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气囊双腔冲洗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6788阅读:496来源:国知局
带气囊双腔冲洗引流管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气囊双腔冲洗引流管。



背景技术:

在临床外科常见的疾病中,需要引流冲洗的疾病很多,例如:脓肿(胸腹盆腔及关节腔脓肿)、积液积脓、胃肠道吻合口瘘等。

然而,临床应用中,很多时候都是由外科医生自己临时二次加工,制备简易的冲洗引流管;这种临时制作的冲洗引流管,引流冲洗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甚至造成严重的并发症;例如:引流管孔道阻塞,引流不畅;导管断裂脱落,异物残留在体内;引流管松动,引流液外漏,腐蚀皮肤等。为了使得引流充分,医生不得不增加置管数量,然而,这样不但浪费资源,还会增加患者的创伤。

综上,如何克服传统的冲洗引流管的上述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气囊双腔冲洗引流管,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气囊双腔冲洗引流管,包括进水管腔、出水管腔和气囊;

其中,所述进水管腔和所述出水管腔的尾端均开口设置,分别形成进水尾端和出水尾端;所述进水管腔的头端开设有多个进水孔;所述出水管腔的头端开设有多个出水孔;所述气囊包裹在所述出水管腔和所述进水管腔的外围;所述气囊上设置有充气口。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进水管腔包括进水主体;所述出水管腔包括出水主体;所述出水主体套设在所述进水主体的外围;所述进水管腔与所述出水管腔的头端固定连接,且连接处密封;所述气囊与所述出水管腔的侧壁外侧固定连接。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出水管腔包括柱状头端;多个所述出水孔均匀间隔布设在所述柱状头端的圆周侧壁上。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进水管腔的头端为球状结构件;多个所述进水孔均匀分布设置在所述球状结构件的表面上。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球状结构件的截面面积大于所述进水主体的截面面积,且小于或等于所述出水主体的截面面积。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柱状头端位于所述进水主体与所述球状结构件的交接处。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充气口处还固定设置有气囊入口控制阀,所述气囊入口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充气口的打开与关闭。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进水管腔和所述出水管腔为橡胶结构件或硅胶结构件;所述气囊为橡胶结构件或乳胶结构件。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进水主体和所述出水主体的长度均为50cm;所述进水管腔和所述出水管腔的截面均为圆形;所述进水主体的截面直径为0.6cm;所述出水主体的截面直径为1.2cm;所述进水孔和所述出水孔均为圆形通孔;所述进水孔和所述出水孔的直径均为0.4cm;所述气囊的长度为25cm;所述气囊的体积在10毫升-20毫升之间。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进水管腔的侧壁上埋设有显影线;所述显影线能够在X光或CT机的照射下显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气囊双腔冲洗引流管,分析其主要结构可知:上述带气囊双腔冲洗引流管主要由气囊、进水管腔和出水管腔组成。

分析其主要结构及其位置关系可知:进水管腔的进水尾端开口设置,头端开设有多个进水孔;相应的,出水管腔的出水尾端开口设置,头端开设有多个出水孔;气囊包裹在进水管腔和出水管腔的外围;在气囊的外壁上还设置有充气口。

很显然,进水尾端为冲洗液的进水口,头端的进水孔用于将进水管腔中的冲洗液排到人体内(脓腔或者积液等位置);冲洗液排入体内会稀释脓液或积液,同时会增加排入位置的压力,在此压力的作用下,已稀释的脓液或积液会由出水管腔的头端的出水孔进入出水管腔,因出水尾端开口设置,故进入出水管腔内的液体会由出水尾端排出,到达引流的目的。当脓痂或者由脓痂形成的活瓣结构在出水孔处形成堵塞时,进水管腔和出水管腔的功能还可以互换,即冲洗液由出水尾端开口处注入,由出水管腔的出水孔注入人体内,然后被稀释的脓液或积液由进水管腔的进水孔进入进水管腔,最后由进水尾端排出;这样,有效防止了管道阻塞的现象,保证引流的高效性。

另外,在出水管腔和进水管腔的外围设置有气囊,气囊能够将出水管腔和进水管腔包裹起来;气体能够通过气囊上的充气口充入气囊中,也能够通过充气口排出气囊。气囊的体积能够通过充入气体的量进行调节,气囊的充气体积不能太小,需达到使患者体壁与气囊之间充分接触的目的,将患者皮肤戳口密封;气囊的体积也不易太大,需有适中弹力,防止戳口撑力太大,减小患者的痛苦。如此,气囊将戳口密封既能防止脓液或瘘液由边缘戳口渗漏腐蚀皮肤,又能防止外部细菌由边缘戳口侵入人体;由于气囊使患者体壁与气囊充分接触,故而能够有效防止引流管松动的现象,也有效减少了脱落的问题。管周扩张的气囊有利于在体内引流管周围形成瘘管隧道,防止拔管后隧道很快闭合,便于二期清创处理后再置管,以及后期残夜排出。引流期间可根据引流效果,调节气囊内气压,松动引流管,作进退调节置管深度,以达到最佳引流效果。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气囊双腔冲洗引流管,引流冲洗效果更好,具有防堵塞,防渗漏,防松动,防脱落,可调节,且结构简单新颖,实用性强的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气囊双腔冲洗引流管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气囊双腔冲洗引流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进水管腔; 2-出水管腔; 3-气囊;

11-进水尾端; 12-进水主体; 13-球状结构件;

14-进水孔;

21-出水尾端; 22-出水主体; 23-出水管腔的头端;

24-出水孔;

31-充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带气囊双腔冲洗引流管,包括进水管腔1、出水管腔2和气囊3;

其中,所述进水管腔1和所述出水管腔2的尾端均开口设置,分别形成进水尾端11和出水尾端21;所述进水管腔1的头端开设有多个进水孔14;所述出水管腔2的头端开设有多个出水孔24;所述气囊3包裹在所述出水管腔2和所述进水管腔1的外围;所述气囊3上设置有充气口31。

分析其主要结构可知:上述带气囊双腔冲洗引流管主要由气囊3、进水管腔1和出水管腔2组成。

分析其主要结构及其位置关系可知:进水管腔1的进水尾端11开口设置,头端开设有多个进水孔14;相应的,出水管腔2的出水尾端21开口设置,头端开设有多个出水孔24;气囊3包裹在进水管腔1和出水管腔2的外围;在气囊3的外壁上还设置有充气口31。

很显然,进水尾端11为冲洗液的进水口,头端的进水孔14用于将进水管腔1中的冲洗液排到人体内(脓腔或者积液等位置);冲洗液排入体内会稀释脓液或积液,同时会增加排入位置的压力,在此压力的作用下,已稀释的脓液或积液会由出水管腔2的头端的出水孔24进入出水管腔2,因出水尾端21开口设置,故进入出水管腔2内的液体会由出水尾端21排出,到达引流的目的。当脓痂或者由脓痂形成的活瓣结构在出水孔24处形成堵塞时,进水管腔1和出水管腔2的功能还可以互换,即冲洗液由出水尾端21开口处注入,由出水管腔2的出水孔24注入人体内,然后被稀释的脓液或积液由进水管腔1的进水孔14进入进水管腔1,最后由进水尾端11排出;这样,有效防止了管道阻塞的现象,保证引流的高效性。

另外,在出水管腔2和进水管腔1的外围设置有气囊3,气囊3能够将出水管腔2和进水管腔1包裹起来;气体能够通过气囊3上的充气口31充入气囊3中,也能够通过充气口31排出气囊3。气囊3的体积能够通过充入气体的量进行调节,气囊3的充气体积不能太小,需达到使患者体壁与气囊3之间充分接触的目的,将患者皮肤戳口密封;气囊3的体积也不易太大,需有适中弹力,防止戳口撑力太大,减小患者的痛苦。如此,气囊3将戳口密封既能防止脓液或瘘液由边缘戳口渗漏腐蚀皮肤,又能防止外部细菌由边缘戳口侵入人体;由于气囊3使患者体壁与气囊3充分接触,故而能够有效防止引流管松动的现象,也有效减少了脱落的问题。管周扩张的气囊3有利于在体内引流管周围形成瘘管隧道,防止拔管后隧道很快闭合,便于二期清创处理后再置管,以及后期残夜排出。引流期间可根据引流效果,调节气囊3内气压,松动引流管,作进退调节置管深度,以达到最佳引流效果。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气囊双腔冲洗引流管,引流冲洗效果更好,具有防堵塞,防渗漏,防松动,防脱落,且结构简单新颖,实用性强的特点。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气囊双腔冲洗引流管的具体结构构造和具体技术原理和技术效果做一下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气囊双腔冲洗引流管的具体结构中,出水主体22套设在进水主体12的外围,且出水管腔2的头端固定连接在进水管腔1的外壁上,且两者连接处密封设置;气囊3与出水管腔2的侧壁外侧固定连接。这样,进水主体12和出水主体22之间便没有了空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脓液由进水主体12与出水主体22之间的空隙溢出,进而,避免对患者的皮肤造成腐蚀。

特别地,参见图2,出水管腔2的头端为柱状头端23,多个出水孔24均匀间隔布设在柱状头端23的圆周侧壁上,形成柱状分布;这样,更便于脓液由出水孔24进入出水管腔2,使得流动速度变快,增加了效率。同时,这种分布更便于实现进水管腔1与出水管腔2功能之间的变换。

在进水管腔1的具体结构中,进水头端11呈球状,形成球状结构件13,多个进水孔14均匀间隔分布在该球状结构件13的表面上,且呈蜂窝状;球状结构件13与脓腔的接触面积更大,由进水孔14喷出的冲洗液与脓液更容易混合,进而,稀释脓液的速度会更快,与圆柱状的多个出水孔24配合,清洗效率更高。

特别地,由于出水主体22是套设在进水主体12的外侧的,故而,出水主体22的截面面积必然大于进水主体12的截面面积,为了减小患者的创伤口的大小,进水主体12的截面面积就不能太大,而将球状结构件13的截面面积设置为大于进水主体12的截面面积且不大于出水主体22的截面面积的大小,就可以实现在增加冲洗液与患者脓液接触面积的同时,不增大患者的创伤口。

进一步地,将柱状头端23设置在进水主体12与球状结构件13的交接处。这样,使得进水孔14和出水孔24的位置较近,方便被稀释的脓液由出水孔24排出,同时,由于出水孔24也接近脓腔,故方便了进水管腔1和出水管腔2的功能互换。

在气囊3的具体结构中,为了方便向气囊3中充入气体及封闭气囊3,在气囊3的充气口31处固定设置有气囊入口控制阀(图中未示出),气囊入口控制阀能够控制充气口31的打开与关闭,封闭效果很好,且使用方便。

特别地,进水管腔1和出水管腔2均采用橡胶或硅胶制造,构成橡胶结构件或硅胶结构件;而气囊3则采用橡胶或乳胶制造,构成橡胶结构件或乳胶结构件。这些材料柔软度好,且弹性及韧性优良,用在这里非常合适。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气囊双腔冲洗管的具体结构中,进水主体12和出水主体22的长度均为50cm;进水管腔1的截面呈圆形,且进水主体12的截面直径为1.2cm,出水主体22的截面直径为0.6cm;进水孔14和出水孔24均为圆形通孔,且进水孔14与出水孔24的直径均为0.4cm;气囊3的长度为25cm,气囊3的体积在10毫升-20毫升之间;如此设置适宜大部分引流的需要。

优选的,进水主体12与出水主体22同轴,增加平衡性。

进一步地,在进水管腔1的侧壁上埋设有显影线(图中未示出),此显影线能够在X光或CT机的照射下显影,进而方便判断进水管腔1的位置是否合适,进而,使得带气囊双腔冲洗引流管起到最好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气囊双腔冲洗引流管,其克服了传统的引流管的诸多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气囊双腔冲洗引流管,流冲洗效果更好,具有防堵塞,防渗漏,防松动,防脱落,可调节且结构简单新颖,实用性强的技术优势;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带气囊双腔冲洗引流管必将会带来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