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止血织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_3

文档序号:9933871阅读:来源:国知局
约80.8%,另外,有效止血时间从80s降低为56s。两层超疏血复合织物包扎的伤口,与两层 超亲血复合织物相比,虽然止血时间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吸血量却大大减小,甚至低于超亲 血层和超疏血层复合织物。这是因为血液在超疏血表面很难浸润,血液吸收率很低。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其止血效果好,因为虽然织物吸血量很低,但是仍有一部分血液残留在伤口 处,未被两层超疏血复合织物所吸收。从伤口来看,用A、B两组纱布包扎的伤口,血液几乎全 部被纱布吸收,伤口清晰而干净(图7a,b),而用C组纱布包扎的伤口仍残留很多血液,导致 伤口模糊(图7c),这对手术等操作是极为不利的。此外,由于超疏血纱布对水的吸收率极 低,使血液在超疏血表面的凝固速度很慢,这也不利于伤口的快速止血。因此,从止血时间、 失血量以及伤口清晰程度来考察三组材料的止血性能,超亲血层和超疏血层复合织物表现 出最优异的性能。
[0057] 实施例2、超亲血层和超疏血层复合止血织物的制备及其止血性能探究 [0058]将2.5g硬脂酸溶解在35mL乙醚中得到溶液,该溶液中,硬脂酸与乙醚的质量比为 1:10。取上述溶液滴涂于一块网孔尺寸为200目的超亲血棉条正反面,使溶液完全浸润上述 棉条,保持l〇min后,利用热风快速干燥,得到具有超疏血性质的织物;将一块网孔尺寸为 100目的棉条(超亲血)与上述改性的超疏血棉条通过缝编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即得到一层 为孔径为100目的超亲血棉条、一层为孔径为200目的超疏血棉条的复合织物。
[0059] 血液在该实施例制备的复合织物的两个表面上表现出不同的浸润性,其中,血液 可以完全浸润未改性织物层,表现为超亲血性(图8a),血液在改性织物层表面不浸润,近似 球形(图8b)。两层织物的扫描电镜图如图9所示,由该图可知,未改性织物纤维表面较光滑, 而经硬脂酸改性后的棉织物纤维表面被硬脂酸包裹,这使织物表面自由能明显降低。由于 表面张力的原因,血液在超疏水织物表面成球形,而在未改性织物表面,由于其本身为亲水 材料,易吸收血液,因此血液在其表面迅速铺展。
[0060] 对该实施例制备的超亲血层和超疏血层复合织物的止血性能进行探究。选择三种 实验材料(A,B,C)进行对比,其中,A组为该实施例制备的100目超亲血层和200目超疏血层 复合织物,B组是100目超亲血棉条和200目超亲血棉条组成的两层超亲血复合织物,C组是 经上述硬脂酸改性的100目超疏血棉条和经上述硬脂酸改性的200目超疏血棉条组成的两 层超疏血织物。提前将三组实验材料制成宽约4cm,长约50cm的条状织物,编号,称重。选择 实验大鼠肝脏损伤动物模型进行实验。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取体型相近大鼠15只,随机分为 3组,分别对应上述A、B、C三组织物。老鼠腹腔注射水合氯醛麻醉,备皮,于肋弓下沿腹中线 作一长约3cm纵行切口,沿腹中线剪开腹肌,并在切口中部向右横向剪开lcm,形成T型切口, 暴露肝中叶,眼科剪剪下约lcm肝组织。立即用备好的织物用等大小的力度包扎伤口,最后 用魔术贴粘好织物末端。每隔20s观察创面是否止血,完全止血后记录时间,取下织物,称 重,计算吸血量。重复试验5次,对有效止血时间和吸血量(代表老鼠失血量)求平均值。
[0061] 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以织物吸血前后重量差值(吸血量)来表征失血量。从失血量 来看,用超亲血层和超疏血层复合织物包扎的伤口,失血量约为〇. 41g,而用两层超亲血复 合织物包扎的伤口,失血量约为〇 . 64g,可见,超亲血层和超疏血层复合织物的失血量减少 约35.9%。而对于有效止血时间,两者差异不大。两层超疏血复合织物包扎的伤口,虽然吸 血量仍明显小于A、B两组材料,但伤口流出的血液大部分残留在伤口处,未被两层超疏血复 合织物所吸收。这是因为血液在超疏血表面很难浸润,血液吸收率很低。从伤口清晰程度来 看,用A、B两组织物包扎的伤口,血液几乎全部被吸收,伤口清晰而干净,而用C组织物包扎 的伤口由于很多血液未被织物吸收,导致血液将伤口覆盖,伤口模糊。因此,从止血时间、失 血量以及伤口清晰程度来考察三组材料的止血性能,A组止血材料(超亲血层和超疏血层复 合织物)表现出最优异的性能。
[0064] 实施例3、超亲血层和超疏血层复合止血织物的制备及其止血性能探究 [0065]将5.4g蓖麻蜡和2g二十烷溶解在100mL氯仿中得到溶液,该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 质量比为1:20,将一块网孔尺寸为50目的超亲血棉麻织物浸泡于溶液中lmin后取出,利用 自然干燥,得到具有超疏血性质的织物;将一块网孔尺寸为100目的纱布(超亲血)与上述改 性的超疏血棉麻织物通过热乳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即得到一层为孔径为100目的超亲血纱 布、一层为孔径为50目的超疏血棉麻织物的复合织物。
[0066]血液在该实施例制备的复合织物的两个表面上表现出不同的浸润性,其中,血液 能完全浸润未改性织物层(图l〇a),而由于表面张力的原因,血液在改性棉麻织物层表面以 类似球状的形式存在,表现为超疏血的性质(图l〇b)。
[0067] 对该实施例制备的超亲血层和超疏血层复合织物的止血性能进行探究。选择三种 实验材料(A,B,C)进行对比,其中,A组为该实施例制备的100目超亲血层和50目超疏血层复 合织物,B组是100目超亲血纱布和50目超亲血棉麻织物组成的两层超亲血复合织物,C组是 经上述溶液浸渍改性的100目超疏血纱布和经上述溶液浸渍改性的50目超疏血棉麻织物组 成的两层超疏血织物。提前将三组实验材料制成宽约4cm,长约50cm的条状织物,编号,称 重。选择实验大鼠股动脉损伤动物模型进行实验。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取体型相近大鼠15 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对应上述A、B、C三组织物。老鼠腹腔注射水合氯醛麻醉,备皮,于右侧 腹股沟处制作约2cm切口,游离解剖股动脉后,用尖刀挑破。立即用备好的织物用等大小的 力度包扎伤口,最后用魔术贴粘好织物末端。每隔20s观察创面是否止血,完全止血后记录 时间,取下织物,称重,计算吸血量。重复试验5次,对有效止血时间和吸血量(代表老鼠失血 量)求平均值。
[0068]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首先,对于有效止血时间,相比于肝组织损伤模型,股动脉损 伤模型的有效止血时间明显较长,约为肝组织损伤模型的两倍。对于股动脉损伤模型,三组 材料的有效止血时间相差不大。从失血量来看,三者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别。首先,对于C组材 料,即两层超疏血复合织物,当用准备好的超疏血织物包扎流血伤口时,发现血液不能很好 的被织物吸收,大部分血液都从纱布旁流出(图l〇c)。这是因为超疏血织物不吸收血液,并 且当血液与织物接触时,在接触面对血液产生负压,使血液很难在织物表面浸润和吸收。因 此,对于该组来说,用织物吸血前后的重量(吸血量)来表征伤口总失血量是不准确的。而对 于A、B两组材料,伤口流出的血液被完全吸收,止血后伤口清晰、干净。而从老鼠总失血量来 考查,用超亲血层和超疏血层复合织物包扎的伤口,失血量约为1.6g,而用两层超亲血复合 织物包扎的伤口,失血量约为5.34g,可见,超亲血层和超疏血层复合织物的失血量减少约 70.0%。因此,从止血时间、失血量以及伤口清晰程度来考察三组材料的止血性能,制备的A 组止血材料(超亲血层和超疏血层复合织物)表现出最优异的性能。
[0071 ] 实施例4、超亲血层和超疏血层复合止血织物的制备及其止血性能探究 [0072] 将0.5g EVA蜡,0.5g羊毛蜡和0.5g木蜡溶解在29mL二甲苯中得到溶液,该溶液中, 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20,将一块网孔尺寸为20目的超亲血PET织物浸泡于该溶液中lh 后取出,利用自然干燥,得到具有超疏血性质的织物;将一块网孔尺寸为100目的纱布(超亲 血)与上述改性的超疏血PET织物通过水刺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即得到一层为孔径为100目 的超亲血纱布、一层为孔径为20目的超疏血PET织物的复合织物。
[0073] 改性后的PET织物表现出超疏血的性质。对该实施例制备的超亲血层和超疏血层 复合织物的止血性能进行探究。选择三种实验材料(A,B,C)进行对比,其中,A组为该实施例 制备的100目超亲血层和20目超疏血层复合织物,B组是100目超亲血纱布和20目超亲血PET 织物组成的两层超亲血复合织物,C组是经上述溶液浸渍改性的100目超疏血纱布和经上述 溶液浸渍改性的20目超疏血PET织物组成的两层超疏血织物。提前将三组实验材料制成宽 约4cm,长约50cm的条状织物,编号,称重。选择实验大鼠背部肌肉损伤动物模型进行实验。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取体型相近大鼠15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对应上述A、B、C三组织物。老 鼠腹腔注射水合氯醛麻醉,备皮,于背侧中三分之一处延中线剪开皮肤2cm,暴露一侧竖脊 肌,稍微钝性分离后以组织剪完全离断。立即用备好的织物用等大小的力度包扎伤口,最后 用魔术贴粘好织物末端。每隔20s观察创面是否止血,完全止血后记录时间,取下织物,称 重,计算吸血量。重复实验5次,对有效止血时间和吸血量(代表老鼠失血量)求平均值。
[0074] 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首先,比较三组实验的止血时间,三组材料的有效止血时间 都明显快于股动脉损伤模型和肝组织损伤模型,但三者没有明显的差异。从失血量来看,背 部肌肉损伤模型较股动脉损伤模型和肝脏损伤模型明显降低。但对于背部肌肉损伤模型, 三组材料的吸血量存在明显差异。用超亲血层和超疏血层复合材料包扎的伤口,失血量约 为0.03g,而用两层超亲血复合织物包扎的伤口,失血量约为0.13g,可见,超亲血层和超疏 血层复合织物的失血量减少约76.9%。对于用两层超疏血复合织物包扎的伤口,织物吸血 量约为0.01 g,超低的吸血量是因为织物良好的超疏血性,使血液很难浸润织物,伤口流出 的血液大部分都残留在伤口处。因此,对于两层超疏血复合织物而言,织物的吸血量并不能 真实地体现伤口的总失血量。此外,血液在伤口处大量残留,不仅造成伤口不清晰,给后续 操作带来麻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