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甜菊醇内酯在制备肿瘤药物增敏剂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涉及异甜菊醇内酯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尤其是异甜菊醇内酯在制备抗肿瘤药物耐药逆转剂中的应用。异甜菊醇内酯是天然产物,具有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的作用,可以作为肿瘤多药耐药的逆转剂;异甜菊醇内酯也具有增加肿瘤多药耐药细胞对抗肿瘤药物敏感性的作用,可以作为化疗增敏剂使用。本发明还提供了抗肿瘤药物和异甜菊醇内酯联合使用的药物组合物抑制肿瘤多药耐药细胞增殖的用药方法。本发明中的小分子化合物异甜菊醇内酯作为新的抗肿瘤药物或者其辅助成分进行开发,抑瘤效果明显,绿色环保,将为治疗和治愈肿瘤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手段。
【专利说明】异甜菊醇内酯在制备肿瘤药物增敏剂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和增敏抗肿瘤药物的医药学领域,具体涉及异甜菊 醇内酯的新用途,即异甜菊醇内酯在制备肿瘤多药逆转剂和抗肿瘤药物增敏剂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已成为当今疾病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 前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有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等。对于被诊断为晚期肿瘤的患者 和已经发生转移的患者来说,化疗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临床医生通过调节用药剂量可以 优化得到最大的疗效和最小的毒性,帮助患者延长生存时间和提高预后生活质量。然而, 肿瘤细胞的耐药性的产生导致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下降,大大限制了化疗的治 疗的效果[Dean, Μ.,T. Fojo, and S. Bates, Tumour stem cells and drug resistance. Nat Rev Cancer,2005. 5(4):p. 275-84.]。肿瘤细胞对某种药物产生耐药性之后,会对 从未接触过的、结构不同、作用机制各异的多种化疗药物产生交叉耐药,这种现象称为 肿瘤的多药耐药性(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MDR)。多药耐药的产生是当前肿瘤治 疗的所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 [H,L.,An overview of cancer multidrug resistance:a still unsolved problem. Cell. Mol. LifeSci. , 2008. 65:p. 3145 - 3167. Mellorj H. R. and R. Callaghan, Resistance to chemotherapy in cancer:a complex and integrated cellular response. Pharmacology, 2008. 81 (4) :p. 275-300. Mimeaultj M., R. Haukej and S. Batraj Recent Advances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Drug Resistance of Cancer Cells and Novel Targeting Therapies. Clin Pharmacol Then,2008. 83:p. 673 - 691. ]。MDR -旦产生,通过加大药物剂量是无效的,会产生更强的 毒性和进一步诱导耐药的产生[Akan,I.,et al.,N_acetylcysteine enhances 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I mediated doxorubicin resistance.Eur J Clin Invest,2004.34 (10):p.683-9.Akanj I. ,et al.,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 I (MRPl)mediated vincristine resistance:effects of N-acetyIcysteine and Buthionine sulfoximine.Cancer Cell Intj 2005.5 (1):p. 22.Choi,C. H. , ABC transporters as multi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emosensitizers for their reversal. Cancer Cell Intj 2005.5:p. 30. Liscovitchj M. and Y. Laviej Cancer multidrug resistance:a review of recent drug discovery research. IDrugs,2002. 5 (4) : p. 349-55.]。多数与MDR有关的药物都是疏水性或者 两亲性的天然产物,如紫杉烷类、蒽环类抗生素、长春花生物碱类等[Choi,C.H.,ABC transporters as multi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emosensitizers for their reversal. Cancer Cell Intj 2005. 5:p. 30. ,Ambudkarj S. V. , et al. , Biochemical, cellular,and pharmacological aspects of the multidrug transporter.Annu Rev Pharmacol Toxicol, 1999.39:p. 361-98.Krishna,R.and L.D.Mayer, Multidrug resistance (MDR) in cancer.Mechanisms, reversal using modulators of MDR and the role of MDR modulators in influencing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anticancer drugs. Eur J Pharm Sci,2000. 11(4):p. 265-83. ]〇MDR 的产生具有多种机制,包括细胞对一些水溶性药物摄取的减少,细胞周期的改变,DNA修复 功能的增强,抑制细胞的凋亡,药物在细胞内的代谢过程的改变,对疏水性药物和易于进入 细胞的一些药物外排的增加等[Stavrovskaya, A. A.,Cellular mechanisms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of tumor cells. Biochemistry (Mosc) ,2000. 65(1) :ρ· 95-106·]。肿瘤MDR的 形成过程复杂,这些耐药机制常同时存在,但以一种机制为主,不同机制之间互相影响,可 會泛单独或联合起作用[Szakacs,G.,etal.,Targeting multidrug resistance in cancer. Nat Rev Drug Discov,2006. 5(3):p. 219-34]。
[0003] 为了克服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MDR特性,研究者们一直在寻找有效的ABC 转运蛋白的抑制剂,这些化合物又被称为MDR的抑制剂、调节剂、逆转剂或者化疗增敏 齐U,它们通常能够调节多个ABC转运蛋白的功能[Choi, C. H.,ABC transporters as multi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emosensitizers for their reversal. Cancer Cell Int,2005.5:p. 30. Liscovitch, M. and Y.Lavie, Cancer multi drug resistance: a review of recent drug discovery research. IDrugs, 2002. 5 (4) :p. 349-55. ]。1981年,Tsuruo首次报道了钙通道阻滞剂异搏定 (Verapami 1)和I丐调蛋白抑制剂三氟拉嗪(TFP )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均能增强耐药小鼠 白血病 P388/VCR 细胞对长春新喊(vincristine,VCR)的敏感性[0zben,T·,Mechanisms and strategies to overcome 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in cancer.FEBS Lett, 2006. 580 (12) :p. 2903-9.]。在随后30年的研究中,新的MDR逆转剂的不断被发现和 研究,但较高的细胞毒性一直是困扰MDR抑制剂研究开发的一大问题。因此,开发毒性较 小、逆转作用更强的MDR抑制剂或逆转剂仍然是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
[0004] 在新一代MDR抑制剂的研究过程中,从天然产物中筛选高效低毒的MDR逆转剂日 益被医学界所重视并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多种天然产物被发现具有逆转肿瘤细胞MDR的 作用。
[0005] 异甜菊醇(Isosteviol)属于四环二萜类化合物,为天然甜味剂甜菊苷的酸水解产 物。甜菊苷(Steviolside)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世界范围对人工合成甜味剂限制之 后,应运而生的天然甜味剂。研究表明,甜菊苷还对心血管系统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具有抗 心律失常,预防肿瘤等功效。但是甜菊苷本身不能被胃肠道吸收,而被大鼠内肠道菌群降解 为其糖苷配基甜菊醇。但甜菊醇在沙门氏菌TM677诱变实验、CHL染色体畸变试验及CHL基 因突变实验中均具有剂量依赖性作用。异甜菊醇作为甜菊醇的类似物,保留了甜菊醇的药 理活性,而无诱导突变作用,逐渐受到人们关注(杨燕.异甜菊醇衍生物结构修饰及活性研 究· 2009, 23 (2) :53-56.)。异甜菊醇内酯(isosteviol lactone)是异甜菊醇衍生物。
[0006] 2005年,Militsina, 01等人利用Beckman反应,通过反应条件将异甜菊醇环己 酮(isosteviol oxime)转变成内酯。将16-E-环己酮异甜菊醇与高浓度的盐酸(或25% 硫酸)混合,加热到110摄氏度反应l〇h,能够得到以异甜菊醇内酯被主要产物的混合物 体系。同时,将反应物加热到180摄氏度也能得到相同产量的异甜菊醇内酯(Militsina OIet. Transformation of isosteviol oxime to a lactone under Beckmann reaction conditions. MENDELEEVC0MMUNICATI0NS. 2005, 1:27-29.)。通过 Baeyer-Villiger 反应,将 异甜菊醇的环酮转变成内酯,被广泛地用于异甜菊醇内酯的合成。Zhou Bo-Hon等人将异 甜菊醇(isosteviol)与间氯过氧苯甲酸(m-chloroperbenzoic acid)反应生成异甜菊醇 内酯(isosteviol lactone)。作者将间氯过氧苯甲酸(m-chloroperbenzoic acid)与甜菊 醇(isosteviol)反应生成内酯-酮的混合物。然后将反应混合物用过硅胶色谱柱的方法 进行分离得到两种异构体,一种为异甜菊醇内酯(Chou, BH. Microbial transformation of isosteviol lactone and evalu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products on androgen response element.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008,71:602-607)。
[0007] Braguini等研究了异甜菊醇内酯在线粒体代谢中得作用。研究表明异甜菊醇内 酯(LAC)能够抑制多种呼吸链中的氧化酶活性,如NADH氧化酶,琥珀酸氧化酶等。LAC和 ISO均能抑制KN03和缬氨霉素引起的炎症反应,但相比之下LAC能够减少与线粒体膜的反 应,从而降低 ISO 对细胞的毒害作用(Braguini, WL. Activity of isosteviol lactone on mitochondrial metabolism. Toxicology Letters. 2003, 143(I):83-92. )〇
[0008] 目前关于异甜菊醇内酯对肿瘤细胞耐药性的调节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小分子化合物异甜菊醇内酯在制备肿瘤多药耐药逆转 剂中的新用途。
[0010]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包含异甜菊醇内酯和VCR及ADR等抗肿瘤药物的抗肿 瘤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多药耐药肿瘤的药物中的应用。
[0011] 本发明提供了异甜菊醇内酯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所述的应用是异甜菊醇 内酯在制备抗肿瘤药物的耐药逆转剂中的应用。
[0012] 其中,异甜菊醇内酯可以是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
[0013] 本发明所用的异甜菊醇内酯(isosteviol lactone),是异甜菊醇衍生物,结构如 下所示。
[0014]
【权利要求】
1. 异甜菊醇内酯在制备抗肿瘤药物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应用是异甜菊醇内 酯在制备抗肿瘤药物的耐药逆转剂中的应用。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异甜菊醇内酯是肿瘤多药耐药逆转剂。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肿瘤包括口腔癌、乳腺癌、肝癌、肺 癌、宫颈癌、肺腺癌、结肠癌或胰腺癌。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肿瘤药物是长春新碱、柔红霉素、 紫杉醇或者5-氟尿嘧啶。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异甜菊醇内酯是抗肿瘤药物的增敏剂。
6. -种抗肿瘤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肿瘤药物组合物的有效成分是抗肿 瘤药物和异甜菊醇内酯。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肿瘤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肿瘤药物是细胞周 期特异性药物或者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8.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抗肿瘤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肿瘤药物是长春新 碱、柔红霉素、紫杉醇或者5-氟尿嘧啶。
9. 一种促使体外耐药肿瘤细胞增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耐药肿瘤细胞的培养基中 加入异甜菊醇内酯。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肿瘤包括口腔癌、乳腺癌、肝癌、肺 癌、宫颈癌、肺腺癌或者胰腺癌。
【文档编号】A61K31/475GK104434911SQ201310429793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8日
【发明者】余龙, 朱恒锐 申请人: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