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学射线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23323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学射线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病人在做局部医学影像(放射)检查时,为了防止人体非影像检查部位受到放射损害,目前一般是将防护隔离罩布做成含铅的围裙、隔离衣等可穿戴遮挡的用品,在做影像检查前穿戴或遮挡在病人非检查部位。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穿戴式防护用品必须穿戴在病人身上,操作麻烦,延长了影像检查的时间。2.因每个人身材不同,常因防护用品穿戴不合适而影像防护效果。3.上述防护用品都要用重量较大的铅,给老、弱、残、急的病人佩戴,身体承受的负担大,容易产生不适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医学射线防护装置,解决做影像检查前,使用防护用品产生的操作麻烦、穿戴不便、延长检查时间、重症病人身上负担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医学射线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护屏及带动防护屏升降运动的第一升降装置;防护屏包括横杆,横杆的底面上设有第二升降装置,横杆两端的底面上均设有竖直的导向杆,两导向杆之间从上之下依次设有上防护帘和下防护帘;上防护帘通过第二升降装置实现升降运动;下防护帘相对的两侧边通过下导向套与导向杆通过可拆卸方式连接。

对上技术方案进一步的改进,所述上防护帘下部的两侧边通过上导向套与导向杆滑动配合。优点:导向套避免了上防护帘在升降过程中出现摆动的问题。

对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的限定,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包括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一端内设有管状电机,第一转轴的两端上均设有卷筒,两根钢丝绳分别缠绕在两个卷筒上,第一转轴的两端与第一轴座连接。优点:结构简单、节约空间及操作时间。

对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的限定,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包括第二转轴,第二转轴的一端内设有管状电机,第二转轴的两端与第二轴座连接。优点:结构简单、节约空间及操作时间。

有益效果:1.病人在进行医学影像检查时,只需将防护帘设置在人体与医学影像检查设备(射线源)之间,通过控制升降装置带动防护帘升降,就可调整防护帘的高低,来选择人体需要遮挡的部位挡住,即可防止人体非检查部位受到损害,节约了检查的时间。2.上防护帘和下防护帘可自由搭配使用,调整上防护帘和下防护帘的间距,从而形成各种大小的照射窗口,能充分保护非检查部位受到辐射损伤。3.本发明升降式射线防护帘可适用于多种身高的患者,适用性强。4.不需要将重量大的防护用品穿戴在病人身上,不会给病体增加体力和心理上的负担。6.本发明结构简单,适用性强,使用安全和方便,使用时全部由工作人员操作,缩短了医学影像检查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医学射线防护装置,包括防护屏及带动防护屏升降运动的第一升降装置;第一升降装置包括第一转轴1,第一转轴1的一端内设有第一管状电机2,第一转轴1的两端上均设有第一卷筒3,第一卷筒3通过螺钉与第一转轴1固定连接,两根第一钢丝绳4分别缠绕在两个第一卷筒3上,第一转轴1的两端通过第一轴座5固定在射线屋的顶部,两根第一钢丝绳4的另一端与防护屏的上端两侧连接,电机控制器控制第一升降装置带动防护屏升降运动;防护屏包括横杆6,横杆6的底面上设有第二升降装置,第二升降装置包括第二转轴7,第二转轴7的一端内设有第二管状电机8,第二转轴7的两端通过第二轴座9固定在横杆6底面上;横杆6两端的底面上均设有竖直的导向杆10,两导向杆10之间从上之下依次设有上防护帘11和下防护帘12;上防护帘11的上侧边与第二转轴7固定连接,上防护帘11通过第二升降装置实现升降运动,上防护帘11下部的两侧边通过上导向套13与导向杆10滑动连接;下防护帘12相对的两侧边通过下导向套14与导向杆10连接,即下导向套14通过插销结构与导向杆10构成可拆卸式连接。

所述电机控制器能控制管状电机正转∕反转。

举例说明:检查身体胸部时,第一升降装置通过电机控制器,将防护屏中的下防护帘降至人体胸部以下的位置,实现下防护帘对人体胸部以下部分进行遮挡;第二升降装置通过电机控制器,将防护屏中的上防护帘降至人体胸部以上的位置,实现上防护帘对人体胸部以上部分进行遮挡。当上防护帘和下防护帘的间距不足时,通过第二升降装置对上防护帘进行收卷,从而调节上防护帘和下防护帘的间距。

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说明之处,为本领域公知的技术。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一种医学射线防护装置,包括防护屏及带动防护屏升降运动的第一升降装置;防护屏包括横杆,横杆两端的底面上均设有竖直的导向杆,两导向杆之间从上之下依次设有上防护帘和下防护帘;上防护帘通过横杆上的第二升降装置实现升降运动;下防护帘相对的两侧边通过下导向套与导向杆连接。优点:1.通过控制升降装置带动防护帘升降,来选择人体需要遮挡的部位挡住,即可防止人体非检查部位受到损害。2.上防护帘和下防护帘可自由搭配使用,调整上防护帘和下防护帘的间距,从而形成各种大小的照射窗口,可适用于多种身高的患者,适用性强。3.不需要穿戴,不会给病体增加体力和心理上的负担。4.本发明适用性强、安全和方便,缩短了医学影像检查的时间。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徐霖;严艳;吴德红;周选民;江广斌;付传明;胡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十堰市太和医院
技术研发日:2016.01.26
技术公布日:2017.08.0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