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浆过滤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458529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浆过滤装置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的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浆过滤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和死亡原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每年有150万~200万新发脑卒中的病例,校正年龄后的年脑卒中发病率为(116~219)/10万人口,年脑卒中死亡率为(58~142)/10万人口。

除此之外,我国现存脑血管病患者700余万人,其中约70%为缺血性脑卒中,有相当的比例伴有多种危险因素,是复发性脑卒中的高危个体。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及生活方式的变化,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明显上升,提示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率正在增长。

脑卒中治疗包括:1.一般治疗,包括呼吸、循环、体液量及代谢的治疗、血压控制,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并治疗癫痫、静脉血栓栓塞、吞咽困难、吸入性肺炎、其他感染、褥疮,以及必要时处理颅内高压。2.特殊治疗,包括溶栓治疗、介入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钙离子拮抗剂治疗、脑代谢活化剂治疗、防治脑水肿治疗、降脂治疗、外科治疗、中医药治疗等。

目前,血液过滤已成为一项应用十分普遍的治疗方式,广泛用于替代肝、肾,及维持生命体征的治疗。脑卒中临床也有类似采用降脂过滤吸附技术,降低患者体征指标:例如将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整体体去除50%以上产品。然而,经过临床观测、统计发现,在脑梗死急性发作期内,血脂指标异高患者比例较低,但在该发作期内会产生较多炎性因子和自由基,而现有的过滤装置并不能证明其具有过滤去除炎性因子和自由基作用;另急性脑梗死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为确保安全,临床应用应采用较小体外循环量的血液过滤技术与方法,减少体积,需要抗压性更好、纳污量更大的过滤介质。

因此亟需一种新的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专用的过滤吸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浆过滤装置及方法其容量小、安全性佳、有效过滤急性脑梗死产生的有害物质,抗压性强、纳污量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浆过滤装置,包括外壳及过滤芯,所述外壳包括上壳及与所述上壳接合的下壳,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形成一容纳空间,所述过滤芯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过滤芯包括第一过滤膜、第二过滤膜及第三过滤膜,沿着血浆流向,按照第一过滤膜、第二过滤膜、第一过滤膜、第一过滤膜及第三过滤膜的排列方式构成所述过滤芯,其中,所述第一过滤膜为具有脂质体、纤维蛋白原亲合吸附功能delp膜,所述第二过滤膜为吸附炎性因子和自由基的eksp深层过滤膜,所述第三过滤膜为滤除孔径大于0.2微米的各种颗粒状物质的0.2微米膜。

进一步,在所述过滤芯中,所述第一过滤膜、第二过滤膜及第三过滤膜的层数总和为5~10层,其中,所述第一过滤膜的层数总和为3~7层,所述第二过滤膜的层数总和为1~2层,所述第三过滤膜的层数为1层。

进一步,所述第三过滤膜为020聚醚砜无菌滤膜。

进一步,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一体成型。

进一步,还包括一壳套,所述壳套环绕包覆所述上壳及所述下壳的侧面,以将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上壳呈开口向下的凹型结构,所述下壳呈开口向上的凹型结构,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侧边部分重叠,所述壳套具有相对设置的上壳限位部和下壳限位部,所述上壳限位部抵压所述上壳部分外表面,所述下壳限位部抵压所述下壳部分外表面。

进一步,所述下壳内表面设置有多条发散状引流槽,以将过滤后的血浆引入血浆出口。

进一步,所述发散状引流槽为圆形结构,沿着所述发散状引流槽径向方向设置有多个引流通道,所述引流通道将发散状引流槽收容的液体引至血浆出口。

进一步,在每一引流通道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宽度变宽的膨大部。

进一步,所述容纳空间的最大直径小于150毫米。

本发明提供一种血浆过滤方法,包括如下步骤:血浆从血浆入口注入过滤装置;血浆经过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滤膜、第二过滤膜、第一过滤膜、第一过滤膜及第三过滤膜过滤,其中,所述第一过滤膜为具有脂质体、纤维蛋白原亲合吸附功能delp膜,所述第二过滤膜为吸附炎性因子和自由基的eksp深层过滤膜,所述第三过滤膜为滤除孔径大于0.2微米的各种颗粒状物质;过滤后的血浆从血浆出口排出。

进一步,所述血浆经过的所述第一过滤膜、第二过滤膜及第三过滤膜的层数总和为5~10层,其中,所述第一过滤膜的层数总和为3~7层,所述第二过滤膜的层数总和为1~2层,所述第三过滤膜的层数为1层。

进一步,过滤后的血浆通过设置在下壳内表面的引流槽引出至血浆出口。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降低血浆中的的脂质体、纤维蛋白原、部分炎性因子与自由基、小于0.2微米颗粒物质含量,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患者体外循环量(<200ml,按jx-delp-ⅱ-110型号计算)、增加临床安全性,治疗和降低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症状,且容量小、安全性佳、有效过滤急性脑梗死产生的有害物质,抗压性强、纳污量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浆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血浆过滤装置的发散状引流槽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浆过滤装置及过滤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

参见图1,本发明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血浆过滤装置包括外壳1及过滤芯2。

所述外壳1包括上壳11及与所述上壳11接合的下壳12,所述上壳11与所述下壳12形成一容纳空间。优选地,所述上壳11与所述下壳12一体成型,例如,可通过注塑的方法一体成型。其优点在于,与现有的通过胶水粘合的方式相比,更安全、卫生、降低生产过程中工作人员误操作,过滤装置结构更稳定、坚固,利于运输。优选地,所述容纳空间的最大直径小于110毫米,例如100毫米。

优选地,所述血浆过滤装置还包括一壳套3。所述壳套3环绕包覆所述上壳11及所述下壳12的侧面,以将所述上壳11与所述下壳12固定连接,其能够进一步加固上壳11与下壳12的连接,使过滤装置结构更稳定、坚固,利于运输。

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壳11呈开口向下的凹型结构,所述下壳12呈开口向上的凹型结构,所述上壳11与所述下壳12侧边部分重叠,以进一步加强密封所述外壳,防止使用过程中,血浆外泄。所述壳套3具有相对设置的上壳限位部31和下壳限位部32,所述上壳限位部31抵压所述上壳11部分外表面,所述下壳限位部32抵压所述下壳12部分外表面,进而使所述壳套3锁紧所述上壳11及所述下壳12,进一步加固上壳11与下壳12的连接,并防止泄露。优选地,所述下壳12的侧边向上抵住所述上壳限位部31的下表面,以提供足够的容纳空间容纳过滤芯。进一步,所述下壳12的侧边的高度与容纳空间的高度一致。

进一步,所述上壳11还包括血浆入口111及排气口112,所述下壳12还包括血浆出口121。血浆从血浆入口111进入所述血浆过滤装置中,流经过滤芯2后经血浆出口121排出。所述排气口112用于排出血浆过滤装置中的气体。

进一步,所述下壳12内表面设置有多条发散状引流槽122,以将经过滤芯2过滤后的血浆引入血浆出口121。图2是所述发散状引流槽122的俯视示意图,所述发散状引流槽122为圆形结构,沿着所述发散状引流槽122径向方向设置有多个引流通道123,所述引流通道123将发散状引流槽122收容的液体引至血浆出口121。其中,在每一引流通道12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宽度变宽的膨大部124,所述膨大部124用于缓存液体,可作为液体的缓冲处,防止血浆过滤装置内的压力过高,并进一步起到协助引流的作用。进一步,所述引流通道123的宽度w为1mm~5mm,例如,2mm、3mm、4mm,所述引流通道123的深度为1mm~5mm,例如,2mm、3mm、4mm。

所述过滤芯2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过滤芯2包括第一过滤膜21、第二过滤膜22及第三过滤膜23。沿着血浆流向,按照第一过滤膜21、第二过滤膜22、第一过滤膜21、第一过滤膜21及第三过滤膜23的排列方式构成所述过滤芯2。

其中,所述第一过滤膜21为具有脂质体、纤维蛋白原亲合吸附功能delp膜(以下简称a),例如,美国3m公司生产的具有脂质体、纤维蛋白原亲合吸附功能delp膜。所述第二过滤膜22为吸附脑梗死急性发作期产生的炎性因子和自由基的eksp深层过滤膜(以下简称b),例如,美国pall公司生产的吸附脑梗死急性发作期产生的部分炎性因子和自由基的eksp深层过滤膜。所述第三过滤膜23为滤除孔径大于0.2微米的各种颗粒状有害物质的0.2微米膜(以下简称c),例如,美国pall公司制,相较其他材质,耐压性与纳污量更佳的020聚醚砜无菌滤膜。本发明过滤芯按a、b、a、a、c顺序叠合,形成一个依次吸附过滤纤维蛋白原、脂质体、部分炎性因子、自由基的装置。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滤膜21、第二过滤膜22及第三过滤膜23均为一层结构,其排列形成纵向五层结构,可进一步减小过滤芯的直径,例如,所述容纳空间的最大直径小于150毫米,.例如140毫米、130毫米、120毫米、110毫米、100毫米或90毫米,而现有的过滤装置,其直径大于200毫米,因此,本申请过滤装置直径小,能够减少患者治疗时体外循环血量,提升治疗的安全性。

优选地,在所述过滤芯中,所述第一过滤膜、第二过滤膜及第三过滤膜的层数总和为5~10层,其中,所述第一过滤膜的层数总和为3~7层,所述第二过滤膜的层数总和为1~2层,所述第三过滤膜的层数为1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滤膜、第二过滤膜及第三过滤膜均为一层结构,其排列形成纵向五层结构。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过滤芯依然按a、b、a、a、c顺序叠合,其中,所述第一过滤膜为两层结构,其进一步加强了对脂质体、纤维蛋白原的吸附。在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中,过滤芯依然按a、b、a、a、c顺序叠合,其中,所述第二过滤膜为两层结构,所述第一过滤膜也为两层结构,其在加强了对脂质体、纤维蛋白原的吸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脑梗死急性发作期产生的炎性因子和自由基的吸附。本发明对各个过滤膜的层数不进行限制,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目的即可。

急性脑梗死患者大多具有大分子蛋白物质聚合作用,当血液循环流动过程中,局部条件发生改变,聚合体、微粒团聚,造成血管梗塞,并进一步引发炎性因子和自由基积聚,造成患者不良预后。本发明选用机械膜过滤和/或亲和性过滤方法,降低血浆中的的脂质体、纤维蛋白原、部分炎性因子与自由基、小于0.2微米颗粒物质含量,改善血液流变学,达到治疗和降低急性脑梗死病人临床症状的目的。

机械过滤是指用孔径较小各种膜材料将脂质体、纤维蛋白原、炎性因子、自由基和小于0.2微米颗粒物质等从血浆中分离出来,膜的化学组成必须具有生物惰性,对人体没有毒副作用,如纤维素、硅藻土等,有很多商业产品可供选择。亲和性过滤是指用各种对血浆中脂质体、纤维蛋白原、炎性因子、自由基和小于0.2微米颗粒物质有亲和性的膜过滤,包括但不限于:含有二氧化硅的膜和荷正电膜等,对血浆中各类微粒带有强烈亲和作用、符合人体生物相容性要求的各类研发商品化膜材产品。

本发明采用上述血浆过滤装置过滤血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血浆从血浆入口注入过滤装置;

(2)血浆经过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滤膜、第二过滤膜、第一过滤膜、第一过滤膜及第三过滤膜过滤,其中,所述第一过滤膜为具有脂质体、纤维蛋白原亲合吸附功能delp膜,所述第二过滤膜为吸附脑梗死急性发作期产生的炎性因子和自由基的eksp深层过滤膜,所述第三过滤膜为滤除孔径大于0.2微米,耐压性与纳污量更佳的020聚醚砜无菌滤膜;

(3)过滤后的血浆从血浆出口排出,进而实现过滤血液的目的。优选地,过滤后的血浆通过设置在下壳内表面的引流槽引出至血浆出口。

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滤膜、第二过滤膜及第三过滤膜的层数总和为5~10层,其中,所述第一过滤膜的层数总和为3~7层,所述第二过滤膜的层数总和为1~2层,所述第三过滤膜的层数为1层。血浆经过依次设置的第一过滤膜、第二过滤膜、第一过滤膜、第一过滤膜及第三过滤膜过滤,在本实施例中,过滤芯依然按a、b、a、a、c顺序叠合,其中,所述第一过滤膜21为两层结构,其进一步加强了对脂质体、纤维蛋白原的吸附。在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中,过滤芯依然按a、b、a、a、c顺序叠合,其中,所述第二过滤膜22为两层结构,所述第一过滤膜21也为两层结构,其在加强了对脂质体、纤维蛋白原的吸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对脑梗死急性发作期产生的炎性因子和自由基的吸附。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