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用清热消肿中药组合物及其使用方法

文档序号:1316413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用清热消肿中药组合物及其使用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一种外用清热消肿中药组合物及其使用方法,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包括下列组分的原料,按重量为:大黄12~18g,丹皮30~40g,黄芩12~18g,当归30~45g,土元12~18g,地龙12~18g,青风藤30~45g,枳实20~30g,甘草12~18g,天花粉30~45g,柴胡30~45g,泽泻30~45g,车前子30~45g,桃仁18~24g,丹参45~54g,苍术30~45g,土茯苓90~120g,赤小豆90~120g,冰片10~20g和芒硝1500~2000g,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外敷能明显缩短骨折至手术的时间,减轻组织炎症反应,更快建立新的血液循环,从而有效避免了手术后组织坏死、感染、刀口延期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病人痛苦,提高了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效果。
【专利说明】一种外用清热消肿中药组合物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外敷中药,具体涉及一种外用清热消肿中药组合物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在中国,随着建筑、交通以及工农业的飞速发展,外伤性骨折尤其是下肢高能量骨折的发生率显著增高。下肢高能量骨折的病人不仅骨折表现严重,而且常常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导致治疗困难,还会发生严重的骨折并发症,由此影响着骨折治疗的最终效果,甚至影响着病人的生命。在骨折并发症中,术后皮肤坏死、感染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最为常见。其中皮肤坏死和感染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软组织遭受损伤时,严重破坏了损伤组织内的微循环血管、淋巴组织和组织细胞,导致该组织缺血、缺氧并很快产生炎症因子。在血管损伤的同时,血液和组织液外渗至损伤组织内,导致损伤肢体肿胀逐渐加重,肿胀产生的压力首先压迫微小的静脉,使血液和组织液回流进一步受阻,组织缺血、缺氧和肢体肿胀进一步加重。这样,在损伤组织缺血、缺氧的环境中,加上炎症因子的共同作用,损伤组织会出现坏死、张力性水泡甚至发生筋膜间室综合征。在此基础上,骨折病人还会因卧床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在血管受到损伤的同时,45岁以上的病人还容易形成严重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由此可见,肢体肿胀既是损伤的基本病理表现,也是加重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组织坏死、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致病因素。因此,在下肢高能量骨折的早期,防治肢体肿胀和控制炎症因子的产生成为预防上述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也是骨折早期最为重要的治疗手段。目前,西医一般采用将骨复位后,用夹板或石膏外固定并辅以必要的内外用药,患者痛苦大,且愈合慢。中医中药辩证外用治疗外伤性肢体肿胀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经验和显著的疗效,研制治疗骨折的中药是很有意义和必要的。


【发明内容】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本发明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根据软组织损伤的病理病机,融合中西疗法,以中医辩证施治原则组方用药,研制出一种外用清热消肿中药组合物,具有清热消肿、祛瘀通络之功效,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与损伤48小时内药物冷敷连续应用,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0004]本发明一种外用清热消肿中药组合物,包括下列组分的原料药,按重量为:大黄12?18g,丹皮30?40g,黄芩12?18g,当归30?45g,土元12?18g,地龙12?18g,青风藤30?45g,枳实20?30g,甘草12?18g,天花粉30?45g,柴胡30?45g,泽泻30?45g,车前子30?45g,桃仁18?24g,丹参45?54g,苍术30?45g, 土获茶90?120g,赤小豆90?120g,冰片10?20g和芒硝1500?2000g。
[0005]其中,优选组方的原料药,按重量为:大黄18g,丹皮30g,黄芩18g,当归30g,土元18g,地龙18g,青风藤30g,积实30g,甘草18g,天花粉30g,柴胡36g,泽湾36g,车前子30g,桃仁18g,丹参45g,苍术30g, 土茯苓120g,赤小豆120g,冰片20g和芒硝2000g。
[0006]本发明一种外用清热消肿中药组合物,各组分药理研究:
大黄:活血祛瘀,攻积导滞,泻火凉血。
[0007]丹皮:活血祛瘀,清热凉血。
[0008]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
[0009]当归: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
[0010]土元: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0011]地龙:清热熄风,通络,利尿,平喘。
[0012]青风藤:利尿消肿,除湿通络。
[0013]枳实:行气消痰,散结消痞。
[0014]甘草:清热解毒,益气补中,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
[0015]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
[0016]柴胡:透表泄热,疏肝解郁。
[0017]泽泻:利水渗湿,泄热。
[0018]车前子:利水通淋,清热明目。
[0019]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0020]丹参:活血祛瘀,凉血消痈,除烦安神。
[0021]苍术:燥湿健脾,祛风除湿。
[0022]赤小豆:利尿消肿,解毒排脓。
[0023]冰片:清热止痛,开窍醒神。
[0024]芒硝:外用清热消肿。
[0025]本发明一种外用清热消肿中药组合物使用方法:按重量称取原料药,搅拌均匀,装入备好的棉布袋内,药物在棉布袋内平坦分布,制成药袋,将药袋环绕损伤肢体外敷。
[0026]用药过程中,药袋因芒硝吸收水分而凝固成块,用药结束后,取出更换下的药袋内凝固的药物,打碎晒干,再装袋使用。
[0027]上述方法中,各原料药除芒硝和冰片均选用中药免煎颗粒。
[0028]上述药袋中的药物可反复应用2-4次,可备2个药袋交替使用。
[0029]本发明外用清热消肿中药组合物用药开始的时间,宜选择在急性损伤36-48小时以后;外敷;每日2-3次,每次3小时,连续外敷5-7天。
[0030]本发明外用清热消肿中药组合物,在急性损伤经冷敷或药物冷敷之后使用效果最佳。
[0031]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适用病症病机与病理及组方依据 O外伤性肢体肿胀病机与病理
中医理论认为,外伤性肢体肿胀的发生,是脉络损伤,离经之血瘀积脉外,阻碍津液输布,水液储积为肿,瘀血与水湿互结,瘀湿化热。瘀血与湿热是外伤性肢体肿胀病理变化的重要环节和主要病机。中医治疗原则当以化瘀清热,消肿利湿为主。现代医学对外伤性肿胀病理改变的认识是,外力作用损伤组织与血管,血液外渗至组织内,组织内的压力逐渐增大,进一步压迫已经损伤的静脉,使血液回流受阻,另外,动脉压高于静脉压,在一定压力范围内,首先影响静脉的回流,这样动脉输送至组织内的血液明显多于静脉回流的血液,其结果是导致血液及其成分大量外渗至组织内,导致损伤组织肿胀程度的进行性加重,严重时很容易形成张力性水泡。由于组织的损伤、组织的肿胀、血液的瘀积、供血量的减少等多种因素,损伤组织较长时间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因此局部可产生炎症因子,在其作用下,引起损伤组织的炎症反应,还会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的程度,使肿胀疼痛症状加重。
[0032]2)中医辩证外敷结合现代疗法的综合作用
依据急性软组织损伤早期的病理改变,为减少血液的渗出,冷敷是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冷敷疗法主要是通过降低损伤组织局部温度,使周围动脉血管收缩,减少局部血流量及伤部充血现象,降低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有止血、防肿、止痛、退热的作用,因此在损伤早期进行冷敷,可使局部损伤的小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及血液和组织液渗出,达到减轻早期肿胀和止痛的目的。但冷敷疗法仅限于损伤早期的36-48小时,本发明实验研究结果证明,冷敷结束以后,再连续应用中药外敷疗法,能达到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0033]本发明依据组织损伤早期病理改变和症状特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辩证外治方法,结合临床经验,形成了具有清热祛瘀,利湿消肿的中药组合物,体现了中医辩证施治原则和中医药治疗优势,体现了外敷方药与症候特点及治疗方法与病理变化的一致性。
[0034]本发明一种外用清热消肿中药组合物及其使用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其有益效果为:
I)适应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小腿骨折导致膝关节或小腿严重肿胀的患者,有效防治肿胀,不仅能缩短损伤至手术的时间,而且还能有效预防手术引起的皮肤坏死、骨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的发生。
[0035]2)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外敷结合常规消肿药物的疗效,临床研究中的所有观察指标,如肿胀消退率、水泡数量与大小、肿胀肢体皮纹出现的时间以及损伤至手术的时间,均优于单纯常规消肿药物。
[0036]3)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外敷能明显缩短从骨折至手术的时间,减轻组织炎症反应,更快建立新的血液循环,从而有效避免了手术后组织坏死、感染、刀口延期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病人痛苦,提高了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通过临床试验数据,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有益效果。
[0038]本发明临床研究选择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病例。
[0039]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是膝关节内复杂骨折。Schatzker分型中V?VI型,按Watson描述为高能量损伤。骨折常合并严重的关节面塌陷、胫骨髁分离、干骺端骨折、软组织损伤以及膝关节稳定装置的破坏。除开放性骨折外,闭合性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不宜在损伤后立即进行手术,由于该类型骨折往往伴有严重的软组织损伤,骨折肢体软组织会出现严重肿胀、张力性水泡甚至筋膜间室综合征。早期难以判断软组织损伤的程度,手术创伤会明显增加感染和皮肤坏死的风险,因此手术需要延期进行才能安全有效。手术时机宜选择在消肿以后和水泡愈合以后。一般需要12-14天。为缩短从损伤至手术等待的时间,提高高能量骨折治疗效果,在骨折早期最重要的措施是防治损伤肢体的肿胀、避免或减轻张力性水泡的发生,防治越早效果越好。
[0040]1、病例选择与分组
本组89例,其中男64例,女25例;年龄18-62岁,平均36.3岁。随机分为2组。
[0041]对照组(常规治疗):45例,伤后第I天开始应用20%甘露醇150ml,Q12h,连续应用5-7天;45岁以上的患者,低分子肝素4000-5000单位,皮下注射,Q12h。
[0042]治疗组(中药外敷):44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外敷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每日2次,每次3小时,连续外敷5-7天。
[0043]1.1 年龄(见表 I)。
[0044]表1年龄分布表

【权利要求】
1.一种外用清热消肿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组分的原料药,按重量为:大黄12?18g,丹皮30?40g,黄芩12?18g,当归30?45g,土元12?18g,地龙12?18g,青风藤30?45g,积实20?30g,甘草12?18g,天花粉30?45g,柴胡30?45g,泽'M 30?45g,车前子30?45g,桃仁18?24g,丹参45?54g,苍术30?45g, 土获茶90?120g,赤小豆90?120g,冰片10?20g和芒硝1500?2000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组分的原料药,按重量为:大黄18g,丹皮30g,黄岑18g,当归30g, 土元18g,地龙18g,青风藤30g,积实30g,甘草18g,天花粉30g,柴胡36g,泽泻36g,车前子30g,桃仁18g,丹参45g,苍术30g,土茯苓120g,赤小豆120g,冰片20g和芒硝2000g。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药组合物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按重量称取原料药,搅拌均匀,装入备好的棉布袋内,药物在棉布袋内平坦分布,制成药袋,将药袋环绕损伤肢体外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药组合物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用药过程中,药袋因芒硝吸收水分而凝固成块,用药结束后,取出更换下的药袋内凝固的药物,打碎晒干,再装袋使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药组合物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各原料药除芒硝和冰片均选用中药免煎颗粒。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药组合物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药袋中的药物可反复应用2-4次。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药组合物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用药开始的时间,选择在急性损伤36-48小时以后。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药组合物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急性损伤经冷敷或药物冷敷之后使用效果最佳。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药组合物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外敷,每日2-3次,每次3小时,连续外敷5-7天。
【文档编号】A61K35/64GK104173855SQ201410385766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7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7日
【发明者】张俊忠, 刘效敏, 黎立 申请人:山东中医药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