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装置、摄像装置的工作方法_5

文档序号:9649670阅读:来源:国知局
1 (Lvl)?级别7 (Lv7),作为各级别中的检索对象而回溯的时间长度(图像缓冲时间),级别l(Lvl)是0.1秒,级别2(Lv2)是
0.2秒,级别3 (Lv3)是0.3秒,级别4 (Lv4)是0.4秒,级别5 (Lv5)是0.5秒,级别6 (Lv6)是0.6秒,级别7(Lv7)是0.7秒。此外,设这些各级别中的在操作者未进行设定时标准设定的级别例如是级别6 (Lv6)的0.6秒。
[0174]在这种情况下,若是0.3秒的冻结禁止期间,则虽然级别l(Lvl)?级别3(Lv3)不会产生图像的混乱,但若是级别4 (Lv4)?级别7 (Lv7),则因为执行观察模式切换处理中所获取的帧图像也进入检索对象,因此有可能产生图像的混乱。尤其是,因为预冻结级别越高,执行观察模式切换处理中所获取的帧图像在成为检索对象的所有的帧图像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尚,因此图像的混乱广生的可能性就更尚。
[0175]与此相对,关于在预冻结级别中能够设定的最长的时间,在图16所示的具体例中也考虑将级别7(Lv7)的0.7秒设定为冻结禁止期间的时间长度,但在这种情况下,因为不能进行冻结操作的期间变长,因此可用性降低。
[0176]因此,参照图17和图18对防止可用性的降低并且显示混乱较小的冻结图像的技术进行说明。这里,图17是示出用于使观察模式切换后的冻结图像中不产生混乱的控制的情况的时序图,图18是示出用于使观察模式切换后的冻结图像中不产生混乱的预冻结控制处理的流程图。
[0177]若开始图18所示的处理,则首先等待完成观察模式切换处理(步骤S81)。
[0178]而且,若完成了观察模式切换处理,则禁止受理冻结指示信号,进入冻结禁止期间(步骤S82)。
[0179]而且,将预冻结级别强制地设定成最低级别,作为具体例,强制地设定成级别1 (Lvl)的 0.1 秒(步骤 S83)。
[0180]接着,进行待机直至冻结禁止期间(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是0.3秒)结束(步骤S84)。
[0181]这里,在冻结禁止期间结束的情况下,准许受理冻结指示信号,结束冻结禁止期间(步骤S85)。
[0182]由此,即使冻结禁止期间刚结束后就完成冻结操作,从操作时刻回溯冻结禁止期间即0.3秒的时间长度的时刻的图像也成为不产生混乱的图像,由于图像缓冲时间是0.1秒,因此具有混乱的图像不会成为检索对象,能够防止显示的静止图像的混乱。
[0183]之后,进行待机直至将预冻结级别强制地设定成最低级别的期间即级别最低期间结束(步骤S86)。该级别最低期间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是1.0秒。
[0184]这样,在级别最低期间结束的情况下,使冻结级别返回到比在步骤S83中设定成最低级别时还靠前的级别(步骤S87),然后从该处理返回。
[0185]此外,虽然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设冻结禁止期间为0.3秒,但在预冻结中的最低级别的级别l(Lvl)是例如0.1秒的情况下,冻结禁止期间只要是0.1秒以上即可。更一般地说,若设冻结禁止期间为T0,设预冻结中的最低级别的图像缓冲时间为T1,则只要T0 ^ T1即可。此时,若将冻结禁止期间T0设定为与T1 (例如0.1秒)相等,则能够极力缩短冻结禁止期间,进一步提高可用性。
[0186]或者,在设冻结禁止期间为0.3秒的情况下,也可以设在步骤S83中强制地设定的级别为图像缓冲时间更长的(即模糊量更小的图像被发现的可能性较高的)级别2(Lv2)或者级别3 (Lv3)来代替最低级别即级别1 (Lvl)。
[0187]而且,虽然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设级别最低期间为1.0秒,但在预冻结中的最高级别的级别7(Lv7)是例如0.7秒的情况下,冻结禁止期间T0只要是0.7秒以上即可。更一般地说,若设预冻结中的最高级别的图像缓冲时间为TL,则只要TO ^ TL即可。由此,不管原来的预冻结级别是哪个级别,都能够防止由级别恢复后的冻结操作而显示的静止图像的混乱。
[0188]此外,当设与冻结级别对应的图像缓冲时间为Tx、设从观察模式切换处理完成的时刻开始的经过时间为t、设原来的预冻结级别的图像缓冲时间为Tb时,也考虑在0 < t< Tb的期间,根据经过时间t动态地变更图像缓冲时间Tx使得Tx = t,从t = Tb的时刻开始使级别恢复成Tx = Tb。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能够防止显示的静止图像混乱,也能够使冻结禁止的时间实质上为0,而且也能够在0 < t < Tb的期间从完成观察模式切换处理后所获取的没有混乱的所有的帧图像中检索最小模糊图像,具有能够观察模糊更小的静止图像的优点。
[0189]根据参照图15?图18而说明的结构,即使在设定了预冻结功能的状况下进行观察模式的切换,也能够防止可用性的降低,并且显示混乱较小的冻结图像。
[0190]此外,在上述说明中主要对摄像装置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摄像装置的工作方法,也可以是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摄像装置的工作方法的处理程序以及存储该处理程序的能够由计算机读取的非临时的存储介质等。
[0191]另外,本发明不直接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实施阶段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对结构要素进行变形而具体化。另外,通过适当组合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公开的多个结构要素,能够形成各种发明的方式。例如可以从实施方式所示出的所有结构要素中删除某几个结构要素。还可以适当组合不同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这样,当然可以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和应用。
[0192]本申请是以2013年12月6日在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13-253165号作为优先权基础而申请的,上述所公开的内容在本申请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被引用。
【主权项】
1.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摄像装置具有: 光源部,其被设置成能够向被摄体射出第1照明光或者出射光量比所述第1照明光相对少的第2照明光; 图像获取部,其通过拍摄被所述第1照明光或者所述第2照明光照明的所述被摄体而获取图像; 模式转换部,其使模式从第1模式和第2模式中的一方转换到另一方,其中,该第1模式是通过所述第1照明光对所述被摄体进行照明来进行拍摄,该第2模式是通过所述第2照明光对所述被摄体进行照明来进行拍摄;以及 参数设定部,其在通过所述模式转换部完成了模式的转换后设定处理参数和明亮度控制参数中的至少一方,其中,该处理参数用于在转换后的模式下对所述图像获取部所获取的所述图像进行处理,该明亮度控制参数用于对从所述光源部射出的照明光的强度进行控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参数设定部还能够在所述模式转换部完成模式的转换前设定用于在转换后的模式下对所述图像进行处理的所述处理参数, 该摄像装置还具备参数设定定时控制部,该参数设定定时控制部根据模式的转换是从所述第1模式向所述第2模式进行还是从所述第2模式向所述第1模式进行来对通过所述参数设定部设定所述处理参数的定时进行控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模式的转换是从所述第1模式向所述第2模式进行的情况下,所述参数设定定时控制部对调整所述处理参数的定时进行控制,使得在完成了从所述第1模式向所述第2模式的转换后设定所述第2模式中的所述处理参数。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模式的转换是从所述第2模式向所述第1模式进行的情况下,所述参数设定定时控制部对调整所述处理参数的定时进行控制,使得在开始从所述第2模式向所述第1模式的转换前设定所述第1模式中的所述处理参数。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摄像装置还具有测光部,该测光部运算所述图像获取部所获取的所述图像的明亮度, 所述明亮度控制参数是用于设定所述测光部中的运算频率的参数。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参数设定部设定所述明亮度控制参数,使得在完成了所述模式转换部的模式转换后的规定的期间内,所述运算频率比模式转换前高。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参数设定部以变更步幅为单位设定所述明亮度控制参数,在刚完成所述模式转换部的模式转换后的规定的期间内,将所述变更步幅设定为比正常时的所述变更步幅大。8.一种摄像装置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工作方法具有如下步骤: 光源部向被摄体射出第1照明光或者出射光量比所述第1照明光相对少的第2照明光; 图像获取部通过拍摄被所述第1照明光或者所述第2照明光照明的所述被摄体而获取图像; 模式转换部使模式从第1模式和第2模式中的一方转换到另一方,其中,该第1模式是通过所述第1照明光对所述被摄体进行照明来进行拍摄,该第2模式是通过所述第2照明光对所述被摄体进行照明来进行拍摄;以及 参数设定部在通过所述模式转换步骤完成了模式的转换后设定处理参数和明亮度控制参数中的至少一方,其中,该处理参数用于在转换后的模式下对通过所述图像获取步骤获取的所述图像进行处理,该明亮度控制参数用于对通过所述照明步骤射出的照明光的强度进行控制。
【专利摘要】一种摄像装置,该摄像装置具有:光源装置(4),其向被摄体射出第1照明光或者出射光量相对少的第2照明光;摄像元件(15),其拍摄被第1或者第2照明光照明的被摄体而获取图像;以及CPU(30),其对射出第1照明光进行拍摄的第1模式和射出第2照明光进行拍摄的第2模式进行转换,在完成模式转换后设定处理参数和明亮度控制参数中的至少一方,其中,该处理参数用于在转换后的模式下处理图像,该明亮度控制参数用于控制照明光的强度。
【IPC分类】G02B23/24, G02B23/26, A61B1/04, A61B1/00, A61B1/06
【公开号】CN105407780
【申请号】CN201480040186
【发明人】岩崎智树, 金子和真, 桥本进, 久津间祐二, 小鹿聪一郎
【申请人】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6年3月16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2日
【公告号】EP3020322A1, US20160156822, WO2015083684A1
当前第5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