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腔支架及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72532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管腔支架及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腔支架及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人体的主动脉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由于各种病理改变,如炎症、溃疡等会造成主动脉血管内膜或血管壁的损伤,在血流冲击力的共同作用下,容易发生动脉瘤等疾病。动脉瘤一旦破裂,大量血液将会流出血管,病人血液循环的血量不足,造成人体休克或死亡。

对于动脉瘤疾病的治疗方法,常见的分为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目前治疗方式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手术治疗(即开刀手术)为在建立体外血液循环后,将动脉瘤病变血管进行切除,再利用人造血管连接血管,实现动脉血液的正常循环的治疗方式。由于采用传统手术治疗动脉瘤疾病的方式手术风险高、对人创伤较大,故,对老年、体弱人群,将会造成很大身体创伤,且术后需要较长的时间恢复。

90年代以来,利用介入治疗方式治疗主动脉心血管疾病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管腔支架治疗主动脉瘤和动脉夹层疾病的优势日显突出。主动脉管腔支架是指与管腔大小相适应的人工管腔,使用过程如下:先将管腔支架压缩进输送装置的鞘管内;其次,在股动脉或髂动脉位置穿刺血管,利用导丝建立轨道;接着,将装载有管腔支架的输送装置经髂动脉—腹主动脉—胸主动脉—主动脉弓—升主动脉输送到病变指定位置;然后,释放管腔支架,使其展开紧贴动脉瘤管壁,管腔支架的覆膜将血流和病变部位隔绝,从而消除血流对病变部位动脉瘤壁的冲击,建立血液正常循环的通道;最后,撤出导丝和输送装置,完成对动脉瘤和动脉夹层的介入治疗。

由于主动脉血管内血液血流压力大、冲击力强,现有的管腔支架在远端设置有用于锚定管腔支架的裸支架的锚定装置,在管腔支架释放过程中,裸支架部分能够与输送装置锚定,防止血液冲击管腔支架而导致的管腔支架移位,但现有的管腔支架的除裸支架之外的部分被释放时,管腔支架除裸支架之外的部分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全部会与血管贴壁,增加了管腔支架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力,降低了再次调节管腔支架的位置的可能,从而导致支架释放位置不准确,影响介入手术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管腔支架,其在未完全释放时,除裸支架外的部分与血管壁之间仍然具有间隙,降低了管腔支架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了调整管腔支架位置的可能性,提高了管腔支架完全释放时位置的准确度,提高手术的安全有效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管腔支架,其包括覆膜支架及与所述覆膜支架一端相连的裸支架,所述管腔支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于所述覆膜支架上,且靠近所述裸支架,所述裸支架远离所述覆膜支架的端部为所述管腔支架的端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为波形结构,或者所述连接件包括多个设于所述覆膜支架靠近所述裸支架的端部上的通孔,或者所述连接件包括多个相互独立的连接环。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输送系统,其包括管腔支架及用于输送所述管腔支架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中空的外芯管、第一锚定装置及第二锚定装置,所述第一锚定装置及第二锚定装置均设于所述外芯管上,且所述第二锚定装置较所述第一锚定装置靠近所述输送装置的近端,所述输送装置输送管腔支架时,所述第一锚定装置与所述裸支架可拆卸的连接,所述第二锚定装置与所述连接件可拆卸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芯管包括相连的远端段及近端段,所述远端段的管腔与所述近端段的管腔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锚定装置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远端段外壁主体以及从所述主体向所述第一锚定装置延伸的至少两个指状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指状物包括挂接段及连接所述挂接段近端与所述主体的连接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指状物的挂接部的长度方向均基本平行于所述远端段的轴线方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远端段的外径小于所述近端段的外径,所述近端段开设有至少一个贯穿所述近端段的近端端面及远端端面的轴向通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锚定装置包括与所述连接件相连的锚定线,所述锚定线的一个端部经所述近端段上的轴向通孔与所述输送装置的近端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装置还包括穿设于所述外芯管内的内芯管, 所述内芯管上设置有抵持部,当所述外芯管相对所述内芯管向所述输送系统的远端移动时,所述第一锚定装置可与所述抵持部相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锚定装置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外芯管外壁的主体以及从所述主体向所述第一锚定装置延伸的至少两个指状物。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抵持部包括近端抵持件及与近端抵持件相连接的远端抵持件,所述近端抵持件设置有至少两个凸棱,所述远端抵持件设置有至少两个定位槽,当所述第一锚定装置与所述抵持部相抵时,一个所述凸棱与一个所述指状物的近端相对,每个所述指状物的远端均伸入所述远端抵持件的相应的所述定位槽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锚定装置包括中空的插入部和与所述插入部连接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的径向长度大于所述插入部的径向长度,所述插入部的部分侧面向所述插入部内部凹陷形成多个凹槽,每个所述凹槽中间有一个挂接件,所述抵接部包括中空的承载体及多个设于所述承载体侧面的分隔件,一个所述挂接件与一个分隔件在平行于所述第一锚定装置的纵向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共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抵持部呈筒状且近端开口,当所述第一锚定装置与所述抵持部相抵时,所述插入部插入所述抵持部中,所述抵接部的远端端面抵持所述抵持部的近端端面。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中,当管腔支架的包括裸支架、连接件、覆膜支架起始端、及覆膜支架的靠近覆膜支架起始端的部分的远端段从鞘管中露出后,管腔支架的远端段中,除裸支架、覆膜支架的起始端、连接件、及覆膜支架的靠近覆膜支架起始端的部分之外的部分均被释放,而裸支架、覆膜支架的起始端、连接件、及覆膜支架的靠近覆膜支架起始端的部分还被第一锚定装置以及锚定线束缚,从而管腔支架的裸支架、连接件、覆膜支架的起始端、及覆膜支架的靠近覆膜支架起始端的部分在未被释放前,与血管壁之间均具有间隙,不仅减小了管腔支架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力,还为在管腔支架与血管壁之间植入一个分支支架时提供了更为宽阔的路径(例如若管腔支架为胸主动脉支架时,可以通过这个更为宽阔的路径为左锁骨下动脉内植入一个一端与管腔支架的侧壁相贴合的分支支架)。此外,待管腔支架的远端段中除被第一锚定装置以及第二锚定装置锚定束缚的裸支架、连接件、覆膜支架起始端、及覆膜支架的靠近覆膜支架起始端的部分之外的部分已经被释放时,操作者可以根据覆膜支架起始端在血管中的位置来判断支架位置尤其是覆膜起始端的的位置是否放置准确,如不准确,由于覆膜支架的起始端及覆膜支架靠近起始端的位置均没有与血管壁贴合,减小了管腔支架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力,操作者可以更容易地调整覆膜支架起始端的放置位置,直至将覆膜支架起始端放置准确,提高了管腔支架放置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输送系统的管腔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输送系统的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第二锚定装置和远端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的第一锚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的抵持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的第一锚定装置与抵持部的配合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输送系统的一状态示意图,此时管腔支架收容在输送装置内;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输送系统的一状态示意图,此时管腔支架处于半释放状态;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输送系统的一状态示意图,此时管腔支架处于全释放状态;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输送系统的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输送装置的近端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输送装置的第一锚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输送系统的一状态示意图,此时管腔支架收容在输送装置内;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输送系统的一状态示意图,此时管腔支架处于全释放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在介入医学领域中,通常把输送装置靠近操作者的一端称为近端,而其远离操作者的一端称为远端;本申请中,对于具有裸支架及覆膜支架的管腔支架来讲,把裸支架远离覆膜支架的一端称为管腔支架的远端,覆膜支架远离裸支架的一端称为管腔支架的近端;本申请中,把管腔支架的靠近其远端、且包括裸支架、连接件、覆膜支架的近端及覆膜支架的靠近覆膜支架近端的部分称为管腔支架的远端段,管腔支架的除远端段外的部分称为管腔支架的近端段;本申请中,裸支架的波环指的是,波峰、及与该波峰直接相连的位于该波峰两侧的两条丝线组成的整体,也就是说,波峰及与该波峰直接相连的位于该波峰两侧的两条丝线组成的V形结构、U型结构等。

本实用新型的输送系统包括管腔支架和用于输送所述管腔支架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可以将所述管腔支架植入管腔,以形成新的体液通道,如植入血管后该管腔支架则可成为新的血流通道。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管腔支架100,包括管状的覆膜支架 110和裸支架120,管腔支架100具有自膨胀特性。

覆膜支架110包括由至少一根编织丝构成的多个波形环状物,以及覆盖在多个波形环状物上的用于固定该多个波形环状物的覆膜。覆膜的材料可以采用涤纶或e-PTFE材料。所述编织丝可以为不锈钢丝或镍钛丝,亦可以是其他生物材料编织丝。每个波形环状物可包括多个呈V型、Z型或其他形状的波形单元。

根据实际情况,裸支架120可以设计成长短两种形式。一般来讲,短裸支架包括连接于覆膜支架110的一圈或两圈的波形结构,而长裸支架包括连接于覆膜支架110的至少两圈以上的波形结构。本实施例中,裸支架120为短裸支架,具有一圈波形结构,裸支架120的每个波谷部与覆膜支架110相连。管腔支架100上还设置有连接件130,连接件130设置于裸支架120与覆膜支架110之间,且裸支架120远离覆膜支架110的端部为管腔支架100的端部。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件130也可以设置在覆膜支架 110的较覆膜支架110的起始端(即覆膜支架110靠近裸支架120的端部)更加靠近管腔支架100近端的位置上,只要保证连接件130的中心距离管腔支架100近端的距离大于连接件130的中心距离管腔支架100远端的距离即可。

连接件130的形状与裸支架120的形状大致相同,为一圈波形结构,同样具有相应的波峰部与波谷部,这里连接件130的波峰与波谷之间的垂直距离即波高小于裸支架120的波峰与波谷之间的垂直距离,且连接件130的波峰与裸支架120的波峰相对。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例中,这里的连接件130也可以采用多个挂环的形式,即在覆膜支架110的起始端上,于裸支架 120相邻两个波谷之间的位置设置至少一个独立的挂环或者在覆膜支架110 起始端的覆膜或者在覆膜支架110的靠近覆膜支架110起始端的覆膜上间隔的开设多个小孔,也可以实现与输送装置上第二锚定装置可拆卸的连接,将管腔支架100的覆膜支架110的起始端束缚,这里不对连接件130的形式做具体的限定。

裸支架120可以由激光切割而成,当然,也可以跟覆膜支架110一样编织而成。

请一并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输送装置200包括内芯管210、套在内芯管210外且可相对内芯管210轴向移动(即相对内芯管210沿输送装置200的纵向中心轴线移动)的外芯管290、套在外芯管290外且用于收容管腔支架100的鞘管230。

在输送装置200的鞘管230的远端和外芯管290之间形成一个环形腔体。输送过程中,径向压缩后的管腔支架100收容于该环形腔体内。

在本实施例中,输送装置200还包括中空的端头240,端头240位于内芯管210的远端。端头240的近端与内芯管210的远端固定为一体,且端头240的内腔与内芯管210的管腔相连通,以作为导丝通道。更具体地,端头 240的近端与内芯管210的远端熔固为一体。

外芯管290包括相连的远端段220及近端段250。远端段220的管腔与近端段250的管腔相连通优选地,本实施例中,远端段220的外径小于近端段250的外径,且远端段220与近端段250固定连接成一体。近端段250的近端与输送装置200的操作手柄(图未示)相连。近端段250在操作手柄的带动下可以相对内芯管210沿输送装置200的纵向中心轴线移动。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例中,远端段220的外径也可以等于近端段250的外径。

请一并参阅图1与图2,在本实施例中,输送装置200还包括设置在远端段210外壁上的第一锚定装置270以及设置在远端段220外壁上的第二锚定装置280,这里第二锚定装置280相比于第一锚定装置270更接近于输送装置200的近端。具体的,第二锚定装置280与第一锚定装置270之间的距离大体上等于待输送的管腔支架100上连接件130远端与裸支架120远端之间的垂直距离,这样的设置能够保证当输送装置200输送管腔支架100时,第一锚定装置270与第二锚定装置280能够分别与管腔支架100上的裸支架 120与连接件130可拆卸的连接,从而将其束缚锚定,进而管腔支架100被双重锚定,裸支架100及覆膜支架110的起始端均被束缚锚定。本实施例中,当第二锚定装置200与管腔支架100相连时,第二锚定装置280与管腔支架 100的连接处距离管腔支架100远端的垂直距离小于其距离管腔支架100近端的垂直距离,这样能够保证当管腔支架100除被第一锚定装置270以及第二锚定装置280锚定的裸支架120、连接件130、覆膜支架110起始端、及覆膜支架 110的靠近覆膜支架110起始端的部分之外的部分已经被释放时,裸支架120、连接件130、覆膜支架110起始端、及覆膜支架110的靠近覆膜支架110起始端的部分均仍然被束缚。

如此,相比于现有技术,当管腔支架100的包括裸支架120、连接件130、覆膜支架110起始端、及覆膜支架110的靠近覆膜支架110起始端的部分的远端段从鞘管230中露出时,管腔支架100的远端段中,除裸支架120、覆膜支架110的起始端、连接件130、及覆膜支架110的靠近覆膜支架110起始端的部分之外的部分均被释放,而裸支架120、覆膜支架110的起始端、连接件130、及覆膜支架110的靠近覆膜支架110起始端的部分仍被第一锚定装置270以及第二锚定装置280束缚,从而管腔支架100的裸支架120、连接件130、覆膜支架110的起始端、及覆膜支架110的靠近覆膜支架110起始端的部分在未被释放前,与血管壁之间均具有间隙,不仅减小了管腔支架100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力,还为在管腔支架110与血管壁之间植入一个分支支架时提供了更为宽阔的路径(例如若管腔支架110为胸主动脉支架时,可以通过这个更为宽阔的路径为左锁骨下动脉内植入一个一端与管腔支架110的侧壁相贴合的分支支架)。此外,待管腔支架100的远端段中除被第一锚定装置270以及第二锚定装置280 束缚的裸支架120、连接件130、覆膜支架110起始端、及覆膜支架110的靠近覆膜支架110起始端的部分之外的部分已经被释放时,操作者可以根据覆膜支架110起始端在血管中的位置来判断支架位置尤其是覆膜起始端的的位置是否放置准确,如不准确,由于覆膜支架110的起始端及覆膜支架110靠近起始端的位置均没有与血管壁贴合,减小了管腔支架100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力,操作者可以更容易地调整覆膜支架起始端的放置位置,直至将覆膜支架起始端放置准确,提高了管腔支架放置的准确性。

可以理解的是,当连接件130设置在覆膜支架110的起始端时,第二锚定装置280对管腔支架100的覆膜支架的锚定效果最好。

还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例中,远端段220与近端段250也可以活动连接,即远端段220可以相对于近端段250移动,不限于本实施例,只要在操作手柄的控制下,近段段250能够带动远端段220相对内芯管移动即可。

请一并参阅图1、图2及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锚定装置280 包括固定地套于远端段220外壁上的主体2801以及从主体2801向内芯管210 远端延伸的至少两个指状物2082,至少两个指状物2082均匀分布于主体2801 外壁一周。这里的主体2801与主体2801上的至少两个指状物2082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接,第二锚定装置280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于远端段220的外壁,本实施例中,主体2801为闭环结构,且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管腔支架100的大小灵活设置指状物2802的长度,只要能保证当输送装置200输送管腔支架100时,第二锚定装置280的每个指状物2082能够将连接件130钩住,从而对其进行束缚即可。这里的每个指状物2802均包括挂接段2804及连接挂接段2804近端与主体2801的连接段2805。将指状物 2802上基本平行于远端段220外壁的部分称为挂接段2804,将连接挂接段 2804与主体2801的部分称为连接段2805,主体2801外表面与挂接段2804 外表面通过连接段2805的外表面平滑过度,保证其不会去其他部件相刮碰。每个指状物2802与远端段220之间形成U形槽。如此,保证了当第二锚定装置280对管腔支架100进行锚定时,管腔支架100的连接件130能够挂在U 形槽内,在输送时不会与第二锚定装置280脱离,提高了锚定的稳定性。所述基本平行是指,挂接段2804平行于远端段220外壁,或者,挂接段2804 大致平行于远端段220外壁,允许挂接段2804相对于远端段220外壁有些微倾斜。

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例中,主体2801也可以为开环结构,此时,第二锚定装置280的主体虽并未环绕远端段220外壁一周,但是只要其上设有至少两个从第二锚定装置280的主体向内芯管远端延伸的指状物即可。

请一并参阅图2与图4,本实施例中,第一锚定装置270的结构与第二锚定装置280的结构类似,包括固定地套接于远端段220外壁的主体2701 以及从主体2701向内芯管210远端延伸的至少两个指状物2702。至少两个指状物2702均匀分布于主体2701外壁一周。这里的主体2701与其上的至少两个指状物2702一体成型,也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接,第一锚定装置270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于远端段220的外壁。本实施例中,主体2701为闭环结构,且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管腔支架110的大小灵活设置指状物2701的长度,只要能保证当输送装置200输送管腔支架100时,第一锚定装置270的每个指状物2702能够将所输送的管腔支架100的裸支架120钩住,从而对其进行束缚即可。相比于第二锚定装置280,第一锚定装置270的每个指状物2702的沿输送装置200的纵向中心轴线的长度大于第二锚定装置280的每个指状物2802沿输送装置200的纵向中心轴线的长度,以更好地将管腔支架100的裸支架120 及连接件130分别锚定,且不会使得连接件130出现塑性变形的现象。

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例中,主体2701也可以为开环结构,此时,第一锚定装置270的主体虽并未环绕远端段220外壁一周,但是只要其上设有至少两个从第一锚定装置270的主体向内芯管远端延伸的指状物即可。

请一并参阅图2、图4、图5及图6,本实施例中,输送装置200的内芯管210上设置有抵持部260,抵持部260位于端头240的近端。当近端段250 在操作操作手柄的控制下带动远端段220相对内芯管210朝向内芯管210的远端移动至极限位置时,第一锚定装置270与抵持部260相抵。具体的,当近端段250在操作手柄的控制下带动远端段220相对内芯管210朝向内芯管 210的远端移动时,鞘管230可以一直运动直至第一锚定装置270与抵持部 260相抵触,这里的抵持部260包括远端抵持件2601及与远端抵持件2601相连接的近端抵持件2602,这里的远端抵持件2601可以直接为输送装置200端头240的近端部分。在端头240的近端一周间隔的开设多个定位槽2603,这里定位槽2603的数量与第一锚定装置270上指状物2702的数量相同,多个定位槽2603的位置关系与第一锚定装置270的指状物2702位置关系相对应。本实施例中,多个定位槽2603在端头240近端的侧表面上均匀排布,定位槽 2603的形状与指状物2702远端形状相配合,确保当第一锚定装置270与抵持部260相抵触时,第一锚定装置270的每一个指状物2702的远端都能够进入至相应的定位槽2603内,从而使第一锚定装置270的多个指状物2702与远端抵持件2601之间光滑过度,避免了与其他部件之间的刮擦。

近端抵持件2602主体为筒状,与输送装置200端头240同轴设置,套设在内芯管210上。近端抵持件2602的远端与远端抵持件2601近端相连。近端抵持件2602的近端一周设置有至少两个凸棱2605,这里凸棱2605的数量与第一锚定装置270的指状物2702数量相同。凸棱2605朝输送装置远端延伸,当第一锚定装置270与抵持部260相抵时,近端抵持件2602能够伸入第一锚定装置270的多个指状物2702形成的容纳空间内,相应的,每个凸棱2605与指状物2702相对应,将第一锚定装置270内分成多个容纳空间。同时由于远端抵持件2601设置有多个定位槽2603,每个指状物2702的远端伸入远端抵持件2601 的每个定位槽2603中,从而将第一锚定装置270的多个指状物2702形成的容纳空间封堵,保证在输送过程中挂接在第一锚定装置270的裸支架不会与每个指状物2702脱离,当管腔支架输送到指定位置时,只需通过操作手柄控制近端段250带动远端段220相对内芯管210朝远离内芯管210的方向运动,即可将第一锚定装置270与抵持部260相分离。

由于第一锚定装置270的指状物2702将裸支架挂接,裸支架的多个波峰均收拢于多个指状物2702形成的容纳空间内,其相互挤压交织,在后撤远端段220 时,常常会发生裸支架120与远端段220同时后撤的情况,从而造成裸支架120 释放困难,本实用新型中,由于近端抵持件2602设置的多个凸棱2605,多个凸棱2605能够与第一锚定装置270的每个指状物2702相对应,使挂在指状物2702 上的裸支架120的多个波峰相隔开,裸支架120的多个波峰互不干扰,从而保证在远端段220相对内芯管10向远离内芯管210远端的方向运动时,挂在指状物2702上的裸支架120不会跟随指状物2702运动,并保持在当前位置,从而裸支架120可与指状物2702相分离,更安全的完成了裸支架120的释放。

以下结合图7、图8以及图9对本实用新型的输送系统的工作过程作进一步的阐述。

首先,将整个管腔支架100径向压缩后置入输送装置200的远端段220 和鞘管230所形成的环形腔体中(为清楚地示意内部结构,图中对鞘管230 作透明处理)。此时鞘管230的远端与端头240的近端相靠近,甚至相接触,抵持部260、内芯管210、第一锚定装置270、第二锚定装置280、及外芯管 290均为位于鞘管230内。此时,管腔支架100的裸支架120挂接在第一锚定装置270的多个指状物2702上,第一锚定装置270带着挂接在其上的裸支架120与抵持部260相抵触,多个指状物2702的远端分别容纳在远端抵持件 2601的多个定位槽2603内,近端抵持件2602的近端端面与远端段220的远端端面相抵,第一锚定装置270的多个指状物2702将裸支架120的相邻的波环相分隔。管腔支架100的连接件130挂接在第二锚定装置280的多个指状物2802上,第二锚定装置280的多个指状物2802将连接件130的相邻的波峰相分隔。管腔支架100的覆膜支架110位于远端段220的外侧,利用髂动脉切口穿刺,导入导丝(未示出)并将导丝的远端输送到病变位置,建立输送轨道。沿导丝将输送装置200以及位于其内的管腔支架100一起推送到病变位置。

在管腔支架100输送和定位过程中,由于第一锚定装置270与抵持部260 抵持,并且第一锚定装置270的多个指状物2702的远端容纳在远端抵持件 2601的定位槽2603内,能够对第一锚定装置270进行限位及固定,即第一锚定装置270与抵持部260之间能保持相对静止,并且管腔支架100的覆膜支架110起始端的连接件130被第二锚定装置280收拢限制,故管腔支架100 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可以保证其轴向和径向的约束,从而使管腔支架100在到达病变预定位置之前相对输送装置200不发生位移。

当管腔支架100到达病变位置时,向近端拉动鞘管230,鞘管230后撤并慢慢远离端头240,直至管腔支架100的包括裸支架120、连接件130、覆膜支架110起始端、及覆膜支架110的靠近覆膜支架110起始端的部分的远端段从鞘管230中露出时,管腔支架100的远端段中,除裸支架120、覆膜支架110的起始端、连接件130、及覆膜支架110的靠近覆膜支架110起始端的部分之外的部分均被释放,而裸支架120、覆膜支架110的起始端、连接件130、及覆膜支架110的靠近覆膜支架110起始端的部分仍被第一锚定装置270以及第二锚定装置280束缚,从而管腔支架100的裸支架120、连接件130、覆膜支架110的起始端、及覆膜支架110的靠近覆膜支架110起始端的部分在未被释放前,与血管壁之间均具有间隙,不仅减小了管腔支架100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力,还为在管腔支架110与血管壁之间植入一个分支支架时提供了更为宽阔的路径(例如若管腔支架110为胸主动脉支架时,可以通过这个更为宽阔的路径为左锁骨下动脉内植入一个一端与管腔支架110的侧壁相贴合的分支支架)。此外,待管腔支架100的远端段中除被第一锚定装置270以及第二锚定装置280 束缚的裸支架120、连接件130、覆膜支架110起始端、及覆膜支架110的靠近覆膜支架110起始端的部分之外的部分已经被释放时,操作者可以根据覆膜支架110起始端在血管中的位置来判断支架位置尤其是覆膜起始端的的位置是否放置准确,如不准确,由于覆膜支架110的起始端及覆膜支架110靠近起始端的位置均没有与血管壁贴合,减小了管腔支架100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力,操作者可以更容易地调整覆膜支架起始端的放置位置,直至将覆膜支架起始端放置准确,提高了管腔支架放置的准确性。

当调整覆膜起始端完成后,继续向近端拉动鞘管230,管腔支架100的与管腔支架100的远端段相连的近端段由于鞘管230的约束力消失而一步步释放。同时该过程中由于鞘管230和管腔支架100存在一定的摩擦力,因而鞘管230后撤过程中会使管腔支架100有轴向后移的倾向,但是由于输送装置200的第一锚定装置270以及第二锚定装置280限制管腔支架100后移,从而使抵持部260、第一锚定装置270、第二锚定装置280和管腔支架100 四者保持相对静止,在覆膜支架110释放的过程中,裸支架120以及覆膜支架110的起始端也始终处于收拢状态,而不会提前打开,从而降低管腔支架 100移位的风险。

为了进一步使管腔支架100完全释放,拉动远端段220相对内芯管210 朝输送装置200的近端移动,远端段220带动第一锚定装置270以及第二锚定装置280相对内芯管210向近端移动,第一锚定装置270与抵持部260相分离,指状物2702远端脱离定位槽2603,从而管腔支架100的裸支架120 与第一锚定装置270的指状物2702相分离,裸支架120的径向束缚消失,在自身的弹性作用下,裸支架120恢复至初始状态,同时,覆膜起始端的连接件130也与第二锚定装置280相分离,连接件130失去径向束缚,在自身的弹性作用下,覆膜支架110的覆膜起始端恢复至初始状态,此时管腔支架100 与输送装置200完全分离并展开贴附到管腔壁上。至此,整个管腔支架100 完成释放,释放完成后如图9所示。

请参阅图10,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输送装置200a包括内芯管210a、套在内芯管210a外且可相对内芯管210a轴向移动的包括远端段220a及近端段250a的外芯管290a、套在远端段220a外且用于收容管腔支架100a的鞘管230a。输送装置200a还包括设置在远端段210a外壁上的第一锚定装置 270a以及设置于近端段250a内的第二锚定装置280a,这里第二锚定装置 280a相比于第一锚定装置270a更接近于输送装置200a的近端。远端段220a 的外径小于近端段250a的外径。

与上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锚定装置270a采用柔性件即锚定线对管腔支架100a的覆膜起始端进行锚定束缚,具体的,参阅图11,近端段250a采用圆柱形管体结构,在其管体的轴向方向上,对称的开设两个轴向通孔2501a,轴向通孔2501a轴向贯穿整个近端段250a,即每个轴向通孔2501a均贯穿近端段250a的近端端面及远端端面。锚定线的端点可以穿过轴向通孔2501a到达输送装置200a的近端,这里轴向通孔2501a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锚定线的粗细来确定,轴向通孔2501a的尺寸要保证锚定线顺畅的通过轴向通孔2501a,这里的锚定线可以是一段拉线,拉线由具有高强度及高韧性的丝线组成,能够保证在拉拽的过程中,锚定线具有良好的韧性及强度。在管腔支架100a进行装配时,先将锚定线的一端经轴向通孔2501a到达管腔支架100a的近端,再将端从管腔支架100a的近端经管腔支架100a的管腔到达管腔支架100a的连接件130处,再将该端与连接件130相连,然后将该端依次经管腔支架100a的管腔及近端段250a的另一个轴向通孔2501a到达输送装置200a的近端,最后锚定线的两个线端固定在输送装置200a的操作手柄。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例中,锚定线的端部穿过的轴向通孔2501a 的个数也可以为一个,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两个,只要锚定线可以与连接件相连,且锚定线的一端可以与输送装置的近端可拆卸相连,锚定线的另一端固定于输送装置即可。

本实施例中,抵持部260a为两端开口的圆筒结构,其侧表面为圆柱面,抵持部260a的一端与端头240a的近端固定连接且两者光滑过渡,这样可以避免抵持部260a与别的部件之间的刮擦;抵持部260a的另一端为开口端,用于在管腔支架100a装入输送装置时,收容管腔支架100a的裸支架120a。

请一并参阅图10、图12,第一锚定装置270a包括中空的插入部271a和与插入部271a连接的抵接部272a。抵接部272a的径向长度大于插入部271a的径向长度。

插入部271a为中空柱状结构,其部分侧面向内部凹陷形成多个凹槽2712a。每个凹槽2712a均贯穿插入部271a的近端端面,且未贯穿插入部271a的远端端面。每个凹槽2712a内均设置一个不凸出插入部271a的侧面的挂接件2711a。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例中,挂接件2711a可以凸出插入部271a的侧面,只要不影响插入部271a进入抵持部260a内即可。

抵接部272a包括中空的承载体2723a及设置于承载体2723a上的多个分隔件2721a。多个分隔件2721a的个数为挂接件2711a的个数的两倍,且一个挂接件2711a与一个分隔件2721a在平行于第一锚定装置270a的纵向中心轴线的方向上共线,每两个相邻的凹槽2712a之间还有一个分隔件2721a。

多个分隔件2721a构成的整体从远端至近端的径向长度逐渐减小,也就是说,抵接部272a的远端径向长度为抵接部272a的最大径向长度都大。本实施例中,抵接部272a的最大径向长度与设置于端头240a近端的抵持部260a的外径相等,目的在于,保证当第一锚定装置270a与抵持部260a相抵接时,插入部271a插入至抵持部260a中,同时抵持部260a的近端端面能够与抵接部272a 的远端端面相抵触,对第一锚定装置270a起到限位的作用,同时由于抵接部272a 的最大径向长度与抵持部260a的外径相等,因此可以保证当插入部271a插入抵持部后,每个分隔件2721a的外表面与抵持部260a的外表面平滑过度,避免了第一锚定装置270a在撤出体外的过程中抵接部272a剐蹭管腔支架100a,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在管腔支架100a与输送装置200a装配时,管腔支架100a的裸支架120a 的每个波峰均连接在插入部271a的挂接件2711a上。具体地,裸支架120a 的每个波峰均容纳在一个凹槽2712a内,且每个波峰均挂于相应的挂接件 2711a的远端,每个波峰的两条丝线被相应的挂接件2711a隔开。插入部271a 大致呈中空的圆柱形结构,当插入部271a插入至抵持部260a中时,容纳在凹槽2712a内的裸支架120a一同插入抵持部260a中,这里插入部271a外径略小于抵持部260a的内径,即插入部271a可以与抵持部260a间隙配合,以使插入部271a可以顺利地插入抵持部260a中。第一锚定装置270a的插入部 271a插入抵持部260a时,凹槽2712a和抵持部260a共同对裸支架120a径向约束的作用,从而使裸支架120a保持在收拢状态。同时相邻两个凹槽2712a 之间的分隔件2721a将裸支架120a相邻的波环隔开,防止相邻的波环相互干扰。

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例中,与挂接件2711a共线的分隔件2721a可以省略不要,只要每个波峰可以挂于相应的挂接件2711a的远端即可。还可以理解的是,其他实施例中,每两个相邻的凹槽2712a之间的分隔件2721a也可以省略不要。

以下结合图13以及图14对本实用新型的输送系统的工作过程作进一步的阐述。

首先,将整个管腔支架100a径向压缩后置入输送装置200a的外芯管290a和鞘管230a所形成的环形腔体中,如图13所示(为清楚地示意内部结构,图中对鞘管230a作透明处理)。此时鞘管230a的远端与端头240a的近端相靠近,甚至相接触,抵持部260a、内芯管210a、第一锚定装置270a、第二锚定装置280a、及外芯管290a均位于鞘管230a内。

将锚定线的一端经轴向通孔2501a到达管腔支架100a的近端,再将该端从管腔支架100a的近端经管腔支架100a的管腔到达管腔支架100a的连接件 130处,再将该端与连接件130相连,然后将该端依次经管腔支架100a的管腔及近端段250a的另一个轴向通孔2501a到达输送装置200a的近端,最后锚定线的两个线端固定在输送装置200a的操作手柄上。

在管腔支架100a与输送装置200a装配时,将管腔支架100a的裸支架 120a的每个波峰连接在插入部271a的挂接件2711a上,每个波峰两侧的两条丝线均容纳在凹槽2712a内,且相邻两个凹槽2712a中的管腔支架100a 的丝线均被相应的两个相邻的凹槽2712a之间的分隔件2721a分隔开来。通过输送装置200a近端的操作手柄(图未示)控制近端段250a带动内芯管210a 与外芯管290a的相对移动,使第一锚定装置270a的插入部271a插入至抵持部260a中,从而完成对裸支架120a的束缚。

管腔支架100a的覆膜支架110a位于远端段220a的外侧,利用髂动脉切口穿刺,导入导丝(未示出)并将导丝的远端输送到病变位置,建立输送轨道。沿导丝将输送装置200a以及位于其内的管腔支架100a一起推送到病变位置。

在管腔支架100a输送和定位过程中,由于第一锚定装置270a与抵持部 260a抵持,即第一锚定装置270a与抵持部260a之间能保持相对静止,并且管腔支架100a的覆膜起始端的连接件130被锚定线收拢固定,故管腔支架 100a在两者共同作用下可以保证其轴向和径向的约束,从而使管腔支架100a 在到达病变预定位置之前相对输送装置200a不发生位移。

当管腔支架100a到达病变位置时,向近端拉动鞘管230a,鞘管230a后撤并慢慢远离端头240a,直至管腔支架100a的包括裸支架120a、连接件130a、覆膜支架110a起始端、及覆膜支架110a的靠近覆膜支架110a起始端的部分的远端段从鞘管230a中露出后,管腔支架100a的远端段中,除裸支架120a、覆膜支架110a的起始端、连接件130a、及覆膜支架110a的靠近覆膜支架110a 起始端的部分之外的部分均被释放,而裸支架120a、覆膜支架110a的起始端、连接件130a、及覆膜支架110a的靠近覆膜支架110a起始端的部分还被第一锚定装置270a以及锚定线束缚,从而管腔支架100a的裸支架120a、连接件130a、覆膜支架110a的起始端、及覆膜支架110a的靠近覆膜支架110a起始端的部分在未被释放前,与血管壁之间均具有间隙,不仅减小了管腔支架100a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力,还为在管腔支架110a与血管壁之间植入一个分支支架时提供了更为宽阔的路径(例如若管腔支架110a为胸主动脉支架时,可以通过这个更为宽阔的路径为左锁骨下动脉内植入一个一端与管腔支架110a的侧壁相贴合的分支支架)。此外,待管腔支架100a的远端段中除被第一锚定装置270a以及锚定线锚定束缚的裸支架120a、连接件130a、覆膜支架110a起始端、及覆膜支架110a的靠近覆膜支架110a起始端的部分之外的部分已经被释放时,操作者可以根据覆膜支架110a起始端在血管中的位置来判断支架位置尤其是覆膜起始端的的位置是否放置准确,如不准确,由于覆膜支架110a的起始端及覆膜支架110a靠近起始端的位置均没有与血管壁贴合,减小了管腔支架 100a与血管壁之间的摩擦力,操作者可以更容易地调整覆膜支架起始端的放置位置,直至将覆膜支架起始端放置准确,提高了管腔支架放置的准确性。

为了进一步使管腔支架100a完全释放,推动内芯管210a相对鞘管230a 向输送装置200a的远端移动,内芯管210a带动抵持部260a向远端移动,第一锚定装置270a与抵持部260a相分离,插入部271a从抵持部260a内抽出,从而管腔支架100a的裸支架120a与第一锚定装置270a相分离,裸支架120a 的径向束缚消失,在自身的弹性作用下,裸支架120a恢复至初始状态。然后,在手柄端将锚定线的一端与手柄相分离,并移动手柄,以带动锚定线的另一端朝远离输送装置200a远端的方向移动,从而将锚定线从连接件130 移除。如此,连接件130失去径向束缚,连接件130、覆膜支架110a起始端、及覆膜支架110a的靠近覆膜支架110a起始端的部分在自身的弹性作用下,均恢复至自然状态,此时管腔支架100a与输送装置200a完全分离并展开贴附到管腔壁上。至此,整个管腔支架100a完成释放,释放完成后如图14所示。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锚定装置及第二锚定装置的结构均可以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包括采用柔性件,例如锚定线;或者刚性件,例如在远端段上设置锚定机构,只要能够实现将管腔支架锚定的方式均可以作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这里不在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