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受力机构及含有该辅助受力机构的检查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000062阅读:529来源:国知局
辅助受力机构及含有该辅助受力机构的检查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辅助受力机构及含有该辅助受力机构的检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医师等检查者在进行眼科等部位的局部成像检查操作时,往往需要手动对检查装置或装置的关键部分在四个水平方向进行大幅度移动和微幅度移动调节,以下简称为大调和微调。如日本拓普康TRC-NW8免散瞳眼底照相机,传统的眼科检查装置上普遍设有一操纵杆结构,可以实现大调和微调的需要。该类装置的操纵杆是把移动的大调和微调融合在一起,虽然已经实现了移动调节的相关需求,但往往需要检查者进行长期练习和使用才能习惯和熟练掌握。对于该类检查装置,检查者单纯操作操纵杆,一般只能进行微调;进行大调时,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推动操作台进行调节,费力,且力度不易控制,调节繁琐?’另一种是将操纵杆推到需要移动方向的最底位置,然后由操作杆带动整体进行大调。而通过操纵杆大调移动到相应检查位置后,如果还需要再改变位置进行微调,那么操纵杆推向最底位置的那个方向上的微调则受限。为避免微调受限,进行大调时需要保持操纵杆基本与操作台垂直,采用直接移动操作台的方式进行大调。而要保持操纵杆垂直,那么单手着力点受限,操作时就需要:用手保持操纵杆在垂直状态下单手使用足够的力量,通过操作台进行大调操控,力量不足或操控不佳,大调操控结果就差;或者使用另一手辅助进行大调操控,这样操作非常不便。操纵杆在绝对垂直时力作用在操纵杆上是无法移动设备的,操纵杆必须与移动方向成一定的夹角,有足够的作用力才能使设备移动,但操作时需要操纵杆接近垂直,那么就要求作用力必须足够大。
[0003]正是操纵杆将两种移动功能融合在一个结构上,不仅让初学者的培训很难在短期内达到理想目标,也很难进行推广,实际移动操作时也很费时费力。
【实用新型内容】
[000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方便检查者对具有操纵杆的检查装置进行调节的辅助受力机构及含有该辅助受力机构的检查装置。
[0005]一种辅助受力机构,包括:
[0006]内受力件,外侧设有第一受力面和第二受力面;以及
[0007]外受力件,设在所述内受力件的外侧,所述外受力件的内侧设有第三受力面和第四受力面;
[0008]所述第三受力面与所述第一受力面相对设置,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一容手位;所述第四受力面与所述第二受力面相对设置,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容手位;所述第一容手位相对所述第二容手位弯折设置。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受力面与所述第二受力面为一体成型的连续结构,和/或所述第三受力面与所述第四受力面为一体成型的连续结构。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受力面或所述第一受力面的至少一个切平面与所述第二受力面或所述第二受力面的至少一个切平面垂直设置,和/或所述第三受力面或所述第三受力面的至少一个切平面与所述第四受力面或所述第四受力面的至少一个切平面垂直设置。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受力机构还包括连接件,所述内受力件与所述外受力件通过所述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一受力面、所述第三受力面及所述连接件配合围成槽状的所述第一容手位;所述第二受力面、所述第四受力面及所述连接件配合围成槽状的所述第二容手位。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受力件、所述外受力件及所述连接件为一体成型的结构。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受力件与所述外受力件的底部设有用于与外接设备连接的固定件。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为吸盘或胶粘件。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受力面、所述第二受力面、所述第三受力面及所述第四受力面中的至少一个受力面的外侧设有弹性缓冲层。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受力件的高度大于所述内受力件的高度。
[0017]一种检查装置,包括机架及位于所述机架上的操作台、操纵杆及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辅助受力机构,所述操作台能够通过调节所述操纵杆在所述机架上移动,所述辅助受力机构固定在所述操作台上且靠近所述操纵杆设置。
[0018]上述辅助受力机构可应用在具有操纵杆且通过操纵杆调节操作台的检查装置上,通过在内受力件的外侧设置第一受力面和第二受力面,在外受力件的内侧设置第三受力面和第四受力面,内受力件与外受力件之间形成弯折的第一容手位和第二容手位,从而给操作者提供了直接受力的部位,操作者可以通过单手分别挤压第一受力面、第二受力面、第三受力面或第四受力面实现操作台在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上移动,并组合得到所需的移动幅度。在移动调节过程中,由于有受力点,调节所需的力量显著减小,省时省力,且易操控,便于操作者快速掌握调节技巧。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一实施方式的辅助受力机构的俯视图;
[0020]图2为图1所示的辅助受力机构的侧视图;
[0021]图3为图1所示的辅助受力机构的仰视图;
[0022]图4为另一实施方式的辅助受力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5为另一实施方式的辅助受力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0025]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002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7]请结合图1、图2和图3,一实施方式的辅助受力机构100主要用于固定在具有操纵杆的检查装置上,并靠近操纵杆设置。该检查装置包括机架及位于机架上的操作台和操纵杆,操作台能够通过直接调节操纵杆相对机架移动,实现位置的大调和微调。本实施方式的辅助受力机构100主要包括内受力件110、外受力件120、连接件130及固定件140。
[0028]内受力件110的外侧设有第一受力面112和第二受力面114。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受力面112与第二受力面114为一体成型的连续结构,也即第一受力面112与第二受力面114构成连续的受力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受力面112与第二受力面114均为局部向外凸出的曲面,二者连接构成类似V字形的连续受力面,在连接处采用圆弧结构过渡,便于操作者手握,且第一受力面112的多个切平面中至少存在一个切平面与第二受力面114的多个切平面中的一个切平面垂直,如第一受力面112在凸出部位的顶部的切平面与第二受力面114在凸出部位的顶部的切平面相垂直,这样有利于操作者的手指部和手掌部在两个垂直方向(如后、左方向)上分别对内受力件110施加拉力或推力,并最终带动操作台在相应的方向上移动。
[0029]外受力件120设在内受力件110的外侧。外受力件120的内侧设有第三受力面122和第四受力面124。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受力面122与第四受力面124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即第三受力面122与第四受力面124构成连续的受力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受力面122与第四受力面124均为局部凹陷的曲面,二者连接构成类似V字形的连续受力面,便于操作者的手指部和手掌部分别施展推力。进一步,第三受力面122的多个切平面中至少存在一个切平面与第四受力面124的多个切平面中的一个切平面垂直,如第三受力面122在凹陷部位的底部的切平面与第四受力面124在凹陷部位的底部的切平面相垂直,这样有利于操作者在两个方向(如前、右方向)上向外推外受力件120,并最终带动操作台在相应的方向上移动。
[0030]可理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一受力面112与第二受力面114也可以为分立的结构,第三受力面122与第四受力面124也可以为分立的结构,以内受力件110为例,相应的,内受力件110可以至少包括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设有该第一受力面112,另一部分设有该第二受力面114。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受力面112和第二受力面114也可以为平面结构,平面结构的第一受力面112和第二受力面114呈一定的夹角设置,如60°?120°之间的夹角等,优选为90°夹角;或者第一受力面112与第二受力面114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平面与曲面相结合的形状;第三受力面112与第四受力面114的形状同理。
[003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受力面122与第一受力面112相对设置,之间的间隙形成可供操作者手指部放入的第一容手位102。第四受力面124与第二受力面114相对设置,之间的间隙形成可供操作者手掌部放入的第二容手位104。第一容手位102相对第二容手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