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外科感染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75656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医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外科感染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外科感染的病因主要分为4大方面:一般分为非特异性感染和特异性感染;主要由致病菌感染所致。继发于大量抗生素治疗后的严重感染。根据临床诊断、感染的一般规律估计致病菌种类而选择药物,如疖、痈、急性乳腺炎的致病菌多为金葡,急性蜂窝织炎多为链球菌。根据脓液和血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报告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使用药物要有足够剂量,但不宜过大,及时更换或停用。尽量选用窄谱抗生素。要注意各种抗菌药物的毒副作用。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

现有的治疗外科感染的药物存在副作用较大,不利于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外科感染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旨在解决现有的治疗外科感染的药物存在副作用较大,不利于身体健康的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治疗外科感染的药物,所述治疗外科感染的药物由徐长卿10g、苦参10g、黄柏10g、薄荷5g、芒硝20g、地榆10g、三七2g、蒲公英6g、金银花5g、野菊花3g、白芨10g、煅龙骨30g、大蓟15g、棕榈炭15g、蛇床子15g、地肤子10g和白蛇皮15g、紫花地丁5g、马齿苋5g、败酱草6g组成。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治疗外科感染的药物的制备方法,所述治疗外科感染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徐长卿10g、苦参10g、黄柏10g、薄荷5g、芒硝20g、地榆10g、三七2g、蒲公英6g、金银花5g、野菊花3g、白芨10g、煅龙骨30g、大蓟15g、棕榈炭15g、紫花地丁5g、马齿苋5g、败酱草6g等分9份,将其中的5份粉碎成80~120目过筛备用,其余的4份用60%的乙醇提取两次,回收合并两次醇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0~1.25;

步骤二,蛇床子15g、地肤子10g和白蛇皮15g加水煎煮二次,将两次得到的水煎液合并过滤,形成水煎混合液;

步骤三,将得到的水煎混合液过滤,浓缩至相对密度1.1~1.3,再加入乙醇浓缩液混匀、减压干燥,即得中药组合物。

进一步,第一次用3~6倍量的乙醇提取2~4小时,第二次用2~4倍量的乙醇提取2~3小时。

进一步,第一次用12~15倍量水,煎煮1~2小时,第二次用10~15倍量水,煎煮1~2小时。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所述治疗外科感染的药物制备的片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所述治疗外科感染的药物制备的冲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所述治疗外科感染的药物制备的颗粒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所述治疗外科感染的药物制备的胶囊。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所述治疗外科感染的药物制备的药膏。

本发明提供的治疗外科感染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蒲公英、野菊花、甘草均为有效的清热解毒剂,富含多种抗菌、抗病毒、抗真菌的物质成分;徐长卿清热解毒,抗炎;苦参止痒,黄柏清热祛湿;薄荷毒排脓,兼有清凉减轻患者发热等不适感;芒硝消肿;地榆凉血止血,促进创口愈合;三七,化瘀止血;白芨止血;蛇床子、地肤子和白蛇皮止痒。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治疗外科感染的药物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详细的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治疗外科感染的药物由徐长卿10g、苦参10g、黄柏10g、薄荷5g、芒硝20g、地榆10g、三七2g、蒲公英6g、金银花5g、野菊花3g、白芨10g、煅龙骨30g、大蓟15g、棕榈炭15g、蛇床子15g、地肤子10g和白蛇皮15g、紫花地丁5g、马齿苋5g、败酱草6g组成。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治疗外科感染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将徐长卿10g、苦参10g、黄柏10g、薄荷5g、芒硝20g、地榆10g、三七2g、蒲公英6g、金银花5g、野菊花3g、白芨10g、煅龙骨30g、大蓟15g、棕榈炭15g、紫花地丁5g、马齿苋5g、败酱草6g等分9份,将其中的5份粉碎成80~120目过筛备用,其余的4份用60%的乙醇提取,第一次用3~6倍量的乙醇提取2~4小时,第二次用2~4倍量的乙醇提取2~3小时,回收合并两次醇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10~1.25;

S102:蛇床子15g、地肤子10g和白蛇皮15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用12~15倍量水,煎煮1~2小时,第二次用10~15倍量水,煎煮1~2小时,将两次得到的水煎液合并过滤,形成水煎混合液;

S103:将得到的水煎混合液过滤,浓缩至相对密度1.1~1.3,再加入乙醇浓缩液混匀、减压干燥,即得中药组合物。

下面结合临床试验对本发明的应用效果作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1

病名:疖疔疮。

症状:轻者患处小片硬结,皮肤红肿痛,严重者范围逐渐扩大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昏、头痛、口干、精神倦怠、全身乏力等。

治疗方法:用消毒小棒蘸取所述药物涂于患处,每日几次,保持所述药物湿润患处,效果更佳,病初期可用所述冷却后用,如果脓肿不易溃时,可按肿的大小用药,一般按2.5毫升配一克轻粉,涂脓肿部位,2个小时左右脓肿破裂。

病愈时间:1-6天。

实施例2

病名:外毒。

症状:大片红肿、块斑、疹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伴有局部的淋巴结肿痛及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寒战、头痛、全身不适等。

治疗方法:用消毒小棒蘸取所述药物涂于患处,每日几次,保持所述药物湿润患处,效果更佳。

病愈时间:3-20天。

实施例3

病名:口疮。

症状:口腔粘膜灼热疼痛、发臭、肿胀、小红点或片、脓肿、溃疡、糜腐等。

治疗方法:用消毒小棒蘸取所述药物涂于患处,每日几次,保持所述药物湿润患处,效果更佳。

病愈时间:1-7天。

实施例4

病名:喉炎。

症状:咽喉肿痛、发热、恶寒、头痛、耳后痛、严重者吞咽困难、语言障碍难张口。

治疗方法:用消毒小棒蘸取所述药物涂于患处,每日几次,保持所述药物湿润患处,效果更佳。

病愈时间:1-7天。

本发明提供的治疗肝炎的中药组合物中各原料的作用为:

徐长卿,用于风湿痹痛、腰痛、跌打损伤疼痛、脘腹痛、牙痛等各种痛症。徐长卿有较好的祛风止痛作用,广泛地用于风湿、寒凝、气滞、血瘀所致的各种痛症。也用于手术后疼痛及癌肿疼痛,有一定的止痛作用。可单味应用,或随证配伍有关的药物;用湿疹、风疹块、顽癣等皮肤病。徐长卿有祛风止痒作用。可单用内服或煎汤外洗,亦可配伍苦参、地肤子、白鲜皮等清利湿热的药物。此外,徐长卿还能解蛇毒,治毒蛇咬伤。可与半边莲同用内服或外用。

苦参,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

黄柏,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急性黄疸型肝炎、泌尿系统感染等炎症。外用治火烫伤、中耳炎、急性结膜炎等。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芒硝,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用于实热便秘,大便燥结,积滞腹痛,肠痈肿痛;外治乳痈,痔疮肿痛。

地榆,配黄柏,凉血燥湿。

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主治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仆肿痛。

蒲公英,上呼吸道感染,眼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高血糖,乳痈肿痛,胃炎,痢疾,肝炎,胆襄炎,急性阑尾炎,泌尿系感染,盆腔炎,痈疖疔疮,咽炎,治急性乳腺炎,淋巴腺炎,瘰疠,疔毒疮肿,急性结膜炎,感冒发热,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尿路感染。

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淤之功效,主治外感风热、瘟病初起、疮疡疔毒、红肿热痛、便脓血”等。

野菊花,具疏散风热、消肿解毒。能治疗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风火赤眼、头痛眩晕等病证。

白芨,主要用于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煅龙骨,具有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的作用。

大蓟,功能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血崩,带下,肠风,肠痈,痈疡肿毒,疔疮。

棕榈炭,主要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证。

蛇床子,温肾壮阳,燥湿,祛风,杀虫。

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用于小便涩痛、阴痒带下、风疹、湿疹、皮肤瘙痒。

白蛇皮,祛风,定惊,解毒,退翳。

紫花地丁,性寒味微苦,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主治黄疸、痢疾、乳腺炎、目赤肿痛、咽炎;外敷治跌打损伤、痈肿、毒蛇咬伤。疔疮肿毒,乳痈肠痈。紫花地丁苦泄辛散,寒能清热,入心肝血分,故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消痈散结,为治血热壅滞,痈肿疮毒,红肿热痛的药物,尤以治疔毒为其特长。用治痈肿、疔疮、丹毒等,可单用鲜品捣汁内服,以渣外敷;也可配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之品,如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用治乳痈,常与蒲公英同用,煎汤内服,并以渣外敷,或熬膏摊贴患处,均有良效;用治肠痈,常与大黄、红藤、白花蛇舌草等同用。

马齿苋为马齿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肥厚多汁,无毛,高10~30cm。生于田野路边及庭园废墟等向阳处。国内各地均有分布。该种为药食两用植物。全草供药用,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消炎、止渴、利尿作用;种子明目。马齿苋还含有丰富的SL3脂肪酸及维生素A样物质:SL3脂肪酸是形成细胞膜,尤其是脑细胞膜与眼细胞膜所必需的物质;维生素A样物质能维持上皮组织如皮肤、角膜及结合膜的正常机能,参与视紫质的合成,增强视网膜感光性能,也参与体内许多氧化过程。清热凉血治痢。主治热毒血痢及湿热痢疾。马齿苋能消除腹部包块,止消渴,治疗女人赤白带。消热解毒消痈。可治火毒疮疡。马齿苋具有解毒、消炎、利尿、消肿的功效。对糖尿病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马齿苋汁对平滑肌有显著的作用,用它制成的饮料有明目作用。马齿苋酸寒,入心经走血分,功能凉血止血,解毒疗痈;入大肠又善清凉血治痢。为血痢、疮毒所用。

败酱草又称苦益菜,草本植物,多生长于山坡草地等地方,味辛、苦,用于中药熬煮时有浓烈的脚臭味,有清热解毒,祛瘀排脓等功效。为败酱科草本植物黄花和白花败酱的带根全草。《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为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其性味辛、苦、微寒,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之功。用于治疗肠痈(阑尾炎)、肺痈(肺脓疡)、痈肿疮毒和产后瘀阻腹痛等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