴口侧从下翼板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立起并且具有大致T字形的截面形状。
[0084]这里,布置在具有大致梯形的板状形状的下翼板23的宽侧的开口被称为肩部嘴口,链牙以分离状态从该肩部嘴口出来;布置在相反侧的开口被称为后侧嘴口,链牙以接合状态从该后侧嘴口出来。此外,肩部嘴口和后侧嘴口彼此连接的方向是拉头20的滑动方向。
[0085]下翼板23具有形成为大致弧形的前端缘23a。此外,下翼板23在与滑动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从前端缘23a到距该前端缘23a的距离为总长度的大约2/3的位置逐渐减小,然后具有大致相同的宽度直到后侧嘴口侧的端缘23b。
[0086]因而,沿着具有大致梯形的板状形状的下翼板23的侧缘立起的左右侧壁部24a、24b之间的横向宽度和左右第一凸缘25a、25b之间的横向宽度从前端缘23a到距该前端缘23a的距离为总长度的2/3的位置逐渐减小,然后,弯折成具有大致相同的宽度直到后侧嘴口侧的端缘23b。这些横向宽度关于下翼板23的中心线镜面对称。换句话说,左右侧壁部24a,24b的内表面24c、24d之间的宽度W2(参见图9)从后侧嘴口向肩部嘴口先是大致恒定,然后连续增加。
[0087]各第一凸缘25a、25b在其上表面并且于整个长度设置有纤细的锥状部25c,锥状部25c向内逐渐降低(参见图10)。此外,第一凸缘25a、25b的下表面形成为平行于下翼板23的上表面。第一凸缘25a、25b的肩部嘴口侧的前端向前延伸超过下翼板23的前端缘23a,第一凸缘25a、25b的内侧角部倒角为圆形,由此形成为弯曲部25d。各第一凸缘25a、25b的肩部嘴口侧的前端从前端缘23a的延伸长度优选地大于各链牙14的一个牙的尺寸。此外,第一凸缘25a、25b的肩部嘴口侧的前端形成为厚壁部25e,该厚壁部25e的上表面向上膨出。
[0088]如上所述,拉头20由拉头主体21和拉头上板构件22构成。形成于拉头主体21的拉头主体侧接合部A与形成于拉头上板构件22的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B接合。由此,获得拉头20 (参见图3)。
[0089]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拉头主体侧接合部A指的是由站立部(standing upport1n) 27和肋28构成的突出部26,该站立部27在肩部嘴口侧从下翼板23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立起并且具有窄板形状,肋28从站立部27的上端沿左右方向并且朝着后侧嘴口突出。肋28包括:凸部28a,其一部分以减小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的方式朝向后侧嘴口突出;以及锥状面28b,其以与拉头上板构件22的后述的端面37平齐的方式位于肩部嘴口侧的侧面的上部。突出部26可以形成为使得,当突出部与后述的燕尾槽34接合时,突出部26不会在朝第二凸缘32的方向上与下翼板23解除接合。
[0090]参照图4,拉头上板构件22包括:引导柱31 ;第二凸缘32,其从引导柱31的上侧外周面朝向左右第一凸缘25a、25b和后侧嘴口突出;门形的拉片安装部33,其一端以悬臂形式固定到第二凸缘32的上表面并且沿滑动方向延伸。拉片安装部33与拉片38的一端联接,拉片的另一端被弯边(swage),使得拉片38被支撑为能自由枢转(参见图6和图10)。
[0091]弓丨导柱31形成为后侧嘴口侧具有尖的截面的近似圆柱状,引导柱31在引导柱31与第二凸缘32之间且在横向中间部设置有燕尾槽34,其中燕尾槽34具有大致T字形的截面并且包括位于引导柱31的与后侧嘴口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即引导柱31的肩部嘴口侧的端部的开口 35。此外,燕尾槽34包括凹部34a,该凹部34a的上下表面、侧面和底面与肋28的位于开口 35后侧的后侧嘴口侧的凸部28a相对。也就是,燕尾槽34具有与作为拉头主体侧接合部A的突出部26相同的形状,并且用作与突出部26接合的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B。此外,一对腿部36形成于左右侧壁的开口侧的端部,该对腿部36限定燕尾槽34并且从引导柱31朝向肩部嘴口延伸。该对腿部36可以变形为封锁燕尾槽34的开口 35。
[0092]此外,燕尾槽34的开口 35的相反侧被接触壁39封闭,该接触壁39从第二凸缘32的下表面立起并且与形成燕尾槽34的左右侧壁形成一体,接触壁39在燕尾槽34的凹部34a与引导柱31的底部之间立设并且与形成燕尾槽34的左右侧壁形成一体。
[0093]从引导柱31的外周向外突出的第二凸缘32形成为从上方观察时的大致等腰三角形形状,其中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在肩部嘴口侧。也就是,第二凸缘32被构造成使得横向宽度Wl从后侧嘴口侧向肩部嘴口连续增大(参见图5(c))。
[0094]拉头上板构件22的肩部嘴口侧的端面37进一步向上延伸超过第二凸缘32的上表面,换句话说,超过第一凸缘32的上表面。端面37变成从肩部嘴口侧朝向后侧嘴口侧逐渐向下倾斜的倾斜面。
[0095]此外,拉头上板构件22的肩部嘴口侧的端面37位于下翼板23的前端缘23a和第一凸缘25a、25b的肩部嘴口侧的前端之间(参见图8)。
[0096]通过接合拉头主体21的突出部26 (即,拉头主体侧接合部A)和拉头上板构件22的燕尾槽34 ( S卩,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B),能够将拉头主体21和拉头上板构件22组装为一体。
[0097]详细地,如图6和图7所示,拉头上板构件22从后侧嘴口侧相对移位,拉头上板构件22在拉头主体21的左右第一凸缘25a、25b之间位于下翼板23的上方并且在朝向肩部嘴口的方向上(S卩,朝向图6的右侧)超过突出部26,从而使凹部34a与肋28的凸部28a嵌合,使突出部26 ( S卩,拉头主体侧接合部A)压配合到燕尾槽34 (即,拉头上板构件侧接合部B)中。然后,一对腿部36从图7中的虚线所示的形状塑性变形为图7中的实线所示的形状,由此封锁燕尾槽34的开口 35。由此,防止突出部26与燕尾槽34分开,并且将拉头主体21和拉头上板构件22固定为一体。
[0098]这里,突出部26优选地压配合到燕尾槽34中,使得拉头主体21与拉头上板构件22之间的固定力增加,以防止后退(backlash)。然而,本发明不总是限于压配合。例如,可以通过沿其它固定方向牢固地固定腿部36等来防止后退。
[0099]如图8所示,当拉头主体21和拉头上板构件22彼此结合为一体时,第二凸缘32的外表面32a大致平行于左右第一凸缘25a、25b的内表面25f,具有基本上恒定的间隔的间隙S形成在外表面32a和内表面25f之间。此外,从拉头20的垂直于滑动方向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CL到第二凸缘32的各最外端32b的距离L2与从中心线CL到侧壁部24a、24b的后侧嘴口侧的各内表面24c、24d的距离LI的比L2/L1被设定为0.8或更大(即,L2/LI 彡 0.8) ο
[0100]在拉头主体21与第二凸缘32 (或者拉头上板构件22)被一体地成型的传统拉头中,由于金属模具的结构所施加的限制,很难设定L2/L1多0.8。相反,在本发明中,拉头20由拉头主体21和拉头上板构件22这两个组成部分构成,独立地形成拉头主体21和第二凸缘32。从而,消除了金属模具的限制,使得第二凸缘32可以形成为任意形状。
[0101]考虑到链牙14的可插入性和拉头20的可滑动性,比L2/L1优选地设定为I或更大。在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凸缘32的最外端32b在左右方向上突出超过侧壁部24a,24b的位于后侧嘴口侧的内表面24c、24d。此外,第二凸缘32、第一凸缘25a、25b、侧壁部24a、24b的内表面24c、24d形成为使得它们的宽度从后侧嘴口侧(后侧嘴口侧的中间部)朝向肩部嘴口均匀地增大。优选地,外表面32a和内表面25f直线状地形成,使得可以顺畅地进行拉头20的滑动操作,特别是锁闭情况下的操作可以顺畅地进行。
[0102]此外,从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CL到第二凸缘32的各最外端32b的距离L2被设定为小于从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线CL到左右第一凸缘25a、25b的各内表面25f的距离减去使布带通过所需的间隙而得到的尺寸。
[0103]如图9所示,一对牙链带11插入到具有这种形状的拉头20中,布带12的折叠部从第一凸缘25a、25b和第二凸缘32之间的间隙S向外延伸。由此,获得隐形拉链10。
[0104]在该实施方式的拉头20中,在从由下翼板23限定的平面观察时,一对侧壁部24a、24b、引导柱31、第一凸缘25a、25b和第二凸缘32,大致Y形的空间变成链牙引导通路40,安装到牙链带11的链牙14通过该链牙引导通路40。
[0105]将参照图9和图10描述本实施方式的操作。例如,当隐形拉链10被应用到汽车的座椅I的座椅套(参见图1)等时,隐形拉链10在沿向外方向使劲地拉左右牙链带11的横向拉力的作用下处于敞开状态。此时,插入到拉头20的链牙引导通路40之前的链牙14可以呈如下姿势:链牙14相对于布带12以大致直角站立。
[0106]为了锁闭处于该状态的隐形拉链10,拉头20沿啮合方向(即图9中的向上方向)滑动。然后,站立姿势的链牙14和布带12首先与朝向拉头主体21的第一凸缘25a、25b的肩部嘴口侧的前端延伸的厚壁部25e接触。如图10所示,与厚壁部25e接触的左右链牙14由形成于第一凸缘25a、25b的锥形部25c和弯曲部25d顺畅地引导,并且从链牙14以大致直角站立的站立姿势逐渐倾斜。
[0107]此外,与厚壁部25e接触时作用于布带12的接触压力由于各厚壁部25e的大厚度(即,大的接触面积)而降低,使得拉链20的滑动阻力减小,防止布带12被撕破。锥形部25c和弯曲部25d也对拉头20的滑动阻力的减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