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88684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上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上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器,涉及上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上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器,包括主体(1)、顶翼(2)、尾翼(3),其特征在于,主体(1)一端为上部,另一端为下部,所述的主体(1),其具体为四壁为镂空网状的管状体,所述的主体(1),其上部横截面为椭圆形,下部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的主体(1),其上部两侧薄壁水平高度高于中间位置处水平高度,所述的主体(1),其上部一侧设置顶翼(2),下部一侧设置尾翼(3),所述的顶翼(2)和尾翼(3)上至少有两个通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新颖,针对寰枢椎腹侧病变或同时累及下位颈椎长节段上颈椎腹侧病变病灶切除术后上颈椎前路椎体重建的问题。
【专利说明】上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上颈椎前路植骨融合内固定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上颈椎前路 融合内固定器。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随着临床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颅颈交界区及寰枢椎腹侧病变已逐渐被 更多的患者及医务人员所认识,斜坡齿状突型颅底陷入寰枢椎脱位,以及齿状突骨折、上颈 椎腹侧肿瘤、结核、基底动脉下段和椎动脉-基底动脉交界处的动脉瘤等常常因齿状突陷 入颅内,或因上颈椎腹侧病变压迫延髓-颈髓腹侧引起患者运动障碍等临床表现。
[0003] 经口咽及经口咽下颌骨劈开入路处理颅颈交界处及上颈椎腹侧病变,始于20世 纪10年代,但由于担心术中显露困难,术后容易感染及其他一些技术问题,未能普遍推广。 近年来,由于手术器械和显微外科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该入路已逐步为人们所接受,但是颅 颈交界处及上颈椎腹侧病变病变切除后上颈椎不稳,必须重建上颈椎稳定性。既往因寰枢 椎解剖的特异性,上颈椎前路直接融合困难,且无合适的融合及内固定器选择,固定多采用 寰枢椎前路钢板内固定、以及一期或二期后路寰枢椎或颈枕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方式融合固 定,但寰枢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的方式,对于上颈椎腹侧多节段病灶切除者无法同时重建椎 体及融合固定,而单纯进行后路固定,对于多节段病灶切除者可能后方的内固定结构承担 的张力过大,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的可能性加大。因此寻找一种适宜的上颈椎前路融合内 固定器,是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发明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上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器。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0006] 上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器,包括主体1、顶翼2、尾翼3,其特征在于,主体1 一端为 上部,另一端为下部,所述的主体1,其具体为四壁为镂空网状的管状体,所述的主体1,其 上部横截面为椭圆形,下部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的主体1,其上部两侧薄壁水平高度高于中 间位置处水平高度,所述的主体1,其上部和下部管口处一周均匀分布有锯齿,所述的主体 1,其上部一侧设置顶翼2,下部一侧设置尾翼3,所述的顶翼2和尾翼3上至少有两个通孔。
[0007] 所述上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1、顶翼2、尾翼3,其材料 均为钛合金。
[0008]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实用可靠,本实用新型符合人体 上颈椎解剖结构,能够配合经口咽及经口咽下颌骨劈开入路寰枢椎腹侧病变或同时累及下 位颈椎长节段上颈椎腹侧病变切除术后同时行上颈椎前路融合及内固定,联合后路颈椎钉 棒固定融合或枕颈固定融合可获得即刻稳定,该发明固定牢固,融合成功率高,避免了单纯 前路病变切除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因后方的内固定结构承担的张力过大,应力集中, 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融合失败的可能性,同时又避免了一期联合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 因病变切除后上颈椎不稳,翻身活动致颈髓损伤的可能,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本实用新型具 有适宜的自身体积,植入方便,操作简单,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手术出血,采用钛合 金材料制作,生物相容性好,抗磨损强,强度高,既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同时又能达到满意 的融合固定,是目前上颈椎较好的融合内固定的材料。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0]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0011]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0012]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0013] 其中,1.主体,2.顶翼,3.尾翼。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上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器,包括主体1、顶翼2、尾翼3。
[0015]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主体1 一端为上部,另一端为下部,所述的主体1,其 具体为四壁为镂空网状的管状体,所述的主体1,其上部横截面为椭圆形,下部横截面为圆 形,所述的主体1,其上部两侧薄壁水平高度高于中间位置处水平高度,所述的主体1,其上 部和下部管口处一周均匀分布有锯齿,所述的主体1,其上部一侧设置顶翼2,下部一侧设 置尾翼3,所述的顶翼2和尾翼3上至少有两个通孔,所述的主体1、顶翼2、尾翼3,其材料 均为钛合金。
[0016] 本实用新型在为患者安装使用时,操作者首先通过口咽及经口咽下颌骨劈开入 路,依据病变范围切除寰椎前弓、齿突、枢椎椎体及下位颈椎椎体,选取合适大小的上颈椎 前路融合内固定器,然后在患者身上取自体髂骨,将自体骨修剪呈骨粒,加压填装进主体1 内部,操作者将主体1放置于需重建的部位,且要保持与寰椎前弓及枢椎及下位椎体前缘 平齐,若切除寰椎前弓,则用顶翼2重建寰椎前弓,顶翼2两侧固定在寰椎侧块上,若保留寰 椎前弓,则将顶翼2完全贴附固定在寰椎前弓上,通过顶翼2,用螺钉将主体1与寰椎固定连 接,对于切除齿突保留枢椎椎体的,或切除齿突、枢椎椎体或下位颈椎椎体的患者,完成切 除后,通过尾翼3,用螺钉将主体1底部与枢椎椎体或下位颈椎椎体固定连接,完成本实用 新型的安装。
[0017] 在实施过程中,利用本实用新型对同时一期配合后路枕颈及椎弓根或侧块钉棒固 定治疗寰枢椎及同时伴有累及下位颈椎椎体的肿瘤4例、结核3例以及寰枢椎陈旧性脱位1 例、枢椎齿状突游离1例、枢椎齿状突陈旧性骨折1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并通过J0A评分的 方式,即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对患者的术后情况进行了评估,结果为:术前J0A评 分7-14分,平均10分随访6-12个月,术后复查X线、CT结果均提示植骨获得骨性融合,该 融合固定器均未出现移位、断裂及松动,所有患者均获得了一期上颈椎椎体间良好的融合 固定,优良率达100%,术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J0A评分平均为14分。
【权利要求】
1. 上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器,包括主体(1)、顶翼(2)、尾翼(3),其特征在于,主体(1) 一端为上部,另一端为下部,所述的主体(1),其具体为四壁为镂空网状的管状体,所述的主 体(1),其上部横截面为椭圆形,下部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的主体(1),其上部两侧薄壁水平 高度高于中间位置处水平高度,所述的主体(1),其上部和下部管口处一周均匀分布有锯 齿,所述的主体(1),其上部一侧设置顶翼(2),下部一侧设置尾翼(3),所述的顶翼(2)和尾 翼(3)上至少有两个通孔。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上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体(1)、顶翼 (2)、尾翼(3),其材料均为钛合金。
【文档编号】A61B17/70GK203885597SQ201420322705
【公开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7日
【发明者】王克平, 周海宇, 杨晨晖, 张富强 申请人:王克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