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扭力限制支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65528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扭力限制支杆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支杆,尤其是一种扭力限制支杆。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国产微创通道用的支杆都是靠螺纹锁紧,如图1所示;手柄和螺杆在锁紧时如果用力过猛就会出现螺纹咬牙等卡死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扭力限制支杆,用以解决螺纹咬牙卡死等状态。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扭力限制支杆,包括收紧杆以及与收紧杆连接的导杆和第一连接杆;所述的收紧杆的一端连接有旋紧螺母;收紧杆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封块;所述的旋紧螺母与第二封块之间设置有自锁旋动块、第一封块以及固定块;所述的自锁旋动块具有空腔;所述的空腔内放置自锁弹簧;所述的自锁弹簧的一端抵于固定块的端面;另一端抵于自锁旋动块的空腔内壁;所述的自锁旋动块以及旋紧螺母两者相接触的端面均具有卡齿;旋紧螺母通过卡齿啮合带动自锁旋动块转动并挤压自锁弹簧;所述的自锁弹簧弹力达到最大值时旋紧螺母脱离自锁旋动块。

进一步的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导杆数量为两根;两根导杆的一端分别与收紧杆连接;两根导杆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球头;其中一根导杆通过球头连接第二连接杆;另一根导杆通过球头连接L型架。

再进一步的说,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导杆设置有球头的一端还具有压紧帽、第一封帽和第二封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通过自锁弹簧、自锁旋动块以及旋紧螺母的配合,使得自锁弹簧弹力达到最大值时旋紧螺母会自动脱离锁旋动块,从而达到自锁且不损坏螺纹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L型架;2、球头;3、压紧帽;4、第一封帽;5、第二封帽;6、旋紧螺母;7、自锁旋动块;8、自锁弹簧;9、固定块;10、第一封块;11、第二封块;12、收紧杆;13、第一连接杆;14、导杆;15、第二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的一种扭力限制支杆,包括收紧杆12以及与收紧杆连接的导杆14和第一连接杆13;导杆数量为两根;两根导杆的一端分别与收紧杆连接;两根导杆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球头2;其中一根导杆通过球头连接第二连接杆;另一根导杆通过球头连接L型架1。导杆设置有球头的一端还具有压紧帽3、第一封帽4和第二封帽5。

收紧杆的一端连接有旋紧螺母6;收紧杆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封块11;所述的旋紧螺母6与第二封块11之间设置有自锁旋动块7、第一封块10以及固定块9;所述的自锁旋动块具有空腔;所述的空腔内放置自锁弹簧8;所述的自锁弹簧的一端抵于固定块9的端面;另一端抵于自锁旋动块的空腔内壁;所述的自锁旋动块以及旋紧螺母两者相接触的端面均具有卡齿;旋紧螺母通过卡齿啮合带动自锁旋动块转动并挤压自锁弹簧;所述的自锁弹簧弹力达到最大值时旋紧螺母脱离自锁旋动块。

为了更好的达到自锁且不损坏螺纹的目的,旋紧螺母6与自锁旋动块7的的卡齿相对平滑,其卡齿的密度较小,间隙较大。

使用时,用力旋转旋紧螺母6使收紧杆12收紧,此时自锁旋动块7的多齿面与旋紧螺母6的多齿面贴合一起转动。当第二封块11移动到一定位置,自锁弹簧8的弹力达到最大值15N/M至25N/M时,自锁旋动块7与旋紧螺母6的相对齿面打滑,使得旋紧螺母6无法再带动自锁旋动块7一起转动,从而达到自锁且不损坏螺纹的目的,并且L型架1和第二连接杆15能紧固不动。

以上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各种举例说明不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构成限制,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说明书后可以对以前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修改或变形,而不背离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