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防贴壁中心静脉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60596发布日期:2019-03-08 18:02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防贴壁中心静脉导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防贴壁中心静脉导管。



背景技术:

中心静脉导管属于血管内管的一种,放置于大静脉中。常用于:测量中心静脉压 (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用以评估循环生理参数,以及估计体液多寡;大量而快速的静脉输液,常出现在失血量可能较大的手术,或者是急救时维持血压;长期肠外营养,长期抗生素注射,长期止痛药注射的给予途径;对于周边静脉(小静脉)较具刺激性的药物,改从中心静脉导管注入。例如:胺碘酮等;血液透析的管道,如血浆置换或洗肾肿瘤的化疗,防止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防止药液外渗;为反复输液的患者建立良好的输液通道,避免反复穿刺的痛苦;重症患者建立输液通路。

现有的中心静脉导管在使用由于导管位置放置不佳或病人个体差异、体位的不同时常会出现导管贴壁情况。导管贴壁时可出现血液引不出,血流中断;临床上一般采用转动导管或者用注射器回抽导管使其通畅。而转动导管易引起病人疼痛,用注射器回抽需全程无菌操作,操作过程中还会使导管口直接暴露在空气中,增加感染的机会且操作复杂;且现有中心静脉导管功能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为要解决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防贴壁中心静脉导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防贴壁中心静脉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静脉导管本体,所述中心静脉导管本体内设置粗细两种规格的导管,所述粗导管为2个分别为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所述第一导管的长度小于第二导管,所述第一导管前段设置血液进口,所述第二导管前段设置血液出口。

优选地,所述细导管为1或2个,所述细导管上设置输液孔,所述输液孔为多个;

所述粗导管的规格为8-16Fr,所述细导管的规格为4-8Fr。

优选地,所述细导管为2个分别为第一输液管和第二输液管,所述输液孔为2个分别为第一输液孔和第二输液孔。

优选地,所述中心静脉导管本体上加有放射呈像线和刻度,所述第一导管前段的血液进口采用防贴壁结构,所述防贴壁结构为米字形切口或Y形切口所述第二导管前段的血液出口为1或2个。

优选地,所述第二导管前段的血液出口为2个,所述第二导管前段的血液出口设置过滤结构,所述第二导管前段的尖端采用弧面结构。

优选地,所述血液进口、所述第一输液孔、所述第二输液孔、所述血液出口从上至下沿所述中心静脉导管本体设置,所述血液进口远离所述第一输液孔、所述第二输液孔、所述血液出口设置。

优选地,所述过滤结构采用滤网,所述滤网固定在所述血液出口的端口。

优选地,所述滤网连接有拉片,所述拉片的上端伸出所述中心静脉导管本体的侧壁,拉片与所述滤网的中心连线与水平线垂直。

优选地,所述中心静脉导管本体直径为12Fr-24Fr,所述血液出口上部设置防贴壁气囊,所述防贴壁气囊包括气囊和与气囊相连的气囊通道,所述气囊通道的另一端延伸到导管上端的出口处形成通气口,所述血液进口距所述第一输液孔1.5-2.5cm,所述气囊通道均匀地紧贴导管本体外壁,在充气时气囊通道远离导管本体的一侧与导管本体外壁的距离不大于0.4mm,所述气囊袋完全充气时的长度为0.8- 0.9cm,宽度为0.1cm-0.3cm。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设置合理,有效避免中心静脉导使用中贴壁现象的发生,使用操作安全、方便、快捷,减少血液断流的时间,减少凝血的发生,迅速缓解护士和病人的紧张情绪;节约了医疗成本;处理过程中全程密闭,导管口不与外界空气接触,减少了感染发生的机会;减少病人痛苦和护士的职业暴露;粗导管可以用于血液净化治疗,细导管液体输入治疗或其他血液净化治疗液体输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去除静脉管壁的A-A剖示图

图3是图1的B-B剖示图

图4是图1的去除静脉管壁的C-C剖示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过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过滤结构与拉片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中:1.中心静脉导管本体、2.第一导管、3.第二导管、4.血液进口、5.血液出口、6.第一输液管、7.第二输液管、8.第一输液孔、9.第二输液孔、10.放射呈像线、11.刻度、12.气囊、13.气囊通道、14、通气口、15.防贴壁结构、16.拉片、17.过滤结构、18.静脉管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做出说明。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防贴壁中心静脉导管,包括中心静脉导管本体1,中心静脉导管本体1内设置粗细两种规格的导管,粗导管为2个,分别为第一导管2和第二导管3,第一导管2的长度小于第二导管3,第一导管2前段设置血液进口,第二导管3前段设置血液出口4,粗导管可以用于血液净化治疗,细导管用于液体输入治疗或其他血液净化治疗液体输入。

细导管为1或2个,细导管上设置输液孔,输液孔为多个,用于输入治疗或其他血液净化治疗液体输入,设置合理,远离血液进口,防止发生再循环;

粗导管的规格为8-16Fr,细导管的规格为4-8Fr,规格选用合理,有利于提高血液净化治疗的效果和效率。

细导管为2个分别为第一输液管6和第二输液管7,输液孔为2个,分别为第一输液孔7和第二输液孔8,个数设置合理,用于液体输入治疗或其他血液净化治疗液体输入,有利于提高血液净化治疗和效率。

中心静脉导管本体上加有放射呈像线10和刻度11,独特的强化X射线下显影的厘米刻度,方便观察中心静脉导管本体1位置是否放置准确。

第一导管2前段的血液进口4采用防贴壁结构15,防贴壁结构15为米字形切口或 Y形切口防止因为引血形成负压导致血管壁贴在血液进口,避免出现血液引不出,血流中断凝血的发生。第二导管3前段的血液出4口为1或2个,第二导管3前段的血液出口5为2个,血液出口5设置过滤结构,血液滤过不受任何影响,但可避免血栓脱落进入静脉,第二导管3前段的尖端采用弧面结构,减少对血管的损伤。

第二导管3前段血液出口5上部也可以设置防贴壁气囊,防贴壁气囊包括气囊12 和与气囊相连的气囊通道13,气囊通道13的另一端延伸到导管上端的出口处形成通气口14,气囊包括至少三个在同一水平面均匀排列的相同的气囊袋,防贴壁气囊平常情况下是关闭的,只有当临床判断为中心静脉导管本体贴壁或是血流不畅时才通过气囊通道对气囊充气撑开气囊,为防止漏气情况的发生危险可以采用灌注生理盐水等方式将气囊袋撑开。当血液净化治疗结束后就抽气或者抽出生理盐水使气囊关闭,气囊袋为三个,且相互之间呈120°夹角,三个气囊袋围绕导管本体形成等三叉状,使导管血液出口准确地位于静脉管壁18中央位置,防止了贴壁现象的发生。

气囊袋充气状态下与导管垂直。气囊袋在充气状态下为长条状。这样可以使得导管的血液出口位于静脉管壁18中央位置的状态更稳定可靠,气囊通道,使得每个气囊袋均匀充气,同时同样幅度地撑开血液进口与血管壁,稳定安全,所述气囊通道均匀地紧贴中心静脉导管本体内壁,保证充气操作时的顺畅,最好将气囊通道设置为圆柱状,这样有充分的充气空间。

血液进口4、第一输液孔8、第二输液孔9、血液出口10从上至下沿中心静脉导管本体1设置,血液进口4远离第一输液孔8、第二输液孔9、血液出口10设置,防止因第一导管2上血液进口10负压引起的再循环。

过滤结构17采用滤网,滤网固定在血液出口的端口,滤网2材料可采用金属滤网,孔径参考静脉取栓防止血栓脱落所用的网篮的孔径。

滤网连接有拉片16,拉片16的上端伸出中心静脉导管本体的侧壁,拉片与滤网的中心连线与水平线垂直,从而可以保证滤网在被拉动过程中不会被拉偏移,保证开口处平坦光滑,不会形成血栓。

中心静脉导管本体1直径为12Fr-24Fr,血液进口4距第一输液孔81.5-2.5cm,气囊通道13均匀地紧贴导管本体内壁,气囊袋完全充气时的长度为0.8-0.9cm,宽度为 0.1cm-0.3cm,根据导管的不同长度选择不同大小的气囊,如13cm的导管则配 0.8*0.2cm的气囊,20cm的导管则配09*0.3cm的气囊。因为不同长度的导管留置的静脉选择是不同的,如13cm和16cm是选择留置颈内静脉的,20cm是选择留置股静脉的,颈内静脉的直径比股静脉直径细些,所以气囊的大小也会小些,而13cm又是适合个子矮小的患者,16cm适合个子稍大的患者,因此静脉的直径也不同,配套的气囊的大小也会有差别。因为若气囊宽度太大,则影响血管截面积,从而影响血流,若气囊宽度太小,则在充气后没有支撑力,气囊撑开后受到压力容易打折。选用该尺寸范围使得气囊通道的增设不影响导管的直径大小,气囊通道与导管外壁紧密结合,不影响导管外周的平滑性,不会诱发血栓形成,作为优选:在所述通气口设置有阀门,可以保证气囊打开时的稳定性,以及不使用气囊时的安全性。

气囊袋可根据临床来调节充气量,比如充气过程中发现血流可以开始顺利引出了,就可以不充气了,关闭阀门;而且气囊袋完全撑开后长度仅为0.8-9cm,宽度仅为 0.2cm-0.3cm,即仅占用很小的血管截面积,不会影响中心静脉的血流通过,又具备一定的支撑力度。

使用流程:1、卧位:1)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穿刺进路有锁骨上路和锁骨下路两种。锁骨上路:病人取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高,头偏向一侧,使锁骨上窝显露出来。锁骨下路:病人取仰卧位,右上肢垂于体侧,略向上提肩,使锁骨与第一肋间的间隙张开便于进针。右肩部可略垫高(也可不垫),头低位约15-30度。2)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病人取仰卧头低位,右肩部垫高,头后仰使颈部充分伸展,面部略转向对侧。 3)股静脉穿刺置管:病人取平卧位,穿刺侧下肢伸直外展,必要时穿刺侧臀下垫高。

2、常规消毒皮肤,选择穿刺点,打开穿刺包,戴无菌手套,铺洞巾。

3、由助手协助,术者用5ml注射器抽吸1%普鲁卡因在穿刺部位行局部麻醉。

4、根据所选择的深静脉采取不同的进针方法:1)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锁骨上路: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的外侧缘,锁骨上缘约1.0cm处进针,针与身体正中线或与锁骨成45度角,与冠状面积保持水平或稍向前15度,针尖向胸锁关节,缓慢向前推进,且边进针边回抽,直到有暗红色血为止。锁骨下路:从锁骨中内1/3的交界处,锁骨下缘约1-1.5cm(相当于第二肋间上缘)进针。针尖指向胸骨上窝,针体与胸壁皮肤的夹角小于10度。紧靠胸锁内下缘徐徐推进,这样可避免穿破胸膜及肺组织所引起的气胸。在进针的过程中,边进边轻轻回抽,当有暗红色血液时停止前进。2)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前路:操作者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在中线旁开3cm,于胸锁乳突肌的中点前缘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触及颈总动脉搏动,并向内侧推开劲总动脉,在颈总动脉外缘的 0.5cm处进针,针与皮肤成30-40度角,针尖向同侧乳头或锁骨中内1/3交界处前进。中路:在锁骨与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和胸骨头形成的三角区的顶点,颈内静脉正好处于此三角的中心位置,该点距锁骨上缘约3-5cm,进针时针干与皮肤呈30度角,与中线平行直接指向足端。后路: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中下1/3的交点或在锁骨上缘3-5cm处作为进针点,在此处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的下面略偏向外侧,穿刺时面部尽量转向对侧,针干一般保持水平,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部指向胸骨上窝方向前进。3)股静脉穿刺置管:股静脉位于股动脉内侧,于腹股沟韧带下方约3cm处,穿刺时以左手的食指和中指摸准股动脉的确切位置,在其内侧约2-3cm处进针,针尖头侧,针干与皮肤成30 度,一般较易成功。

5、经反复测试确定在静脉腔内便可送管入静脉,导管送入的长度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5-10cm即可。送管方法有两种:1)外套管直接穿刺法:根据病人的年龄选用适当型号的外套管针直接穿刺,经反复测试确定在静脉腔内再慢慢旋转导管向前送入。2)钢丝导入法:当穿中静脉后将钢丝送入。如果导管较软可选用相应型号的扩张器沿钢丝送入静脉内,而后撤出扩张器,再将导管沿钢丝送入静脉。退出引导钢丝用缝线将导管固定在皮肤上,再将皮肤保护膜加固。

6、再次抽回血检查导管是否在血管内,确定无误后移去洞巾,接上输液器输入液体。

7、用无菌敷贴覆盖穿刺点并固定导管。导管与输液器接头处用无菌纱布包扎并固定在颌下。

8、暂停输液时,用0.4%枸橼酸钠生理盐水1-2ml或0.1%肝素液2-5ml正压封管,再用肝素冒塞住针栓孔,然后用安全别针固定在敷料上。如需再次输液,取下肝素冒消毒针栓孔,接上输液器即可。

9、停止置管时,导管末端接上输液器,边抽吸边拔出导管,局部加压数分钟,用 70%乙醇消毒穿刺局部,无菌纱布覆盖。

有技术相比,能够有效避免中心静脉导使用中贴壁现象的发生,使用操作安全、方便、快捷,减少血液断流的时间,减少凝血的发生,迅速缓解护士和病人的紧张情绪;节约了医疗成本;处理过程中全程密闭,导管口不与外界空气接触,减少了感染发生的机会;减少病人痛苦和护士的职业暴露;粗导管可以用于血液净化治疗,细导管液体输入治疗或其他血液净化治疗液体输入。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