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止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7232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止血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止血装置。
背景技术
肝硬化及门静脉高压等病症引起的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 是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迅速控制出血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关键。尽管对 出血有多种现代治疗方法,但除单纯药物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止血外,临床上 最方便、高效、安全的止血装置仍以应用传统的双囊三腔管压迫止血为佳,也
有三腔单囊管作为止血装置的报道。但是双囊三腔管压迫期限一般不超过72小 时,拔管前先口服20 30ml石蜡油,随后放气,再将管缓慢退出。临床实践中 由于这种止血装置的气囊和出血部位紧密接触,极易与伤口表面形成粘连,在 拔管时,易将伤口凝固血痂或再生组织揭掉,引起再次出血,导致治疗失败。并 且在临床应用中,虽然其暂时有效止血率可高达85% 92%,但由于不能持续放置 数天,持续止血率仅为30% 50%,也影响了其治疗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效果更好、更安全的止血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实施下述技术方案來实现的
一种止血装置,由胃气囊、胃气囊管、胃管、食道管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胃气囊表面附着药物隔离层。
一种止血装置,由胃气囊、胃气囊管、胃管、食道气囊、食道气囊管组成, 其特征在于所述胃气囊、食道气囊表面附着药物隔离层。
所述药物隔离层由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作 为药物载体,内溶止血药物或或黏膜保护剂所形成的药物隔离层。
所述的药物隔离层由聚乳酸、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己内酯 作为药物载体,内溶止血药物或或黏膜保护剂所形成的药物隔离层。
所述的药物隔离层由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作为药物载体,内溶止血药物 或或黏膜保护剂所形成的药物隔离层。
所述止血药物为云南白药、去甲肾上腺素、血凝酶、凝血酶。
所述为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
所述黏膜保护剂为蒙脱石散、硫糖铝乳剂。
所述的药物隔离层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内溶云南白药所形成的药物隔 离层°
所述的药物隔离层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内溶去甲肾上腺素所形成的药
物隔离层。
采用以上结构的止血装置,由于在气囊表面形成有一层药物隔离层,当气 囊到达出血部位进行压迫止血时,气囊不会和伤口表面直接接触形成粘连,避 免了当治疗结束拔管时,气囊将伤口凝固血痂揭掉而造成的再次出血,特别是 气囊表面形成的药物隔离层中含有生物相容性好的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内溶止 血药物、或或黏膜保护剂,随着作为缓释制剂的高分子材料的降解,溶解在里 面的止血药物、或或黏膜保护剂可持续定量缓慢释放出来,止血药物、或在治 疗过程中,具有止血、活血化散瘀、抗炎、愈创的作用,使血管生长加快,有 利于伤口的愈合,黏膜保护剂可以对食道或胃黏膜引起的损伤有较好的疗效。 当气囊拔除后,绝大部分的药物留在了器官黏膜上,可以维持药物的有效浓度, 持续发挥药性,药物被人体吸收,得到较好的维持治疗效果。本实用新型装置, 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和伤害,治疗效果得到了提高。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
图中标记l食道气囊管,2胃管,3胃气囊管,4药物隔离层,5食道气囊, 6胃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胃气囊6、胃气囊管3、食道气囊5、食道气囊 管、胃管2组成的双囊三腔管,在胃气囊、食道气囊表面附着有一层药物隔离 层4。药物隔离层由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作为药 物载体,内溶止血药物或或黏膜保护剂所形成。作为药物载体的高分子材料可 以选择聚乳酸、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己内酯和聚乳酸羟基乙酸 共聚物中任一种。止血药物可以为云南白药、去甲肾上腺素、血凝酶、凝血酶 等药物,黏膜保护剂可以是蒙脱石散、硫糖铝乳剂等药物。抗菌素可以是阿莫 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等药物。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在常规的双囊三腔管的胃气囊、食道 气囊表面附着的药物隔离层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溶解云南白药组 成。所述药物隔离层可以采用下述方法获得取1粒云南白药胶囊,在研钵中 研磨,使颗粒充分粉碎;用无水乙醇溶解粉碎后的颗粒,然后过滤,将滤液挥 干乙醇,得云南白药残渣;将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 200mg和二氯甲 烷5ml加入残渣中,然后超声使溶解,使其分散均匀;将上述分散均匀的溶液 涂抹在止血装置的气囊表面,吹干残留的有机溶剂二氯甲烷,然后在气囊表面
就会形成一种以PLGA作为药物载体、溶解云南白药的药物隔离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种优选实施例,在常规的双囊三腔管的胃气囊、食 道气囊表面形成的药物隔离层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与去甲肾上腺素溶解组 成。去甲肾上腺素作为一种水溶性药物,其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溶解在气
囊表面形成药物隔离层的方法如下取10支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过滤去玻渣, 得到澄清液体;在上述液体中,加入药用甘油20ml充分搅拌溶解;向上述液体中 加入PLGA200mg和二氯甲烷5ml,超声使溶解,分散均匀;将上述的分散体系 均匀涂抹在止血装置的气囊表面,吹干残留的有机溶剂,然后在橡胶气囊表面 就会形成一种含PLGA和去甲肾上腺素溶解物的药物隔离层。
以上实施例也适用于在单囊三腔管的胃气囊表面形成所述药物隔离层。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用于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大出血的止血治疗时,其使用方法同常规方法,进行插管准备、插管操作、气 囊充气、牵引安置、安置后的护理、拔管,由于气囊不会和伤口表面直接接触 形成粘连,避免了当治疗结束拔管时,气囊将伤口凝固血痂揭掉而造成的再次 出血,而且药物隔离层所含的药物在插管后,随着缓释制剂的降解,溶解在里 面的止血药物、或或黏膜保护剂可持续定量缓慢释放出来,止血药物、或在治 疗过程中,具有止血、活血化散瘀、抗炎、愈创的作用,使血管生长加快,有 利于伤口的愈合,黏膜保护剂对食道或胃黏膜引起的损伤有较好的疗效。本装 置被拔除后,装置上附着的药物绝大部分留在了人体的器官黏膜上,被人体吸 收后,随着缓释制剂的降解,溶解在里面的止血药物、或或黏膜保护剂可持续 定量的缓慢释放出来,持续发挥药性,得到较好的维持治疗效果。本实用新型 装置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伤害,提高了治疗效果。
本实用新型止血装置所述的作为药物载体的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 解性的高分子材料,作为该高分子材料溶解的止血药物、消炎药物、黏膜保护 剂的药物在双囊三腔管或单囊双腔管表面形成的药物隔离层不限于本实用新型 上述实施例,其他的常规药物的替换所形成的药物隔离层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 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止血装置,由胃气囊(6)、胃气囊管(3)、胃管(2)、食道管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胃气囊表面附着药物隔离层(4)。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止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隔离层由具有良 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内溶止血药物或 黏膜保护剂所形成。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止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隔离层由聚乳 酸、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己内酯作为药物载体,内溶止血药物 或黏膜保护剂所形成。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止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隔离层由聚乳 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作为药物载体,内溶止血药物或黏膜保护剂所形成。
5、 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止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血药物为云南白药、去甲肾上腺素、血凝酶、凝血酶。
6、 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止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黏膜保护剂为蒙脱石散、硫糖铝乳剂。
7、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止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隔离层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内溶云南白药所形成的药物隔离层。
8、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止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隔离层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内溶去甲肾上腺素所形成的药物隔离层。
9、 一种止血装置,由胃气囊(6)、胃气囊管(3)、胃管(2)、食道气囊(5)、食道气囊管(1)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胃气囊、食道气囊表面附着药物隔离 层(4)。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止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隔离层由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内溶止血药物 或黏膜保护剂所形成。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止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隔离层由 聚乳酸、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己内酯作为药物载体,内溶止血 药物或黏膜保护剂所形成。
12、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止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隔离层由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作为药物载体,内溶止血药物或黏膜保护剂所形成。
13、 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止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止血药物为 云南白药、去甲肾上腺素、血凝酶、凝血酶。
14、 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止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黏膜保护剂 为蒙脱石散、硫糖铝乳剂。
15、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止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隔离层为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内溶云南白药所形成的药物隔离层。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止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药物隔离层为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内溶去甲肾上腺素所形成的药物隔离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止血装置,由胃气囊、胃气囊管、食道气囊、食道气囊管、胃管组成。所述胃气囊、食道气囊表面附着由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内溶止血药物或黏膜保护剂所形成的隔离层。采用以上结构的止血装置,由于在气囊表面附着有一层含药物的隔离层,当气囊到达出血部位进行压迫止血时,气囊不会和伤口表面直接接触形成粘连,避免了当治疗结束拔管时,气囊将伤口凝固血痂揭掉而造成的再次出血,特别是随着缓释制剂的降解,复合在里面的药物可持续定量缓慢释放出来,持续发挥药性,得到较好的维持治疗效果。本实用新型装置,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和伤害,提高了治疗效果。
文档编号A61B17/12GK201200438SQ20082006336
公开日2009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9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9日
发明者吴俊超, 张铭光, 钰 曹, 杨锦林, 维 王, 涛 甘, 颖 赵, 玉 陈, 涛 龚 申请人:杨锦林;陈 玉;吴俊超;曹 钰;甘 涛;张铭光;王 维;龚 涛;赵 颖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