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的敷贴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2666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的敷贴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的敷贴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和进行性变化,中医属“乳癖”、“乳痞”、“乳中结核”的范畴。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中国,乳腺增生病的发病年龄多在2044岁之间,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40%,约占乳腺疾病70%-78%。约有23%患者发生癌变,约有20%-30%乳腺增生病的非典型增生有发生乳腺癌的危险。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病的西药极少,如他莫昔芬治疗乳腺增生病近期有一定的疗效,但复发率高,而且由于他莫昔芬对雌激素的竞争不仅局限于乳腺组织,尚可作用于阴道、子宫内膜等其他雌激素靶点,故易在用药一段时间后出现副作用,如月经失调、白带增多、烦躁、恶心、肝功能损害、眼底改变等,因此他莫昔芬不适合长期服用。目前,本病的发病机理西医倾向认为主要是雌孕激素代谢失调有关,雌激素增多或雌孕激素比例失调及乳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增多所致。治疗多采用内分泌治疗为主,调节卵巢内分泌趋向正常或阻断激素作用靶点,如内分泌治疗药物他莫昔芬,是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能直接与靶器官争夺受体而阻断雌激素。手术治疗主要针对乳腺增生病伴不典型增生或怀疑有恶变倾向者,也是西医治疗的方法之一。但是,手术有创伤,影响美观,术后容易再发。目前多用中药或中成药口服治疗此病,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口服中药受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疗程较长,中药口感欠佳,患者难以长期坚持服用,尤其对于严重的乳腺增生病患者,单用口服中药或中成药治疗,疗效欠佳。
发明内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替代口服中药或中成药治疗的乳腺增生疾病的敷贴,以提高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的疗效。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又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上述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的敷贴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又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上述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的敷贴的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的敷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基质制备A、取甘油130-180份、十二烷基硫酸钠2_5份、三乙醇胺4_8份及适量水搅拌均勻作为水相;B、另取单硬脂酸甘油酯15-30份、硬脂酸80-120份、白凡士林30_80份、液状石蜡150-250份及羟苯乙酯1-3份作为油相;C、两相分别置适当容器中,加热至熔化或溶解,并保持60-80°C,将油相缓缓加入水相中,按同一方向一边加入一边搅拌,至凝固即得;(2)、中药浓缩提取物制备A、取仙灵脾、牡蛎、郁金、鹿角、肉苁蓉、海藻、三菱、木香、巴戟天、香附、莪术、延胡索、地黄、山慈菇、水蛭、夏枯草、丹参、仙茅18味药各10-30份加8-10倍量水,水提1小时,提取液过滤,B、药渣加6-8倍量水继续提取半小时,煎液滤过,合并二次提取液,C、减压浓缩成浸膏,70-80°C干燥,粉碎过筛,加适量糊精,混勻干燥、制成颗粒;(3)中药膏剂合成在所述的步骤(2)中所得的中药浓缩提取物中加入步骤(1)制得的基质6份、lml-3ml氮酮及适量水,搅拌均勻,制成中药膏剂;(4)完整敷贴合成将上述中药膏剂摊成厚3mm左右、一定面积大小椭圆型中药敷贴,置于一次性、透气、不宜致皮肤过敏的可粘性材料的衬底上;经过(或不经过)远红外线照射,敷贴中央置入(或不置入)磁贴一枚。所述的完整敷贴灭菌后,装入专用医用塑料袋内并封口备用。所述的步骤(1)、基质制备优选地,其中,A、取甘油150份、十二烷基硫酸钠3份、三乙醇胺6份及适量水搅拌均勻作为水相;B、另取单硬脂酸甘油酯20份、硬脂酸100份、白凡士林50份、液状石蜡190份及羟苯乙酯1份作为油相;C、两相分别置适当容器中,加热至熔化或溶解,并保持70°C,将油相缓缓加入水相中,按同一方向随加随搅拌,至凝固即得;一种如上述方法制备而成的治疗乳腺增生的敷贴。一种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的敷贴的用法将敷贴贴敷于乳房阿是穴、神阙穴。—种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的敷贴的用法将敷贴贴敷于神阙穴与双侧乳房穴位或病灶处,每日或每隔一天,晚上睡前(或白日)敷贴一次,每次保持6-8小时左右,连续使用3个月。通过临床表现、彩超、χ线钼靶或其他检查验证疗效。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的敷贴在制备治疗乳腺增生疾病药物中的应用。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的敷贴在和治疗乳腺增生疾病药物的联合用药的应用。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的敷贴在制备治疗乳腺增生疾病药物中和相关中成药的联合用药的应用。本发明的主要优点在于中药敷贴疗法单独应用,治疗乳腺增生病有效,能替代口服中药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病患者。在口服“乳癖消”等中成药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穴位敷贴疗法,能够提高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尤其针对乳腺增生肿块显著者疗效明显。穴位贴敷治疗患者使用方便,治疗可以单独应用。临床验证,敷贴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显著,疾病复发率较低,不良反应少,患者使用方便;尤其针对病情较重、手术后复发、或由于种种原因不适应或不愿意用口服药物治疗此病的患者,疗效显著。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发明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2007年3月-2009年9月,发明人分别采取中药穴位贴敷乳房阿是穴、神阙穴结合口服“乳癖消”中成药(简称综合组)、中药敷贴乳房阿是穴、神阙穴的中医外治法(简称外治组)、口服‘“乳癖消”中成药的口服法(简称口服组)共治疗180位乳腺增生病患者,三组治疗均为3个月,并进行随访,观察比较三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均为门诊就诊的乳腺增生病女性患者,年龄18-50岁,有比较规则的月经周期,征得患者知情同意。采用区组分层随机化方法,借助SAS统计分析系统列出流水号为001-198,从198例受试者产生对应的治疗分组(综合组、外治组和口服组)的随机安排,共设三组,各组比例为111,每组为66例(控制失访率约为10%),三个研究组共198例。综合组年龄最小18岁,最大50岁,平均年龄37.2士0.21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4年,平均病程33.7士0.34月。外治组年龄最小18岁,最大50岁,平均年龄36.8士0.17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23年,平均病程33.6士0.33月。口服组年龄最小18岁,最大50岁,平均年龄36.9士0.19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22年,平均病程33.5士0.32月。三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ρ>0.05)。中医诊断与证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国家统编教材《中医外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乳腺增生病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综合组证型肝瘀痰凝22例、冲任失调44例;外治组肝瘀痰凝24例、冲任失调42例·口服组肝瘀痰凝23例、冲任失调43例·1.2诊断标准依据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的《乳腺增生病诊断、辨证及疗效判定标准》(1)症状与体征①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胀痛、刺痛或隐痛,可放射至腋下、肩背部,可与月经、情绪变化有相关性,连续3个月或间断疼痛36个月不缓解;②一侧或两侧乳房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的肿块,肿块可分散于整个乳房,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与皮肤或深部组织不粘连,推之可动,可有触痛,可随情绪及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消长,部分病人乳头可有溢液或瘙痒。(2)有以下任一项“辅助检查”证实为乳腺增生病钼靶X线摄片、B超、乳腺纤维导管镜、穿刺细胞学、组织学检查。1.3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年龄在18-50岁(含18、50岁)女性,有比较规则的月经周期;心、肝、肾和造血等功能基本正常者;自愿参加临床研究者。排除标准不符合上述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妊娠、哺乳期妇女;乳房良恶性肿瘤;半年内曾使用激素类药物;近一月使用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中西药物;过敏体质患者或对治疗药物过敏者;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脑、肾、造血系统疾病、精神障碍者;近一个月正在参加其它药物临床研究者。1.5终止临床试验标准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全身过敏反应;临床研究方案设计或实施中发生了重要偏差,难以评价药物效应;资料缺失或不全;受试者依从性差或中途退出。2治疗方法“乳癖消”中成药组成鹿角、蒲公英、昆布、天花粉、鸡血藤、三七、赤芍、海藻、漏芦、木香、玄参、牡丹皮、夏枯草、连翘、红花。薄膜衣片,0.67g/片(中国药准字Z21021822,辽宁好护士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穴位敷贴的穴位选择乳房阿是穴(病灶及疼痛最明显处)、神阙穴。穴位敷贴中药制备(1)、基质制备取甘油150份、十二烷基硫酸钠3份、三乙醇胺6份及适量水搅拌均勻作为水相;另取单硬脂酸甘油酯20份、硬脂酸100份、白凡士林50份、液状石蜡190份及羟苯乙酯1份作为油相;将上述的两相分别置适当容器中,加热至熔化或溶解,并保持70°C,将油相缓缓加入水相中,按同一方向一边加入一边搅拌,至凝固即得;(2)、中药浓缩提取物制备取仙灵脾、牡蛎、郁金、鹿角、肉苁蓉、海藻、三菱、木香、巴戟天、香附、莪术、延胡索、地黄、山慈菇、水蛭、夏枯草、丹参、仙茅各10份加8倍量水,水提1小时,提取液过滤;B、药渣加6倍量水继续提取半小时,煎液滤过,合并二次提取液;减压浓缩成浸膏,70-80°C干燥,粉碎过筛,加适量糊精,混勻干燥、制成颗粒;(3)合成在所述的步骤(2)中所得的中药浓缩提取物中加入步骤(1)制得的基质6份、Iml氮酮及适量水,搅拌均勻,制成中药膏剂。将上述中药膏剂置于一次性、透气、不宜致皮肤过敏的可粘性材料的衬底上,在此中央置入(或不置入)磁贴一枚,制成完整敷贴,经灭菌后装入专用医用塑料袋内并封口备用。2.1综合组(不分证型)口服“乳癖消”中成药+穴位敷贴治疗。①“乳癖消”片,一次3片,一日三次,连续服用3个月。②穴位中药敷贴(同时),贴敷于神阙穴与双侧乳房阿是穴各1处,每隔一天,晚上睡前敷贴一次,每次保持6小时,连续3个月。2.2外治组穴位中药敷贴(单用),贴敷于神阙穴与双侧乳房阿是穴各1处,每隔一天,晚上睡前敷贴一次,每次保持6小时,连续3个月。2.3口服组口服“乳癖消”片,一次3片,一日三次,连续服用3个月。3临床疗效(主要症状乳房疼痛、乳房肿块)标准与评价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指导原则》及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外科学会乳腺病专题组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1996年)[2]。临床治愈乳痛及乳腺肿块消失,停药后3个月不复发;显效乳痛消失或减轻,重型变为轻型,乳腺肿块缩小大于>2/3;有效乳痛消失或减轻,中型变为轻型,重型变为中型,乳腺肿块缩小>1/3,<2/3;无效乳痛未减轻或反而加重,乳腺肿块未缩小或反而增大。(乳房疼痛为疼痛和触痛的积分和,乳房肿块为质地、分布规范及大小的积分和;乳房肿块组织结构变化情况参见“乳房增生肿块临床超声疗效标准”)3.1临床疗效观察指标3.1.1症状体征计量及分级量化标准(均在月经来潮前一周内评价,疼痛评价参照标准Cardiff乳腺疼痛图表。)症状体征积分①疼痛0级(0分)无乳房疼痛;1级(2分)轻度疼痛,不注意时无感觉,不影响工作、生活;2级(4分)经常感到有疼痛,呈阵发性,尚可忍受,对工作、生活略有影响;3级(6分)乳房疼痛明显,持续性,较难忍受,对工作、生活有较大影响;②触痛:0级(0分)无触痛;1级(3分)轻微触痛、重按之有痛感;2级(6分)中等程度触痛、稍重按之有痛感;3级(9分)触痛明显、轻按之即有痛感,检查时有不自觉的避让动作。③肿块质地0级(0分)无肿块;1级(2分)质软如正常腺体;2级(4分)质韧(如鼻尖);3级(6分)质硬韧(如额)。3.1.2高频彩色多普勒乳腺B超检查①肿块分布范围(双侧合计)0级(0分)无肿块;1级(2分)肿块分布范围局限于12个乳房象限;2级(4分)肿块分布范围为34个乳房象限,3级(6分)肿块分布范围为5个及5个以上乳房象限。②肿块大小(取最大径肿块)0级(0分)无肿块,1级(2分)肿块最大直径<2.Ocm,2级(4分)肿块最大直径2.Ocm4.Ocm,3级(6分)肿块最大直径>4.Ocm0乳房增生肿块临床超声疗效标准[5]治愈乳房内病变区扁平增厚的低回声明显减小到消失。扩张的导管消失,呈圆形或椭圆形散在囊状小泡。腺体回声为中等强度。显效二维声像图见结构紊乱及局部增厚的腺组织有明显的改善,接近正常的腺组织。小于1.5cm的明显减小结节或消失。有效声像图见结构紊乱及增厚的腺组织有所改善,液性暗区的数目减少,但大于2cm以上的肿块只缩小1/2。无效腺体内异常回声无明显改善。3.1.3中医证候疗效评价疗效指数(η)=(治疗前总积分_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X100%临床痊愈症状与体征积分值降低>90%。显效症状与体征积分值降低彡70%,<90%。有效症状与体征积分值降低>30%,<70%。无效症状与体征积分值降低<30%。3.1.4钼靶X线摄片检查采用FFDM,按照美国放射学会(ACR)BI-RADS标准,检查判断三组治疗前后患者BI-RADS分级变化。BI-RADS分5级1级,阴性;2级,良性;3级,可疑良性;4级,可疑恶性;5级,高度恶性[6]。1-3级者视为诊断良性,4-5级视为诊断恶性[7]。乳腺增生病属于2-3级范围。3.1.5性腺激素(促卵泡性腺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Ε2、泌乳素PRL、孕酮P、睾酮Τ)治疗前后检测。检测均在患者黄体期进行。正常参考值(黄体期)FSH(mIU/ml)1.38-5.47.LH(mIU/ml)0.9-9.33.E2(pg/ml)21-312.PRL(ng/ml)1.2-29.9.P(ng/ml)1.2-15.9、T(ng/ml)0.06-0.82.3.2安全性指标(1)局部皮肤的不良反应含乳房、脐部皮肤红斑水肿、干燥脱屑、灼热瘙痒等。(2)全身不良反应全身性损害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样全身反应如高热、寒战、抽搐、昏迷、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等;血常规与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异常(治疗前后各查一次);严重的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如剥脱性皮炎、多形性红斑、大疱性表皮坏死松懈症等。3.3随访治疗完成后3个月复查,观察患者主要症状体征指标乳房疼痛、增生肿块;高频彩色多普勒检查乳腺增生肿块情况,6个月钼靶X线摄片检查。3.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组间变量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U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秩和检验。3.5治疗结果3.5.1治疗前后综合组、外治组、口服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及彩超下增生肿块改变情况(见表1、2)表1治疗前后三组症状积分比较(χ土SD)组别N时间疼痛触痛肿块质地肿块大小肿块分布治疗前5.03±1.307.65±1.945.03±1.194.77±1.384.67±1.50综合组60治疗后0.47±1.13α0.56±1.520.50±1.400.37±1.OIa0.40±1.09a治疗前5.01±1.317.50±2.055.07土1.254.69±1.534.81±1.46外治组60治疗后0.79±1.23a1.0±1.980.67±1.210.72±1.43*0.87±1.46A治疗前4.97±1.357.52±2.065.08±1.264.67±1.524.80±1.45口服组60治疗后0.81±1.24a1.02±1.980.68±1.210.73±1.44Α0.88±1.45A注增生肿块大小、肿块分布均为彩超下检测结果。上述结果显示三组在乳房疼痛缓解、肿块缩小及分布减少等方面均有效果,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综合组在乳房疼痛缓解、肿块缩小及分布减少方面的效果优于外治组及口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外治组的上述效果与口服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2治疗前后BI-RADS分级变化三组治疗前后BI-RADS分级情况如下综合组60例,治疗前分级情况I级0例、II级25例、III级35例。治疗后分级情况I级47例、II级12例、III级1例。其中,II级转I级24例、II级保持不变1例;III级转I级23例、III级转II级10例、III级保持不变1例。外治组60例,治疗前分级情况I级0例、II级26例、III级34例。治疗后分级情况I级32例、II级26例、III级2例。其中II级转I级26例、II级保持不变0例;III级转I级6例、III级转II级26例、III级保持不变2例。口服组60例,治疗前分级情况I级0例、II级27例、III级33例。治疗后分级情况I级31例、II级27例、III级2例。其中,II级转I级26例、II级保持不变0例;III级转I级5例、III级转II级26例、III级保持不变2例。上述治疗后结果显示三组均有不同数量患者BI-RADS从III级转I级、III级转II级,其中,综合组患者BI-RADSIII级转I级例数明显多于外治组、口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提示综合治疗方法尤其针对重度乳腺增生病患者效果显著。外治组与口服组患者BI-RADSIII级转I级、III级转II级例数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3三组性腺激素治疗前后变化(见表2)表2三组治疗前后性腺激素变化(χ土SD)<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提示三组黄体期治疗前与正常值比较,E2、PRL均有不同程度增高,Ρ、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ρ<0.05)。治疗后三组E2、PRL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T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回升。其中,综合组E2、PRL下降程度及P、T回升程度较外治组、口服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ρ<0.05)。外治组、口服组治疗后E2、PRL下降程度及P、T回升程度类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4临床疗效比较(表3)表3三组临床疗效比较(n,%)<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9</column></row><table>结果提示综合组痊愈率优于外治组、口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夕卜治组与口服组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ρ>0.05)。三组总有效率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5.5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全身不良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药物过敏样全身反应如高热、寒战、抽搐、昏迷、心律失常、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等;血常规与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异常;严重的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如剥脱性皮炎、多形性红斑、大疱性表皮坏死松懈症等。治疗组60例患者中有6例(10%)、外治组5例(8.33%)出现穴位敷贴部位因贴固定胶布处局部皮肤红斑、瘙痒,经局部涂擦皮质激素类软膏再行中药敷贴,继续完成疗程。4讨论4.1中药穴位敷贴的治疗作用与意义乳腺增生病发生通常被认为与患者内分泌紊乱、雌激素增多或雌孕激素比例失调及乳腺局部组织对雌激素过于敏感有关。治疗多采用内分泌治疗为主,调节卵巢内分泌趋向正常或阻断激素作用靶点,如内分泌治疗药物他莫昔芬,是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能直接与靶器官争夺受体而阻断雌激素。1998年10月FDA正式批准他莫昔芬可用于高危妇女乳腺癌的预防,使之成为第一种也是至今为止唯一获准可用于预防乳腺癌的药物。他莫昔芬治疗乳腺增生病近期效果较好,但复发率高,而且由于他莫昔芬对雌激素的竞争不仅局限于乳腺组织,尚可作用于阴道、子宫内膜等其他雌激素靶点,故其易在用药一段时间后出现副作用,如月经失调、白带增多、烦躁、恶心、肝功能损害、眼底改变等,因此他莫昔芬不适合长期服用。Fentiman也证明增加他莫昔芬剂量或疗程并不能提高有效率和降低复发率,因此临床使用他莫昔芬治疗乳腺增生病要慎重对待。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历史悠久,传统中医学依据整体观念采取辨证论治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病具有疗效突出,毒副作用较小等优点。中医认为,导致乳腺增生病病因病机主要由于患者肝气郁结、痰瘀凝滞、冲任不调所致,陆德铭[10]认为冲任失调为发病之本,肝气郁结、痰瘀凝滞为发病之标。采用陆德铭教授治疗乳腺增生病中药“小叶增生方”的临床疗效得到普遍证实。在陆德铭教授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学术理论指导下,以经典方“乳腺小叶增生方”为基础,以调摄冲任,疏肝活血,破血消徵为治法,筛选出易循经络走窜、辛味、易透皮吸收的中药,如炙香附、延胡索、水蛭、鹿角等数味药,加入透皮吸收剂、制成中药敷贴剂型联合“乳癖消”中成药口服或单用中药敷贴治疗乳腺增生病,本研究证明均有疗效。中医外治法即是运用非口服药物的方法,通过刺激经络、穴位、皮肤、粘膜、肌肉、筋骨等以达到防病治病为目的的一种传统医学疗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病人依从性好,作用局部,疗效显著等特点。中药敷贴疗法,是一种无创伤性中医外治方法,它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以及胃肠道消化液对药物的灭活,可以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作用,避免口服给药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不良反应,而且是一种方便使用的治疗方法。从中医经络穴位的角度分析,神阙穴为任脉24穴之一,位于人体中心,与督脉相连,也是冲脉行经之处。冲脉为经脉之海。任、督、冲“一源三歧”相通。神阙穴又与脏腑相通。《灵枢》“夫十二经脉者,内属脏腑,外络肢节。”药物之气味,通过神阙穴以任脉、督脉、冲脉为主干,以络脉为网络,沟通人体百脉,传导于人体表里内外、上下各个部分。同时,乳房的阿是穴,既是穴位,又为病灶部位。本研究中中药敷贴疗法作用可能为一是根据人体经脉走行以及乳房和经络的关系,选择神阙穴及乳房阿是穴作为中药贴敷给药的途径,利用中药敷贴刺激与乳房密切相关的经络与穴位达到治疗作用。二是中药贴敷直接作用于乳房病变部位,提高有效中药在乳房局部的药物浓度与活性,增加中药持续作用病灶的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另外,神阙穴是胚胎发育中腹壁的最终闭合处,皮下组织少,屏障功能差,血液循环好,药物也有部分经脐皮肤直接入血吸收。由于制作中药敷贴中加入了氮酮,可能有利于中药的透皮吸收,增加了作用于乳房病灶的有效中药药物浓度与持续时间,有利于治疗疾病。现代科学实验已证实,药物透皮吸收过程包括释放、穿透及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三个阶段。释放系指药物从基质中脱离出来并扩散到皮肤或粘膜表面上;穿透系指药物通过表皮进入真皮、皮下组织,主要对局部组织起作用;吸收系指药物通过皮肤微循环或粘膜接触后通过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其中分子量小的药物,能向角质层中扩散,扩散速度越往里越大;分子量较大的药物则以毛孔和汗腺途径为主。当达到平衡后,强极性药物主要是以与组织蛋白水合的水等为媒介进行扩散;极性低的药物则通过脂溶性介质扩散[14]。近年来中国许多学者的研究工作提示,中药的作用是通过神经、激素、免疫三者整合协同而体现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激素一受体一环化酶一{AMP-蛋白激酶,这个过程好比一个生物学的放大系统,极微量的激素可产生明显的生理效应。贴敷于穴位的中药,其中所含的生物活性物质可能具有影响受体的作用。尽管它们含量极微,却极有可能通过以上途径产生生理放大效应。本研究通过对比各组乳房疼痛、乳房增生肿块、BI-RADY分级变化及临床疗效提示在口服“乳癖消”中成药的基础上采用中药穴位敷贴疗法,能够提高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尤其针对乳腺增生肿块显著者疗效明显。中药敷贴疗法单独应用,治疗乳腺增生病有效,有可能替代口服中药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病患者。三种治疗方法均无明显不良反应。4.2中药穴位敷贴对机体性腺激素(促卵泡性腺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泌乳素PRL、孕酮P、睾酮T)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提示,三组乳腺增生病患者黄体期治疗前E2、PRL均有不同程度增高,Ρ、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治疗后E2、PRL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T均有不同程度回升。其中,治疗后综合组E2、PRL下降程度及P、T回升程度较外治组、口服组明显。中药治疗可能调整乳腺增生病患者紊乱的下丘脑一垂体_卵巢轴相关环节,帮助恢复乳腺组织正常的增生复旧过程。本研究中上述性腺激素变化类似于其他研究者.导致上述性腺激素变化的机理尚需要进一步研究。4.3本研究一是提供了一种的中药穴位敷贴结合口服中成药的综合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的方法,临床验证,疗效显著;此法有利于缩短用药时间与疗程,尤其针对病情较重的患者,较单纯口服中成药或单用敷贴疗法的疗效显著。二是单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乳腺增生患者,亦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有望替代由于种种原因不适合或不愿意口服中药治疗的患者。穴位贴敷治疗患者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权利要求一种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的敷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基质制备A、取甘油130-180份、十二烷基硫酸钠2-5份、三乙醇胺4-8份及适量水搅拌均匀作为水相;B、另取单硬脂酸甘油酯15-30份、硬脂酸80-120份、白凡士林30-80份、液状石蜡150-250份及羟苯乙酯1-3份作为油相;C、两相分别置适当容器中,加热至熔化或溶解,并保持60-80℃,将油相缓缓加入水相中,按同一方向一边加入一边搅拌,至凝固即得;(2)、中药浓缩提取物制备A、取仙灵脾、牡蛎、郁金、鹿角、肉苁蓉、海藻、三菱、木香、巴戟天、香附、莪术、延胡索、地黄、山慈菇、水蛭、夏枯草、丹参、仙茅18味药各10-30份加8-10倍量水,水提1小时,提取液过滤,B、药渣加6-8倍量水继续提取半小时,煎液滤过,合并二次提取液,C、减压浓缩成浸膏,70-80℃干燥,粉碎过筛,加适量糊精,混匀干燥、制成颗粒;(3)中药膏剂合成在所述的步骤(2)中所得的中药浓缩提取物中加入步骤(1)制得的基质6份、1ml-3ml氮酮及适量水,搅拌均匀,制成中药膏剂;(4)完整敷贴合成将上述中药膏剂摊成厚3mm左右、一定面积大小椭圆型中药敷贴,置于一次性、透气、不宜致皮肤过敏的可粘性材料的衬底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的敷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完整合成后的敷贴经过远红外线照射,敷贴中央置入磁贴一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的敷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完整敷贴灭菌后,装入专用医用塑料袋内并封口备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的敷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1)、基质制备优选地,其中,A、取甘油150份、十二烷基硫酸钠3份、三乙醇胺6份及适量水搅拌均勻作为水相;B、另取单硬脂酸甘油酯20份、硬脂酸100份、白凡士林50份、液状石蜡190份及羟苯乙酯1份作为油相;C、两相分别置适当容器中,加热至熔化或溶解,并保持70°C,将油相缓缓加入水相中,按同一方向随加随搅拌,至凝固即得;5.一种如上述制备方法得到的治疗乳腺增生的敷贴。6.一种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的敷贴的用法将敷贴贴敷于乳房阿是穴、神阙穴。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的敷贴的用法,其特征在于,将敷贴贴敷于神阙穴与双侧乳房穴位或病灶处,每日或每隔一天,晚上睡前或白日敷贴一次,每次保持6-8小时左右,连续使用3个月。8.一种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的敷贴在制备治疗乳腺增生疾病药物中的应用。9.一种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的敷贴在和治疗乳腺增生疾病药物的联合用药的应用。10.一种用于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的敷贴在制备治疗乳腺增生疾病药物中和相关中成药的联合用药的应用。全文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疾病的敷贴制备方法及其应用。一种治疗乳腺增生的敷贴制备方法,包括基质的制备由甘油等组成的水相,单硬脂酸甘油酯等组成的油相;所述的水相和油相混合得到上述的基质;由包括18味中药的浓缩提取物的制备;最后将上述中药膏剂置于一次性、透气、不宜致皮肤过敏的可粘性材料的衬底上。本发明的敷贴,贴敷于患者双侧乳房穴位、神阙穴或病灶处,适用于乳腺增生病;早期乳腺纤维腺瘤、纤维化形成、不典型增生;乳腺纤维腺瘤术后复发或并发乳腺增生病者。本发明的中药敷贴可单独应用,或与相关中成药或中药联合应用,患者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文档编号A61K47/44GK101804178SQ20101014796公开日2010年8月18日申请日期2010年4月15日优先权日2010年4月15日发明者王小平申请人:王小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