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温灸理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27862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智能温灸理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温灸理疗装置。



背景技术: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我国传统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成。其中灸法是以预制的灸柱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现已对传统灸法中理疗装置进行改进,如用电灸代替燃灸,利用电热方式也可达到相同热刺激效果。目前,现有的灸法理疗装置包括发热灸头以及利用电导线与灸头连接的外置设备,通过外置设备对灸头进行供电和工作温度调控,因此,该种灸法理疗装置体积大、不易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温灸理疗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灸法理疗装置体积大、不便携带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智能温灸理疗装置,包括外壳、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外壳外侧的温灸组件、设于所述外壳内且用于调控所述温灸组件工作温度的控制模组以及电连接于所述控制模组的电源组件,所述电源组件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温灸组件电连接于所述控制模组。

进一步地,所述温灸组件包括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外壳的承载件以及设于所述承载件上且电连接于所述控制模组的远红外加热组件。

具体地,所述承载件的中部沿轴径方向向外凸伸形成安装部,所述远红外加热组件包括设于所述安装部内的加热件以及电连接于所述加热件两侧的引脚端子,各所述引脚端子穿设于所述安装部且抵顶于所述控制模组的顶针。

具体地,所述承载件呈圆盘状,所述承载件的边缘沿轴径方向凸伸形成若干卡扣于所述外壳的卡接部,各所述卡接部以所述承载件的中点为中心呈周向等间距排列。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防滑件,所述防滑件位于所述承载件上且设于所述安装部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包括上下扣合形成容纳空间的顶壳体和底壳体,所述电源组件和所述控制模组上下层叠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承载件卡扣连接于所述底壳体的外侧。

具体地,所述底壳体朝向所述承载件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放置所述承载件的凹槽,所述凹槽的底端部设有若干与各所述卡接部一一对应的卡接孔,各所述卡接部分别卡扣连接于各所述卡接孔内。

具体地,所述控制模组固定连接于所述底壳体上,所述电源组件包括分别抵顶于所述顶壳体与所述控制模组的按键支架以及设于所述按键支架内的电池,所述电池电连接于所述控制模组。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防水件,所述防水件设于所述底壳体与所述承载件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顶壳体的侧壁开设有用于实现与所述控制模组数据传输的开孔,所述开孔上设有一防尘胶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温灸理疗装置,将集成化的控制模组和电源组件设于外壳内,并由内置电源组件直接供电于温灸模组,这样,该装置的整体体积减小,无需额外的控制设备调控,方便携带,同时,利用多个智能温灸理疗装置单独作用于人体不同穴位,并通过其中的控制模组调控温灸组件的工作温度,实现各人体穴位的受热情况不同,从而达到舒经活络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温灸理疗装置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温灸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底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顶、底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请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温灸理疗装置,包括外壳1、拆卸连接于外壳1外侧的温灸组件2、设于外壳1内且用于调控温灸组件2工作温度的控制模组3以及电连接于控制模组3的电源组件4,电源组件4设于外壳1内,温灸组件2电连接于控制模组3。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温灸理疗装置,集成化的控制模组3和电源组件4设于外壳1内,并由内置电源组件4直接供电于温灸组件2,这样,该装置的整体体积减小,无需额外的控制设备调控,方便携带,同时,利用多个智能温灸理疗装置单独作用于人体不同穴位,并通过其中的控制模组3调控温灸组件2的工作温度,实现各人体穴位的受热情况不同,从而达到舒经活络的作用。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和图2,温灸组件2包括拆卸连接于外壳1的承载件21以及设于承载件21上且电连接于控制模组3的远红外加热组件22。可拆卸连接可以是卡扣连接、螺纹连接等连接方式,能够实现温灸组件2从外壳1分离即可,这里不做限定。其中,远红外加热组件22为消耗件,当出现故障无法正常工作时,可直接替换新的温灸组件2。

具体地,请参考图1和图2,在实施例中,承载件21的中部沿轴径方向向外凸伸形成安装部211,远红外加热组件22包括设于该安装部211内的加热件221以及电连接于加热件221两侧的引脚端子222,各引脚端子222穿设于承载件21的安装部211且抵顶于控制模组3的顶针。其中,控制模组3的顶针同样也穿设于外壳1与引脚端子222相抵顶接触。加热件221的材质为多层石墨烯、碳化硅以及金属氧化物中任意一种或多种,通过与控制模组3抵顶通/断的方式获得通电电流完成远红外发热。控制模组3具有高、中、低三种远红外加热输出电路,实现加热件221发热功率的变化,以达到不同人体穴位对热刺激程度不同的需求。引脚端子222为金属材质的弹片,例如,铜等。

进一步地,图中未示,与上一实施例不同,该加热件221被替换成导电硅胶,通过电连接于控制模组3,在导电硅胶层表面形成脉冲电流来刺激人体穴位,实现理疗功能

优选地,请参考图1和图2,承载件21呈圆盘状,承载件21的边缘沿轴径方向凸伸形成若干卡扣于外壳1的卡接部212,各卡接部212以承载件21的中点为中心呈周向等间距排列。具体地,卡接部212为设有卡槽的凸柱,各凸柱的卡槽开设方向一致,当各凸柱插设于外壳1内时,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承载件21完成与外壳1的卡接安装,反之,反方向旋转,承载件21则从外壳1中脱出。

具体地,请参考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一防滑件5,防滑件5位于承载件21上且设于安装部211的外侧。根据具体的需求,防滑件5的厚度可大于或等于加热件221的厚度,这样,可增加该装置与人体皮肤之间的摩擦力,提高智能温灸理疗装置在灸疗过程中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包括上下扣合的形成容纳空间的顶壳体11和底壳体12,电源组件4和控制模组3上下层叠设于容纳空间内,承载件21卡扣连接底壳体12的外侧。具体地,底壳体12朝向承载件21的一侧向内凹陷形成放置承载件21的凹槽122,凹槽122的底端部设有若干与各卡接部212一一对应的卡接孔121,各卡接部212分别卡扣连接于各卡接孔121内。具体地,卡接部212为设有卡槽的凸柱,各凸柱的卡槽开设方向一致,卡接孔121为台阶孔,当各凸柱插设于各台阶孔内时,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承载件21,将凸柱的卡槽卡合入台阶孔内,实现承载件21与底壳体12的卡接安装,反之,反向旋转,承载件21则从底壳体12中脱出。

具体地,请参考图1至图3,控制模组3固定连接于底壳体12上,电源组件4包括分别抵顶于顶壳体11与控制模组3的按键支架41以及设于按键支架41内的电池42,电池42电连接于控制模组3,在顶壳体11的顶端部设有物理按键(图中未示),通过按压物理按键实现按键支架41抵顶按压控制模组3,从而切换控制模组3的远红外加热输出信号,改变温灸组件2的工作温度。控制模组3还包括蓝牙模块(图中未示),即可通过无线输入技术,利用移动终端中的应用程序来操控控制模组3的远红外加热输出信号,解放双手,实现智能操控。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还包括一防水件6,防水件6设于底壳体12于承载件21之间。防水件6有效地将控制模组3与外界隔离,防止人体表皮的汗液或其他湿气通过底壳体12的卡扣孔进入容纳空间,对控制模组3造成腐蚀。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顶壳体11的侧壁开设有用于实现与控制模组3数据传输的开孔111,所述开孔111上设有一防尘胶塞7。控制模组3还包括心率心电模块(图中未示)。利用人体体征检测数据线的一端通过开孔111电连接于控制模组3,另一端粘贴于人体皮肤表层,实时检测到人体生理体征数据存储于心率心电模块内,在通过蓝牙模块与移动终端连接,利用移动终端中的应用程序了解人体生理体征信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