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密闭快速加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88496阅读:482来源:国知局
全密闭快速加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的说是一种全密闭快速加药装置,适用于内部充有无菌气体的溶媒液袋及胶塞类的药剂瓶。



背景技术:

临床中,静脉滴注治疗采用了密封液袋代替原来的玻璃瓶装溶媒,目前使用的液袋均为医用塑料材质制作,当药液流出密封液袋时,在大气压作用下液袋产生形变(压扁),以避免传统玻璃瓶装溶媒输液过程中需补入气体来平衡瓶内外压力,减少了药物污染几率,实现了输液过程的全封闭。但是加药过程仍未实现密闭操作,其操作加药为:医护人员使用注射器从液袋中抽取少许溶媒(葡萄糖、生理盐水),注入玻璃材质的密闭药瓶溶解药物(溶质),拔出注射器晃动药瓶加速溶解,再将溶解后的药液抽出,注入药袋与整袋的溶媒混合,注射器针头至少需要四次穿刺药瓶/液袋的胶塞。

如果一次需要加入几瓶药剂瓶溶质(药品),采用上述加药方式则注射器针头需要多次反复刺穿药瓶及液袋的橡胶瓶塞,针头多次暴露在空气中,增加了污染的机率,加药操作时间长,难以确保针头无菌,且多次刺穿胶塞也容易造成瓶塞微粒脱落污染药液。此外,利用注射器加药晃动药剂瓶溶解药品时,需将注射器针头拔出,瓶内外的压力差导致气体由胶塞刺孔处进/出;抽取药液时为方便操作,需补充外界空气进入药剂瓶,间接导致药液污染。

对于抗生素类药物的正压药剂瓶,内部压力大于大气压,加药时瓶内压力推顶注射器活塞使溶媒注入困难,注入药液后针头稍有倾斜或在拔针时,难以避免发生药液从针孔处喷溅、逸散和滴漏,不但造成浪费,而且药物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尤其是抗肿瘤类药物逸散对医护人员的伤害非常大;特别是由于针头开孔位于端部,为保证尽量减少瓶内的残留药物,抽出药液时应将针头出液孔拔到最低(浅)位置,脱针、洒药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加药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密闭快速加药装置,用于内部充有无菌气体的溶媒液袋及胶塞类的药剂瓶的加药操作,克服了目前注射器常规加药方式导致的活塞污染、外界空气混入等问题,多瓶药物的加药一次完成,杜绝了药物浪费及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全密闭快速加药装置,适用于内部充有无菌气体的溶媒液袋及胶塞类药剂瓶的加药操作;包括输药管、一个用于连接输液袋的液袋端针头、至少一个用于连接药剂瓶的溶药针头、密封帽;所述的输药管包括一条前端导管及至少一条与前端导管连通的后端导管,前端导管自由端部装有液袋端针头,后端导管的自由端部装有溶药针头,所述的溶药针头套装有密封帽。

进一步,所述输药管的内部总容积小于1ml。

进一步,所述输药管的前端导管为软管或硬管。

进一步,所述输药管的后端导管为软管。

进一步,所述的前端导管及多条所述的后端导管通过多通路接头连通。

进一步,所述输药管的各条后端导管长度相同。

进一步,所述输药管的各条后端导管与前端导管相连接的一端集中成束布设。

进一步,所述的溶药针头及液袋端针头的液孔位于针头侧部。

进一步,所述溶药针头及液袋端针头液孔的边缘距针头根部3~6mm。

进一步,所述溶药针头及液袋端针头的针头长度为1.1~1.3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装置结构简单合理,加药操作方便快捷,适用于所有的胶塞类药瓶及液袋的加药操作;与现有的注射器加药方式相比,避免了注射器加药时针头多次刺穿瓶塞,彻底解决了注射器活塞污染、外界空气与药液混合、药液浪费及外洒、加药效率低等问题。本装置的具有以下优点:

(1)通过本装置将溶质药瓶与溶媒液袋直接连通,利用液袋内的无菌气体及药瓶内形成的气压差,在全密闭条件下进行药剂的溶解、加药;全封闭操作杜绝了药液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有效的避免了稳定性差的药物(如抗生素、抗肿瘤等药物)的氧化降低药物疗效的现象,同时也避免了外界空气中的灰尘、微生物对药液的影响;

(2)利用本装置分别将装有药剂溶质的药瓶与液袋(溶媒)同时连接,实现了的加药操作一次完成,不但大幅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而且避免了使用注射器进行多个药剂瓶加药,需多次反复穿刺胶塞操作,使注射器针头多次暴露在空气中易受污染的问题,也避免了反复推、拔注射器活塞导致的活塞污染、以及针头多次刺穿胶塞时产生的胶塞碎屑污染;

(3)无论药瓶内压力是正压或负压,药瓶与液袋连通后的内部压力相等,等压下溶质的溶解速度及效果优于注射器加药;

(4)对于内部压力较大(正压)的药瓶,连通液袋后使瓶内的压力减小,避免了注射器加药(特别是拔针时)由针孔处喷漏药液而污染环境及对护理人员的伤害;

(5)通过溶药针头开孔于侧部的结构设计,保证了药液零残余量;

(6)多个药剂瓶同时加药便于护理人员观察判断,减少了漏加或重复加药等出错的几率。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加药操作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溶质溶解操作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加药操作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为多端溶药针头的装置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溶药针头及液袋端针头的液孔位置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中:1、溶药针头, 2、输药管,2a、后端导管,2b、前端导管,3、多通路接头,4、液袋端针头,5、密封帽,6、药剂瓶,7、液袋,8、溶媒,8a、袋内剩余溶媒,8b、混合液,L、针头长度,L1、液孔的内侧边缘距针头根部距离。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内部充有无菌气体的溶媒液袋及胶塞类药剂瓶的加药操作;从图1可知,其技术方案包括输药管2、一个用于连接输液袋的液袋端针头4、一个或一个以上用于连接药剂瓶5的溶药针头1;所述的输药管2包括一条前端导管2b及与前端导管2b连通的一条或多条后端导管2a;前端导管2b自由端部装有液袋端针头4,后端导管2a的自由端部装有溶药针头1;所述的溶药针头1装有密封帽5。

所述输药管2的内部总容积小于1ml;所述输药管2的前端导管2b可采用软管或硬管,所述输药管2的后端导管2a均采用软管。

目前临床使用的液袋均为医用塑料材质制作,标准液袋内均充有一定容积的无菌气体(现有技术),且在压力作用下液袋产生形变;加药操作中可通过挤压液袋,利用液袋中的无菌气体使药剂瓶内产生压力差进行溶药、加药。

如图6所示,所述溶药针头1及所述液袋端针头4的针头长度L为1.1~1.3cm。所述的液袋端针头4及溶药针头1的液孔位于针头的侧部,液孔的内侧边缘(针头根部一侧)距针头根部距离L1为3~6mm。

本实施例中以双溶药针头1的加药装置为例,详细说明本装置的使用方法。

两条所述的后端导管2a及一条所述的前端导管2b通过三通路接头3连通;所述输药管2的各条后端导管2a长度应相同,以确保加药过程中各药剂瓶中同时注入溶媒。

使用本装置加药步骤:

(1)液袋7口部(胶塞)向上,使袋内的无菌气体位于溶媒8上方(或胶塞侧),将加药装置的液袋端针头4刺穿液袋7口部的胶塞,此时溶药针头1套装有密封帽5,可确保针头的液孔密闭,且防止针头污染;

将其中一后端导管2a反折使管路密闭,摘去该后端导管端部溶药针头1的密封帽5,将针头刺穿待加药品的药剂瓶6瓶口胶塞,此过程中其它溶药针头1有密封帽封闭,保证药剂瓶及液袋内与外界无气体对流;重复上述操作,将其它溶药针头1(依次)刺入其余的待加药剂瓶5瓶口胶塞,使液袋与各药剂瓶连通,如图2所示;

所有药剂瓶与液袋连通后,无论药剂瓶(通常为玻璃瓶)内为正压或负压,液袋内与各药剂瓶内部压力达到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待加药品中如包含有内部为负压(负压多为真空状态)的药剂瓶,加药时应预先计算并保证所有药剂瓶容积及输药管2内部容积的总和不得大于液袋7内无菌气体充气空间的75%,并务必确保液袋、药剂瓶连通过程中液袋内的气体位于口部(胶塞)一侧,否则溶药针头刺穿负压药剂瓶胶塞时,袋内溶媒会迅速流入并充满该药瓶,导致无法进行后续加药操作。

(2)双手分别持握药剂瓶及液袋,将连通后的药剂瓶及液袋翻转,使液袋7内的溶媒没过液袋口部胶塞,见图3;用力挤压液袋使袋体受压变形,袋内的溶媒流经前端导管2b及两条后端导管2a,分别同时进入两药剂瓶6(见图3中箭头方向),同时摇动药剂瓶,将瓶内的少量溶媒将药剂(溶质)溶解形成混合液7b;由于后端导管2a为软管,药物溶解过程中摇动药剂瓶5,软管具有良好的顺应性,便于折弯,使溶药针头1与药剂瓶胶塞的刺入角度不会发生变化,有效的避免了瓶内药液(混合液8b)由针孔处溢出。

上述步骤(2)操作应均匀用力挤压液袋,并随时观察药剂瓶内情况,特别是药剂瓶中包含负压瓶,须避免瓶内注入过多的溶媒。

(3)如图4,翻转药剂瓶及液袋,使药剂瓶瓶口向下,瓶内的混合液8b淹没瓶口(溶药针头),减小持握液袋手的握力;由于药剂瓶内混合液8b上方的气体压力大于液袋内压力(挤压液袋使药剂瓶内注入溶媒后压力变大),混合液8b由输药管(两条后端导管2a及前端导管2b)被压回液袋(图4中箭头为混合液流向),与袋内剩余溶媒8a混合。

(4)溶解较难溶的药剂时,可以多次循环前述步骤(1~3)操作,通过逐渐降低瓶内的药物浓度、并反复平衡液袋和药剂瓶内的压力,药物在等压下易于溶解,加快溶药速度。

(5)拔出液袋端针头4,完成加药操作,并将本装置连同药剂瓶做整体处理。拔针时可将输药管2的前端导管2b(前端导管为软管)或各后端导管2a(前端导管为硬管)反向弯折,可临时封闭管路,并将液袋端针头4内的剩余药液挤入液袋内,防止拔针过程中带出药液。

由于所述的液袋端针头4及溶药针头1的长度较短,液袋端针头4及溶药针头1的出液孔位于针头的侧部,该针头液孔的内侧边缘(针头根部一侧)距针头的根部3~6mm;针头插入后,液孔内侧边缘与胶塞内表面平齐,确保了药剂瓶内的残余药量为零。

本装置后端导管2的数量可根据实际临床需要,设置多种规格的产品,供临床中根据需要选用;如图5所示,可采用多条后端导管通过多通路接头与一条所述的前端导管连通,但应确保各条后端导管2a长度应相同,且各后端导管2a与前端导管相连接的一端集中成束布设,保证加药过程中溶媒同时注入各药剂瓶中。

考虑到多个药剂瓶同时加药时,存在较多的负压瓶或者全部为负压瓶的情况,应计算并确保待加药品中各药剂瓶与输药管2内的容积之和不得大于液袋内充气空间(或充气量)的75%。

实施例2

由图7可知,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输药管2由一条前端导管2b及一条后端导管2a直接连通,用于单个药剂瓶加药操作。

本实施例的其它技术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实用新型可实施。以上所列的情况仅为示例,本实用新型并不仅限于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其他变形、简化或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