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复位用的支撑件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9783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椎间复位用的支撑件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椎间复位用的支撑件构造,特指于支撑件一端设有锥形导引部,该导引部的两相对面形成第一斜面,另两相对面则形成第二斜面,俾可供支撑件利用导引部顺利穿入损伤脊椎的相邻椎间盘的间距内,进而使损伤的椎间盘复位。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脊椎是人体的重要支撑架构,人体的坐、卧、躺、站、弯、蹲等,均是由脊椎控制,因此,脊椎为人体最重要的架构,而保持最佳状态,方可使人体活动自如;人体的脊椎是由多数脊椎骨所组成,且在相邻的脊椎骨之间则具有椎间盘,因随着人体的老化,即会使相邻脊椎骨间的椎间盘慢慢退化,进而造成相邻的椎间盘会逐渐狭窄、萎缩或变形,导致椎间盘会压迫到神经或因意外伤害、活动姿势的不正确等,均容易造成脊椎骨的受伤或损坏;而当脊椎骨受伤时,为避免脊椎骨的椎间盘萎缩、变形,进而压迫周围的神经、肌肉或筋脉等,则必需将受伤的脊椎骨由椎间盘处支撑开,将椎间盘复位于正常位置,使脊椎骨不致萎缩或变形。
关于传统脊椎骨的椎间复位器,如台湾公告第502616号,申请案号第89200601号,名称为「椎间复位器」的新型专利案,参阅图9-图10所示,是传统椎间复位器的立体外观图和椎间复位器穿入椎间盘的侧视图,其主要是于一填充体A外侧面具有一或多数个斜向上接触面A1及斜向下接触面A2的斜向孔A3;及多数支骨钉B,用以由该填充体A的外侧面经由该斜向孔A3穿出该填充体A的上接触面A1及下接触面A2,并穿入上脊椎骨节C及下脊椎骨节C1,而将填充体A安装于上脊椎骨节C及下脊椎骨节C1之间,其主要缺陷在于此种传统椎间复位器的填充体A,在其结构设计上具有诸多缺失,使用上也存在诸多不便,实有待予以改善,例如1、上、下脊椎骨节C、C1在受伤时,其相邻的间距必然会萎缩、变形,进而导致缩小,该填充体A前端因具有较大宽度A4,即造成填充体A较难填塞入上、下脊椎骨节C、C1的间距内,形成工作人员的困扰。
2、该填充体A的上、下接触面A1、A2均具有多数尖齿条A11、A21,而于填充体A填入上、下脊椎骨节C、C1的间距时,上、下脊椎骨节C、C1均受到尖齿条A11、A21的顶刺或刮磨,导致上、下脊椎骨节C、C1间距再次受伤。
上述传统椎间复位器的填充体,因结构设计上的缺失,于使用时会产生多数的麻烦与不便,即为此行业者亟欲改善的症结所在,同时亦存在有诸多可待改善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椎间复位用的支撑件构造,通过支撑件一端为设有锥形导引部,并于导引部后方延设有固定部,且于两相对面为形成第一斜面,而另两相对面则形成第二斜面,且导引部的第一斜面后方的固定部为呈弧面,而该弧面上为设有多数卡齿,即构成椎间复位用的支撑件构造,达到使支撑件可快速、顺利的穿入相邻椎间盘的间距内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次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椎间复位用的支撑件构造,通过支撑件的固定部的各侧面上设有至少一个以上的穿孔,借以减轻支撑件的重量,并减少使用材料,达到降低制造成本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椎间复位用的支撑件构造,该支撑件于一端是设有导引部,且于导引部后端为延设有固定部,其特征是该导引部为呈锥形,且以两相对面形成第一斜面,另两相对面则形成第二斜面,并于第一斜面后方的固定部为呈弧面,而该弧面上则设有多数卡齿。
该导引部于两相对的第一斜面的斜度,为大于另两相对的第二斜面。该固定部于两相对的弧面上设有穿孔。该固定部两相对的弧面上设置的穿孔,为至少一个以上的穿孔。该固定部于相邻于弧面的侧面上亦设有穿孔。该固定部于相邻于弧面的侧面上设置的穿孔是至少一个以上的穿孔。
下面结合较佳实施例和附图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穿入椎间盘间距前的侧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穿入椎间盘间距时的侧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穿入椎间盘间距后的侧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动作前的侧视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动作时的侧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动作中的侧视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动作完成后的侧视示意图。
图9是传统椎间复位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传统椎间复位器穿入椎间盘的侧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阅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1的一端设有锥形导引部11,并于导引部11后方延设有固定部12,而该导引部11于两相对面为设有第一斜面111,且另两相对面则设有第二斜面112,并由两相对第一斜面111及两相对第二斜面112,使导引部11构成锥形状,而于导引部11的第一斜面111后方的固定部12为形成弧面121,且该弧面121上设有多数卡齿122,即借该固定部12与导引部11构成支撑件1的构造。
而该导引部11上的第一斜面111的斜度为大于第二斜面112的斜度,以视椎间盘2的间距21大小,再利用第一斜面111或第二斜面112穿入间距21内,而能将相邻的椎间盘2撑开。
且支撑件1的固定部12于两相对侧面可设有至少一个以上的穿孔123,亦可于固定部12的弧面121上,设有至少一个以上的穿孔123;而相邻于弧面121的侧面上,亦可设有至少一个以上的穿孔123,借以减轻支撑件1的重量,并可节省制造材料的用量,有效降低制造成本。
参阅图2-图4所示,分别是本实用新型穿入椎间盘间距前的侧视图、穿入椎间盘间距时的侧视图及穿入椎间盘间距后的侧视图,其中该支撑件1为利用导引部11的第一斜面111穿入椎间盘2的间距21内,当第一斜面111穿入间距21内,而受第一斜面111的推挤即使椎间盘2的间距21往两侧扩增,当第一斜面111完全穿入椎间盘2的间距21内,并使椎间盘2的间距21增至最大,同时可供导引部11后方的固定部12顺利推入间距21内,并借由固定部12上的卡齿122嵌卡于椎间盘2处,而使支撑件1固定于椎间盘2的间距21中,使损伤的椎间盘2受到支撑并将椎间盘2复位成原正常位置,以避免椎间盘2压迫到肌肉、筋脉。
实施例2参阅图5-图8所示,分别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动作前的侧视图、动作时的侧视图、动作中的侧视图及动作完成后的侧视图,其中该支撑件1为利用导引部11的第二斜面112穿入椎间盘2的间距21内,并当导引部11进入间距21内,且将支撑件1做旋转,而使固定部12的弧面121接触椎间盘2,再将支撑件1推入间距21内,并以弧面121上的卡齿122嵌卡于椎间盘2处,顺利将损伤的椎间盘2撑开,并复位于原正常位置。
上述详细说明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该实施例并非用以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其它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艺精神下所完成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变更,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保护范围之中,且本实用新型的椎间复位用支撑件的构造,为于支撑件一端设有导引部,且导引部上两相对面形成第一斜面,另两相对面形成第二斜面,且延第一斜面底部往后设有固定部,固定部呈弧面,弧面上并设有多数卡齿,而可利用导引部穿入椎间盘的间距,并使固定部穿入间距,即利用支撑件将相邻的椎间盘撑开,并复位于原正常位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椎间复位用的支撑件构造于使用时,为确实能达到其功效及目的,故本实用新型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权利要求1.一种椎间复位用的支撑件构造,该支撑件于一端是设有导引部,且于导引部后端为延设有固定部,其特征是该导引部为呈锥形,且以两相对面形成第一斜面,另两相对面则形成第二斜面,并于第一斜面后方的固定部为呈弧面,而该弧面上则设有多数卡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复位用的支撑件构造,其特征是该导引部于两相对的第一斜面的斜度,为大于另两相对的第二斜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复位用的支撑件构造,其特征是该固定部于两相对的弧面上设有穿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椎间复位用的支撑件构造,其特征是该固定部两相对的弧面上设置的穿孔,为至少一个以上的穿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间复位用的支撑件构造,其特征是该固定部于相邻于弧面的侧面上亦设有穿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椎间复位用的支撑件构造,其特征是该固定部于相邻于弧面的侧面上设置的穿孔是至少一个以上的穿孔。
专利摘要一种椎间复位用的支撑件构造,特指支撑件一端设有导引部,借以穿入椎间盘的间距内,而将支撑件固定于椎间盘的间距内;该支撑件一端设有锥形导引部,并于导引部后方延设有固定部,而导引部的两相对面形成第一斜面,另两相对面则形成第二斜面,该两相对的第一斜面后方的固定部为呈弧面,且弧面上为设有多数卡齿;利用导引部穿入相邻椎间盘的间距内,再将固定部推入椎间盘的间距内,并利用固定部的弧面上的卡齿嵌卡于椎间盘处,而将支撑件固定于椎间盘的间距内,俾使椎间盘受到支撑且复位于原正常位置。
文档编号A61F2/44GK2664620SQ0328003
公开日2004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2003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03年9月29日
发明者刘荣东 申请人:万邦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