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253214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包括:管体,该管体包括喉罩导管和完全内置于所述喉罩导管的气管导管,所述喉罩导管进气部设有接头,所述气管导管出气部设有气管导管气囊;罩体,该罩体与所述喉罩导管出气部相结合;推动结构,该推动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气管导管进气部的推动件和设置在所述喉罩导管进气部的导孔,所述推动结构可将所述气管导管的出气部从所述喉罩导管中移动推出;密封装置,该密封装置设于所述管体上;以及充气装置,该充气装置分别与所述气管导管气囊和所述罩体相连接。本发明通过将气管导管和喉罩导管结合,可在适当的条件下随时转换插管的方式,减少病人术中漏气、通气障碍以及在麻醉苏醒过程中,通过早期拔管预防喉罩导管插管所致的气道高敏反应、血流动力学波动等问题。
【专利说明】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医用器具,尤其是一种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进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时需要对手术病人进行辅助呼吸以保持病人全麻血流动力学稳定,常用的辅助呼吸通气装置包括气管导管通气装置和喉罩呼吸通气装置。
[0003]气管导管通气装置由一根细长管构成的气管管道构成,在细长管的远端布置有一个可充气的球囊。在操作过程中,气管管道的远端被插入病人的口腔,且经过病人的喉部入口(或称为声门开口)而进入病人的气管中。该气管管道一旦被如此定位,则对所述球囊充气而对气管的内部通道形成密封。在形成该密封之后,对该管道的近端施加正压力以向病人的肺充气。气管导管的优势在于,其能够承受较大的密封压力,不易漏气。而其主要缺陷在于,难于适当地将管道插入,对实际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过高。除了这种主要缺陷之外,还存在与气管管道相关联的其他缺陷。例如,气管管道经常使病人感到剧烈的“咽喉疼痛”。这种“咽喉疼痛”主要是由所述管道和病人软骨组织间的凹口之间的摩擦引起的,还可以引起病人剧烈呛咳反应。
[0004]与气管管道相反,喉罩通气装置可以较容易地插入病人体内而建立一个呼吸通道。另外,喉罩通气装置是一种“可令人承受的”装置的原因在于:即使将其不正确地插入,该喉罩通气装置仍可建立一个呼吸通道。因此,喉罩通气装置经常被认为是一种“救命”装置。另外,可只通过对病人的头、颈和口腔进行较小的操纵动作就可将喉罩通气装置插入。此外,该喉罩通气装 置不需要与气管敏感的内部通道相接触就可向病人的肺充气,由该喉罩通气装置所建立的呼吸通道的尺寸显著大于由气管管道所建立的呼吸通道的尺寸。而喉罩通气装置的主要缺陷在于,成本高,且密封压力过小而导致漏气,病人的体位要求高,对其他特殊体位病人容易移位导致控制通气失败。
[0005]目前的气管导管通气装置和喉罩通气装置通常为各自独立的辅助呼吸装置,其相互间的更换十分不便,而且在转换呼吸模式的时候往往容易造成由于麻醉早期拔管,使气道产生高敏反应导致的一系列的并发症,使手术存在不可预知的不利因素。
[0006]虽然,气管内置式喉罩出现在一些专利文献中,如中国专利ZL02819802.6以及美国专利US5303697,但是,其气管导管并未完全内置于喉罩导管内,在实际的换管操作过程中,气管导管容易脱落,且气管导管的插入操作也不方便。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呼吸通气装置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防止漏气、呛咳,防止气管导管脱落,方便气管导管和喉罩的两种通气方法转换,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0008]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包括:管体,该管体包括喉罩导管和完全内置于所述喉罩导管的气管导管,所述喉罩导管进气部设有接头,所述气管导管出气部设有气管导管气囊;罩体,该罩体与所述喉罩导管出气部相结合;推动结构,该推动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气管导管进气部的推动件和设置在所述喉罩导管进气部的导孔,所述推动结构可将所述气管导管的出气部从所述喉罩导管中移动推出;密封装置,该密封装置设于所述管体上;以及,充气装置,该充气装置分别与所述气管导管气囊和所述罩体相连接。
[0009]当需要使用气管导管时,可推动气管导管进气部的推动件,将气管导管从喉罩中推出,十分方便。
[0010]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0011]所述密封装置包括第一密封装置,所述第一密封装置设于所述喉罩导管进气部外侦牝用于防止所述导孔的漏气。
[0012]进一步地,所述密封装置还包括第二密封装置,所述第二密封装置设于所述气管导管和所述喉罩导管之间,用于防止所述气管导管和所述喉罩导管之间的漏气。
[0013]作为本发明第二密封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密封装置包括与所述充气装置相连接的充气密封圈,该充气密封圈固定套设于所述气管导管进气部外侧。充气密封圈充气后,还可以作为限位装置,用于阻止所述气管导管在所述喉罩导管内的移动。充气密封圈未充气时,对气管导管的滑动阻碍较小,充气密封圈充气后,可在所述气管导管和所述喉罩导管之间实现较好的密封,充气密封圈充气后,还可以作为限位装置,用于阻止气管导管12在喉罩导管11内的移动。
[0014]作为本发明第一密封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密封装置包括用于密封所述导孔的密封滑盖,该密封滑盖可沿着所述喉罩导管外壁滑动。该密封滑盖通过来回滑动,密封或打开所述导孔。
[0015]进一步地,所述喉罩导管进气部表面具有环形凸出部,所述导孔设置在该环形凸出部上,该环形凸出部上还设有用于引导所述密封滑盖滑动的导槽。
[0016]进一步地,所述推动件为设于所述气管导管进气部的推杆,该推杆可推动所述气管导管在所述喉罩导管内移动。
[0017]作为本发明第一密封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密封装置包括套装在所述喉罩导管外部的可转动的密封环套,所述密封环套上设有卡扣孔,所述推动件能够在所述卡扣孔中滑动。
[0018]所述密封环套与所述喉罩导管可通过摩擦力紧密贴合。从而将所述密封环套可转动的结合在所述喉罩导管上。
[0019]作为所述密封环套与所述喉罩导管的另一种结合方式,所述喉罩导管外表面设有凸起,所述密封环套内表面上设有容纳所述凸起的滑槽。该滑槽沿着所述密封环套内表面的圆周设置,所述凸起容纳在所述滑槽内,从而将所述密封环套可转动的结合在所述喉罩导管上。
[0020]进一步地,所述卡扣孔由竖向卡槽以及横向卡槽组成,竖向卡槽与横向卡槽组合成L型。横向卡槽作为定位结构,限制了推动件的位置。
[0021]作为所述卡扣孔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卡扣孔由上下的横向卡槽和竖向卡槽组成,横向卡槽与竖向卡槽组合成Z型。
[0022]作为本发明第一密封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密封装置包括密封盖,该密封盖能够与所述导孔密封扣接。
[0023]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管体内还设有套管,该套管上端与所述喉罩导管进气部上端密封结合,所述气管导管套设在所述套管外。
[0024]进一步地,所述密封装置包括所述气管导管和所述套管之间设置的密封环。该密封环的作用在于防止所述气管导管和所述喉罩导管之间的漏气,以及防止所述导孔的漏气。
[0025]优选地,所述密封环为固设于所述气管导管内壁的防漏气充气环,该充气环与所述充气装置连接,该充气环与所述充气装置连接,在所述气管导管移动过程中,该充气环位置始终在所述套管下端之上。
[0026]优选地,所述导孔由竖向导孔以及横向导孔组成,竖向导孔与横向导孔组合成L型。
[0027]作为本发明充气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充气装置包括与所述气管导管气囊连接的第一充气装置以及与所述罩体连接的第二充气装置,所述第二充气装置的充气管紧靠所述管体外壁设置。
[0028]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0029]I)通过将气管导管和喉罩导管结合,可在适当的条件下随时装换插管的方式,减少漏气、通气障碍以及通过早期转换喉罩通气模式预防气管导管插管所致的呛咳等气道高敏反应、血流动力学波动、伤口裂开等问题;
[0030]2)通过将气管导管完全内置,防止了操作过程中气管导管的内置,并且节省了材料;
[0031]3)通过设置各种形式的密封装置,达到了较好的密封效果,防止了操作过程中的漏气;
[0032]4)将气管导管内置于喉罩导管内,通过对气管导管简单的推动动作即可实现呼吸模式的转变;
[0033]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4]图1为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2为图1中的滑盖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3为图2中的气管导管推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4为图1中的环形凸出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8]图5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6为图5中的气管导管推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40] 图7为图5所示的通气装置的改进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8为图5的A部切面图;
[0042]图9为图8中的密封环套的转动状态的切面图;
[0043]图10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0044]图11为图10中的气管导管推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45]图12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46]图13为图12中的气管导管推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47]图14为图12示出的通气装置的改进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48]图中:1-管体;11_喉罩导管;111-导孔;112-凸起;12-气管导管;121_气管导管气囊;122-推杆;123-推钮;13_接头;14-密封环;15_套管;16-密封圈;2-罩体;3-密封装置;31_环形凸出部;311-导槽;32_密封滑盖;33_密封环套;331_滑槽;34_卡扣孔;35-密封盖;4_第一充气装置;5_第二充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49]本发明的基本操作过程如下:
[0050]本发明可分为喉罩功能工作状态以及气管导管功能插入工作状态两种形式。病人全身麻醉诱导后,病人意识消失,先将本发明设为喉罩功能工作状态,即内置气管导管12收藏于喉罩导管11内,接头13与呼吸机相连接,将本发明插入病人的咽腔中,罩体2正确地定位罩住声门,通过第二充气装置对罩体2进行充气,使罩体2固定在病人的咽腔内,推动内置气管导管12上的气管导管移动件,使内置气管导管12沿喉罩导管11内腔滑动。此时,内置气管导管12通过病人声门被推入到病人气道之中,本发明转变为气管导管插入工作状态,通过第一充气装置4对气管导管气囊121进行充气,使气管导管气囊121固定在病人的气道之中,再通过第二充气装置对罩体2放气,完成本发明的安装。 [0051]当手术结束后,根据临床麻醉工作指南,控制第一充气装置4对气管导管气囊121进行放气,将病人气道中的内置气管导管12抽出,内置气管导管12与病人气道脱离,拨动推动件使内置气管导管2回退,内置气管导管12重新收藏于喉罩导管11内,本发明转变为喉罩功能工作状态。病人清醒后,通过第二充气装置5对罩体2进行放气,将本发明从病人咽腔中拔出。
[0052]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0053]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包括管体I和罩体2,管体I包括喉罩导管11和气管导管12,罩体2与喉罩导管11出气端相结合,气管导管12完全内置于喉罩导管11中,并且可在其中移动,喉罩导管11进气端设有与麻醉机(图中未示出)相连接的接头13,气管导管12出气部设有气管导管气囊121。气管导管气囊121连接第一充气装置4,罩体2连接第二充气装置5,优选地,第二充气装置5充气管紧靠管体I外壁设置(图中未示出)。
[0054]图1至图3示出了一种实施方式的推动结构和密封装置3。
[0055]如图1至图3所示,喉罩导管11上开设有导孔111,气管导管12上设有推杆122,该推杆122可推动气管导管12滑动。优选地,推杆122与气管导管12 —体成型,推杆122也可以其他方式与气管导管12固接。操作推杆122,可推动气管导管12滑动。优选地,所述推杆122的位置位于导孔111之后,不影响导孔111的密封。
[0056]如图1至图3所示,密封装置3包括设置在管体上的用于密封导孔111的密封滑盖32,滑盖32通过来回滑动,密封或打开导孔111。[0057]作为密封滑盖32的一种安装方式,如图1至图4所示,喉罩导管11进气部表面具有环形凸出部31,导孔111设于环形凸出部31上,环形凸出部31上还设有用于引导密封滑盖32滑动的导槽311。
[0058]密封装置3还包括设于气管导管12和喉罩导管11之间的充气密封圈14,其用于防止气管导管12和喉罩导管11之间的漏气。优选地,该密封圈固定设于气管导管12外壁,且可随气管导管12移动。优选地,充气密封圈14可以与上述第一充气装置4连接(图中未示出),第一充气装置4可同时对充气密封圈14以及气管导管气囊121充气。使用时,在充气密封圈14充气之前,其对气管导管的滑动阻碍较小,此时可推动气管导管,推动操作结束后,使用第一充气装置4对充气密封圈14以及气管导管气囊121同时充气,在所述气管导管和所述喉罩导管之间实现较好的密封。充气密封圈14充气后,还可以作为限位装置,用于阻止气管导管12在喉罩导管11内的移动。
[0059]充气密封圈14也可选用其他合 适的非充气密封件替代,用于防止气管导管12和喉罩导管11之间的漏气。
[0060]当沿着导孔111推动推杆122时,气管导管12推出,内置气管导管12通过病人声门被推入到病人气道之中,本发明转变为气管导管插入工作状态。当内置气管导管2的伸出到达极限位置,可关闭密封滑盖32,密封导孔111。收回气管导管12时,打开密封滑盖32,推动推杆122使内置气管导管12回退,内置气管导管12重新收藏于喉罩导管11内。
[0061]如图5至图7示出了另一种实施方式的推动结构和密封装置。
[0062]如图5至图7所示,该推动结构包括设于气管导管12进气部的推钮123和设于喉罩导管11上的导孔111,推钮123可在导孔111中滑动。优选地,推钮123与气管导管12一体成型,推钮123也可以其他方式与气管导管12固接。优选地,推钮123从导孔111中凸出。
[0063]如图5至图7所示,密封装置3包括套装在管体I外部的可转动的密封环套33,密封环套33上设有卡扣孔34,推钮123能够在卡扣孔34中滑动。
[0064]如图5至图7所示,密封装置3还包括设于气管导管12和喉罩导管11之间的充气密封圈14,其用于防止气管导管12和喉罩导管11之间的漏气。优选地,该密封圈固定设于气管导管12外壁,且可随气管导管12移动。优选地,充气密封圈14可以与上述第一充气装置4连接。充气密封圈14充气后,还可以作为限位装置,用于阻止气管导管12在喉罩导管11内的移动。
[0065]优选地,如图5至图6所示,卡扣孔34由竖向卡槽以及横向卡槽组成,竖向卡槽与横向卡槽组合成L型。
[0066]当沿着导孔111和卡扣孔34推动推钮123时,气管导管12推出,内置气管导管12通过病人声门被推入到病人气道之中,本发明转变为气管导管插入工作状态。当气管导管移动推钮21推动到卡扣孔31的尽头时,内置气管导管2的伸出到达极限位置,旋转密封环套33,使气管导管移动推钮234从竖向卡槽卡接到横向卡槽中,内置气管导管12紧扣定位,密封环套33密封导孔111。收回气管导管12时,旋转密封环套33使气管导管移动推钮21从横向卡槽卡接到竖向卡槽中,拨动气管导管12移动推钮21使内置气管导管12回退,内置气管导管12重新收藏于喉罩导管11内。
[0067]优选地,如图7所示,卡扣孔34由上下的横向卡槽和竖向卡槽组成,横向卡槽与竖向卡槽组合成Z型。当向下移动推钮123之前,旋转密封环套33,气管导管移动推钮234从竖向卡槽卡接到横向卡槽中,此时可密封导孔111。
[0068]密封环套33与喉罩导管11可通过摩擦力紧密贴合,从而将密封环套33可转动的结合在喉罩导管11上。
[0069]作为所述密封环套与所述喉罩导管的另一种结合方式,如图5至图9所示,喉罩导管11外表面设有凸起112,密封环套33内表面上设有容纳凸起112的滑槽331。该滑槽331沿着密封环套33内表面的圆周设置,凸起112容纳在滑槽331内,且可在滑槽331中滑动,从而将密封环套33可转动的结合在喉罩导管11上。
[0070]如图10至图11在图5至图7所示的推动结构的基础上,提供了另一种实施方式的密封装置3。
[0071]如图10至图11所示,密封装置3包括密封盖35。导孔111设在喉罩导管11上,推钮123设在气管导管12上,该推钮123能够在导孔11内滑动,密封盖7能够与导孔11密封扣接。优选地,推钮123与气管导管12 —体成型,推钮123也可以其他方式与气管导管12固接。优选地,推钮123从导孔111中凸出。
[0072]如图10至图11所示,密封装置3还包括设于气管导管12和喉罩导管11之间的充气密封圈14,其用于防止气管导管12和喉罩导管11之间的漏气。优选地,该密封圈固定设于气管导管12外壁,且可随气管导管12移动。优选地,充气密封圈14可以与上述第一充气装置4连接。充气密封圈14充气后,还可以作为限位装置,用于阻止气管导管12在喉罩导管11内的移动。
[0073]使用时,推动气 管导管12上的推钮123,使气管导管12沿喉罩导管11内腔滑动。此时,气管导管12通过病人声门被推入到病人气道之中,当推钮123推动到导孔111的尽头时,把密封盖35密封扣接在导孔111上,气管导管12紧扣定位。抽出气管导管12时,打开密封盖35,移动推钮123使气管导管12回退,气管导管12重新收藏于喉罩导管11内。
[0074]图12至图14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
[0075]进一步地,所述密封装置包括所述气管导管和所述套管之间设置的密封环。该密封环的作用在于防止所述气管导管和所述喉罩导管之间的漏气,以及防止所述导孔的漏气。
[0076]优选地,所述密封环为固设于所述气管导管内壁的防漏气充气环,该充气环与所述充气装置连接,该充气环与所述充气装置连接,在所述气管导管移动过程中,该充气环位置始终在所述套管下端之上。
[0077]如图12至图13所示,管体I内还设有套管15,套管15上端与喉罩导管11进气部上端密封结合,气管导管12套接所述套管外。导孔111设在喉罩导管11上,推钮123设在气管导管12上,该气管导管123移动推钮21能够在导孔11内滑动。优选地,推钮123与气管导管12 —体成型,推钮123也可以其他方式与气管导管12固接。
[0078]如图12至图13所示,密封装置3包括气管导管12和套管15之间的密封环16。该密封环16的作用在于防止气管导管12和喉罩导管11之间的漏气,以及防止导孔111的漏气。
[0079]优选地,如图12所示,密封环16固定设置在气管导管12内壁上,可随气管导管12移动。在气管导管12移动过程中,该密封环16位置始终在套管15下端之上。[0080]优选地,密封环16为防漏气充气环,该充气环与第一充气装置4连接(图中未示出)。
[0081]优选地,如图14所示,导孔111由竖向导孔以及横向导孔组成,竖向导孔与横向导孔组合成L型。当推钮123推下时,横向导孔可作为定位结构,将气管导管移动推钮234从竖向导孔卡接到横向卡槽中,气管导管12紧扣定位。
[0082]当沿着导孔111推动推钮123时,气管导管12推出,内置气管导管12通过病人声门被推入到病人气道之中,本发明转变为气管导管插入工作状态。当气管导管移动推钮21推动到导孔111的尽头时,内置气管导管2的伸出到达极限位置,通过充气装置对密封环16充气,使得套管15和气管导管12形成密封,气体不会从导孔111中漏出,也不会从气管导管12和喉罩导管11之间漏气。收回气管导管12时,通过充气装置对密封环放气,移动推钮21使气管导管12回退,气管导管12重新收藏于喉罩导管11内。
[0083]本发明的喉罩材料均采用医用病人生物相容性高材料制作,无毒无刺激。罩体可选用柔软的硅胶材料且设计与咽喉部的轮廓一致,最大限度减少对人体刺激,提高了与喉部的密封性。喉罩导管中上部经过加强,便于操作导管移动推钮并防止牙齿咬扁气管。气管导管光滑柔软,透明度高,抗折曲性极佳。
[0084]本发明使用方便,结构一体,操作简单,插管方式可根据需要随时变换,内置气管导管在气管内的深度可实时调整。能生产各种型号,适用不同年龄、性别、各种手术体位人群。特别是在病人清醒过程中,可以随时将气管导管模式转换为喉罩模式,减少气道不良反应造成的各种麻醉后拔管 并发症。
[0085]主要特点及用途:用于围术期麻醉早期拔管,防止拔管呛咳导致的气道高反应的并发症,防止拔管后气道通气发生障碍,如舌后坠、呼吸抑制等。适用于所有全麻手术、各种年龄、和性别、特别是脑手术病人。
[0086]本发明的达到的临床效果如下:
[0087]I)减少颅脑手术拔管期呛咳导致的颅内压急剧升高、出血、脑组织移位;
[0088]2)减少应激导致的心血管反应,如伤口出血、脑出血,心肌梗塞等并发症;
[0089]3)防止其他手术导致的手术创面出血;
[0090]4)减少呛咳导致腹部压力升高,伤口裂开;
[0091]5)防止麻醉后呼吸暂停以及病人苏醒过程中呕吐、误吸、舌后坠。
[0092]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体,该管体包括喉罩导管和完全内置于所述喉罩导管的气管导管,所述喉罩导管进气部设有接头,所述气管导管出气部设有气管导管气囊; 罩体,该罩体与所述喉罩导管出气部相结合; 推动结构,该推动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气管导管进气部的推动件和设置在所述喉罩导管进气部的导孔,所述推动结构可将所述气管导管的出气部从所述喉罩导管中移动推出; 密封装置,该密封装置设于所述管体上;以及, 充气装置,该充气装置分别与所述气管导管气囊和所述罩体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装置包括第一密封装置,所述第一密封装置设于所述喉罩导管进气部外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装置还包括第二密封装置,所述第二密封装置设于所述气管导管和所述喉罩导管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装置包括与所述充气装置相连接的充气密封圈,该充气密封圈固定套设于所述气管导管进气部外侧。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装置包括用于密封所述导孔的密封滑盖,该密封滑盖可沿着所述喉罩导管外壁滑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喉罩导管进气部表面具有环形凸出部,所述导孔设置在该环形凸出部上,该环形凸出部上还设有用于引导所述密封滑盖滑动的导槽。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为设于所述气管导管进气部的推杆,该推杆可推动所述气管导管在所述喉罩导管内移动。
8.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装置包括套装在所述喉罩导管外部的可转动的密封环套,所述密封环套上设有卡扣孔,所述推动件能够在所述卡扣孔中滑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喉罩导管外表面设有凸起,所述密封环套内表面上设有容纳所述凸起的滑槽。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孔由竖向卡槽以及横向卡槽组成,竖向卡槽与横向卡槽组合成L型。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孔由上下的横向卡槽和竖向卡槽组成,横向卡槽与竖向卡槽组合成Z型。
12.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装置包括密封盖,该密封盖能够与所述导孔密封扣接。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内还设有套管,该套管上端与所述喉罩导管进气部上端密封结合,所述气管导管套设在所述套管外。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装置包括所述气管导管和所述套管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漏气的密封环。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环为固设于所述气管导管进气部内侧的防漏气充气环,该充气环与所述充气装置连接,在所述气管导管移动过程中,该充气环位置始终在所述套管下端之上。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孔由竖向导孔以及横向导孔组成,竖向导孔与横向导孔组合成L型。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管导管完全内置式喉罩联合通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装置包括与所述气管导管气囊连接的第一充气装置以及与所述罩体连接的第二充气装置,所述第二充气装置的充气管紧靠所述管体外壁设置。
【文档编号】A61M16/01GK104001250SQ201310059573
【公开日】2014年8月27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25日
【发明者】肖金仿 申请人:肖金仿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