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烧伤的中药组合物、药膏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123735发布日期:2019-03-16 00:06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烧伤的中药组合物、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烧伤是普外科急危重病症之一,来势紧急凶猛,病情危重,必须立即处理,方能解决病人之痛苦。

烧伤指由热力所引起组织损伤,临床上常见的烧伤原因包括开水烫伤、水蒸气烫伤、油烫伤、沥青烫伤、火烧伤、热气流冲击伤、化学物质烧伤或子弹战伤。

根据烧伤深度可以分为ⅰ度烧伤、浅ⅱ度烧伤、深ⅱ度烧伤和iii度烧伤。

ⅰ度烧伤,仅伤及表皮浅层,生发层健在,再生能力强,表面红斑状,干燥烧灼感,3-7天无脱屑痊愈,短期内有色素沉着。

浅ⅱ度烧伤,伤及表皮生发层,真皮乳头层,局部红肿明显,大小不等的水泡,内含淡黄色液体,水泡剥脱创面红润、潮湿、疼痛明显;如不感染,7-15天内愈合,一般不留瘢痕,多有色素沉着。

深ⅱ度烧伤,伤及皮肤真皮层,介于浅ⅱ度和ⅲ度之间;深浅不尽一致。有水泡、有的大泡内还有泡,去泡皮后,创面微湿、红白相间、痛觉较迟钝;如不感染21-30天内可融合修复,但常有瘢痕增生。

ⅲ度烧伤是全层皮肤烧伤甚至可达皮下肌肉或骨骼,创面无水泡呈蜡白或焦黄色甚至炭化,痛觉消失,局部温度低,皮层凝固坏死形成焦痂,痂下有树枝样栓塞血管;因皮肤全面烧毁无上皮来源,需靠植皮整形,小面积靠周围健康皮肤上皮爬皮愈合。

据报道,每年烧伤发病率可达2%。治疗烧伤仍存在以下难题:烧伤创伤创面的疼痛、感染积脓、烧伤组织的进行性坏死以及深ⅱ度、ⅲ度创面的瘢痕愈合和愈后骚痒问题。

西医治疗烧伤一般采取烧伤创面干性治疗术、烧伤外科植皮、烧伤覆盖保护术和药物治疗术。其中,治疗烧伤造成皮肤缺损的最好办法是自体植皮术,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植皮时间的不及时、纤维结缔组织的增生等原因,导致治疗往往并不理想。

中医药治疗烧伤具有其独到之处,治疗费用相对较低,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可以减少或避免镇静类西药和麻醉剂的使用。但现有治疗烧伤的中药制剂往往存在愈合速度慢、愈合后创面恢复不够理想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烧伤的中药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各组分:

四季青:为冬青科冬青属植物冬青的干燥根皮、叶及种子,药性苦、涩、寒,归肺、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敛疮的功效,可应用于治疗水火烫伤、湿疹、疮疡、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热淋、泻痢、外伤出血;

紫草: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紫草或内蒙紫草的干燥根,药性甘、咸、寒,归心、肝经,具有清热凉血、解毒透疹的功效,可应用于治疗温病血热毒盛、斑疹紫黑、麻疹不透、疮疡湿疹、水火烫伤;

樟脑:为樟科樟属植物樟的根、枝、叶及废材经蒸馏所得的颗粒状结晶,药性辛热、有毒,归心脾经,具有除湿杀虫、温散止痛、开窍辟秽的功效,可应用于治疗苔藓瘙痒、湿疮溃烂、跌打伤痛、牙痛、痧胀腹痛、吐泻神昏;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药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具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的功效,可应用于治疗心气不足、脉结代、心动季、脾气虚证、咳喘、腹脘、四肢挛急痛疼、热毒疮疡、咽喉肿痛、药食中毒、调和药性,有抗炎、抗毒、抗菌、抗过敏的效果;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药性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具有泻下功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可应用于治疗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热毒疮疡、烧烫伤、瘀血诸证、湿热痢疾、黄疸淋证;

虎杖:为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茎和根,药性微苦、微寒,归脾、胆、肺经,具有利胆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的功效,可应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淋浊滞下、火水烫伤、痛肿疮毒、毒蛇咬伤、经闭、癓瘕、跌打损伤、肺热咳嗽;

白芷:为伞形科植物兴安白芷、川白芷、杭白芷或云南牛防风的干燥根,药性辛、温,归脾、胃、大肠经,具有解毒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的功效,可应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痺痛、鼻渊、带下证、疮痛肿毒;

栀子:别名黄栀子、山栀、白蟾,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药性苦寒,归心、肺、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可应用于治疗热病心烦、湿热黄疸、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药性苦寒,归心、脾、胃、胆、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大解毒的功效,可应用于治疗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湿热泻痢、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痛肿疖疮、目赤牙痛、消渴,可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的干燥树皮,药性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的功效,可应用于治疗湿热带下、热淋涩痛、湿热泻痢、黄疸、湿热脚气、瘘证、骨蒸劳热、盗汗、精遗、疮疡肿毒、湿疹瘙痒;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药性苦寒,归肺、胆脾、胃、大肠小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可应用于治疗湿温、署湿、胸闷呕恶、湿热痞满、黄胆泻痢、肺热咳嗽、交热烦渴、血热吐衄、痛肿疮毒、胎动不安;

薄荷脑:为唇形科植物薄荷全草中提炼出的结晶,药性辛凉,具有疏风、清热、透皮吸收的功能,可应用于治疗风热盛昌、头痛目赤、咽齿痛、皮肤瘙痒;

洋金花:为茄科植物白曼陀罗、毛曼陀罗的花,辛温有毒,归肝肺经,具有平喘止咳、止痛、解痉的功效,可用于麻醉止痛,可用于治疗哮喘咳嗽、脘腹冷痛、风湿麻痹、肌肉疼痛、麻木、癫痫、惊风、外科麻醉。

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干燥根,药性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可应用于治疗血虚诸证、血虚血瘀、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性腹痛、跌打损伤、痈疽、疮疡、风寒痹痛、血虚肠燥、便秘;

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药性辛、苦、温,归脾、胃、肝经,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的功效,可应用于治疗湿阻中焦证、风湿痹证、风寒挟湿表证;

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药性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的功效,可应用于治疗血热出血证、烫伤、湿疹、疮疡痛肿;

五倍子: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青麸杨或红麸杨叶上的虫瘿,主要由五倍子蚜寄生而形成,药性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具有敛肺降火、止咳止汗、涩肠止泻、固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崩漏、便血痔血、湿疮肿毒的功效,可应用于治疗咳嗽、咯血、自汗、盗汗、遗精、滑精;

赤石脂:为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石族多水高岭石,主含含水硅酸铝,药性甘、涩、温,归大肠、胃经,具有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的功效,可应用于治疗久泻、久痢、崩漏便血、疮疡久溃;

炉甘石:为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族菱锌矿,主含碳酸锌,药性甘平,归肝、胃经,具有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蔹疮的功效,可应用于治疗目赤翳障、溃疡不敛、湿疮湿疹、眼睑溃烂;

金银花:为忍冬科植物忍冬、红腺忍冬、山银花(毛萼忍冬)或毛花柱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药性甘寒,归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可应用于治疗痛肿疔疮、外感风寒、温热初起、热毒血痢;

寒水石:为硫酸盐类矿物芒硝的晶体,药性辛、咸、寒,归心、胃、肾经,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应用于治疗热病烦渴、癫狂、口疮、热毒疮肿、丹毒烫伤,

罂粟壳:为植物罂粟的干燥成熟果壳,药性酸、涩、平,有毒,归肺、大肠、肾经,具有涩肠止泻、敛肺止咳、止痛的功效,应用于治疗久泻久痢、肺久虚久咳、胃痛、腹痛、筋骨疼痛;

枯矾:又名煅白矾,为白矾加热溶化并煅制至枯干获得的结晶体,药性酸、涩、寒,归肺、脾、肝、大肠经,外用解毒杀虫、燥热止痒,内服止血、止泻、化痰,可应用于治疗湿疹、瘙痒、疮疡、疥癣、便血、吐衄、崩漏;

白蔹:为葡萄科植物白蔹的干燥块根,药性苦、辛、微寒,归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敛疮生肌、消痛散结的功效,可应用于治疗疮痛肿毒、瘰疬痰核、水火烫伤、手足皲裂;

石膏:为含水硫酸钙的矿石,药性甘、辛、大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煅用可敛疮生肌、收湿、止血,可应用于治疗温热病气实热证、肺热喘咳症、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溃疡不敛、水火烫伤、外用止血;

血竭: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果实渗出的树脂经加工制成,药性甘、咸、平,归肝经,具有活血定痛、化瘀止血、敛疮生肌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跌打损伤、淤滞心腹疼痛、外伤出血、疮疡不敛;

冰片:由菊科艾纳香茎叶或樟科植物龙脑樟枝叶经水蒸汽蒸馏并重结晶而得,药性辛、苦、微寒,归心、脾、肺经,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闭证神昏、目赤肿痛、喉痹口疮、疮疡肿痛、疮溃不敛、水火烫伤、清热止痛、防腐止痒;

硼砂:为硼酸盐类硼砂族矿物硼砂,药性甘、咸、凉,归肺、胃经,具有清热消痰、解毒防腐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翳章,煅制后可用于增强收敛、消肿防腐、痰热咳嗽;

獾子脂:又称獾脂,为鼬科动物狗獾的脂肪经加工而成,药性甘、酸,归肝、肾经,具有清热解毒、生肌止痛、消炎去腐、透皮吸收、除湿止痒、促伤口愈合的功效。

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根据寒热温凉四性,以苦寒药物调配,其中君药四季青、黄连、黄柏、黄芩四药均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临床上用以治湿热内盛、热毒炽盛之证;四季青可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黄芩可泻上焦之火;黄连可泻中焦之火、泻心火,治中焦湿热、痞满呕逆;黄柏可泻下焦之火,治湿热下注、骨蒸劳热,可广谱杀菌。臣药虎杖、大黄、獾子脂、罂粟壳、石膏、甘草、洋金花等共同组成有活血定痛、祛风散寒、解惊止痛、表皮局麻的组分,并且对g+细菌和g-细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佐药栀子、金银花、地榆、白芷、白蔹、苍术、当归、紫草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排毒祛污、活血止血、化瘀排脓、解毒敛疮、敛疮生肌。使药樟脑、薄荷脑、枯矾、炉甘石等解热透疹,湿热瘙痒,透皮吸收,防腐促愈。

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具有表皮局麻镇痛、减少伤口渗出、有利引流、保护创面、广谱抗菌、加速创面愈合的功效;可有效减轻和消除病人创面的痛苦,改善病人的紧张精神情绪;创面愈后瘢痕少,无瘙痒感。

进一步的,所述中药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各组分: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烧伤的药膏,制备所述药膏包括治疗烧伤的中药组合物。

进一步的,制备所述药膏还包括2000-2500份的麻油和30—180份的蜂蜡。

本发明提供的治疗烧伤的药膏在治疗烧伤的中药组合物的基础上赋以麻油和蜂蜡,可以保护皮肤、养血润燥,利于创口的恢复和改善愈合后创口的皮肤状态。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烧伤的药膏的制备方法,包括:

(1)将獾子脂和麻油混合均匀获得混合油脂;煅制石膏和硼砂获得煅石膏和煅硼砂;

(2)将中药组合物中除血竭、冰片、石膏和硼砂以外的其他组分浸入混合油脂中,在10-35℃下浸泡3-7天;然后文火煎熬,油面起烟云状时过滤去渣,获得浸制油;

(3)将血竭、冰片、煅石膏和煅硼砂加入浸制油中,再放入蜂蜡溶化,搅拌均匀即可。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的中药组合物中的各组分粉碎研细至60-80目后再浸入混合油脂中。

本发明还提供治疗烧伤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烧伤的药物中的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的中药组合物和药膏适用于各种面积和深度烧伤患者,有效缓解烧伤疼痛,抗感染效果好,愈合效果好,可促进创面迅速修复,见效快,疗效显著,有效率高;经治疗的创面光滑平整,愈合质量好,能有效防止皮肤疤痕的形成和预后创口出现瘙痒症状。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治疗烧伤的中药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的各组分:

实施例2

一种治疗烧伤的中药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的各组分:

实施例3

一种治疗烧伤的中药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的各组分:

实施例4

一种治疗烧伤的中药组合物,包括如下重量的各组分:

实施例5

一种治疗烧伤的药膏,由实施例1的中药组合物和1000g的麻油制备而成。

实施例6

一种治疗烧伤的药膏,由实施例3的中药组合物和150g的蜂蜡制备而成。

实施例7

一种治疗烧伤的药膏,由实施例4的中药组合物、2500g的麻油和120g的蜂蜡制备而成;

所述的药膏的制备方法包括:

(1)将獾子脂和麻油混合均匀获得混合油脂;煅制石膏和硼砂获得煅石膏和煅硼砂;

(2)将中药组合物中除血竭、冰片、石膏和硼砂以外的其他组分粉碎研细至60-80目,再浸入混合油脂中,在10-35℃下浸泡3-7天;然后文火煎熬,油面起烟云状时过滤去渣,获得浸制油;

(3)将血竭、冰片、煅石膏和煅硼砂加入浸制油中,再放入蜂蜡溶化,搅拌均匀即可。

治疗效果评价

自1999年以来采用本发明提供的药膏治疗共治疗中小面积烧伤3000多例,治愈率达到98%。其中门诊病房接诊598例高温油烫伤,全部治愈。

1.临床资料

油炸地沟油烧烫伤病人598例,其中住院病人269例占45%,门诊病人329例占55%。年龄最大81岁,最小3月。

(1)烧烫伤常见原因:高温油炸食品或地沟油烧烫伤

(2)烧烫伤部位:四肢烧烫伤386例,占65%;头面部烧烫伤186例,占31.1%;躯干、会阴部烧烫伤26例,占4.3%。

(3)烧烫伤面积及深度:ⅰ度烧烫伤38例,最大面积占全身面积6.4%;浅ⅱ度烧烫伤304例,最大烧烫伤面积51%;深ⅱ度烧烫伤179例,最大烧烫伤面积30%;ⅲ度烧烫伤77例,最大烧烫伤面积5%。

2.治疗方法

对于刚烧烫伤的新鲜创面,入院后给以用碘伏或碘络酮液消毒,并清除创面上的油污物,有水泡低位剪破放出积液,保留泡皮。但如果形成蛋白冻则将泡皮及蛋白冻全部清除。游离或皱折的坏死腐皮予以清除。清除干净后再消毒一次。

本发明提供的药膏涂敷于纱条上制成带药纱条,进行消毒后即可使用。用带药纱条贴敷于创面上2层,小面积的予以包扎,大面积的予以暴露疗法,24小时换药1-2次,连续换药3天,每次换药时应给予创面清创。如有坏死组织或再次起的水泡,给予剪除。待不起水泡时创面上隔日换药一次,保持创面湿润无菌而又不使创面干燥。

新鲜ⅲ度烧伤创面,周围烧伤缘组织微循环处于瘀滞状态,血栓闭塞,充血,坏死组织和健康组织混杂在一起,是进行性发展的,伤后是可逆的,处理不当就会全部发展为坏死组织,处理得当就可以恢复为正常组织。所以此时进行清创要清除失活的组织,不要过多切除活性组织,也不能切除太少导致坏死组织切除不够,影响愈合。清创以“不痛苦、不出血(新鲜血)、不损伤”为原则。清创后冲洗消毒,再用带药纱条换药。

临床上有不少烧伤病人,因伤后没有及时治疗或治疗处理不当,造成伤后创面感染泡皮或痂下积脓,ⅲ度烧伤坏死干枯或痂皮积脓。必须先用剪刀把坏死组织或痂皮切除,清创后需用0.1%新洁尔灭或抗菌洗液冲洗创面,再用3%h2o2溶液冲洗,创面清除干燥后再用带药纱条贴于创面,小的包扎,大的创面尽量暴露疗法隔日换药一次直到愈合。

3.治疗结果

全部598例病人中,ⅰ度烧伤38例,7天内全部愈合。浅ⅱ度烧伤304例,深ⅱ度烧伤179例,12~26天愈合。ⅲ度烧伤77例,27~39天愈合。早期入院的ⅱ度-ⅲ度病人经清创包扎或暴露治疗,没有出现因炎性反应而影响愈合。晚期入院的ⅱ度-ⅲ度病人,因烧伤局部出现感染组织液化痂下或痂下积脓,虽经彻底清创,局部组织氧化,但仍出现炎性病变影响愈合。其中有3例ⅲ度烧伤的病人虽经清创后周边缘皮肤爬生再生修复而自行愈合,但仍留有条状疤痕,其中1例愈合疤痕有痒感。临床追访1~5年,未发现病人有其他不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