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李糖乳杆菌grx19在调节肠道菌群中的应用

文档序号:10559667阅读:511来源:国知局
鼠李糖乳杆菌grx19在调节肠道菌群中的应用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鼠李糖乳杆菌grx19(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rx19)的新应用。本发明公开了该菌在制备调节肠道菌群以及防止病毒性腹泻的功能食品及药品中的应用。本发明的乳酸菌grx19具有良好的耐酸耐胆盐和抑制致病菌能力,表面疏水性较高、自聚合能力较强,细胞研究表明其对大鼠小肠隐窝上皮细胞(IEC?6细胞)具有显著的黏附性。本发明的益生乳酸菌grx19除了具备一般益生乳酸菌所具备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作用外,还能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和防止病毒性腹泻,用于功能性食品或药品的生产。
【专利说明】
鼠李糖乳杆菌grx19在调节肠道菌群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设及食品生物技术领域,特别设及一株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结构W及防止病 毒性腹泻益生乳酸菌及其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乳酸菌黏附有利于维护肠道正常菌群结构,维持肠粘膜形态与功能的完整性,预 防病毒性腹泻。在维护肠道正常菌群结构方面,乳酸菌主要是通过空间位阻效应而实现的。 当高黏附性的乳酸菌先于病原菌定植在肠道时,可W在肠道表面形成一层物理屏障,运样 就阻断了病原菌与肠黏膜的接触,有利于将病原菌清除。另外,高黏附性益生乳酸菌大量聚 集在肠道中,可产生足够浓度的抑菌成分,如酸性物质、生物酶、抗菌肤等,使病原菌的活性 受到抑制。因而乳酸菌可W预防或治疗病原菌引发的急性腹泻和肠道菌群失调。
[0003] 人体肠道是乳酸菌的重要来源,对调节肠道菌群结构、调节机体免疫及降低胆固 醇水平等具有重要作用。乳酸菌发挥其益生作用必须对胃肠道中胃酸和胆汁等不良环境具 有一定的耐受性,同时它们的代谢产物可W对肠道内致病菌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从而维 持肠道菌群结构平衡,因此对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及胆盐具有耐受性的乳酸菌,是发酵功能 特性的基础。
[0004] 乳酸菌在肠道定植、抑制病原菌在肠道定植、与肠道细胞进行信号交流及提高机 体免疫力均依赖于乳酸菌对肠道上皮细胞的黏附作用,因而乳酸菌的黏附性是评价其是否 具有良好调节免疫性能的重要指标。测定乳酸菌的黏附特性有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 通过乳酸菌与肠道上皮细胞体外黏附实验评价乳酸菌的黏附能力,间接法是指通过测定乳 酸菌细胞表面物化性质来间接反映其黏附能力,表面疏水性(C e 1 1 S U W a C e Hydrophobicity,CSH)是乳酸菌表面重要的理化特性之一,微生物黏着碳控化合物法 (Bacteria A化esion To Hy化oca;rbons,BATH)、菌体自聚合能力的测定及菌体表面电荷的 测定等都是反应表面疏水性的常用方法。
[0005] 在先的中国专利申请《鼠李糖乳杆菌grxl9及其应用》(申请号:2011104416667)中 公开了一株鼠李糖乳杆菌grxl9(CGMCC No.5519)及该菌在制备长货架期活菌型乳酸菌饮 料和发酵乳产品中的应用,但未公开该菌的其他应用。
[0006] 本发明探究了云南传统乳制品-乳扇中的乳酸菌耐酸、耐胆盐能力及抑菌作用,对 初步筛选出具有良好耐受性及抑菌活性的乳酸菌进行表面疏水性、自聚合能力及黏附特性 的研究,筛选出高黏附性乳酸菌,用于发酵乳制品及功能食品的生产。

【发明内容】

[0007]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鼠李糖乳杆菌g;rxl9(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rxig) (CGMCCNo. 5519)的一种新用途。
[000引本发明研究表明鼠李糖乳杆菌grxl9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结构W及防止病毒性腹泻 的的功能,其表面疏水性较高、自聚合能力较强,对IEC-6细胞具有显著的黏附性。
[0009] 本所述的鼠李糖乳杆菌grxl9的功能特性如下:
[0010] 本发明的鼠李糖乳杆菌grxl9对致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能力:乳酸菌grxl9的发酵 上清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口氏菌和大肠杆菌均具有抑菌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 17.15mm、16.33mm和13.17mm。
[0011] 本发明的鼠李糖乳杆菌grxl9具有较好表面疏水性,为36.31 % ;自聚合能力较高, 为 35.:34%。
[0012] 本发明的鼠李糖乳杆菌grxl9对肠道具有显著的黏附性:细胞实验表明,其对大鼠 小肠隐窝上皮细胞(IEC-6细胞)的粘附数达到了 17.43个/细胞,显著高于其它乳酸菌。
[0013] 本发明公开了所述的鼠李糖乳杆菌grxl9在制备调节肠道菌群W及防止病毒性腹 泻的功能食品及药品中的应用。
[0014] 进一步公开了鼠李糖乳杆菌grxl9在制备具有调节肠道菌群W及防止病毒性腹泻 的发酵乳制品中的应用。
[0015] 本发明筛选的鼠李糖乳杆菌grxl9在具有耐酸、耐胆盐能力的同时,其抑制致病菌 性能、表面疏水性能和自聚合综合能力综合能力优异;该菌株具有优异的肠道定植能力,同 时具有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及防止病毒性腹泻功能。
【附图说明】
[0016] 图巧鼠李糖乳杆菌grxl 9在溶液中疏水性状态性。
[0017]图2为鼠李糖乳杆菌grxl9对IEC-6细胞的黏附情况。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1、益生乳酸菌的分离及纯化
[0019] 1.鼠李糖乳杆菌grxl9的分离与鉴定
[0020]
【发明人】通过从我国传统发酵制品一乳扇中分离获得的大量乳酸菌,通过比较它们 的加工W及耐热特性,获得一株加工及耐热综合性能最佳的乳酸菌菌株。并通过鉴定证实 了本发明的菌株是鼠李糖乳杆菌grxl9(Lactobacillus rhamnosusgrxig)。
[0021] 1.1样品来源与采集
[0022] 本发明乳酸菌来源于云南大理民族乳制品一一乳扇。乳扇是我国云南极富特色的 传统乳制品之一,是一种用牛乳加入采用乳酸菌天然发酵酸浆制作的酸凝拉伸型干酪。乳 扇样品分别采集于中国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巧源地区。样品存放于灭菌采样瓶中,置于4°C 条件下保存。
[0023] 1.2从乳扇中分离出乳酸菌
[0024] 取l.Og乳扇样品将其在MRS培养基42°C培养24小时富集。将该培养物涂布在MRS平 板上,然后在42Γ培养48小时。培养后,收集在琼脂培养基上出现的菌落,并进一步纯化,淘 汰非乳酸菌菌株。
[0025] 将分离获得的菌株用含11 % (W/W)脱脂乳的肉汤培养物,培养、冻干、保存在-18 °C,然后用于各种检测细菌特征的试验。
[0026] 1.3耐热乳酸菌的筛选
[0027] 将从云南筛选获得的213株乳酸菌的耐热特性进行了比较。将不同乳酸菌分别按 4%(W/W)的接种量接种于脱脂乳培养基中,培养至凝乳,分别测定凝乳时和经60°C/5min, 60°C/10min,65°C/5min,65°C/10min和72°C/15s热处理后的活菌数量,比较不同菌株的耐 热特性,选择耐热能力最好的菌株。
[0028] 通过对筛选菌株耐热能力的比较,可W看出,不同菌株耐热特性存在很大差异。在 213株菌株中,有101株菌不耐受60°C/5min的热处理强度,占试验菌株数量的47% W上,其 中本发明菌株grxl9在60°C/5min的热处理强度后活菌数量能达到106CFU/mM但有47株菌 株仍能够耐受60°C/10min的热处理强度,占试验菌株数量的22%左右,其中本发明菌株在 60°C/10min的热处理强度后活菌数量能达到10化FU/mL,为最高;有129株菌不耐受65°C/ 5min的热处理强度,占试验菌株数量的60%,其中本发明菌株在65°C/5min的热处理强度后 活菌数量能达到l〇3C即/mL,为最高;所有菌株在65°C/10min的热处理强度下都不能存活; 有106株菌不耐受72°C/15s的热处理强度,占试验菌株数量的50%,其中本发明菌株在72 °C/15s的热处理强度后活菌数量能达到107CFU/mL,为最高。
[0029] 综合比较菌株在相对低溫度长时间处理和相对高溫度短时处理条件下均具有较 高存活菌株数的乳酸菌,筛选出耐热特性最好的菌株,即为本发明菌株,命名为grxl9。该菌 株已公开,可从CGMCC获得,保藏编号No. 5519。
[0030] 2、益生乳酸菌耐酸耐胆盐活性比较
[0031] (1)人工胃液耐受性的测定
[0032] 用Imol/L的盐酸调节无菌蒸馈水的pH值分别为2.0和3.0,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 0.2%的化C1,1 %胃蛋白酶,充分溶解后用孔径0.22皿微孔滤膜过滤除菌,4°C冷藏备用。将 活化好的乳酸菌制成菌悬液,按10 %接种量接种于抑值分别为2.0和3.0的人工胃液中,37 °C培养,在化取样,采用MRS固体培养基进行活菌计数,计算其存活率(% )。
[0033]
[0034] (2)人工肠液耐受性的测定
[003引取K此P04 3.4g,加250mL蒸馈水溶解,用质量分数为0.4%的NaOH溶液调节抑值至 6.8,加蒸馈水至500mL,分别加入质量分数为0.2 %的化C1,1 %膜蛋白酶,充分溶解后,用孔 径0.22WI1微孔滤膜过滤除菌,4°C冰箱冷藏备用。将活化好的乳酸菌制成菌悬液,按10%接 种量接种于人工肠液中,混匀,37°C培养。于化取样,采用MRS固体培养基进行活菌计数,计 算其存活率(%)。
[0036]
[0037] (3)耐胆盐能力的测定
[003引称取一定量的胆盐于MRS和PTYG液体培养基中,使其质量分数分别为0.0%、 0.1%、0.3%和0.5%,调节pH至6.5±0.2,12ΓC灭菌15min,冷却备用。将活化好的乳酸菌 按5%的接种量分别接种至含0.0% (空白)、0.1%、0.3%及0.5%胆盐的MRS培养基中,37°C 培养24h后观察不同浓度胆盐培养液中菌体的生长情况,并测定其OD600值,计算乳酸菌对胆 盐的耐受力。
[0039]
[0040] 对初步筛选出的119株菌进行生理生化试验、凝乳性能、产酸特性及胆藏稳定性研 究,筛选获得凝乳特性良好、产酸速率中等、后酸化弱的57株菌,并初步鉴定为乳酸菌。将57 株乳酸菌分别接种至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及含有不同胆盐浓度的培养基中,存活率结果如 表1。
[0041] 表1乳酸菌的耐酸耐胆盐能力
[0042]
[0043]
[0044]
[0045] 由表1可知,不同乳酸菌在人工胃液中的存活率存在差异性,且随着pH值的降低菌 株存活率也随之降低。在抑为2.0的人工胃液中培养化菌株存活率的范围为0~49%,其中 菌株LV108存活率最高,为48.70%,表明菌株LV108具有良好的耐酸特性;而共有8株菌存活 率为0;存活率大于20%菌株共有31株,占所有菌株的54.4%,说明大多数菌株在pH为2.0的 人工胃液中培养化存活率均大于20 %。
[0046] 57株乳酸菌对人工肠液具有不同程度的耐受性,菌株存活率的范围为0~51%,其 中菌株XJH301存活率最高,为50.51 %; 35株乳酸菌在人工肠液中培养化存活率均大于 20%,占所有菌株的61.4%,说明大多数菌株在人工肠液中培养化存活率均大于20%。其中 在pH为2.0的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培养化存活率均大于20%的乳酸菌共有30株。
[0047] 57株乳酸菌存活率随着胆盐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胆盐浓度为0.1 %培养基 中培养24h后菌株存活率大于20%共有31株,胆盐浓度为0.3%培养基中菌株存活率大于 20%共有21株,胆盐浓度为0.5%培养基中菌株存活率大于10%共有36株,菌株BH2、LV108、 XJH301及YF-C2在胆盐浓度为0.5 %培养基中存活率均大于20.00%,表明它们对胆盐具有 良好的耐受性。菌株LV108和XJH301在胆盐浓度为0.1 %、0.3%、0.5%的培养基中培养24h 后存活率均分别大于50.00 %、34.00 %及21.00 %。
[004引根据57株乳酸菌对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及胆盐耐受能力的范围,选择在抑为2.0的 人工胃液培养化存活率大于20%,人工肠液中培养化存活率大于20%,胆盐浓度为0.5%培 养基中培养24h存活率大于10 %的30株乳酸菌,对其抑菌特性进一步研究。
[0049] 3.益生乳酸菌抑菌活性比较
[0050] 采用牛津杯法测定乳酸菌的抑菌活性,分别吸取各致病菌发酵液0.2mL,用无菌涂 抹棒均匀涂布于LB固体培养基平板上,于超净工作台中放置30min左右,待表面的菌液固定 在平板的表面后平板无可见水滴为准),每个平板上均匀放置3个灭菌牛津杯,吸取待测 样品0.2mL加在牛津杯里,37°C静置培养4她,做3个平行求平均值,测定抑菌圈大小并拍照。 判定标准:不抑菌:无明显抑菌圈;低度抑菌:抑菌圈直径为11~15mm;中度抑菌:抑菌圈直 径为16~20mm;高度抑菌:抑菌圈直径大于20mm。
[0051] 乳酸菌是机体消化道内重要的优势菌,不但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而且能有效 抑制致病菌,从而可W预防疾病。采用牛津杯法测定筛选出的30株乳酸菌对金黄色葡萄球 菌、大肠杆菌和沙口氏菌的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见表2。
[0052] 表2乳酸菌对Ξ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
[0化3
[0化4
[0化日]注:抑菌圈直径包含牛津杯外径(8mm)。
[0056]由表2可知,30株乳酸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沙口氏菌运3种致病菌均 有一定抑制能力,抑菌活性高低不等。乳酸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抑菌 圈直径大于16mm(中度抑菌和高度抑菌)共有21株菌,相较金黄色葡萄球菌,运30株菌总体 对大肠杆菌和沙口氏菌的抑制作用较弱,对大肠杆菌抑菌圈直径大于16mm的菌株共有18 株,对沙口氏菌菌抑菌圈直径大于16mm的菌株共有13株。菌株LV108和XJH301对巧巾致病菌 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LV108对3种致病菌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1.40mm、21.50mm及19.50mm, XJH301对巧巾致病菌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0.33mm、19.07mm及17.17mm。选择对至少巧巾致病菌 为中度抑制W上的21株乳酸菌表面疏水性进行进一步研究。
[0化7] 4.益生乳酸菌表面疏水性比较
[0058]通过乳酸菌对碳氨化合物的亲和力反映菌株表面疏水性,采用微生物黏着碳氨化 合物法测定乳酸菌细胞表面疏水性。取4mL菌悬液,加入40化L二甲苯,满旋混合60s后,静置 15min分层;取水相,WPBS缓冲液为空白对照,测量A6QQ值,记录。每组平行做10管,分别记录 0D值,进行3次独立的实验。通过W下公式计算:
[0化9]
[0060] 利用比浊法对筛选出的21株抑菌活性较强的乳酸菌表面疏水性测定,实验结果见 表3。
[0061 ] 表3乳酸菌表面疏水性的测定(n = 3,x±sd)
[0062]
[0063] 注:同列比较,不同字母表示具有差异性(P<0.05)。
[0064] 由表3可知,21株乳酸菌的表面疏水性差异较大(10%~55%,P<0.05),可能是由 于不同乳酸菌表面蛋白、糖类及一些化合物存在多样性,导致菌体表面疏水性差异显著。表 面疏水性大于30%的乳酸菌共有9株,占所有乳酸菌的42.8%,表面疏水性为25%~30%的 乳酸菌共有4株,占所有乳酸菌的19.0%,表明大部分乳酸菌表面疏水性大于25%。其中菌 株LV108、M及XJH301的表面疏水性最高(P<0.05),分别为55.:M%、47.22%及44.81%;菌 株grxl9及RBM7次之,分别为36.31%和35.12%;菌株4〇6、¥12及双?7的表面疏水性最低。 <0.05),分别为10.18%、10.22%及11.88%,菌株grxl9在溶液中疏水性状态性见图1。
[0065] 5.益生乳酸菌自聚合能力的比较
[0066] 3mL菌悬液经蜗旋混合10s后,取0.1 mL上层悬液加入到含有2.9mL PBS的试管中, 混匀后测定其于600nm下的吸光值Ag,后将菌悬液室溫下放置化后,再进行重复实验测定At。 每株细菌平行做3管。
[0067]按下式计算自聚合百分率:
[006引
[0069] 其中Ao和At分别是在时间为化和化的吸光值。
[0070] 将活化的乳酸菌接种至培养基中,37°C培养2地,振荡静置化和化后,利用比浊法 测定其自动聚集能力,结果如表4所示。
[0071] 表4乳酸菌自聚合能力测定(n = 3,x±sd)
[0072]
[0073] 注:同列比较,不同字母表示具有差异性(P<0.05)。
[0074] 由表4可知,不同乳酸菌的聚合能力差异显著(10%~55%,P<0.05),表明乳酸菌 细胞表面的蛋白或糖蛋白类物质等显示出差异性。自聚合百分率大于30%的乳酸菌共有5 株,占所有乳酸菌的23.8%,自聚合百分率为25%~30%的乳酸菌共有7株,占所有乳酸菌 的33.3%,表明大部分乳酸菌自聚合百分率大于25%。其中菌株1^^08、旨'^9、1^17及29自 聚合百分率最高(P<〇.〇5),分别为32.09%、35.34%、32.12%及32.43%;菌株85及23自聚 合百分率最低(P<〇.05),分别为10.22%及11.54%。
[0075] 6.益生乳酸菌黏附性能的比较
[0076] 调整细胞浓度为2X104cells/mL,接种于六孔培养板中,预先置入无菌 盖玻片,使细胞贴附盖玻片生长,置于37°C、5%的C〇2培养箱中培养,待细胞长成致密单层 后,用PBS缓冲液漂洗细胞2次,然后每孔加入ImL DMEM培养液和ImL上述制备好的菌悬液, 轻轻摇晃混匀,置于37°C、5%的C〇2培养箱继续解育,每株菌重复Ξ孔。培养60min后,取出 六孔培养板,用PBS缓冲液洗涂细胞5次,除去未黏附的乳酸菌,然后加入无水甲醇固定 20min,取细胞玻片,进行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随机选取20个视野,计算100个细胞上黏附 的乳酸菌个数,用平均每个细胞所黏附的乳酸菌个数表示黏附能力。
[0077] 将乳酸菌与IEC-6细胞共培养化后固定制成玻片,显微镜观察乳酸菌黏附情况,结 果见图2和表5。
[007引表5乳酸菌对IEC-6细胞的黏附数(n = 3,x±sd)
[0079]
[0080] 注:同列比较,不同字母表示具有差异性(P<0.05)。
[0081] 乳酸菌对细胞的黏附情况如表5所示,不同乳酸菌之间的黏附能力差异较大,乳酸 菌表面结构和表面成分是影响其黏附性能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研究表明,乳酸菌表面存 在的黏附素(如表层蛋白、肤聚糖及脂憐壁酸等成分)对黏附性影响较大。乳酸菌黏附平均 每个细胞个数大于12个的共有6株菌,占所有乳酸菌的28.6%;黏附数在8~11(个/细胞)之 间的共有6株,占所有乳酸菌的28.6%,表明大部分乳酸菌黏附数大于8(个/细胞)。其中菌 株LV108、M、grxl9、RBM7及XJ册01的黏附数显著高于其它乳酸菌(P<0.05),均达到14(个/ 细胞似上,其中grxl9的黏附数最高,达到17.43(个/细胞);抗Μ的黏附数最低(P<0.05), 平均为2(个/细胞)。
[0082] 7.表面疏水性、自聚合能力及黏附性相关性分析
[0083] 乳酸菌黏附肠上皮细胞或肠黏膜表层的能力是乳酸菌筛选的一个非常重要指标, 乳酸菌影响机体免疫反应的主要部位是肠道相关淋己组织,固有层的免疫活性细胞是反应 的效应部位,派伊尔结内的免疫细胞是发挥效力的诱导部位。乳酸菌的黏附可根据作用介 质不同分为特异性黏附和非特异性黏附,概括为两步,第一步属于非特异性黏附,趋化作用 使乳酸菌与机体细胞表面接近及定位,随后乳酸菌黏附素与机体细胞表面处于静电荷及疏 水性结合;第二步属于特异性黏附,即黏附素进一步与相应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乳酸菌黏附 有助于维护肠道正常菌群结构平衡,维持肠黏膜形态与功能的完整性,增强细胞间的信号 交流,因而黏附性的测定是筛选高免疫活性乳酸菌的必要指标。间接评价乳酸菌的黏附性 能可通过测定乳酸菌表面疏水性的强弱(如果表面疏水性与黏附性具有某种确切的相关 性)。表面疏水性是乳酸菌细胞表面的一些物化性质,通常利用乳酸菌对碳氨化合物的亲和 力及自聚合能力反映菌株表面疏水性。本研究测定了乳酸菌的疏水性、自聚合能力及黏附 性,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0084] 表郎荒水性、自聚合百分率及黏附性相关性分析
[0085]
[0086] *.在0.05水平(双侦U)上显著相关;**.在0.01水平(双侦U)上显著相关。
[0087] 表6分析表明,乳酸菌表面疏水性和乳酸菌对细胞的黏附性呈显著正相关(P< 0.01),乳酸菌自聚合能力与乳酸菌对细胞的黏附性呈显著正相关(P<〇.01),因而可W通 过疏水性及自聚合能力的测定方便快速地筛选出高黏附性乳酸菌,间接反映乳酸菌的黏附 性能,本研究将Ξ者结合在一起对乳酸菌的黏附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由表3、4及5可知,表面 疏水性大于25%,自聚合百分率大于25%,每个细胞平均黏附菌数大于8个的乳酸菌共有12 株,表明它们表面疏水性较高、自聚合能力及黏附能力较强。
[0088] 实施例1:利用鼠李糖乳杆菌grxl9制备发酵乳
[0089] 将活化2代后的乳酸菌grxl9培养物按3%接种量接种于经95°C/5min热处理的复 原脱脂乳(10%)中,于37°c培养lOh,冷却4°C用于制备发酵剂,该发酵剂的活菌数约为 l〇8cfu/mL。
[0090] 将复原全脂乳(11.5%)加热到50°C左右,加入6%薦糖,经充分溶解后将复原全脂 乳预热到60°C左右,在20M化压力下进行均质。然后将复原全脂乳在95°C/5min条件下热处 理,待冷却至38°C,按5%接种量接入乳酸菌grxl9发酵剂,在37°C下发酵至凝乳,冷却后于4 °C胆藏,即得到具有高益生乳酸菌粘附性的发酵乳。
[0091] 实施例2:利用鼠李糖乳杆菌grxl9制备发酵乳饮料
[0092] 42kg的脱脂乳粉,用50°C的水溶解制备成复原脱脂乳350kg,经充分溶解后,,将复 原脱脂乳在95°C/5min条件下热处理,待冷却至37°C,按5%接种量接入乳酸菌grxl9发酵 剂,在37°C下发酵2地左右,终点酸度控制在160°Τ左右,加入650kg经110°C/5s杀菌的糖、稳 定剂混合溶液(该混合溶液的组成为12%薦糖、0.1%单甘脂、0.1%薦糖醋和0.4%果胶), 混合后预热至60°C,在20MPa压力下进行均质,然后在75°C/15s条件下热处理,冷却至15°C 左右,采用无菌灌装,即得1000kg鼠李糖乳杆菌grxl9发酵乳饮料。
[0093] 实施例3:利用鼠李糖乳杆菌grxl9制备益生乳酸菌冻干粉
[0094] 将脱脂乳粉、低聚果糖、酵母粉、蛋白腺和纯净水分别按质量百分比12.0%、 2.0%、0.8%、0.7%、84.5%充分混匀后,预热到60°C,20M化压力均质。然后经95°C/30min 热处理,冷却至37°C。按5%接种量接种实施例l制备的grxl9发酵剂,37°C培养10h,离屯、,真 空冷冻干燥至含水量小于3%,即得鼠李糖乳杆菌grxl9冻干粉。
【主权项】
1. 鼠李糖乳杆菌grxl9在制备调节肠道菌群以及防止病毒性腹泻的功能食品及药品中 的应用。2. 鼠李糖乳杆菌grxl9在制备具有调节肠道菌群以及防止病毒性腹泻的发酵乳制品中 的应用。
【文档编号】A23C9/123GK105920049SQ201610390305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日
【发明人】顾瑞霞, 瞿恒贤, 刘东方, 薛梅, 黄玉军, 陈霞, 陈大卫, 印佰星, 蒋欣荣, 瓦云超, 孟茜
【申请人】扬州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