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脱位心外膜心房起搏电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8056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脱位心外膜心房起搏电极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动物的防脱位的心外膜心房起搏电极。



背景技术: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且易并发血栓给患者带来严重困扰。动物房颤模型的应用,是研究房颤发生、发展及治疗的一种主要途径。合适有效的起搏电极是制备动物房颤模型的必备条件。

而现在的起搏器多采用双导线双极起搏,电极头为环状或蝇头状等。其缺点是:1、两根导线在缝合和拆取时易互相干扰,给操作带来麻烦,长期起搏过程中,会出现由于局部发炎引起的肉芽肿穿插包裹导线,致两根导线缠绕打结而断裂的情况;2、环状电极头与心房接触欠佳,如果缝合一针在心房上时,与心房接触面较少,如果缝两针则增加了操作难度且易造成心房出血;3、由于缝合处局部炎症,或是缝合位置靠近心耳缘,易造成电极头与心室接触造成心室起搏;4、电极头与心耳缘缝合处,心房肌上时间久会导致该部分心肌坏死脱落,而导致电极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用于动物起搏的心外膜心房起搏电极,以解决电极头易脱落、与心房贴合不紧密、与心室接触等问题。

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防脱位心外膜心房起搏电极,包括由双电极线和双电极头组成的双导线,在每一电极头侧加设一垫片,所述垫片为可弯折的片体,在弯折区域内设有一通孔,电极头从该孔中穿过并贴附于该垫片弯折区域内侧。其中:

所述垫片较好为椭圆形,用可塑形材料制成。

所述垫片在弯折区域向外侧材料加厚,且弯折后的折叠缘呈弧形。

所述电极头为螺旋电极头,螺旋数量较好为3圈,螺旋电极头直径较好为2mm。

垫片弯折区域内的通孔位于垫片长度方向的三分之一处。垫片的宽度为 6mm,长度为9mm。

以上所述防脱位心外膜心房起搏电极,优化设计为两根导线中间段粘结为一体,导线前端分开形成两个前端分叉,电极头位于前端分叉包裹电极线的绝缘层之外;导线后端分开形成两个后端分叉。前端分叉长度为10cm,后端分叉长度为2cm。

采用以上设计,本实用新型主要优势为:

1、双导线中间部分粘合在一起的设计,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双电极双导线在缝合与拆取时候导线混乱的麻烦,便于手术操作;

2、采用螺旋电极头显著增加了电极头与心房的接触机会与面积,接收有效的起搏刺激;

3、电极头处加设垫片,垫片采用可塑形的弯折片体设计,折叠缘呈弧形,与心耳实际形状相近,使弯折后的垫片能很好包裹心耳,促进了电极头与心房的接触,且能有效防止缝合过紧导致的缝合部分心房组织坏死致使电极脱落的现象,而且能有效防止电极与心室接触造成的心室起搏。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心外膜心房起搏电极中导线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心外膜心房起搏电极中垫片结构示意图,其中A 幅为垫片展开状态图;B幅为A幅垫片弯折后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心外膜心房起搏电极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心外膜心房起搏电极前端缝合位置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

1、1’:导线;11、11’:电极线;12、12’:电极头;

31、31’:导线中间段;32、32’:前端分叉;33、33’:后端分叉;

2:垫片;21:弯折区域;22:(垫片)通孔;23:(垫片)折叠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和使用。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动物起搏的防脱位的心外膜心房起搏电极。参考图1,与现有的心外膜心房起搏电极相同,该心外膜心房起搏电极包括有两条导线1、1’,两条导线1、1’分别包括包裹于绝缘层外皮内的两条电极线11、 11’和位于电极线前端的两个电极头12、12’,电极线11、11’由铂-铱合金制成,用绝缘层包裹,电极线分为前端和后端,电极线后端和起搏器相连,电极线前端延伸出电极头12、12’。

本实用新型中,参见图1所示,两根导线1和1’的导线中间段31、31’粘结为一体,导线前端分开形成两个前端分叉32、32’,两根电极线11、11’分别用绝缘层包裹,两电极头12、12’分别位于前端分叉32、32’绝缘层包裹之外;导线后端也分开形成两个后端分叉33、33’,用于分别连接脉冲发生器的正负两极。本实用新型中,两个电极头12、12’为螺旋电极头。

本实用新型中,在电极头处还加设有垫片,每一电极头12、12’对应加设一垫片2、2’。以垫片2为例,如图2中A幅所示,该垫片2设计为可塑形的弯折的片体,较好为椭圆形或类似形状,采用可塑形材料制成,垫片设弯折区域21,弯折区域21材料较厚,使弯折后的垫片的折叠缘23呈弧形(参见图2 中B幅,表示垫片2在长度方向大约三分之一处折叠,折叠缘23是指垫片折叠处形成的边缘);垫片在弯折区域21内还设有一通孔22,用于将螺旋电极头 12从该孔中穿过,使螺旋状电极头能贴附于该垫片弯折区域21内侧。

由此,将两根导线1、1’在导线中间段31粘结在一起,,将两导线前端的两螺旋电极头12、12’分别从各自垫片2、2’的通孔22、22’中穿出贴附于垫片内侧,组装成本实用新型防脱位的心外膜心房起搏电极。参见图3所示。

为适应动物心脏结构,例如适应兔心耳标准,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导线前端分叉32、32’长度较好为10cm,后端分叉33、33’长度较好为2cm,导线中间段31、31’长度较好为20cm(可根据手术需要,例如将脉冲发生器埋置于腹部、背部等等,酌情加长);螺旋电极头直径较好为2mm,螺旋数量较好为3 圈;椭圆形垫片的宽度较好为6mm,长度较好为9mm,弯折区域21内的通孔22 位于垫片长度方向远端的三分之一处较佳。电极头、电极线用于传送起搏器的电刺激信号到心房,引起心房起搏,垫片与电极头一并缝在心耳缘,达到包裹心耳缘和螺旋电极的效果。当然,以上尺寸可根据不同动物进行调整。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按规范开胸找到心耳,将电极头缝合到心耳。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心外膜心房起搏电极有两种缝合方法(参见图4缝合位置):第一种,从螺旋电极头临近的垫片D处进针,随后针从靠近心室侧的心耳缘进入,穿过耳缘,再穿过电极头与本侧的垫片C处后,打第一结固定,在此结对侧再打第二结,以保证垫片通孔下三分之二位于心房与心室中间,包裹心耳。用同样方法固定另一电极。第二种,从螺旋电极临近的垫片C处进针,同时穿过电极头,随后针从外侧心耳缘进入,穿过耳缘,在垫片D处后,打第一结固定,在此结对侧再打第二结,以保证垫片通孔下三分之二位于心房与心室中间,包裹心耳,用同样方法固定另一电极。另外,螺旋电极头的平面与垫片的宽轴平行,操作时,垫片不容易偏斜。

如此,通过以上两根导线在中间段粘合而两端分叉式设计,能避免双导线在缝合与拆取时导线混乱的麻烦;螺旋电极头的设计能显著增加电极头与心房的接触机会与面积;垫片可以包裹心耳边缘,促进了电极头与心房的接触,且能有效防止缝合过紧导致的缝合部分心房组织坏死致使电极脱落的现象,而且能有效防止电极与心室接触造成的心室起搏。

本实用新型以上设计的防脱位心外膜心房起搏电极线,能很好的在动物心外膜心房起搏中应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其它与起搏器相关的电极产品中。与本实用新型设计思路相仿和技术手段类似的防脱位心外膜心房起搏电极也属于本申请公开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