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持处置单元及把持处置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4674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把持处置单元及把持处置器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对所把持的处置对象进行处置的把持处置单元及具有该把持处置单元的把持处置器具。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两个钳构件之间把持处置对象的把持处置器具。在该把持处置器具中,使用在设于一个钳构件的发热部中产生的热量,对把持在一个钳构件与另一个钳构件之间的处置对象进行处置。使用热量对把持在两个钳构件之间的处置对象进行处置。设有发热部的钳构件从把持面到背面形成为在开闭方向上无间隙地连续的壁状(实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329257号说明书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把持处置器具中,由于在一个钳构件中从把持面到背面是在开闭方向上无间隙地连续的实心,因此不仅进行处置的把持面,而且背面上也易于传递来在发热部中产生的热量。另外,在使用除热能以外的能量(例如高频)对处置对象进行处置的情况下,对于在钳构件中从把持面到背面在开闭方向上无间隙地连续的结构中,在处置中把持面附近产生的热量也易于向背面(钳构件的外表面的除把持面以外的部位)传递。由于在处置中使用的热量以及通过处置而产生的热量易于向外表面的除把持面以外的部位传递,因此除处置对象以外的生物体组织等易于受到热量的影响。

例如,通过在钳构件中将除外框以外的部位形成为空洞(即,将钳构件形成为中空),或者使钳构件的体积减少,从而热量难以向外表面的除把持面以外的部位传递。但是,由于使钳构件的体积减少,因此钳构件的刚性降低。由于钳构件的刚性降低,因此在两个钳构件之间把持有处置对象、并施加有负荷的状态下,会使得钳构件变形。由此,处置对象的把持力量等变小,处置性能降低。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问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钳构件的外表面上将热量向除把持面以外的部位传递的传递性保持得较低、并且确保钳构件的刚性的把持处置单元及把持处置器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某一技术方案的把持处置单元包括:第1钳构件,其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延伸设置;第2钳构件,其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延伸设置,且该第2钳构件与所述第1钳构件之间能够开闭;把持面,其在所述第1钳构件的外表面上与所述第2钳构件相对;背面,其在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外表面上朝向与所述把持面相反侧的方向;框构件,其设于所述第1钳构件;板状的基座部,其在所述框构件上形成把持面侧端面;以及柱延伸设置部,其在所述框构件上从所述基座部朝向背面侧延伸设置,并且该柱延伸设置部的一端与所述基座部连续,该柱延伸设置部在所述基座部与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背面之间限定以所述框构件为限定面的空间。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在钳构件的外表面上将热量向除把持面以外的部位传递的传递性保持得较低、并且确保钳构件的刚性的把持处置单元及把持处置器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系统的概略图。

图2是以第1钳构件与第2钳构件之间打开的状态概略表示包括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单元的把持处置器具的顶端部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利用第1钳构件与第2钳构件之间闭合的状态的与长度轴线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单元的剖视图。

图4是利用与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钳构件的剖视图。

图5是利用与第1钳构件轴线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钳构件的剖视图。

图6是图5的VI-VI线剖视图。

图7是利用与第1钳构件轴线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第1钳构件的剖视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图9是利用与第1钳构件轴线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第1钳构件的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X-X线剖视图。

图11是利用与第1钳构件轴线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第1钳构件的剖视图。

图12A是利用与第1钳构件的开闭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第1钳构件的剖视图。

图12B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的第1钳构件的框构件的基座部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2C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6变形例的第1钳构件的框构件的基座部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13是利用与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钳构件的剖视图。

图14是利用与第1钳构件轴线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钳构件的剖视图。

图15是图14的XV-XV线剖视图。

图16是利用与长度轴线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把持处置单元的剖视图。

图17是利用与长度轴线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把持处置单元的剖视图。

图18是利用与长度轴线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1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把持处置单元的剖视图。

图19是利用与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第1钳构件的剖视图。

图20是利用与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第1钳构件的剖视图。

图21是利用与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概略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第1钳构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6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把持处置系统1的图。如图1所示,把持处置系统1包括把持处置器具2。把持处置器具2具有长度轴线C。在此,将与长度轴线C平行的方向设为长度轴线方向。长度轴线方向的一方侧是顶端侧(图1的箭头C1侧),与顶端侧相反的侧成为基端侧(图1的箭头C2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持处置器具2是使用热量作为能量对生物体组织等处置对象进行处置的热处置器具,并且是使用高频电力(高频电流)对处置对象进行处置的高频处置器具。

把持处置器具2包括能够由手术操作者保持的保持单元(手柄单元)3和连结于保持单元3的顶端侧的筒状的轴(护套)5。在本实施方式中,轴5的中心轴线为长度轴线C。保持单元3包括沿着长度轴线C延伸设置的壳体主体部6和从壳体主体部6朝向与长度轴线C交叉的某一个方向延伸设置的固定手柄7。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主体部6设置为与轴5同轴,轴5通过从顶端侧向壳体主体部6的内部插入而安装于保持单元3。固定手柄7与壳体主体部6形成为一体。另外,保持单元3具有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壳体主体部6的可动手柄8。通过使可动手柄8相对于壳体主体部6转动,从而可动手柄8相对于固定手柄7进行打开动作或闭合动作。

在保持单元3(壳体主体部6)上连接有线缆11的一端。把持处置系统1具有例如是能量控制装置的能量源单元10。线缆11的另一端连接于能量源单元10。能量源单元10具有电源、将来自电源的电力转换为高频电力的转换电路以及将来自电源的电力转换为热量产生电力的转换电路。另外,能量源单元包括存储器等存储部以及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或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的处理器。能量源单元10电连接于脚踏开关等能量操作输入部12。

在轴5的顶端侧连结有把持处置单元(末端操作装置)20。把持处置单元20包括作为第1把持部的第1钳构件21和作为第2把持部的第2钳构件22。在把持处置单元20中,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能够开闭。即,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能够相对开闭。

图2是表示包括把持处置单元20的把持处置器具2的顶端部的结构的图。图2表示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打开的状态。另外,图3利用与长度轴线C垂直的截面表示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在图3中,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闭合。

如图2和图3所示,第1钳构件21具有第1钳构件轴线J1。第1钳构件轴线J1是第1钳构件21的中心轴线,第1钳构件(第1把持部)21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沿着第1钳构件轴线J1延伸设置。在此,与第1钳构件轴线J1平行的方向成为第1钳构件21的长度方向(第1钳构件长度方向)。而且,长度方向的一方侧成为第1钳构件21的顶端侧(第1钳构件顶端方向),与顶端侧(第1钳构件顶端方向)相反的侧成为第1钳构件21的基端侧(第1钳构件基端方向)。第1钳构件21的顶端侧与在第1钳构件21中朝向顶端部的侧一致,第1钳构件21的基端方侧与在第1钳构件21中朝向基端部的侧一致。

另外,第2钳构件22具有第2钳构件轴线J2。第2钳构件轴线J2是第2钳构件22的中心轴线,第2钳构件(第2把持部)22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沿着第2钳构件轴线J2延伸设置。在此,与第2钳构件轴线J2平行的方向成为第2钳构件22的长度方向(第2钳构件长度方向)。而且,长度方向的一方侧成为第2钳构件22的顶端侧(第2钳构件顶端方向),与顶端侧(第2钳构件顶端方向)相反的侧成为第2钳构件22的基端侧(第2钳构件基端方向)。第2钳构件22的顶端侧与在第2钳构件22中朝向顶端部的侧一致,第2钳构件22的基端侧与在第2钳构件22中朝向基端部的侧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钳构件22在轴5的顶端部固定于轴5。第2钳构件轴线J2与轴5的长度轴线C大致平行。第1钳构件21借助支点销23安装于轴5的顶端部。第1钳构件21能够以支点销23为中心相对于轴5转动。另外,在轴5的内部,从基端侧朝向顶端侧延伸设置有棒状的杆25。杆25能够相对于轴5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杆25的基端部在壳体主体部6的内部连结于可动手柄8。杆25的顶端部借助连接销26连接于第1钳构件21。通过使可动手柄8相对于固定手柄7进行打开动作或闭合动作,从而杆25相对于轴5沿着长度轴线C进行移动。由此,第1钳构件21相对于轴5进行转动,第1钳构件21相对于第2钳构件22进行打开动作或闭合动作。此时,由于第2钳构件22固定于轴5,因此第2钳构件22相对于第1钳构件21打开或闭合。即,利用杆25相对于轴5的移动,在把持处置单元20中,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打开或闭合。因而,可动手柄8成为输入将第1钳构件(第1把持部)21与第2钳构件(第2把持部)22之间打开或闭合的开闭操作的开闭操作输入部。

在此,在第1钳构件21中朝向第2钳构件22的方向成为第1钳构件21的闭合方向(在图2和图3中为箭头Y1的方向),在第1钳构件21中自第2钳构件22离开的方向成为第1钳构件21的打开方向(在图2和图3中为箭头Y2的方向)。第1钳构件21的闭合方向(第1钳构件闭合方向)是与第1钳构件轴线J1交叉的(垂直的)某一个方向,第1钳构件21的打开方向(第1钳构件打开方向)是与钳构件闭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另外,在第2钳构件22中朝向第1钳构件21的方向成为第2钳构件22的闭合方向(在图2和图3中为箭头Y3的方向),在第2钳构件22中自第1钳构件21离开的方向成为第2钳构件22的打开方向(在图2和图3中为箭头Y4的方向)。第2钳构件22的闭合方向(第2钳构件闭合方向)是与第2钳构件轴线J2交叉的(垂直的)某一个方向,第2钳构件22的打开方向(第2钳构件打开方向)是与钳构件闭合方向相反的方向。而且,与第1钳构件轴线J1交叉(垂直)、且与第1钳构件21的打开方向和闭合方向垂直的方向成为宽度方向(图3的箭头W1和箭头W2的方向)。宽度方向(钳构件宽度方向)是与第2钳构件轴线J2交叉(垂直)、且与第2钳构件22的打开方向和闭合方向垂直的方向。

第2钳构件22包括固定于轴5的作为支承构件的钳构件主体部(第2钳构件主体部)31和固定于钳构件主体部31的电极部(第2电极部)32。钳构件主体部31和电极部32从第2钳构件22的顶端部至基端部沿着第2钳构件轴线J2延伸设置。钳构件主体部31的外表面由电绝缘材料形成,电极部32由导电材料形成。另外,在第2钳构件22的外表面上设有与第1钳构件21相对的把持面(第2钳构件把持面)33和朝向与把持面33相反的侧(即,第2钳构件22的打开方向)的背面(第2钳构件背面)35。钳构件主体部(支承构件)31具有把持面侧端面(闭合方向侧端面)36和背面侧端面(打开方向侧端面)37。在本实施方式中,钳构件主体部31形成为从把持面侧端面36到背面侧端面37无间隙地连续的壁状(实心)。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钳构件主体部31的背面侧端面(第2背面侧端面)37形成了第2钳构件22的背面35,利用钳构件主体部31的把持面侧端面(第2把持面侧端面)36的一部分和电极部32形成了第2钳构件22的把持面33。

在电极部32上连接有由电布线等形成的电力供给线(第2高频电力供给线)38的一端。电力供给线38经由轴5与杆25之间的空间、壳体主体部6的内部、线缆11的内部延伸设置,另一端连接于能量源单元10。能量源单元10能够输出高频电力(高频电能),从能量源单元10输出的高频电力经由电力供给线38向第2钳构件22的电极部32供给。通过向电极部32供给电力,从而电极部32作为高频电力的一个电极(第2电极)发挥作用。另外,由于钳构件主体部(支承构件)31的外表面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因此在钳构件主体部31中未供给(传递)有高频电力。

如图2和图3所示,第1钳构件21具有安装于轴5和杆25的钳构件主体部(第1钳构件主体部)41。在本实施方式中,钳构件主体部41仅由框构件42形成。框构件(支承构件)42从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至顶端部沿着第1钳构件轴线J1延伸设置。框构件42由包含不锈钢和钛中的至少一者的金属或包含聚醚醚酮(PEEK)和聚酰亚胺(PI)中的至少一者的耐热性树脂形成,框构件42的外表面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另外,第1钳构件21包括刀片(能量施加部)43和产生热量的发热部(发热体)45。刀片43和发热部45从第1钳构件21的基端部到顶端部沿着第1钳构件轴线J1延伸设置。刀片43由具有导电性、且导热性较高的材料(例如铜)形成。在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上设有与第2钳构件22相对的把持面(第1钳构件把持面)46和朝向与把持面46相反的侧(即,第1钳构件21的打开方向)的背面(第1钳构件背面)47。刀片43连结(固定)于框构件42(钳构件主体部41)的把持面侧(闭合方向侧),发热部45在第1钳构件21的开闭方向上设置在框构件42与刀片43之间。框构件(支承构件)42具有把持面侧端面(闭合方向侧端面)51和背面侧端面(打开方向侧端面)52。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框构件42(钳构件主体部41)的背面侧端面(第1背面侧端面)52形成了第1钳构件21的背面47。另外,发热部45配置在框构件42的把持面侧端面(第2把持面侧端面)51与刀片43之间。而且,利用刀片43形成了第1钳构件21的把持面46。

在刀片(能量施加部)43的基端部连接有由电布线等形成的电力供给线(第1高频电力供给线)53的一端。电力供给线53经由轴5与杆25之间的空间、壳体主体部6的内部、线缆11的内部延伸设置,另一端连接于能量源单元10。从能量源单元10输出的高频电力经由电力供给线53向第1钳构件21的刀片43供给。通过向刀片43供给电力,从而刀片43作为电位与电极部32的电位不同的高频电力的电极(第1电极)发挥作用。刀片43将高频电力作为在处置中使用的能量从把持面46向处置对象施加。另外,由于框构件42的外表面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因此在框构件42中未供给(传递)有高频电力。

在将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闭合的状态下,刀片43能够抵接于钳构件主体部(第2钳构件主体部)31的把持面侧端面(第2把持面侧端面)36。因而,在把持面侧端面36上形成第2钳构件22的把持面33的部位成为能够供刀片43抵接的抵接承受部55。通过在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没有处置对象的状态下将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闭合,从而刀片43抵接于抵接承受部55。在刀片43抵接于抵接承受部55的状态下,刀片43不与第2钳构件22的电极部32相接触,在刀片43与电极部32之间具有间隙。由此,防止了电位彼此不同的第2钳构件22的电极部32与第1钳构件21的刀片43之间的接触。

在发热部45上连接有由电布线等形成的电力供给线(第1热电力供给线)57A和电力供给线(第2热电力供给线)57B的一端。电力供给线57A、57B经由轴5与杆25之间的空间、壳体主体部6的内部、线缆11的内部延伸设置,另一端连接于能量源单元10。能量源单元10除了上述高频电力以外,还能够输出向发热部45供给的热量产生电力(热量产生电能)。来自能量源单元10的热量产生电力经由电力供给线57A、57B向第1钳构件21的发热部45供给。通过向发热部45供给电力,从而产生热量。在发热部45中产生的热量经由刀片43向把持面(第1把持面)46传递,将热量作为在处置中使用的能量从把持面46施加于处置对象。

图4~图6是表示第1钳构件21的结构的图。图4表示第1钳构件21的与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图5表示第1钳构件21的与第1钳构件轴线J1垂直的截面。另外,图6是图5的VI-VI线剖视图,表示第1钳构件21的与开闭方向垂直的截面。如图4~图6所示,框构件42具有板状的基座部61。利用基座部61形成了框构件42(钳构件主体部41)的把持面侧端面(闭合方向侧端面)51。另外,框构件42具有两端与基座部61连续的框部6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第1钳构件轴线J1垂直的截面上,框部62形成为大致半圆弧状。利用基座部61和框部62形成了框构件42的外框63。另外,框部62形成了框构件42的背面侧端面(打开方向侧端面)52。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利用框构件42的背面侧端面52形成了第1钳构件21的背面47,因此利用框部62形成了第1钳构件21的背面47。另外,基座部61和框部62是框构件42的一部分,由包含不锈钢和钛中的至少一者的金属或包含聚醚醚酮(PEEK)和聚酰亚胺(PI)中的至少一者的耐热性树脂形成。

在外框63的内部,沿着第1钳构件21的开闭方向延伸设置有柱延伸设置部65。在外框63(框构件42)的内部,在未延伸设置有柱延伸设置部65的部分形成有空间66。因而,在外框63的内部,限定了以框构件42(外框63和柱延伸设置部65)为限定面的空间66。即,在基座部61与第1钳构件21的背面47之间,利用柱延伸设置部65限定了以框构件42为限定面的空间66。柱延伸设置部65的一端(把持面侧的端)与基座部61连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柱延伸设置部65的另一端(背面侧的端)与框部62连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柱延伸设置部65的两端与外框63连续。

柱延伸设置部65由沿着第1钳构件轴线J1延伸设置的轴向元件67A、67B和沿着第1钳构件21的宽度方向(在图5和图6中分别为箭头W1和箭头W2的方向)延伸设置的宽度方向元件68A~68F形成。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钳构件21的与开闭方向(在图4和图5中分别为箭头Y1和箭头Y2的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利用柱延伸设置部65形成了格子结构70。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单元20和把持处置器具2的作用及效果。在使用把持处置系统1对生物体组织等处置对象进行处置时,将把持处置单元20(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插入体内,将处置对象配置在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然后,使可动手柄8相对于固定手柄7进行闭合动作,输入把持处置单元20的闭合操作。由此,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闭合,处置对象被把持在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在把持着处置对象的状态下,利用能量操作输入部12输入能量操作。由此,从能量源单元10输出热量产生电力,并且输出高频电力。

然后,通过从能量源单元10向发热部45供给热量产生电力,从而在发热部45中产生热量,产生的热量向形成于第1钳构件21的刀片43的把持面(第1把持面)46传递。由此,抵接于把持面46的处置对象被灼热,处置对象被切开。另外,若从能量源单元10向第2钳构件22的电极部32和第1钳构件21的刀片43供给高频电力,则电极部32和刀片43作为电位彼此不同的电极发挥作用。由此,高频电流经由把持在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的处置对象在电极部32与刀片43之间流动。利用高频电流,使处置对象改性,促进了凝固。

此时,在发热部45中产生的热量朝向把持面46侧传递,并且也朝向背面47侧传递。另外,通过将高频电力从把持面46施加于处置对象,从而在把持面46的附近产生热量。由此,由高频电力引起的热量朝向背面47侧传递。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钳构件主体部41的框构件42中,在外框63的内部限定了以框构件42为限定面的空间66。即,框构件42(钳构件主体部41)不是从把持面侧端面51到背面侧端面52在第1钳构件21的开闭方向上无间隙地连续,而是在把持面侧端面51与背面侧端面52之间形成有空间66作为空气层。因此,在框构件42的内部将热量的传递性保持得较低,在发热部45中产生的热量(在处置中使用的热量)和利用高频电力在把持面46的附近产生的热量(通过处置产生的热量)难以经由框构件42向背面47侧传递。因而,在把持面46的附近进行着处置的状态下,在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上,难以向除把持面46以外的部位传递热量。即,在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上,热量向除把持面46以外的部位传递的传递性被保持得较低。由此,能够减小在处置中使用的热量和通过处置产生的热量对除处置对象以外的生物体组织等的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框构件42中,在外框63的内部延伸设置有柱延伸设置部65,柱延伸设置部65的一端(把持面侧的端)与基座部61连续。因此,即使在外框63的内部形成有空间66,框构件42的刚性也不会降低,第1钳构件21的刚性也不会降低。由于将第1钳构件21的刚性保持得较高,因此即使在将处置对象保持在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且对第1钳构件21施加有负荷的状态下,第1钳构件21也难以变形。由此,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的把持着处置对象的状态下的把持力量被保持得较大,能够确保处置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框部62和基座部61形成框构件42的外框63,柱延伸设置部65的另一端(背面侧的端)与框部62连续。因此,框构件42(钳构件主体部41)的刚性进一步提高,第1钳构件21的刚性进一步提高。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钳构件21的与开闭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利用柱延伸设置部65形成了格子结构68。因此,框构件42(钳构件主体部41)的刚性进一步提高,第1钳构件21的刚性提高。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把持处置单元20中,在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上将热量向除把持面46以外的部位传递的传递性保持得较低,并且也确保了第1钳构件21的刚性。另外,在向体内插入第1钳构件21的把持处置器具2中,需要使第1钳构件21小型化。在某一例子中,在与第1钳构件轴线J1垂直的截面处于直径5mm的圆的范围内的状态下,需要形成第1钳构件21。实际上,在将外框63的与第1钳构件轴线J1垂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矩形筒状的情况下,由于第1钳构件21大型化,因此与本实施方式同样地将外框63的与第1钳构件轴线J1垂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半圆筒状,以谋求第1钳构件21的小型化。但是,在将外框63的与第1钳构件轴线J1垂直的截面形状设为半圆筒状的情况下,在不设置柱延伸设置部65、且仅由外框63形成框构件42的无骨架式结构中,相对于在把持时施加的负荷(第1钳构件21的开闭方向上的力)的强度降低。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柱延伸设置部65,从而即使在将外框63的与第1钳构件轴线J1垂直的截面形状形成为半圆筒状的情况下,也确保了相对于在把持时施加的负荷的强度。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在第1钳构件21的与开闭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利用柱延伸设置部65形成了格子结构70,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如图7和图8所示,在第1钳构件21的与开闭方向垂直的截面上,也可以利用柱延伸设置部65形成蜂巢结构71。图7表示与第1钳构件21的第1钳构件轴线J1垂直的截面,图8表示图7的VIII-VIII线截面。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在框构件42的外框63的内部,在未延伸设置有柱延伸设置部65的部位形成有空间66。即,以框构件42为限定面的空间66被限定于外框63的内部。而且,柱延伸设置部65的一端(把持面侧的端)与基座部61连续,另一端(背面侧的端)与框部62连续。通过设为如上所述的结构,从而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在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上将热量向除把持面46以外的部位传递的传递性保持得较低,并且也确保了第1钳构件21的刚性。

另外,例如,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如图9和图10所示,柱延伸设置部65也可以仅由沿着第1钳构件轴线J1延伸设置的轴向元件67A形成。图9表示第1钳构件21的与第1钳构件轴线J1垂直的截面,图10表示图9的X-X线截面。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在框构件42的外框63的内部,在未延伸设置有柱延伸设置部65的部位形成有空间66。即,以框构件42为限定面的空间66被限定于外框63的内部。而且,柱延伸设置部65的一端(把持面侧的端)与基座部61连续,另一端(背面侧的端)与框部62连续。通过设为如上所述的结构,从而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在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上将热量向除把持面46以外的部位传递的传递性保持得较低,并且也确保了第1钳构件21的刚性。

另外,例如,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如图11所示,柱延伸设置部65也可以仅一端(把持面侧的端)与基座部61连续,另一端(背面侧的端)不与框部62连续。图11表示第1钳构件21的与第1钳构件轴线J1垂直的截面。在本变形例中,在柱延伸设置部65的另一端与框部62之间形成有空间66。优选的是,柱延伸设置部65与图9和图10所示的轴向元件67A同样地沿着第1钳构件轴线J1延伸设置。在本变形例中,也是由于柱延伸设置部65的一端(把持面侧的端)与基座部61连续,因此确保了框构件42的刚性。因而,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在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上将热量向除把持面46以外的部位传递的传递性保持得较低,并且也确保了第1钳构件21的刚性。

另外,例如,在图12A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中,在框构件42的外框63的内部,在利用柱延伸设置部65形成的空间66(即,未延伸设置有柱延伸设置部65的部位)内填充有填充构件72。在本变形例中,利用框构件42和填充构件72形成了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主体部(第1钳构件主体部)41。填充构件72由具有耐热性、且导热性比框构件42的导热性低的材料形成,例如,由包含钢、铝、不锈钢及钛中的至少一者的多孔质金属或包含聚醚醚酮(PEEK)和聚酰亚胺(PI)中的至少一者的发泡树脂形成。在本变形例中,也是柱延伸设置部65的一端(把持面侧的端)与基座部61连续。

在本变形例中,在框构件42中,在外框63的内部形成有空间66,在空间66内填充有填充构件72。即,框构件42不是从把持面侧端面51到背面侧端面52在第1钳构件21的开闭方向上无间隙地连续,而是在把持面侧端面51与背面侧端面52之间限定了以框构件42为限定面的空间66。而且,在利用框构件42形成的空间66内填充有填充构件72。向空间66内填充的填充构件72的导热性较低。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在把持面46的附近进行处置的状态下,在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上,热量难以向除把持面46以外的部位传递。因而,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在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上将热量向除把持面46以外的部位的传递性保持得较低,并且也确保了第1钳构件21的刚性。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在第1钳构件21的与开闭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利用柱延伸设置部65形成了格子结构70,但是并不限于此。在填充构件72填充于空间66内的结构中,也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同样地在第1钳构件21的与开闭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利用柱延伸设置部65形成有蜂巢结构71,还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同样地,柱延伸设置部65仅由轴向元件67A形成。另外,在填充构件72填充于空间66内的结构中,也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同样地使柱延伸设置部65的另一端(背面侧的端)不与框部62连续。

另外,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第5变形例如图12B所示,且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第6变形例如图12C所示,也可以在框构件42的基座部61上设有孔69。孔69在第1钳构件21的开闭方向上贯穿基座部61。如第5变形例那样,也可以多个孔形成于基座部61,如第6变形例那样,也可以仅一个沿着第1钳构件轴线J1的长孔状的孔69形成于基座部61。通过设置孔69,从而来自发热部45的热量和通过处置而产生的热量难以经由把持面侧端面51向基座部61传递。由此,在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上能够将热量向除把持面46以外的部位传递的传递性保持得更低。

在第1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在第1钳构件(21)中,框构件(42)包括在框构件(42)上形成把持面侧端面(51)的板状的基座部(61)和两端与基座部(61)连续的框部(62)。基座部(61)和框部(62)协作形成框构件(42)的外框(63),在外框(63)的内部形成有以框构件(42)为限定面的空间(66)。柱延伸设置部(65)在外框(62)的内部延伸设置,一端与基座部(61)连续。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3~图15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如下所述变形后的实施方式。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13~图15是表示第1钳构件21的结构的图。图13表示第1钳构件21的与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图14表示第1钳构件21的与第1钳构件轴线J1垂直的截面。另外,图15是图14的XV-XV线剖视图,表示第1钳构件21的与开闭方向垂直的截面。如图13~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框构件42具有板状的基座部61,利用基座部61形成了框构件42(钳构件主体部41)的把持面侧端面(闭合方向侧端面)51。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框构件42上未设有框部62。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在框构件42中沿着第1钳构件21的开闭方向延伸设置有柱延伸设置部65。柱延伸设置部65的一端(把持面侧的端)与基座部61连续。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钳构件21的与开闭方向(在图13和图14中分别为箭头Y1和箭头Y2的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利用柱延伸设置部65形成有格子结构70。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基座部61靠背面47侧的位置,在未延伸设置有柱延伸设置部65的部分形成有空间66。因而,在比基座部61靠背面47侧(第1钳构件21的打开方向侧)的位置,限定了以框构件42(基座部61和柱延伸设置部65)为限定面的空间66。即,在基座部61与第1钳构件21的背面47之间,利用柱延伸设置部65限定了以框构件42为限定面的空间66。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利用柱延伸设置部65限定的空间66内填充有填充构件72。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框构件42和填充构件72形成了钳构件主体部41。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同样地,填充构件72由具有耐热性、且导热性比框构件42的导热性低的材料形成,例如,由包含钢、铝、不锈钢及钛中的至少一者的多孔质金属或包含聚醚醚酮(PEEK)和聚酰亚胺(PI)中的至少一者的发泡树脂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座部61和填充构件72协作形成了包围(覆盖)柱延伸设置部65的钳构件主体部41的外周表面7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框构件42上未设有框部62,因此利用填充构件72形成了第1钳构件21的背面47。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框构件42中,在比基座部61靠背面侧的位置形成有空间66,在空间66内填充有填充构件72。因而,框构件42不是从把持面侧端面51到第1钳构件21的背面47在第1钳构件21的开闭方向上无间隙地连续,而是在把持面侧端面51与第1钳构件21的背面47之间限定有以框构件42为限定面的空间66。而且,在利用框构件42形成的空间66内填充有填充构件72。向空间66填充的填充构件72的导热性较低。因此,在本变形例中,也是在把持面46的附近进行了处置的状态下,在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上,热量难以向除把持面46以外的部位传递。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在框构件42中,在比基座部61靠背面47侧的位置延伸设置有柱延伸设置部65,柱延伸设置部65的一端(把持面侧的端)与基座部61连续。因此,即使在比基座部61靠背面47侧的位置形成有空间66,框构件42的刚性也不会降低,第1钳构件21的刚性也不会降低。

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在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上将热量向除把持面46以外的部位传递的传递性保持得较低,并且也确保了第1钳构件21的刚性。

(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另外,也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同样地在第1钳构件21的与开闭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利用柱延伸设置部65形成有蜂巢结构71,还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同样地,柱延伸设置部65仅由轴向元件67A形成。

在第2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在第1钳构件(21)中,框构件(42)包括在框构件(42)上形成把持面侧端面(51)的板状的基座部(61)和一端与基座部(61)连续的柱延伸设置部(65)。比基座部(61)靠背面(47)侧的位置形成有以框构件(42)为限定面的空间(66),在空间(66)内填充有填充构件(72)。填充构件(72)由导热性比框构件(42)的导热性低的材料形成,并与框构件(42)协作形成包围柱延伸设置部(65)的外周表面(73)。

(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具有限定空间66的框构件42的第1钳构件21能够相对于轴5转动,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作为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如图16所示,也可以是,第1钳构件21固定于轴5,第2钳构件22能够相对于轴5转动。在本变形例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同样地,第2钳构件22包括钳构件主体部(支承构件)31和电极部(第2电极)32。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在第1钳构件21上未设有刀片43和发热部45,取而代之设有电极部(第1电极部)75作为能量施加部。而且,利用电极部75形成了第1钳构件21的把持面46。电极部75能够抵接于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主体部31,在电极部75与第1钳构件21相接触的状态下,第1钳构件21的电极部75与第2钳构件22的电极部(第2电极部)32不接触。在第1钳构件21的电极部75中供给有从能量源单元10输出的高频电力。通过向电极部75和电极部32供给高频电力,从而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那样,进行高频电流对处置对象的处置。即,在本变形例中,利用作为能量施加部的电极部75从把持面46向生物体组织施加高频电力(高频电流)作为在处置中使用的能量。

在本变形例中,也是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主体部41具有框构件42。而且,电极部(第1电极)75安装于框构件42的把持面侧端面51。在本变形例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框构件42包括基座部61、框部62以及柱延伸设置部65。因此,在框构件42的外框63的内部,利用柱延伸设置部65形成有空间66。

另外,在某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电极部75设于第1钳构件21,并且钳构件主体部(第1钳构件主体部)41形成为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第2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任一者同样的结构。

另外,作为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如图17所示,也可以是,在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主体部(第1钳构件主体部)41设有框构件42,并且在第2钳构件22的钳构件主体部(第2钳构件主体部)31设有框构件81。在本变形例中,框架部(第1框构件)42形成为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

框构件(第2框构件)81例如形成为与第1实施方式的框构件42同样的结构。即,框构件81包括基座部82和框部83,利用基座部82和框部83形成了外框85。而且,在外框85的内部延伸设置有柱延伸设置部86,柱延伸设置部86的一端(把持面侧的端)与基座部82连续。另外,在外框85的内部,利用柱延伸设置部86形成有以框构件81为限定面的空间87。由此,在本变形例中,在第2钳构件22的外表面上将热量向除把持面33以外的部位传递的传递性保持得较低,并且也确保了第2钳构件22的刚性。即,在第2钳构件22中,也起到与第1钳构件21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某一变形例中,第2钳构件22的框构件81也可以形成为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第2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任一个框构件42同样的结构。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两个钳构件(21、22)的一者(例如第2钳构件22)固定于轴5,两个钳构件(21、22)的另一者(例如第1钳构件21)能够相对于轴5转动,但是并不限于此。在某一变形例中,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两者也可以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轴5。在该情况下,通过使杆25沿着长度轴线C移动,从而第1钳构件21和第2钳构件22两者相对于轴5转动。由此,在把持处置单元20中,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打开或闭合。

另外,作为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如图18所示,第1钳构件21也可以仅由钳构件主体部41(在本变形例中为框构件42)形成。在本变形例中,也是框构件42包括基座部61和柱延伸设置部65,限定有以框构件42为限定面的空间66。

在本变形例中,框构件42的把持面侧端面51成为第1钳构件21的把持面46。即,利用框构件42的基座部61形成了把持面46。

在本变形例中,第2钳构件22仅由钳构件主体部(第2钳构件主体部)31形成。由于钳构件主体部31形成为从把持面侧端面36到背面侧端面37无间隙地连续的壁状(实心),因此第2钳构件22从把持面33到背面35无间隙地连续。在本变形例中,在保持单元3的内部设有超声波振子等振动产生部(未图示)。而且,能量源单元10具有将来自电源的电力转换为振动产生电力的转换电路,从能量源单元10输出的振动产生电力(振动产生电能)向振动产生部供给。由此,在振动产生部中产生超声波振动,超声波振动向第2钳构件22传递。

在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把持着处置对象的状态下,第2钳构件22通过超声波振动而振动,从而在凝固处置对象的同时切开处置对象。此时,在第1钳构件21的把持面46的附近,产生了热量。在本变形例中,也是由于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结构的框构件42设于第1钳构件21,因此在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上,热量难以向除把持面46以外的部位传递。另外,由于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结构的框构件42设于第1钳构件21,因此也确保了第1钳构件21的刚性。

另外,在某一变形例中,也可以是,第1钳构件21仅由钳构件主体部41形成,并且钳构件主体部(第1钳构件主体部)41形成为与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第2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任一者同样的结构。

只要为使用热量、高频、超声波振动等对把持在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的处置对象进行处置的把持处置单元20,就能够应用上述实施方式等的框构件42的结构。因而,在设于第1钳构件21的能量施加部(43;75)中,只要作为在处置中使用的能量的热量、高频以及超声波振动中的至少一种借助把持面46施加于处置对象即可。另外,在某一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与热量、高频以及超声波振动不同的能量(例如微波、激光等)施加于处置对象。

在第1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把持处置单元(20)包括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延伸设置的第1钳构件(21)和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延伸设置、且与第1钳构件(21)之间能够开闭的第2钳构件(22)。在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上设有与第2钳构件(22)相对的把持面(46)和朝向与把持面(46)相反的侧的背面(47)。在第1钳构件(21)上设有框构件(42),框构件(42)具有形成框构件(42)的把持面侧端面(51)的板状的基座部(61)。在框构件(42)中,从基座部(61)朝向背面(47)侧延伸设置有柱延伸设置部(65),柱延伸设置部(65)的一端与基座部(61)连续。在基座部(61)与第1钳构件(21)的背面(47)之间,利用柱延伸设置部(65)限定有以框构件(42)为限定面的空间(66)。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9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是将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如下所述变形后的实施方式。另外,对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19是利用与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表示第1钳构件21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主体部(第1钳构件主体部)41具有框构件42。而且,在框构件42上设有基座部61和柱延伸设置部65,在基座部61与第1钳构件21的背面47之间,利用柱延伸设置部65限定有以框构件42为限定面的空间6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设有框部62。而且,在基座部61和框部62的内部延伸设置有柱延伸设置部65,在基座部61和框部62的内部形成有空间66。另外,在第1钳构件21的与开闭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利用柱延伸设置部65形成了格子结构70。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座部61、框部62以及柱延伸设置部65在钳构件主体部41(框构件42)中仅设于顶端侧的部位。例如,基座部61、框部62以及柱延伸设置部65仅设置在第1钳构件21的长度方向(第1钳构件长度方向)上的比中间位置靠顶端侧的部位。因而,利用柱延伸设置部65限定的空间66在框构件42(钳构件主体部41)中仅形成于顶端侧的部位。在框构件42的顶端侧的部位,利用基座部61形成了框构件42的把持面侧端面51,利用框部62形成了框构件42的背面侧端面5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1钳构件21的背面4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框构件42(钳构件主体部41)的基端侧的部位设有壁部91。例如,壁部91仅设置在第1钳构件21的长度方向(第1钳构件长度方向)上的比中间位置靠基端侧的部位。因而,壁部91在框构件42中位于比基座部61、框部62以及柱延伸设置部65靠基端侧的位置。在壁部91中,框构件42从把持面侧端面51到背面侧端面52无间隙地连续。因而,在框构件42的基端侧的部位,利用壁部91形成了把持面侧端面51和背面侧端面52。

由于如上所述形成了框构件4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框构件42中,仅在顶端侧的部位形成有空间。因此,在钳构件主体部41中,热量在顶端侧的部位的传导性比热量在基端侧的部位的传导性低。而且,在钳构件主体部41中,在基端侧的部位的刚性比在顶端侧的部位的刚性高。

在使用热量、高频等能量进行处置时,在第1钳构件21的背面47上,顶端侧的部位与除处置对象以外的生物体组织等接触的可能性升高。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框构件42的顶端侧的部位,热量的传导性降低。因此,在第1钳构件21的顶端侧的部位,热量难以向除把持面46以外的外表面传递。通过在第1钳构件21的顶端部中将热量向除把持面46以外的外表面传递的传递性保持得较低,从而能够可靠地减小热量对除处置对象以外的生物体组织的影响。

另外,在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把持着处置对象时,在第1钳构件21中,在基端侧的部位施加有较大的负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框构件42的在基端侧的部位的刚性提高,因此在第1钳构件21中,在基端侧的部位的刚性也提高。由此,第1钳构件21更加难以变形,能够可靠地将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的把持着处置对象的状态下的把持力量保持得较大。因而,能够提高对把持在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的处置对象进行处置时的处置性能。

(第3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另外,在框构件42的基端侧的部位设有壁部91的结构中,也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同样地在第1钳构件21的与开闭方向垂直的截面上,利用柱延伸设置部65形成了蜂巢结构71,还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同样地,柱延伸设置部65仅由轴向元件67A形成。另外,也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同样地,柱延伸设置部65的另一端(背面侧的端)不与框部62连续,还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同样地在空间66内填充有填充构件72。另外,在框构件42的基端侧的部位设有壁部91的结构中,也可以与第2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同样地在框构件42上不设有框部62,在比基座部61靠背面侧的位置利用填充构件72填充了空间66。另外,在像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示的各个变形例那样形成有把持处置单元20的结构中,也可以使用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在框构件42的基端侧的部位设有壁部91的第1钳构件21。另外,向处置对象施加的能量也可以是热量、高频以及超声波振动中的至少一种,还可以是与热量、高频电力及超声波振动不同的能量(例如微波、激光等)施加于处置对象。

在第3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把持处置单元(20)包括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延伸设置的第1钳构件(21)和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延伸设置、且与第1钳构件(21)之间能够开闭的第2钳构件(22)。在第1钳构件(21)的外表面上设有与第2钳构件(22)相对的把持面(46)和朝向与把持面(46)相反的侧的背面(47)。在第1钳构件(21)上设有具有框构件(42)的钳构件主体部(41),框构件(42)具有在框构件(42)的顶端侧的部位形成把持面侧端面(51)的板状的基座部(61)。在框构件(42)的顶端侧的部位,从基座部(61)朝向背面(47)侧延伸设置有柱延伸设置部(65),柱延伸设置部(65)的一端与基座部(61)连续。另外,在钳构件主体部(41)的顶端侧的部位,在基座部(61)与第1钳构件(21)的背面(47)之间,利用柱延伸设置部(65)限定有以框构件(42)为限定面的空间(66)。而且,在框构件(42)中,在比基座部(61)和柱延伸设置部(65)靠基端侧的位置设有壁部(91),在壁部(91)中,框构件(42)从把持面侧端面(51)到背面侧端面(52)无间隙地连续。

由于是如上所述的结构,因此在第3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在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主体部(41)中,热量在顶端侧的部位的传导性比热量在基端侧的部位的传导性低,在基端侧的部位的刚性比在顶端侧的部位的刚性高。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0说明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是将第3实施方式的结构如下所述变形后的实施方式。另外,对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的部分标注同样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3实施方式中,在设于框构件42的壁部91中,框构件42从把持面侧端面51到背面侧端面52无间隙地连续,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取代壁部91,壁部95在框构件42上设置在比基座部61和柱延伸设置部65靠基端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壁部95中,在框构件42的把持面侧端面51与背面侧端面52之间形成有一个空洞96。空洞96被壁部95包围。因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壁部95中是框构件42与把持面侧端面51和背面侧端面52无间隙地连续的结构。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在框构件42(钳构件主体部)41中,壁部95设置在比基座部61和柱延伸设置部65靠基端侧的位置。而且,在框构件42(钳构件主体)41中,壁部95的刚性比设有基座部61和柱延伸设置部65的框构件42的在顶端侧的部位的刚性高。即,形成于壁部95的空洞96的体积较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第1钳构件21中,也是在基端侧的部位的刚性提高。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第1钳构件21更加难以变形,可靠地将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的把持着处置对象的状态下的把持力量保持得较大。

(第4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另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在壁部95上仅形成有一个空洞96,但是在某一变形例中,在壁部95上,也可以在把持面侧端面51与背面侧端面52之间形成有多个空洞(96)。但是,在该情况下,空洞(96)的体积的合计也较小,壁部95的刚性比设有基座部61和柱延伸设置部65的框构件42的在顶端侧的部位的刚性高。因而,与第4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第1钳构件21中,在基端侧的部位的刚性提高。

(第5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1说明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是将第3实施方式的结构如下所述变形后的实施方式。另外,对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的部分标注同样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21是利用与宽度方向垂直的截面表示第1钳构件21的图。如图2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钳构件主体部41上未设有框构件42。取而代之,在本实施方式中,钳构件主体部41由第1材料部92和第2材料部93形成。第1材料部92由包含聚醚醚酮和聚酰亚胺的至少一者的树脂等的第1材料形成,第2材料部93由导热性比第1材料的导热性高、且刚性比第1材料的刚性高的第2材料形成,例如由包含不锈钢和钛中的至少一者的金属形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钳构件21的背面47利用钳构件主体部41形成。

在钳构件主体部41中,在顶端侧的部位,与基端侧的部位相比,第1材料部92相对于第2材料部93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钳构件主体部41的顶端侧的部位与钳构件主体部41的基端侧的部位相比,第1材料的含有率提高。因而,在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主体部41中,热量在顶端侧的部位的传导性比热量在基端侧的部位的传导性低,在基端侧的部位的刚性比在顶端侧的部位的刚性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在钳构件主体部(第1钳构件主体部)41的顶端侧的部位,热量的传导性降低。因此,在第1钳构件21的顶端侧的部位,热量难以向除把持面46以外的外表面传递。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地在钳构件主体部41的基端侧的部位,刚性提高,因此在第1钳构件21中也是,在基端侧的部位的刚性提高。由此,第1钳构件21更加难以变形,可靠地将第1钳构件21与第2钳构件22之间的把持着处置对象的状态下的把持力量保持得较大。

(第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另外,在像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示的各个变形例那样形成有把持处置单元20的结构中,也可以与第5实施方式同样地使用钳构件主体部41由第1材料部92和第2材料部93形成的第1钳构件21。另外,向处置对象施加的能量也可以是热量、高频以及超声波振动中的至少一种,也可以是与热量、高频以及超声波振动不同的能量(例如微波、激光等)施加于处置对象。

在第5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钳构件主体部(41)由第1材料和导热性比第1材料的导热性高、且刚性比第1材料的刚性高的第2材料形成。钳构件主体部(41)的顶端侧的部位与钳构件主体部(41)的基端侧的部位相比,第1材料的含有率升高。因此,在第4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在第1钳构件(21)的钳构件主体部(41)中,热量在顶端侧的部位的传导性比热量在基端侧的部位的传导性低,在基端侧的部位的刚性比在顶端侧的部位的刚性高。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等,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等,当然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以下,附记特征事项。

(附记项1)

一种把持处置单元,其中,该把持处置单元包括:

第1钳构件,其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延伸设置;

第2钳构件,其从基端部朝向顶端部延伸设置,且该第2钳构件与所述第1钳构件之间能够开闭;

把持面,其在所述第1钳构件的外表面上与所述第2钳构件相对;

背面,其在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外表面上朝向与所述把持面相反侧的方向;以及

钳构件主体部,其设于所述第1钳构件,并且热量在顶端侧的部位的传导性比热量在基端侧的部位的传导性低,所述在基端侧的部位的刚性比所述在顶端侧的部位的刚性高。

(附记项2)

根据附记项1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所述钳构件主体部具有框构件,

所述框构件包括:

板状的基座部,其在所述钳构件主体部的所述顶端侧的部位形成所述框构件的把持面侧端面;

柱延伸设置部,其在所述钳构件主体部的所述顶端侧的部位从所述基座部朝向背面侧延伸设置,并且一端与所述基座部连续,在所述钳构件主体部的所述顶端侧的部位且在所述基座部与所述第1钳构件的所述背面之间限定以所述框构件为限定面的空间;以及

壁部,其设置在比所述基座部和所述柱延伸设置部靠基端侧的位置,在该壁部中所述框构件从所述把持面侧端面到所述框构件的背面侧端面无间隙地连续。

(附记项3)

根据附记项2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所述钳构件主体部具有框部,该框部在所述钳构件主体部的所述顶端侧的部位形成所述框构件的所述背面侧端面,并且与所述基座部协作形成所述钳构件主体部的外框,在所述外框的内部延伸设置有柱延伸设置部。

(附记项4)

根据附记项1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所述钳构件主体部由第1材料和导热性比所述第1材料的导热性高、且刚性比所述第1材料的刚性高的第2材料形成,

所述钳构件主体部的所述顶端侧的部位与所述钳构件主体部的所述基端侧的部位相比,所述第1材料的含有率升高。

(附记项5)

根据附记项4的把持处置单元,其中,

所述第1材料是含有聚醚醚酮和聚酰亚胺中的至少一者的树脂,

所述第2材料是含有不锈钢和钛中的至少一者的金属。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