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发明属于中草药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降低血糖浓度的中草药复方组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对糖尿病作出了如下定义: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缺乏或相对缺乏所致的一种慢性内分秘代谢性疾病,以糖代谢紊乱为突出表现,未治疗状态下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并伴有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异常。糖尿病也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该病的记载,早在《黄帝内经》中对糖尿病已有详细的记载,对糖尿病病因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都做出了论述,到汉代在《金匮要略》中把糖尿病作为一个独立疾病来对待,唐代《外台秘要》中最先记载了糖尿病尿甜的表现。而西方国家直到1672年才有土耳其人areteus较系统的描述了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他发现了糖尿病患者“尿甜如蜜”,并详细记载了糖尿病患者从开始发病到病情恶化,直至昏迷死亡的临床过程。尽管欧州人直到17世纪才认识了糖尿病的特点,但在19世纪他们最早证明尿中排泄的是葡萄糖,从而最早揭示了糖尿病与葡萄糖代谢间的关系。糖尿病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即“三多一少”,并有疲乏无力、尿有甜味等表现,严重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甚至昏迷,常易并发心脑血管、神经、肾、眼、急性感染等病变,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在糖尿病领域不但其患病率明显增加,而且糖尿病的临床面貌在变化,概念在变迁。变化的原因中,一方面是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群处于物质供应丰富、体力活动减少致脂肪积聚等有利于糖尿病发生及发展的环境因素中;另一方面是由于对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及其涉及临床诊疗、普查的普及、代谢监控的完善、治疗药物的研发及应用、患者及公众对糖尿病认识的增长及综合早期防治措施的实行等对抗糖尿病发生及发展的因素的采用。据统计,全球糖尿病发病人数共3.82亿,中国占到全球的四分之一,共9800万。其次是印度6500万,美国2400万。然而我国单个病人的年度治疗费用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美国平均每个糖尿病人花费7000美元,德国在4000美元左右,中国却不到1000美元,甚至低于巴西和俄国。由此看来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达到理想的诊疗环境还需要一定的时间。2012年全球糖尿病市场规模突破400亿美元,达424亿美元,增长率8.2%,在全球药品市场中排第四位。糖尿病药物市场规模2005-2011年复合增长率达12.98%,糖尿病市场已经成为全球药物市场的必争之地。那么,我国糖尿病市场现状和前景如何呢?我国糖尿病用药市场在2007年实现爆炸性增长,从2006年市场规模61.95亿元,直接冲刺到74.95亿元的规模,增幅达到20.98%,之后又放缓脚步,2005年-2011年复合增长率为15.75%。2012年受吡格列酮、罗格列酮使用有限的影响,我国糖尿病用药的临床销售有所放缓,市场规模150.6亿元。2013年略有回增,但增幅不大,市场规模173.77亿元。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全世界约有1.5亿糖尿病患者80%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i型)。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2015年,患糖尿病的人数将比现在翻一番,而且患者主要集中在印度和中国等亚洲国家。我国目前糖尿病人数已超过4000万。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了5倍,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05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糖尿病患者绝对人数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国。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成为严重危害社会和家庭的一种流行性非传染病。积极开展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已成为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即消渴病)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可知,具有降低血糖作用的中药,有60种以上,如麻黄、苍耳子、牛蒡子、桑叶、葛根、知母、天花粉、夏枯草、黄连、生地、五味子、三七、首乌、菟丝子等。但是,作为药食同源成品以及有防治糖尿病的中成药,市面上虽有,但众说纷纭,各有所长。由于糖尿病的发病和治疗存在年龄、性别和遗传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故对不同类型的糖尿病的针对性治疗和配合性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众多复方糖尿病药品多属于经验性配方或稍作改进的复方药。这些降糖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而2型糖尿病是进展性疾病,多数患者在用单一的口服降糖药治疗一段时间后,都可能出现疗效的下降,因此常用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口服降糖药物进行联合治疗。传统复方制剂不良反应较多,依从性差,也缺乏心脑血管方面的临床证据,不宜用于高血压等心血管病人应用,尤其是老年患者。而该复方制剂是药食同源性制剂,可作食用。并有相对的医学实验证据支持,较少的药物相互作用,亦无较大的不良反应。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更宜为临床所接受。对单药治疗不满意者和需要长期联合用药的患者,选用该药食同源制剂是上佳选择。技术实现要素: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降低血糖浓度的中草药复方组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降低血糖浓度的中草药复方组剂,所述降低血糖浓度的中草药复方组剂由淮山药3g、黄连3g、黄芪3g、天花粉3g、党参1g、知母3g、茯苓3g、菟丝子1g、何首乌3g和五味子1g组成。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的降低血糖浓度的中草药复方组剂的制备方法,所述降低血糖浓度的中草药复方组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把中药按照比例称量、粉碎,加入到中药提取罐中,加入蒸馏水,微波萃取,过滤;步骤二,滤渣中加入蒸馏水,重复微波萃取,过滤后合并滤液,浓缩得到降糖中药混合提取物。进一步,所述步骤一中加入10倍量的蒸馏水,微波萃取6次,每次3min,过滤。进一步,所述步骤二中滤渣中再加入8倍量蒸馏水,重复微波萃取6次,每次3min。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所述降低血糖浓度的中草药复方组剂制备的片剂,所述片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一,把中药按照比例称量、粉碎,加入到中药提取罐中,加入10倍量的蒸馏水,微波萃取6次,每次3min,过滤;步骤二,滤渣中再加入8倍量蒸馏水,重复微波萃取6次,每次3min,过滤后合并滤液,浓缩得到降糖中药混合提取物,提取物干燥、制成片剂。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所述降低血糖浓度的中草药复方组剂制备的胶囊制剂,所述胶囊制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一,把中药按照比例称量、粉碎,加入到中药提取罐中,加入10倍量的蒸馏水,微波萃取6次,每次3min,过滤;步骤二,滤渣中再加入8倍量蒸馏水,重复微波萃取6次,每次3min,过滤后合并滤液,浓缩得到降糖中药混合提取物,提取物干燥、制成胶囊制剂。本发明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在恢复糖尿病小鼠体重增长速度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在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方面具有维持血糖值不升高到一定幅度范围降低血糖的作用,在降低糖尿病小鼠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方面具有较显著作用,使用该药后患病小鼠“三多一少”和毛色差、活动量少等一系列物理症状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证明中药复方配方药对实验型动物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为复方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参考。本发明专利是采用古代民间具有将谈固作用的中药经过筛选、病例得到的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制剂。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降低血糖浓度的中草药复方组剂的制备方法流程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实验小鼠体重增长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实验小鼠血糖降低值示意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实验小鼠甘油三脂值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实验小鼠总胆固醇值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应用原理作详细的描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降低血糖浓度的中草药复方组剂由淮山药3g、黄连3g、黄芪(炒)3g、天花粉3g、党参1g、知母3g、茯苓3g、菟丝子1g、何首乌3g和组成五味子1g。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降低血糖浓度的中草药复方组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1:把中药按照比例称量、粉碎,加入到中药提取罐中,加入10倍量的蒸馏水,微波萃取6次,每次3min,过滤;s102:滤渣中再加入8倍量蒸馏水,重复微波萃取6次,每次3min,过滤后合并滤液,浓缩得到降糖中药混合提取物。提取物干燥、制成片剂或胶囊制剂。下面结合实验对本发明的应用效果作详细的描述。实施例一:降糖制剂的选择与配伍根据古人验方,将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成分,参照正交设计的方法,进行优选配方正交试验设计以淮山药;黄连;黄芪(炒);天花粉;干地黄;党参;知母;茯苓;菟丝子;何首乌;五味子等药材;设计一个10因素5水平l18(310)的正交试验,以降糖量为指标,筛选出最佳配方。因素水平设计见下表。(水平为不同量的配方)表1配方中草药成分的因子水平表(单位为g)实施例二:降糖制剂及其制备把配伍好的中药按照比例称量、粉碎,加入到中药提取罐中,加入10倍量的蒸馏水,微波萃取6次,每次3min,过滤,滤渣中再加入8倍量蒸馏水,重复微波萃取6次,每次3min,过滤后合并滤液,浓缩得到降糖中药混合提取物。该提取物干燥、制成片剂或胶囊制剂,然后进行动物模型降糖实验研究。实施例三糖尿病动物模型的治疗选取体重在27g到28g克之间的健康小鼠,禁食24h后,于腹腔左下方注射糖尿病致病药0.5ml。72小时后,小鼠禁食12小时(不禁水),剪尾取血约0.5ml测空腹血糖,血糖值由本校医院代为检测。凡空腹血糖≥12.000mmol/l的小鼠纳入糖尿病模型组。小鼠体重百分比计算,每只小鼠注射量为200mg/kg的四氧嘧啶,溶于0.5ml生理盐水中制成针剂。按每次实验致病小鼠总数配制适当量针剂,现制现用。设糖尿病治疗组共25只小鼠每天分别用配方a的25个组方按2g/kg·d给药灌药治疗,设正常组小鼠和致病不治疗组小鼠各三只每天喂以相同体积的自来水,又设正常小鼠高浓度a药剂的药剂毒性实验(10g/kg·d),即对健康小鼠喂以超出正常用药水平的高浓度配方。连续进行一周。经治疗的小鼠与正常小鼠组及患糖尿病不治疗小鼠组进行对照,以降血糖性能为标准筛选最佳配方,并观察高浓度配方对小鼠健康状况有无负面影响。评价标准:与最佳配方的筛选实验同期进行,对一周后正常组、致病不治疗组、复方治疗组、毒性测试组小鼠的毛色、皮肤、活动状况、反应快慢、有无异常行为、食量、饮水量、尿量等方面进行观察,试验该复方对糖尿病小鼠活性表现有无改善作用,并测试使用超出正常水平的高浓度配方对小鼠有无毒害或副作用。1、食量改善评价方法:食量增大乃糖尿病“三多一少(食量增大,饮水量增大,尿量增大,体重减少)”典型症状其中之一,本次实验拟设计一周后体重相近的正常小鼠,患病不治疗小鼠,复方治疗小鼠,毒性测试小鼠各三只,空腹12小时后给予相同大小和数量的饲料十颗,12小时后观察四组小鼠所剩饲料情况,剩饲料越少表明食量越大。以正常组小鼠为正标准,致病不治疗组小鼠为负标准,观察患病小鼠服用本实验研究复方后多食情况有无改善及高浓度复方对正常小鼠食量有无影响。饮水量增大亦为“三多一少”症状之一,拟设计与评价食量改善实验相同的四组小鼠,每组小鼠数增加为六只用自来水注满塑料饮水罐作为各组的饮用水,12小时后取出饮水罐观察,水位线较低的实验组视为饮水量较大。以正常组小鼠为正标准,致病不治疗组小鼠为负标准,观察患病小鼠服用本实验研究复方后多饮情况有无改善及高浓度复方对正常小鼠饮水量有无影响。尿量增大亦为“三多一少”症状之一,拟设计与评价食量改善实验相同的四组小鼠,每组小鼠数增加为六只,每组养鼠箱更换干燥清洁的新垫料,放置各组小鼠培养24小时后观察垫料湿润情况,垫料湿润程度越高视为尿量越大。以正常组小鼠为正标准,致病不治疗组小鼠为负标准,观察患病小鼠服用本实验研究复方后多尿情况有无改善及高浓度复方对正常小鼠尿量有无影响。关于“三多一少”症状之一的体重状况方面的观察将在下面最佳配方治疗糖尿病小鼠效果的指标测定试验中再作讨论。2、最佳配方治疗糖尿病小鼠效果的指标测定从25组正交试验中得出最佳配方后,以不同浓度的最佳药方对糖尿病小鼠进行灌药治疗(3只1g/kg·d,3只3g/kg·d,3只5g/kg·d)。建模方法仍以四氧嘧啶按照上文介绍的方法建立。另外继续喂养患病不治疗组和正常组小鼠各3只,每天喂以与治疗组小鼠使用药物相同体积的自来水。进行实验的小鼠均先测定体重,建模筛选时测定其血糖浓度,治疗一周后对各组小鼠进行体重、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的测定。采集血液样本的办法为乙醚麻醉小鼠后断头采血,血样送往医院。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仍由本校医院代为检测。3、数据显著性差异分析方法数据显著性差异显示两组数据差异有无显著意义,即两组数据之间差异的可信程度,一般以p值表示。p<0.05或p<0.01,可以理解为由样本差异推断总体差异的把握性达95%或99%以上,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可以理解为这种把握性在95%以下,两组数据差异没有显著意义。如p<0.001,表示数据差异十分显著,符合统计学意义的精确分析。本发明所计算p值均为通过t检验计算所得p值。4、动物降糖治疗后的效果及评价:治疗后一周后观察,正常组小鼠毛色洁白,光滑,躯干毛顺滑,完整覆盖皮肤,无暴露皮肤的毛发疏松情况,活泼好动,常于笼里攀爬,窜动,反应快,难以捕捉,未见异常行为。致病不治疗组小鼠毛色灰白,躯干毛粗糙,疏松,粉红色皮肤隐约可见,身体较正常组不整洁,眼神呆滞,活动减少,嗜睡,反应慢,较易捕捉,有经常互相靠拢不活动的异常行为。复方治疗组小鼠毛较整洁,毛色为光滑洁白到有所改善,活动有所增多,但仍较正常组少,反应仍较慢,较易捕捉,互相靠拢现象的出现频率有所减少。由此得出结论为,患病小鼠服用本实验研究复方后表观有所改善。食量观察结果及评价:按照所设计的评价实验观察,结果为正常组小鼠剩下饲料最多,治疗组次之,致病不治疗组只剩下少量。可见食量为致病不治疗小鼠>治疗组小鼠>正常组小鼠,得出结论为患病小鼠服用本实验研究复方后多食情况有所改善。饮水量观察结果及评价:按照所设计的评价实验观察,结果为正常组小鼠饮水罐水位最高,治疗组饮水罐水位较正常组低,致病不治疗组饮水罐水位最低。可见饮水量为致病不治疗组>治疗组>正常组,得出结论为患病小鼠服用本实验研究复方后多饮情况有所改善。尿量观察结果及评价:按照所设计的评价实验观察,结果为正常组小鼠垫料湿润不明显,治疗组小鼠垫料右侧湿润较明显,致病不治疗组小鼠全垫料湿润明显。可见尿量为致病不治疗组>治疗组>正常组,得出结论为患病小鼠服用本实验研究复方后多尿情况有所改善。总体来说,该复方药对改善糖尿病小鼠活性表现有一定作用。毒性测试组小鼠观察结果及评价:该组正常小鼠使用高浓度复方后,毛发,皮肤,活动量,反应快慢,食量,饮水量,尿量等基本与正常组小鼠无异;给药期间及以后为期三周的观察期内无小鼠死亡或异常现象,得出结论为高浓度复方配方对正常小鼠活性表现无明显影响,说明该复方中药对动物没有毒性。4.1、最佳配方筛选结果治疗周期完结后,取三个实验组小鼠共31只,空腹处理12小时后断尾采血约0.5ml,血样送到本校医院检测分析其血糖含量,结果如下:表2复方治疗的小鼠血糖变化(单位:mmol/l)复方药的研究方法是,设计25组不同单药含量比例的患糖尿病小鼠给药试验,得到其最佳配方为:党参4g;枸杞子5g;淮山药4g;茯苓3.5g;菟丝子1g;何首乌3g;五味子2.5g;天花粉4g,干地黄2.5g。治疗前与治疗后血糖含量相比,p<0.001,证明该复方药物在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方面确有效果且效果显著。表3正常组,模型组,毒性测试组血糖情况(单位:mmol/l)正常组(3)模型组(3)正常小鼠高浓a药组(3)原血糖含量4.67214.2064.436一周后血糖含量4.84317.8424.212前后差值-0.171-3.6360.224(注:每组均设三只小鼠,表格中数值为每组三只小鼠的平均值)从表2、表3可见,该复方药在治疗小鼠糖尿病的降血糖方面有维持血糖浓度不升高到小幅度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其中降血糖性能最高的最佳配方为第24组(党参4g;枸杞子5g;淮山药4g;茯苓3.5g;菟丝子1g;何首乌3g;五味子2.5g;天花粉4g,干地黄2.5g。)。高浓度配方药对正常小鼠血糖值无明显作用,前面的活性表现观察结果显示与正常小鼠无大差异,观察期三周内无死亡或异常状况出现,得出结论为该药物对小鼠基本无毒害或副作用。4.2、动物糖尿病治疗标准和评价对实验小鼠治疗一周前后体重,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进行测定,得到的所有数据见下表6。数据显示,使用最佳配方a治疗的所有浓度组小鼠较之于致病不治疗组小鼠,体重平均增长值和血糖平均降低值均有所提高,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平均值均有所降低,见表4。表4复方药实验小鼠体重,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的测定数据(注:体重数据单位为g,各项血液指标单位为mmol/l)表5用药实验小鼠体重,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一周前后对照(注:体重数据单位为g,各项血液指标单位为mmol/l,表格中数值为每组三只小鼠各项目的平均值)4.3、综合数据分析(1)、体重数据p值分析:给药组一周前体重与一周后体重相比,p<0.05,证明该药物对糖尿病小鼠体重增长恢复确有作用。1g/kg给药组一周前后体重增值与正常组相比,p<0.001,与致病不治疗组相比,p>0.05,证明1g/kg浓度配方在恢复糖尿病小鼠体重增长方面效果不够显著。3g/kg给药组一周前后体重增值与正常值相比p<0.001,与治病不治疗组相比,p<0.05,证明3g/kg浓度配方在恢复糖尿病小鼠体重增长方面效果符合显著性要求。5g/kg给药组一周前后体重增值与正常组相比,p<0.001,与致病不治疗组相比,p<0.05,证明5g/kg浓度配方在恢复糖尿病小鼠体重增长方面效果符合显著性要求。体重增长速度恢复程度分析:图2显示,该复方药在恢复糖尿病小鼠体重增长速度方面存在效果,恢复速度随用药浓度增大的增长较缓慢,离正常小鼠体重增长速度还有一定差距,但随用药浓度升高其体重增长速度稳定提高,数据p值分析结果亦显示随浓度升高其作用效果越明显,加之本次实验治疗周期设计较短,提示该复方药在恢复糖尿病小鼠体重增长速度方面作用随用药浓度增高和治疗周期加长会得到更好的体现。该两组复方药在恢复糖尿病小鼠体重增长速度方面具有一定作用。(2)、血糖数据p值分析:给药组一周前血糖与一周后血糖相比,p<0.05;证明该药物对糖尿病小鼠血糖降低确有作用。1g/kg给药组一周前后血糖降低值与正常组相比,p>0.05,与致病不治疗组相比,p<0.05,证明1g/kg浓度配方在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方面效果不够显著。3g/kg给药组一周前后血糖降低值与正常组相比,p<0.05,与致病不治疗组相比,p<0.01,证明3g/kg浓度配方在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方面效果符合显著性要求。5g/kg给药组一周前后血糖降低值与正常组相比,p<0.01,与致病不治疗组相比,p<0.01,证明5g/kg浓度配方在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方面效果显著。血糖降低程度分析:图3显示,该复方药在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浓度方面存在效果,血糖降低效果随用药浓度增高的增长速度于3g/kg处达到最高。本次实验用药最大浓度治疗组小鼠血糖值与正常小鼠相比较仍然偏高(12.037:5.057,见表6),但与患病不治疗组小鼠比较降血糖作用仍较明显(血糖治疗前后降低值比值为-3.62:3.47,绝对值相差7.09),血糖数据p值分析结果也很好的支持了这一结论,显著性随用药浓度升高持续增长,结合该药随浓度增长达到效果增长最大值的速度较快的特点,预期该药在加长治疗周期后在以低剂量达到最佳效果方面的特点能得到更好的体现。该两组复方药在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方面具有维持血糖值不升高到一定幅度范围降低血糖的作用,跟前面最佳配方筛选试验的分析结果一致。(3)、甘油三酯数据p值分析:1g/kg给药组甘油三酯值与正常组相比,p<0.05,与致病不治疗组相比,p>0.05,证明1g/kg浓度配方在降低糖尿病小鼠甘油三酯方面效果不够显著。3g/kg给药组甘油三酯值与正常组相比,p<0.01,与致病不治疗组相比,p<0.05,证明3g/kg浓度配方在降低糖尿病小鼠甘油三酯方面效果符合显著性要求。5g/kg给药组甘油三酯值与正常组相比,p<0.001,与致病不治疗组相比,p<0.001,证明5g/kg浓度配方在降低糖尿病小鼠甘油三酯方面效果十分显著。甘油三酯降低程度分析:图4显示,该复方药在降低糖尿病小鼠甘油三酯浓度方面效果显著,降低效果随用药浓度的增高持续、快速、稳定提高,且当用药浓度达到本次实验最高值后仍有明显效果增长趋势,其p值分析结果显示作用效果显著性随用药浓度增高持续上升,且于5g/kg浓度处达到p<0.001,具有相当可观的显著性,本次实验最大用药浓度治疗组小鼠甘油三酯值已接近正常小鼠(1.147:1.583,见表7),展望该药在加大用药浓度和加长治疗周期后,在降低糖尿病小鼠甘油三酯浓度方面能达到完全治疗恢复正常的作用。该两组复方药在降低糖尿病小鼠甘油三酯方面具有显著效果。(4)、总胆固醇数据p值分析:1g/kg给药组总胆固醇值与正常组相比,p<0.05,与致病不治疗组相比,p<0.05,证明1g/kg浓度配方在降低糖尿病小鼠总胆固醇方面效果符合显著性要求。3g/kg给药组总胆固醇值与正常组相比,p<0.05,与致病不治疗组相比,p<0.05,证明3g/kg浓度配方在降低糖尿病小鼠总胆固醇方面效果符合显著性要求。5g/kg给药组总胆固醇值与正常组相比,p<0.05,与致病不治疗组相比,p<0.05,证明5g/kg浓度配方在降低糖尿病小鼠总胆固醇方面效果符合显著性要求。总胆固醇降低程度分析:图5显示,该复方药在降低糖尿病小鼠总胆固醇浓度方面具有不俗疗效,使用较低浓度药物进行治疗已有较可观的效果,但随用药浓度增长总胆固醇值降低速度缓慢,使用本次实验最大用药浓度的治疗组小鼠总胆固醇值已接近正常组小鼠(3.064:2.771,见表7),数据p值分析显示本次实验所设计所有药物浓度组治疗效果均达到显著性要求,预期延长治疗周期后该药物在以低剂量达到最佳效果方面的特点能得到更好的体现,展望在增大用药浓度和增长治疗周期后,该药物在降低糖尿病小鼠总胆固醇浓度方面能达到完全治疗效果。该两组复方药在降低糖尿病小鼠总胆固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血糖过高是糖尿病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之一,血糖无法被机体利用导致细胞经常处于“缺糖”状态,消耗机体组成成分以供应细胞对能量物质的需求,从而导致机体消瘦,营养不良。通过增强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利用,能控制机体损耗这一症状的恶化,增高体重和降低血糖浓度显示更多血糖被充分利用,成为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指标。血脂过高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过高导致机体过氧化物增多,它可引起膜损伤、酶抑制、溶解体释放、蛋白质交联、dna和rna结构破坏等生化毒性反应,对肝、脾、肾、心脏等重要器官皆有严重损害作用,造成机体衰老和多种疾病的发生[23]。因此,降低糖尿病引起的血脂过高,对保护机体不受过氧化物损伤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使用中药复方治疗各种疾病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药用多采用类似水提取的方法。目前众多复方的药用属于经验性应用,没有理论上的科学支持,更缺乏复方配伍的创新应用。本次实验选取在治疗糖尿病方面使用较频繁的中药党参、枸杞子,淮山药、干地黄、当归、茯苓、五味子、天花粉等以不同质量的比例关系进行配伍,通过正交分析实验得出最佳的降血糖配方,并对其进行了治疗糖尿病方面具体性能的分析。实验结果发现,该配方在恢复糖尿病小鼠体重增长速度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在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方面具有维持血糖值不升高到一定幅度范围降低血糖的作用,在降低糖尿病小鼠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方面具有较显著作用,使用该药后患病小鼠“三多一少”和毛色差、活动量少等一系列物理症状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证明该中药复方配方药对实验型动物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为复方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参考。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