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香囊,尤其涉及一种家用治疗偏头痛的香囊,属于香囊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很多人都会患上偏头痛,偏头痛(migraine)是临床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临床以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为主要表现,头痛多为偏侧,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均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休息可缓解头痛。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多起病于儿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女性多见,男女患者比例约为1∶2~3。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香囊它是用彩色丝线在彩绸上绣制出各种内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图案纹饰,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小绣囊,内装多种浓烈芳香气味的中草药研制的细末。古代的香囊是用来提神的,也有用香料来做的,因其香适合很多人的喜欢,后逐步改为纯香料。关于现代的用法是放在衣柜上做防蛀用,因为可以保留其香气,(香薰)也有用来清晰房间,保持室内空气充足而有香气。就是放在一小火堆上面蒸发香气,把过期的香水放在上面燃烧也可以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术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家用治疗偏头痛的香囊,通过选择合适的药材及其用量填充于香囊袋中,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家用治疗偏头痛的香囊:天麻10-30克、钩藤20-40克、生石决明10-30克、牛膝20-40克、益母草20-40克、山栀子10-30克、黄芩10-30克、茯神10-30克、夜交藤20-40克、桑寄生20-40克。
其最佳重量配比为:天麻25克、钩藤35克、生石决明15克、牛膝40克、益母草40克、山栀子25克、黄芩15克、茯神25克、夜交藤30克、桑寄生40克。
一种家用治疗偏头痛的香囊的制作方法:将上述药材风干,然后切碎后过8目筛,然后装入香囊袋内,将该香囊放在枕边或者随身携带即可。
天麻:甘,平。味辛,温。入肝经。息风,定惊。治眩晕眼黑,头风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小儿惊痫动风。
钩藤:味甘,性凉。归肝、心包经。息风定惊,清热平肝。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高热惊厥,感冒夹惊,小儿惊啼,妊娠子痫,头痛眩晕。
生石决明:味咸;性寒。入肝、肾经。平肝潜阳,清肝明目。用于头痛眩晕,目赤翳障,视物昏花,青盲雀目。
牛膝:苦、甘、酸,平。归肝、肾经。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
益母草:用于经闭,痛经,腰膝酸痛,筋骨无力,淋证,水肿,头痛,眩晕,牙痛,日疮,吐血,衄血。
山栀子:苦,寒。入心、肝、肺、胃经。清热,泻火,凉血。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
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用于湿温、暑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茯神:性平、甘、淡。归心、脾经。有宁心、安神、利水之功效。主治心虚惊悸,健忘,失眠,惊痫,小便不利。
夜交藤:味甘、微苦,性平。归心、肝经。养心安神,祛风,通络。用于失眠,多梦,血虚身痛,肌肤麻木,风湿痹痛,风疹瘙痒。
桑寄生:味苦、甘,性平。肝、肾经。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的作用。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头晕目眩。
本发明以天麻、钩藤、生石决明、牛膝、益母草、山栀子、黄芩、茯神、夜交藤、桑寄生为成分,具有息风定惊、清热平肝、平肝潜阳、清肝明目、逐瘀通经、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宁心安神、祛风通络、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天麻25克、钩藤35克、生石决明15克、牛膝40克、益母草40克、山栀子25克、黄芩15克、茯神25克、夜交藤30克、桑寄生40克。
制备方法:将上述药材风干,然后切碎后过8目筛,然后装入香囊袋内,将该香囊放在宠物笼子或者系在宠物身上即可。
实施例2:天麻15克、钩藤25克、生石决明20克、牛膝25克、益母草30克、山栀子15克、黄芩20克、茯神20克、夜交藤25克、桑寄生25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天麻30克、钩藤40克、生石决明25克、牛膝35克、益母草25克、山栀子20克、黄芩25克、茯神15克、夜交藤40克、桑寄生35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