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及羽毛球用底座主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5433阅读:5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及羽毛球用底座主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及羽毛球用底座主体,更特定地,涉及具有较高耐久性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及羽毛球用底座主体。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已知有使用水鸟羽毛当作羽毛的羽毛球(天然羽毛球)和使用由尼龙树脂等人工制造的羽毛的羽毛球(人造羽毛球)。另外,在人造羽毛球中,存在羽毛由树脂等构成的裙状的一体成形品形成的羽毛球和如天然羽毛球那样使用独立的多根人造羽毛的羽毛球。在天然羽毛球及人造羽毛球中的任一个中,均将配置成圆环状的水鸟的羽毛或人造羽毛(以下,也称为羽毛)固定于半球状的底座主体。然而,在羽毛球使用于羽毛球运动的比赛等的情况下,由于该羽毛球被用力击打, 从而使底座主体与羽毛的固定部的强度降低,进而使羽毛的轴相对于底座主体表面的角度变化。在该情况下,会产生羽毛球的形状变形(例如,配置成圆环状的羽毛的配置的截面形状变为椭圆形)这样的问题。如上所述羽毛球的形状变形时,存在对该羽毛球的飞行特性 (例如,飞行距离、飞行时的轨迹)造成不良影响、羽毛球的击球感变差这样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提出有各种方案。例如,在日本专利实开平4-25771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以下结构为了提高底座主体与羽毛的接合部分的强度,将底座主体中固定有羽毛的根部的部分制成合成树脂等加强体。另外,在日本专利实公昭40-6177 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以下结构使用在固定羽毛的一侧配置天然软木、而在半球状的前端侧配置人造软木(将天然软木的粉末与特殊粘接剂混合并压缩加工后的材料) 的构件作为底座主体,并以羽毛的根部(插入固定于底座主体的一侧)的端部到达人造软木的方式将羽毛插入底座主体,从而能可靠地将羽毛固定于底座主体。此外,在日本专利特公昭四-4312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虽其目的不同,但也通过准备由合成树脂等构成、接合羽毛的圆盘台,并将该圆盘台与中空球体接合来构成底座主体。另外,在日本专利实公昭 35-19921号公报(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以下方案,在人造羽毛的根部形成突起部以防止羽毛从底座主体脱落,并通过将两个固定环配置于配置成圆环状的羽毛的内周侧来连结配置成环状的羽毛以防止其晃动。专利文献1 実開平4-25771号公報(日本专利实开平4-25771号公报)专利文献2 実公昭40-6177号公報(日本专利实公昭40-6177号公报)专利文献3 特公昭四-4312号公報(日本专利特公昭四_4312号公报)专利文献4 実公昭35-19921号公報(日本专利实公昭35-199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上述现有的底座主体与羽毛的结合部基本上是在底座主体(或与底座主体连接的构件)的平坦表面上形成孔,在该孔内插入、固定羽毛的根部这样的构件。在采用上述结构的情况下,在该孔内插入有羽毛的根部的状态下还在孔的上部涂布粘接剂等粘接构件。然而,当用力击打羽毛球而对羽毛施加较大的力时,因羽毛的轴弯曲而使该粘接剂剥落,从而在结果上使羽毛与底座主体的接合部的强度降低。其结果是,羽毛球存在不具有足够的耐久性这样的问题。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能获得足够耐久性的羽毛球用底座主体及羽毛球。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羽毛球用底座主体包括对羽毛的轴进行固定的固定用表面部,在固定用表面部形成有用于将羽毛球用羽毛的轴插入固定的多个插入孔和与插入孔相邻并从固定用表面部的表面突出的凸部。若如上所述,则在将轴插入插入孔的状态下配置粘接构件时,能使粘接构件从插入孔内部延伸至与插入孔相邻(即,与轴相邻)的凸部上。因此,与不存在凸部的情况相比, 能增大粘接构件与底座主体的粘接面的面积,并能使粘接面的形状变为立体的形状。所以, 能提高粘接构件与底座主体及羽毛的轴的粘接强度。其结果是,能提高使用上述底座主体的羽毛球的耐久性。本发明的羽毛球用底座主体包括对羽毛的轴进行固定的固定用表面部,在固定用表面部形成有平面形状为圆周状的凹部和与凹部的侧壁相邻并配置成圆周状、用于供羽毛球用羽毛插入固定的多个插入孔。若如上所述,则在将轴插入插入孔的状态下为将轴固定于底座主体而配置粘接构件时,能使粘接构件从插入孔内部延伸至与插入孔相邻(即,与插入插入孔的轴相邻)的凹部侧壁。因此,与仅将插入孔形成于平面的情况相比,能增大粘接构件与底座主体的粘接面的面积。此外,由于粘接面的形状为立体的形状,所以,能提高轴与底座主体的粘接强度。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包括上述羽毛球用底座主体;以及在形成于底座主体的固定用表面部的多个插入孔内插入固定有轴的羽毛球用羽毛。若如上所述,则当使用羽毛球时,在从外侧施加应力于羽毛球用羽毛的情况下,能利用凸部作为对该羽毛球用羽毛的轴进行支承的加强部。因此,能实现耐久性优异的羽毛球。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中,羽毛球用羽毛可以是包括羽毛部和与羽毛部连接的轴的人造羽毛。轴可包括固接轴部和与固接轴部连接的羽轴部。构成羽毛部的构件可包括羽毛主体部和突出部,其中,上述羽毛主体部与固接轴部接触且宽度比固接轴部的宽度大,上述突出部从羽毛主体部朝羽轴部突出。突出部中与羽毛主体部侧相反一侧的端部可埋设于构成羽轴部的构件。在该情况下,由于羽毛主体部接触、固定于固接轴部,且构成羽毛部的构件的突出部埋设于构成羽轴部的构件,因此,能提高羽毛部与轴的接合强度。另外,由于形成为在羽轴部中埋设有构成羽毛部的构件的突出部的状态,所以,被埋设的该突出部作为羽轴部的加强构件起作用。因此,能充分提高羽毛主体部与羽轴部的接合部及羽轴部的耐久性。此外,由于羽毛主体部作为加强构件也对固接轴部起作用,因此,也能提高该固接轴部的耐久性。所以,能使用具有较高耐久性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来构成羽毛球。另外,尽管大多情况下人造羽毛的轴的强度比天然羽毛球用羽毛的轴的强度差,但利用上述底座主体的凸部作为加强构件能提高人造羽毛的轴的耐久性。即,本发明的底座主体在使用人造羽毛的羽毛球中是特别有效的。发明效果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获得耐久性优异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及构成该羽毛球的羽毛球用底座主体。


图1是表示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用于说明图1所示的羽毛球的底座主体与人造羽毛的连接部的局部示意图。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底座主体与人造羽毛的连接部的放大立体示意图。图4是表示构成图1 图3所示的羽毛球的、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实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图。图5是图4的V-V线截面示意图。图6是图4的VI-VI线截面示意图。图7是图4的VII-VII线截面示意图。图8是图4的VIII-VIII线截面示意图。图9是表示图4所示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羽轴部的下端部外观的照片。图10是表示图4所示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羽轴部的中央部外观的照片。图11是表示图4所示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羽轴部的前端部外观的照片。图12是用于说明图4所示的人造羽毛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13是用于说明图1 图3所示的羽毛球1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14是用于说明图12所示的人造羽毛的制造方法的中途工序的示意图。图15是图14的XV-XV线截面示意图。图16是图12的XVI-XVI线截面示意图。图17是图14的XVII-XVII线截面示意图。图18是表示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立体示意图。图19是表示构成图18所示的羽毛球的、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实施方式 1的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图20是表示构成羽毛球1的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图21是表示构成羽毛球1的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图22是表示构成羽毛球1的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图23是表示构成羽毛球1的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图24是表示构成羽毛球1的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图25是表示构成羽毛球1的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图26是表示构成羽毛球1的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图27是表示构成羽毛球1的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的平面示意图。图2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2的底座主体与人造羽毛的连接部的局部示意图。图2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3的底座主体与人造羽毛的连接部的局部示意图。图3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4的底座主体与人造羽毛的连接部的局部示意图。图3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5的底座主体与人造羽毛的连接部的局部示意图。图3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6的底座主体与人造羽毛的连接部的局部示意图。图33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7的人造羽毛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图34是图33的XXXIV-XXXIV线截面示意图。图35是图33的XXXV-XXXV线截面示意图。图36是图33的XXXVI-XXXVI线截面示意图。图37是图33的XXXVII-XXXVII线截面示意图。图38是用于说明图33 图37所示的羽毛球用的人造羽毛3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39是表示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8的侧视示意图。图40是图39所示的羽毛球的俯视示意图。图41是表示图39所示的羽毛球的配置有中线的部分的结构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图42是表示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9的侧视示意图。图43是表示图42所示的羽毛球的熔接固定部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图44是表示图42及图43所示的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9的变形例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图45是表示图42及图43所示的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9的另一变形例的侧视示意图。图46是图45所示的羽毛球的俯视示意图。图47是用于说明图42及图43所示的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9的熔接固定部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图48是用于说明图42及图43所示的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9的熔接固定部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图49是用于说明图42及图43所示的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9的熔接固定部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图50是用于说明图42及图43所示的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9的熔接固定部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图51是用于说明图42及图43所示的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9的熔接固定部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图52是表示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0的侧视示意图。图53是表示图52所示的羽毛球的被粘接构件固定的粘接固定部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图M是表示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1的侧视示意图。图55是图M所示的羽毛球的俯视示意图。图56是表示图M所示的羽毛球的配置有内线的部分的结构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图57是表示图M及图55所示的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1的变形例的侧视示意图。图58是表示图57所示的羽毛球的设置有外线的部分的结构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图59是表示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2的侧视示意图。图60是表示图59所示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2的变形例的侧视示意图。图61是表示图60所示的羽毛球的配置有固定用线的部分的结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62是表示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3的俯视示意图。图63是表示构成图62所示的羽毛球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图64是表示图62所示的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3的变形例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接着,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不重复其说明。(实施方式1)参照图1 图3,对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参照图1 图3,本发明的羽毛球1由半球状的底座主体2、与底座主体2的形成有凸部61的固定用表面部连接的多根羽毛球用的人造羽毛3及用于将多根人造羽毛3彼此固定的固定用绳状构件构成。多根(例如16根)人造羽毛3圆环状地配置于底座主体2 的固定用表面部中、凸部61的外周部。另外,多根人造羽毛3被绳状构件彼此固定。多根人造羽毛3以随着远离底座主体2彼此之间的距离变大的方式(由多根人造羽毛3形成的筒状部的内径随着远离底座主体2而变大)配置。如图2所示,在底座主体2的固定用表面部上形成有凸部61。凸部61的平面形状为大致圆形(沿着供人造羽毛3的轴插入的插入孔63的配置的圆形)。另外,凸部61的侧壁62处于相对于固定用表面部的外周部的表面倾斜的状态(即,该侧壁62处于倒倾斜的状态,使得随着远离固定用表面部的外周部的表面,凸部61的宽度变大)。如图2及图3所示,在底座主体2的凸部61的外周部形成有用于插入人造羽毛3 的轴7的插入孔63。插入孔63沿着凸部61的侧壁62的延伸方向延伸。如图2所示,在轴7插入该插入孔63的状态下涂布有粘接剂64。如图2所示,以从凸部61的上部表面的端部通过侧壁62延伸至固定用表面部的外周部表面并也与轴7接触的方式来配置粘接剂 64。利用粘接剂64将人造羽毛3的轴7牢固地固定于底座主体2。S卩,本发明的底座主体2是包括对人造羽毛3的轴7进行固定的固定用表面部的羽毛球用底座主体,在固定用表面部(图2的底座主体2的上表面)形成有多个插入孔63 和凸部61,其中,上述多个插入孔63用于供羽毛球用羽毛即人造羽毛3的轴7插入固定,上述凸部61与插入孔63相邻并从固定用表面部的表面突出。若如上所述,则在将轴7插入插入孔63的状态下配置粘接剂时,能使粘接剂从插入孔63内部延伸至与插入孔63相邻的 (即与轴7相邻的)凸部61上。因此,与不存在凸部61的情况相比,能扩大粘接剂与底座主体2的粘接面的面积,并能使粘接面的形状变为立体的形状。所以,能提高粘接剂64与底座主体2及人造羽毛3的轴7的粘接强度。参照图4 图11对本发明的羽毛球及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参照图4 图11,构成图1 图3所示的羽毛球1的人造羽毛3由羽毛主体部5 和与该羽毛主体部5连接的轴7构成。轴7由从羽毛主体部5突出配置的羽轴部8和在羽毛主体部5的大致中央部与羽毛主体部5连接的固接轴部10构成。羽轴部8和固接轴部 10以在同一条线上延伸的方式配置,从而构成一个连续的轴7。在羽毛主体部5上连接有以埋设于羽轴部8内部的状态被保持的突出部12。羽毛主体部5和突出部12构成一个片状构件9。如图5所示,轴7的直径随着从根部(图5的右侧端部、或羽轴部8中与固接轴部 10连接一侧的相反一侧的端部)朝前端部(图5的左侧端部、或固接轴部10中与羽轴部8 连接一侧的相反一侧的端部)逐渐变小。另外,如图6 图8所示,与轴7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四边形,更具体而言,该截面形状为菱形。轴7的截面形状并不局限于上述那样的四边形,能采用任意形状。例如,也能采用与片状构件9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图6的纵向)上的长度比该片状构件9的延伸方向(图6的横向)上的长度长那样的椭圆形等来作为轴7的截面形状。此外,在轴7中,如图5、图6及图9所示,在轴7的根部侧,片状构件9处于埋设于轴7内部的状态(片状构件9处于以圆弧状的截面形状埋设于轴7内部的状态),但如图7、图8、图10及图11所示,随着朝向轴7的前端部侧,片状构件9变为在轴7的表面露出的状态(片状构件9与轴7的表面接触并固定于轴7表面的状态)。图9 图11所示的照片是使用光学显微镜拍摄的,其倍率为10倍。轴7的片状构件9的配置并不局限于如图5 图11所示那样的、形成为在轴7的根部侧片状构件9埋设于轴7的内部而在轴7的中央部及前端部侧片状构件9在轴7的表面露出的状态的情况,也可采用其他方式。例如,也可形成以下状态在轴7的根部侧及中央部,片状构件9埋设于轴7的内部,另一方面,在轴7的前端部侧,片状构件9在轴7的表面露出。或者,也可形成在轴7的根部侧、中央部及前端部侧的所有部分中,片状构件9埋设于轴7内部的状态。接着,参照图12 图17,对图1 图3所示的羽毛球1、羽毛球用的人造羽毛3及羽毛球用底座主体2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2,对本发明的羽毛球用的人造羽毛3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如图12 所示,在人造羽毛3的制造方法中,首先,进行准备无纺布工序(SlO)。在该工序(SlO)中准备的无纺布对应于图14所示的片状构件9,以准备如图14所示的平面形状(四个角形成圆角的近似四边形)的无纺布。考虑到所形成的人造羽毛3的空气阻力、质量平衡等来适当选择无纺布的厚度。另外,能使用由聚酯纤维、丙烯酸纤维等化学纤维构成的无纺布来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例如,能使用单位面积质量为10g/m2以上且90g/m2以下的无纺布。 另外,例如也能使用聚酯纤维制、单位面积质量为30g/m2以上80g/m2以下、厚度为0. 07mm 以上0. 13mm以下这样的无纺布。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可使用单位面积质量为40g/m2以上60g/m2以下、厚度为0. 08mm以上0. 12mm以下这样的聚酯纤维制的无纺布,更为理想的是, 也可使用单位面积质量为40g/m2以上50g/m2以下、厚度为0. 09mm以上0. Ilmm以下这样的聚酯纤维制的无纺布。另外,也可使用丝织品、棉等天然纤维、纤维素纤维(所谓的纸)或对上述纤维涂覆树脂等形成的材料来代替无纺布。此外,也能使用聚酰胺树脂膜、聚酯树脂膜、PET膜等树脂膜(厚度为50 100 μ m)来代替无纺布。另外,还能使用在上述任意的无纺布的表面上形成覆盖层的材料来作为无纺布。例如,能使用将树脂膜层压于无纺布(共压出成型)这样的方法来作为覆盖层的形成方法。另外,树脂膜等覆盖层既可形成于无纺布的单面也可形成于无纺布的两面。此外,也可将覆盖层形成于单面或两面的局部。接着,进行在模具的内部配置无纺布的工序(S20)。在该工序(S20)中,在用于使用例如注塑成型法等以形成轴7的模具的内部配置上述工序(SlO)中所准备的无纺布。接着,进行模具设置工序(S30)。具体而言,将在内部配置有无纺布的模具配置成能将构成轴7的树脂注入其内部的状态,并对模具的温度条件等进行调节。接着,进行树脂注入工序(S40)。具体而言,将树脂从设于模具的树脂注入口注入模具内部。其结果是,以在模具内部与由无纺布构成的片状构件9接触、固接的状态形成如图14所示的轴7。接着,进行后处理工序(S50)。具体而言,将连接、固接有轴7的片状构件9从模具内部取出。此时,片状构件9及轴7的截面如图15 图17所示。即,轴7在其大致全长上与片状构件9连接。此外,如图15所示,在轴7的根部侧(图14下侧的端部侧)形成片状构件9埋设于轴7内部的状态。另一方面,如图16及图17所示,形成随着朝向轴7的前端侧(图14上侧的端部侧)片状构件9在轴7的表面露出的状态。如图16、图17所示,在该前端侧形成在轴7的表面固接有片状构件9的状态。能根据模具内部的用于形成轴7的槽的形状、作为片状构件9的无纺布的配置等来实现上述结构。在后处理工序(S50)中,将图14所示的片状构件9的不要部分(除了应构成羽毛主体部的部分6以外的部分)切断、去除。其结果是,能获得如图4所示的人造羽毛3。接着,参照图13,对图1 图3所示的羽毛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如图13所示,首先,进行准备工序(SlOO)。在该准备工序(S100)中,准备羽毛球1的底座主体2(前端构件)及人造羽毛3等羽毛球1的构成构件。底座主体2的制造方法能使用目前众所周知的任意的方法,但例如在使用人造树脂作为构成底座主体2的材料的情况下,准备底座主体2的材料块,并通过切削加工制成大致形状。此时,考虑到前端部的半球状部分及凸部的高度来进行加工。此外,还可使用通过进一步切削加工来形成凸部61的外形、插入孔63这样的方法。另外,可使用软木等天然材料作为底座主体2的材质,但也可使用人造树脂等。例如,能使用离聚物树脂发泡体、或 EVA(乙烯乙酸乙烯脂共聚物)、聚氨酯、PVC(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另外,能使用上述图12所示的制造方法作为人造羽毛3的制造方法。接着,准备组装工序(S200)。在该组装工序(S200)中,将上述多根人造羽毛3的轴7的根部插入、固定于底座主体的固定用表面部的插入孔63。此外,利用绳状构件将该多根人造羽毛3彼此固定。这样,能制造图1所示的羽毛球1。作为将多根人造羽毛3彼此固定的固定构件并不局限于如上所述的绳状构件,也可使用例如环状构件等任意的构件。另外,能使用例如树脂、纤维等任意的材料作为上述固定构件的材料。例如,也可使用通过以下方法FRP((Fiberglass Reinforced Plastics 玻璃钢))化的固定构件使用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或玻璃纤维作为绳状构件,使树脂(例如热固性树脂)浸入该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或玻璃纤维,并使该树脂固化。通过如上所述进行FRP化能提高固定构件的强度、硬度。另外,能使用例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作为热固性树脂。若为了如上所述FRP化而使用热固性树脂,则在用于将固定构件固定于轴7的加工中进行加热工序的情况等下,能利用热固性树脂容易地进行固定构件的FRP化。在图18中,表示从羽毛球的底座主体侧观察到的立体示意图。参照图18及图19, 对本发明的羽毛球及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参照图18,本发明的羽毛球1采用基本上与图1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但人造羽毛3的结构一部分不同。具体而言,在图18所示的羽毛球1中,形成有一个从人造羽毛3的羽轴部8 (参照图19)的侧面朝外侧突出的副翼部31这点及形成有从羽轴部8的侧方突出一定宽度的缘部32这点与图1所示的羽毛球1不同。图19所示人造羽毛3采用基本上与图2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在羽轴部8的侧方形成有平面形状为三角形的副翼部31。更详细而言,副翼部31的平面形状为包含在与羽轴部8的中心轴大致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边和与该中心轴倾斜地交叉的边的三角形。如图18所示,副翼部31的平面形状的顶点(离羽轴部8的表面最远的端部)可位于羽毛主体部5侧,但也可配置于其他位置。该副翼部31由片状构件9的一部分构成。在图18所示的人造羽毛3中,除了该副翼部31之外,如上所述,在羽轴部8的侧面还形成有缘部32。缘部32与副翼部31的两侧相连,并沿着羽轴部8的中心轴配置。另外,也在羽轴部8的与形成有副翼部31 —侧的相反一侧的侧面形成有缘部32。缘部32分别由片状构件9的一部分构成。即使在沿羽轴部8的中心轴的方向上任意位置,缘部32的宽度L2也均是大致一定的。例如能将宽度L2设定在Omm以上、3mm以下,更为理想的是,将该宽度L2设定在0.5mm以上、2. 5mm以下。也可不形成缘部32而仅形成副翼部31。羽毛主体部5、副翼部31、缘部32实质上位于同一平面上。位于羽轴部8两侧的缘部32的宽度相同。例如能将沿羽轴部8的中心轴方向上的副翼部31的长度Ll设定为5mm以上、15mm 以下,更为理想的是,将该长度Ll设定为7mm以上、12mm以下,此外更为理想的是,将该长度Ll设定为IOmm左右。较为理想的是,使长度Ll比两个绳状构件之间的距离短,从而能如图18所示,将副翼部31配置于作为用于对多根人造羽毛3进行固定的固定构件的两个固定用绳状构件之间。另外,能任意确定沿羽轴部8的中心轴方向上的副翼部31的位置,但较为理想的是,将副翼部31形成于比羽轴部8的中央靠羽毛主体部5的区域。若如上所述,则当羽毛球1飞行时,能降低副翼部31隐藏于羽毛球1的底座主体2的背后的可能性。因此,能可靠地发挥副翼部31的维持羽毛球1的旋转性能的功能。另外,在图18所示的羽毛球1中,较为理想的是,在从半球状的底座主体2侧观察所能看到的比底座主体2靠外侧的位置配置有副翼部31。若如上所述,则当羽毛球1飞行时,能不被底座主体2阻碍地将空气直接供给至副翼部31。因此,能有效地发挥副翼部31 的维持羽毛球1的旋转的功能。另外,在图18所示的羽毛球1中,较为理想的是,在配置成圆环状(以围住穿过底座主体2的中心轴的方式)的多根人造羽毛3中,在羽轴部8的侧面中、朝向穿过底座主体 2的上述中心轴一侧的侧面(面向内周侧的侧面)上形成有副翼部31。若如上所述,则能更有效地发挥副翼部31的维持羽毛球1的旋转的功能。参照图20 图27,对人造羽毛3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参照图20,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采用基本上与图19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副翼部31的平面形状不同。具体而言,在图20所示的人造羽毛3中,副翼部31的平面形状呈矩形(四边形)。根据上述形状的副翼部31,也能获得与图19所示的人造羽毛 3的副翼部31相同的效果。可将副翼部31的平面形状形成如图20所示的具有与羽轴部8 的中心轴正交的边那样的四边形,但也可将副翼部31的平面形状形成其他四边形(例如, 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等)或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参照图21,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采用基本上与图19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副翼部31的平面形状不同。具体而言,在图21所示的人造羽毛3中,副翼部31的平面形状的外周呈曲线状。根据上述形状的副翼部31,也能获得与图19所示的人造羽毛3 的副翼部31相同的效果。在图21所示的副翼部31中,沿羽轴部8的中心轴方向上的中央部的外周部分成为离羽轴部8的中心最远的最远部。然而,根据羽毛球1的必要的飞行特性,副翼部31的该最远部在沿着上述中心轴方向上的位置也可从上述中央部朝羽毛主体部5侧或与羽毛主体部5所在一侧相反的一侧偏移。参照图22,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采用基本上与图19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副翼部31的平面形状不同。具体而言,在图22所示的人造羽毛3中,作为副翼部31,从羽轴部8的一侧的侧面在沿着羽轴部8的中心轴全长上形成有矩形的副翼部31。 副翼部31的宽度L3在羽轴部8的全长上是大致一定的。若如上所述,则由于能在羽轴部 8的大致全长上形成副翼部31,因此,与如图19等所示副翼部31仅形成于羽轴部8的中心轴方向上的一部分区域的情况相比,能增大该副翼部31的产生羽毛球1的旋转力的效果。 例如能将该副翼部31的宽度L3设定为0. 5mm以上、3mm以下,更为理想的是,将该宽度L3 设定为0. 5mm以上、2. 5mm以下。也可在副翼部31及缘部32中,在供图18所示的绳状构件固定的部分事先形成缺口部。另外,对于上述供绳状构件固定的部分,为了增大人造羽毛3 与绳状构件的接触面积,也可事先将凸部(固定用突出部)形成于副翼部31及缘部32。参照图23,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采用基本上与图19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除了副翼部31之外,在羽轴部8的与形成有副翼部31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还形成有其他副翼部33这点不同。副翼部33的平面形状呈三角形。另外,副翼部33的三角形平面形状的顶点(位于离羽轴部8最远处的端部)配置于与羽毛主体部5所在一侧相反的一侧。即,副翼部33的该顶点在羽轴部8的中心轴方向上位于与副翼部31的顶点相反的一侧。若如上所述,则通过设置两个副翼部31、33能增大该副翼部31、33的产生羽毛球1的旋转力的效果。参照图24,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采用基本上与图23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副翼部31、33的形状不同。即,图M所示的人造羽毛3的副翼部31、33的平面形状为矩形。与图20所示的副翼部31的情况相同,能采用任意的四边形或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作为该副翼部31、33的平面形状。即使这样,也能获得与将图23所示的人造羽毛3使用于羽毛球1的情况相同的效果。
参照图25,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采用基本上与图23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副翼部31、33的形状不同。S卩,图25所示的人造羽毛3的副翼部31、33的平面形状与图21所示的副翼部31相同,其平面形状的外周呈曲线状。另外,副翼部31比副翼部33具有相对较大的面积。根据上述结构,也能获得与将图23等所示的人造羽毛3使用于羽毛球1的情况相同的效果。参照图沈,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采用基本上与图23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副翼部31、33的形状不同。即,在图沈所示的人造羽毛3中,在沿羽轴部8的中心轴全长上形成有矩形的副翼部31、33。副翼部31、33的宽度彼此大致相同。即使这样,也能获得与将图23所示的人造羽毛3使用于羽毛球1的情况相同的效果。另外,也可使副翼部
31、33彼此的宽度不同。参照图27,人造羽毛3的另一变形例采用基本上与图19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羽毛主体部5的平面形状与图19的人造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的平面形状不同。 即,在图27所示的人造羽毛3中,羽毛主体部5以固接轴部10为中心呈左右不对称。这样, 通过控制羽毛主体部5的形状,能增大将该人造羽毛3使用于羽毛球1时该羽毛球1的飞行特性的控制自由度。可在如图27所示将羽毛主体部5的形状形成左右不对称的结构中采用不形成副翼部31、副翼部33、缘部32的结构。或者,也可在将羽毛主体部5的形状形成左右不对称的结构中形成如图20 图沈所示的任意形状的副翼部31、副翼部33、缘部32。另外,在上述人造羽毛3的变形例中,表示了除了副翼部31及/或副翼部32之外还形成缘部32的结构,但也可采用仅形成副翼部31及/或副翼部33而不形成缘部32的结构。此外,在使用具有副翼部31、33的人造羽毛3的羽毛球1中,在除了两个作为固定构件的绳状构件与羽轴部8固接的部分以外的区域(例如,两个绳状构件之间的区域、或被两个绳状构件夹住的区域以外的区域)配置有副翼部31、33。若如上所述,则能抑制因以与绳状构件和羽轴部8固接的部分重叠的方式形成副翼部31而使副翼部31的形状变形这样的问题的产生。另外,在上述羽毛球1中,也可通过使粘接剂等树脂浸入副翼部31、33或使用树脂、膜对副翼部31、33的表面进行涂覆这样的方法来使副翼部31、33固化(硬化)。在该情况下,能在使用羽毛球1时长期地维持副翼部31、33的形状。另外,也可同样地对缘部32 进行固化。此外,在上述羽毛球1中,在人造羽毛3上形成一处或两处副翼部31、33,但也可根据必要的飞行特性形成三处以上的副翼部31、33。通过如上所述形成多处副翼部31、33,能进一步增大羽毛球1的飞行特性的调节自由度。另外,在上述羽毛球1中,也可将羽轴部8的中心轴方向上的副翼部31、33的形成位置设于彼此不同的位置。此外,既可仅在羽轴部8的一侧的侧面形成一个或多个副翼部 31,也可在羽轴部8的两侧面形成一个或多个副翼部31、33。另外,在上述羽毛球1中,也可使副翼部31和副翼部33的尺寸、形状彼此不同。(实施方式2)参照图28,对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图观对应于图2。
图观所示的羽毛球采用基本上与图1 图3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但底座主体2与人造羽毛的连接部的结构与图1 图3所示的羽毛球1的底座主体2与人造羽毛的连接部的结构不同。具体而言,在图观所示的羽毛球的底座主体2中,形成于固定用表面部的凸部61的侧壁62以实质上与固定用表面部的外周部的表面垂直地延伸的方式形成。 此外,轴7的插入孔63相对于该侧壁62倾斜地延伸。即,插入孔63的延伸方向相对于固定用表面部的外周部倾斜(朝向底座主体2的中心的方向倾斜)。此外,以从凸部61的上部表面通过侧壁62延伸至固定用表面部的外周部的方式配置有用于将轴7固定于底座主体2的粘接剂64。粘接剂64也进入插入孔63的内部,从而将插入孔63的侧壁与轴7彼此固定。这样,由于粘接剂64与底座主体2的粘接部是立体的、且与未形成有凸部61的状态相比能增大该粘接部的粘接面积,所以,与实施方式1的羽毛球1相同,能提高粘接剂64与底座主体2及人造羽毛3的轴7的粘接强度。另外,例如,当通过对底座主体2的固定用表面部进行切削来形成凸部61时,与凸部61的该侧壁62相对于固定用表面部的外周部倾斜的情况相比,能更容易地进行该凸部61的加工。(实施方式3)参照图29,对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图四对应于图2。图四所示的羽毛球采用基本上与图1 图3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但底座主体2与人造羽毛的连接部的结构与图1 图3所示的羽毛球1的底座主体2与人造羽毛的连接部的结构不同。具体而言,在图四所示的羽毛球的底座主体2中,在形成于固定用表面部的凸部61的上部表面形成有凹部65。凹部65的平面形状例如呈圆形。既可将凹部 65的平面形状设成与凸部61的平面形状相似的形状,也可将凹部65的平面形状设成与凸部61的平面形状不同的形状。插入孔63与图2所示的底座主体2相同,从凸部61的上部表面的外周部沿侧壁62延伸。根据使用上述结构的底座主体2的羽毛球,也能获得与图1 图3所示的羽毛球 1相同的效果。此外,由于在凸部61的上部表面形成有凹部65,所以,与图2所示的底座主体2相比,能降低底座主体2的质量。因此,在例如从人造羽毛3与底座主体2的质量平衡出发欲减轻底座主体2的质量的情况等下,能利用图四所示的结构的底座主体2。(实施方式4)图3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4的底座主体与人造羽毛的连接部的局部示意图。图30对应于图2。参照图30,对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图30所示的羽毛球采用基本上与图1 图3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但底座主体2与人造羽毛的连接部的结构与图1 图3所示的羽毛球1的底座主体2与人造羽毛的连接部的结构不同。具体而言,在图30所示的羽毛球的底座主体2中,在固定用表面部形成有凹部75,沿着该凹部75的侧壁72形成有插入孔63。由于形成有该凹部75,从而在固定用表面部的外周部形成有平面形状为圆环状的凸部61。侧壁72相对于凹部75的底壁倾斜。即,侧壁72以从凹部75的上部朝凹部75的底壁使凹部75的宽度逐渐变窄的方式倾斜。凹部75的平面形状为圆形。插入孔63从与凹部75的上部相连的固定用表面部的外周部沿侧壁72倾斜地延伸。在该插入孔63中插入有人造羽毛的轴7。以使轴7的侧面处于从侧壁72突出的状态的方式来确定插入孔63的配置。此外,如图30所示,以从凹部 75的底璧的端部通过侧壁72延伸至固定用表面部的外周部表面并也与轴7接触的方式来配置粘接剂64。利用粘接剂64将人造羽毛3的轴7牢固地固定于底座主体2。根据使用上述结构的底座主体2的羽毛球,也能获得与图1 图3所示的羽毛球 1相同的效果。即,能从固定用表面部的外周部表面(凸部61的上部表面)上通过凹部75 的侧壁到凹部75的底壁上对粘接剂64进行配置。因此,与未形成有凹部75时相比,能增大粘接剂64与底座主体2的粘接面的面积,并能使粘接面的形状变为立体的形状。所以, 能提高粘接剂64与底座主体2及人造羽毛3的轴7的粘接强度。(实施方式5)参照图31,对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5进行说明。图31对应于图2。图31所示的羽毛球采用基本上与图1 图3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但底座主体2与人造羽毛的连接部的结构与图1 图3所示的羽毛球1的底座主体2与人造羽毛的连接部的结构不同。具体而言,在图31所示的羽毛球的底座主体2中,在固定用表面部上连接固定有作为凸部的弹性体构件71。该弹性体构件71的侧壁72与图2所示的底座主体2的凸部61的侧壁62相同,相对于固定用表面部倾斜。在固定用表面部圆周状地形成有多个插入孔63。在插入孔63中插入固定有人造羽毛的轴7。该轴7配置成圆环状,但以与配置成圆环状的轴7的内周侧接触的方式配置有弹性体构件71。即,弹性体构件71的侧壁72以沿着轴7的延伸方向(插入孔63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若从不同的观点来说,作为凸部的弹性体构件71与配置成圆周状的多个插入孔63的内周侧相邻地配置。 弹性体构件71被任意的粘接构件(例如粘接剂等)固定于固定用表面部。根据使用上述结构的底座主体2的羽毛球,也能获得与图1 图3所示的羽毛球 1相同的效果。此外,由于作为凸部的弹性体构件71由与固定用表面部(即,底座主体2) 不同的构件构成,所以,能与底座主体2的材质独立地确定弹性体构件71的材质。因此,为了缓冲例如施加于轴7的冲击,能使用与底座主体2不同的特性的弹性体等(例如橡胶、其他树脂)作为弹性体构件71的材料。所以,能增大底座主体2的设计自由度。(实施方式6)参照图32,对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5进行说明。图32对应于图2。图32所示的羽毛球采用基本上与图1 图3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但底座主体2与人造羽毛的连接部的结构与图1 图3所示的羽毛球1的底座主体2与人造羽毛的连接部的结构不同。具体而言,在图32所示的羽毛球的底座主体2中,在固定用表面部形成有凸部61,在与该凸部61的侧壁62和固定用表面部的外周部的边界部相邻的该外周部侧形成有插入孔63。该插入孔63的延伸方向为沿着凸部61的侧壁62的方向。因此, 插入插入孔63的轴7的表面(配置成环状的轴7的内周侧的表面)处于与凸部61的侧壁 62接触的状态。此外,以从凸部61的上部表面通过侧壁62延伸至固定用表面部的外周部的方式配置有用于将轴7固定于底座主体2的粘接剂64。粘接剂64也侵入插入孔63的内部,从而将插入孔63的侧壁与轴7彼此固定。根据使用上述结构的底座主体2的羽毛球,也能获得与图1 图3所示的羽毛球 1相同的效果。(实施方式7)参照图33 图37,对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7进行说明。包括如图33 图37所示的人造羽毛3的羽毛球采用基本上与图1 图3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但人造羽毛3的结构与图1 图3所示的羽毛球1的人造羽毛的结构不同。即,图33 图37所示的人造羽毛3与图4 图8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由羽毛主体部5和与该羽毛主体部5连接的轴7构成。轴7的结构与图4 图8所示的人造羽毛 3的轴7的结构是相同的。在羽毛主体部5上连接有以埋设于羽轴部8内部的状态被保持的突出部12。羽毛主体部5与突出部12构成一个片状构件90。另外,突出部12的一部分成为从羽轴部8的侧方突出的缘部32。此外,如图34 图37所示,该片状构件90形成无纺布91与树脂层92的层叠结构(两层结构)。若如上所述,则能获得与本发明实施方式1 的羽毛球1相同的效果,且与仅利用无纺布91构成片状构件的情况相比,通过适当选择树脂层92的材质能提高片状构件90的强度、形状保持功能。也可采用其他结构作为片状构件90的结构。例如,可使用具有三层以上的层叠结构的片状构件作为片状构件90。另外, 除了无纺布与树脂层这样的组合之外,也能使用任意材料的组合作为构成层叠结构的层的材质。接着,对图33 图37所示的羽毛球用的人造羽毛3及使用该人造羽毛3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的制造方法进行简单地说明。参照图38,对如图33 图37所示的本发明羽毛球用的人造羽毛3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如图38所示,在该人造羽毛3的制造方法中,首先,进行层叠片准备工序(S60)。 在该工序(S60)中所准备的作为片状构件的层叠片能使用任意形状的层叠片,可准备例如具有四个角为圆角的近似四边形的平面形状的层叠片。能考虑到所形成的人造羽毛3的空气阻力、质量平衡等来适当选择层叠片的厚度。例如,在如图33 图37所示的采用无纺布与树脂层的层叠结构的情况下,能使用由聚酯纤维、丙烯酸纤维等化学纤维构成的无纺布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例如,能使用单位面积质量为10g/m2以上、90g/m2以下的无纺布。另外,例如能使用聚酯纤维制、单位面积质量为30g/m2以上、80g/m2以下、厚度为0. 07mm 以上、0. 13mm以下这样的无纺布。此外,较为理想的是,可使用单位面积质量为40g/m2以上 60g/m2以下、厚度为0. 08mm以上0. 12mm以下这样的聚酯纤维制的无纺布,更为理想的是, 可使用单位面积质量为40g/m2以上50g/m2以下、厚度为0. 09mm以上0. Ilmm以下这样的聚酯纤维制的无纺布。另外,在使用例如由聚乙烯、聚丙烯、EVA(乙烯乙酸乙烯脂共聚物)、聚氨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脂)、尼龙等构成的膜状的构件或由上述材料构成的发泡片作为树脂层的情况下,将该树脂层的厚度设定为0. Olmm以上、2mm以下,较为理想的是,将该树脂层的厚度设定为0. 015mm以上、1. 5mm以下,更为理想的是,将该树脂层的厚度设定为0. 3mm以上、1. 2mm以下。层叠片的制造方法能采用目前众所周知的任意的方法。接着,进行在模具内部配置层叠片的工序(S70)。在该工序(S70)中,在用于使用例如注塑成型法等以形成轴7的模具内部配置在上述工序(S60)中所准备的无纺布。接着,进行模具设置工序(S30)。具体而言,将在内部配置有层叠片的模具配置成能将构成轴7的树脂注入该内部的状态,并对模具的温度条件等进行调节。接着,进行树脂注入工序(S40)。具体而言,将树脂从设于模具的树脂注入孔注入模具内部。其结果是,以在模具内部与由层叠片构成的片状构件90接触、固定的状态形成轴7。接着,进行后处理工序(S50)。具体而言,将连接、固定、固接有轴7的片状构件90 从模具内部取出。此时,轴7的截面形成为如图35 图37所示的状态。即、轴7在其大致全长上与片状构件90连接。此外,在轴7中,如上所述,在轴7的根部侧,片状构件90处于埋设于轴7内部的状态。另一方面,随着朝向轴7的前端侧,片状构件90处于在轴7的表面露出的状态。特别地,在轴7的前端侧处于在轴7的表面固接有片状构件90的状态。能根据模具内部用于形成轴7的槽的形状、成为片状构件90的层叠片的配置等来实现上述结构。接着,在上述后处理工序(S50)中,将上述层叠片的不要部分(应成为羽毛主体部5及缘部32的部分之外的部分)切断去除。其结果是,能获得图33所示的人造羽毛3。接着,对使用图33 图37所示的人造羽毛3的羽毛球的制造方法进行简单地说明。该人造羽毛的制造方法基本上与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羽毛球1的制造方法相同。艮口, 在该羽毛球的制造方法中,首先,进行准备工序(S100)(参照图13)。在该准备工序(S100) 中,准备羽毛球1的底座主体2及人造羽毛3等羽毛球的构成构件。底座主体2的制造方法能使用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方法。另外,能采用上述制造方法作为人造羽毛3的制造方法。接着,进行组装工序(S200)(参照图13)。该组装工序(S200)中的作业内容与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工序(S200)的内容相同。这样,能制造出使用图33 图37所示的人造羽毛3的羽毛球。(实施方式8)参照图39 图41,对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8进行说明。图39 图41所示的羽毛球1采用基本上与使用图33 图37所示的人造羽毛3 的羽毛球相同的结构(在图1 图3所示的羽毛球1中,使用图33 图37所示的人造羽毛3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人造羽毛3的结构),但就包括用于将人造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的层叠部(重叠部分)固定的固定方法这点上不同。即,为维持多根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而使用中线15作为固定构件。如后所述,配置该中线15以规定多根人造羽毛3的位置关系。以下,参照图41,对中线15的配置进行具体地说明。如图41所示,中线15被配置成围绕人造羽毛3的轴7的周围,并在相邻的人造羽毛3中、处于层叠状态的羽毛主体部5的部分穿过相邻的人造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彼此对向的区域(穿过层叠的羽毛主体部5之间)。由于如上所述在羽毛主体部5层叠的部分中线15穿过层叠的羽毛主体部5之间,因此,能抑制羽毛主体部5的层叠顺序在羽毛球的使用中更换(例如,因球拍击打的冲击而导致羽毛主体部5的层叠顺序更换)这样的问题的产生。如图39及图40所示,上述中线15以将排列成圆环状的多根人造羽毛3全部彼此固定的方式配置成圆环状。此外,例如通过作业者用针等进行缝制,能将中线15设成如图 39 图41所示的配置。若如上所述,则除了利用图1 图3所示的羽毛球1所获得的效果之外,还能抑制羽毛主体部5的层叠顺序在羽毛球的使用中更换这样的问题的产生,从而能获得具有优异的耐久性的羽毛球1。配置成圆周状的中线15的开始缝制的一侧端部与结束缝制的另一侧端部连结, 且多余的线的部分在结扣附近被剪切去除。较为理想的是,在该结扣处通过涂布粘接剂等来形成保护层。通过形成这样的保护层,能防止当羽毛球1被球拍击打时该结扣解开。另外,中线15能使用棉、树脂等任意材料,但较为理想的是使用聚酯制的线。此外,为了尽可能对羽毛球1的重心等不施加影响,较为理想的是,尽量使用轻量的线作为中线15。例如,可使用50号的聚酯制的线作为使用的线。在该情况下,作为中线15使用的线的质量大致为0. 02g。若是该程度的质量,虽然会对羽毛球1的重心位置带来稍许影响, 但可认为对飞行性能几乎没有影响。另外,关于中线15的配置,能任意地设定距底座主体 2的距离。图39 图41所示的羽毛球1的制造方法基本上与图1 图3所示的羽毛球的制造方法相同,但在上述组装工序(S200)中进行配置中线15的工序。例如可通过作业者的缝制作业来配置中线15。能使用任意的材料作为中线15,如上所述,能使用例如棉、聚酯等树脂作为材料。这样,能制造出图39 图41所示的羽毛球1。(实施方式9)参照图42及图43,对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9进行说明。参照图42及图43,本发明的羽毛球1采用基本上与图39 图41所示的羽毛球1 相同的结构,但就形成熔接固定部41而不是中线来作为防止人造羽毛3的层叠顺序更换的固定部这点上不同。熔接固定部41的平面形状呈椭圆形,通过使用焊接机等使层叠的羽毛主体部5部分地熔融及再凝固而形成。即,在熔接固定部41中,通过使构成羽毛主体部5 的材料部分地熔融凝固来使羽毛主体部5形成彼此固接的状态。如后所述,能将熔接固定部41的平面形状制成任意的形状。若如上所述,则能获得与图39 图41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效果。即,与图1 图3所示的羽毛球1同样,能提高底座主体2与人造羽毛3的轴7的粘接强度,并能抑制因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更换或人造羽毛3变形而引起的羽毛球1的飞行性能变差。另外, 在图42及图43所示的羽毛球1中,由于在其制造工序中无需进行预先将粘接剂等配置于羽毛主体部5的表面这样的工序,因此,能简化制造工序。参照图44,对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9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44所示的羽毛球1采用基本上与图42及图43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但熔接固定部41的结构及制造方法不同。即,在图44所示的羽毛球1中,处于在熔接固定部 41中、在层叠的羽毛主体部5之间配置有加强构件43的状态。该加强构件43通过将例如聚丙烯等树脂片配置于羽毛主体部5的层叠部并与羽毛主体部5 —起加热及再凝固而形成,是对熔接固定部41进行加强的构件。例如,能使用聚丙烯制的树脂片、长宽为4mm的四边形、厚度为200 μ m的构件等作为加强构件43。通过配置这种加强构件43,能提高熔接固定部41的强度。其结果是,能提高羽毛球1的耐久性。能使用任意的树脂作为上述加强构件43,但也能使用例如聚丙烯(PP)制的膜等。 通过将这种膜预先夹在层叠的羽毛主体部5之间并使用焊接机等对该部分进行加热,能使羽毛主体部5与作为加强构件43的聚丙烯膜熔接。使用与构成羽毛主体部5的材料不同的材料作为这种加强构件43,较为理想的是,使用熔点比构成该羽毛主体部5的材料的熔点低的材料。若如上所述,则能在使施加于熔接固定部41的热量较小的状态下形成熔接固定部41。在该情况下,构成羽毛主体部5的材料自身不会完全熔融,而通过使加强构件43熔融及再凝固来形成熔接固定部41。例如,能使用如下所述的方法作为这种熔接固定部41的形成方法。即,准备规定大小的膜(例如,4mmX4mm左右大小的四边形的膜)作为加强构件43,并将该膜临时固定于羽毛主体部5的规定位置。例如使用极少量的粘接剂、粘合剂等进行上述临时固定。此外,使用手动式超声波焊接装置等,对由羽毛主体部5、加强构件43及另一羽毛主体部5构成的三层结构的层叠部进行按压加热。这样,能形成熔接固定部41。若例如是使用上述聚丙烯膜的情况,则这种加强构件43的质量大致为0. 04g,极其轻量。因此,该加强构件43几乎不会对羽毛球的质量平衡施加影响。参照图45及图46,对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9的另一变形例进行说明。图45及图46所示的羽毛球1采用基本上与图42及图43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但除了熔接固定部41之外,还配置有用于防止人造羽毛3的羽毛部朝内侧弯曲(卷曲)的内线17。内线17围绕人造羽毛3的轴的周围。此外,内线17被配置成从排列成圆环状的多根人造羽毛3的内周侧到达相邻的另一人造羽毛3的轴,并依次围绕该轴的周围。若如上所述,则从图45及图46中可知,内线17沿着排列成圆环状的人造羽毛3的内周侧配置。 因此,当使用羽毛球1时,能抑制人造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朝内周侧(内线17所在的一侧) 弯曲。其结果是,能更可靠地抑制羽毛球1的空气阻力等特性大幅度变化这样的问题的产生。以下,对本发明羽毛球1的熔接固定部41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47所示的羽毛球的熔接固定部41的平面形状为四边形。在该熔接固定部41 中,其角部是圆的。此外,人造羽毛3的熔接固定部41配置于从沿轴7的方向上长度为LO 的羽毛主体部5的、轴7方向上的中央部到底座主体2 (未图示)侧的区域。将供熔接固定部41配置的区域在轴7方向上的长度Ll设为上述长度LO的40%以上、65%以下,更为理想的是,将上述长度Ll设为上述长度LO的40%以上、50%以下。另外,熔接固定部41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在与人造羽毛3的轴7垂直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比轴7与羽毛主体部5的端部(图47的羽毛主体部5的与轴7对向的外周部中最远离距轴7的部分)之间的中间点靠轴7的区域。S卩,考虑图47所示的轴7的中心轴22和穿过羽毛主体部5中在宽度方向上最远离轴7的端部并与该中心轴22平行的线段23。此外,若规定了穿过该中心轴22 与线段23之间的中间点并与中心轴22平行的线段24,则较为理想的是,熔接固定部4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羽毛主体部5中被线段M和轴7围住的区域。图48所示的羽毛球的熔接固定部41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或线状)。熔接固定部41在沿轴7的方向上延伸。若采用上述形状,则能在沿轴7的方向上的较大范围内维持羽毛主体部5的重叠状态。图49所示的羽毛球的熔接固定部41的平面形状为三角形。熔接固定部41外周的一条边在沿轴7的方向上延伸,此外,熔接固定部41的与在该轴7的方向上延伸的边对向的角部配置于比该边的中央部靠底座主体2(未图示)侧的位置。通过采用这种形状,能获得实现施加于熔接固定部41的负载分散这样的效果。图50所示的羽毛球的熔接固定部41由多个点状的固定部构成。各个固定部的平面形状为圆形,但也可采用其他任意的形状。此外,配置有固定部的区域还可以是在轴7的方向上延伸的长方形或椭圆形的区域。若如上所述,则能在减小实际被融接的部分的面积 (点状的固定部的总计面积)的状态下,在较大的区域(点状的固定部分布的区域)内维持羽毛主体部5的重叠状态。图51所示的羽毛球的熔接固定部41由两个四边形的固定部构成。各个固定部的平面形状为四边形,但也可以是其他任意的形状(例如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另外,也可使各个固定部的尺寸不同,并配置两个或三个以上多个在尺寸上有差异的固定部。通过采用这种形状,例如即使各个固定部中的一个固定部脱落,其他固定部也会起作用,从而能维持羽毛球的形状。另外,也能抑制羽毛球的质量的增加,并能将熔接固定部41配置于羽毛主体部5的较大的范围内。上述熔接固定部41的形状为例示,还能将熔接固定部41的形状设成其他任意的形状。此外,图47中说明的供熔接固定部41配置的区域的条件也能适用于图48 图51 所示的熔接固定部41。(实施方式10)参照图52及图53,对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0进行说明。如图52及图53所示,羽毛球1采用基本上与图42及图43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但就形成粘接固定部51而非熔接固定部41来作为用于维持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的机构这点上不同。即,如图52所示,在配置成圆环状的人造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层叠的部分中,在比羽毛主体部5的中央部靠近底座主体2—侧形成有在层叠的羽毛主体部 5之间配置有粘接构件53的粘接固定部51。如图53所示,在该粘接固定部51粘接固定隔着粘接构件53层叠的羽毛主体部5。即使这样,也能获得与图42及图43所示的羽毛球1 相同的效果。能将上述粘接固定部51的平面形状与实施方式9的熔接固定部41同样地制成任意的形状(例如,如图47 图51所示的形状)。另外,图52及图53所示的羽毛球1的制造方法基本上与图42及图43所示的羽毛球的制造方法相同,但将粘接构件53配置于人造羽毛3的规定的位置,并利用该粘接构件53将人造羽毛3彼此粘接固定来形成粘接固定部 51,从而代替在上述组装工序(S200)中形成的熔接固定部41。若如上所述,则能获得图52 及图53所示的羽毛球。(实施方式11)参照图M 图56,对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1进行说明。图M 图56所示的羽毛球1采用基本上与图39 图41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但用于对人造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的层叠部(重叠部分)进行固定的固定方法不同。即,为了维持多根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除了中线15,还使用有内线17。如后所述, 配置该中线15及内线17,以规定多根人造羽毛3的位置关系。以下,参照图56,对内线17 的配置进行具体地说明。中线15的配置与图41所示的中线15的配置相同。如图56所示,内线17与图41所示的中线15同样,围绕人造羽毛3的轴7的周围。 此外,内线17被配置成从排列成圆环状的多根人造羽毛3的内周侧到达相邻的另一人造羽毛3的轴7,并依次围绕该轴7的周围。若如上所述,则从图55及图56中可知,内线17沿排列成圆环状的人造羽毛3的内周侧配置。因此,能抑制在使用羽毛球1时人造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朝内周侧(内线17所在的一侧)弯曲。其结果是,能抑制羽毛球1的空气阻力等特性大幅度变化这样的问题的产生。如图M及图55所示,上述中线15及内线17以将排列成圆环状的多根人造羽毛 3全部彼此固定的方式配置成圆周状。此外,例如能通过作业者用针等进行缝制来将上述中线15及内线17设成如图M 图56及图41所示的配置。配置成圆周状的内线17与图41所示的中线15相同,其开始缝制的一侧端部与结束缝制的另一侧端部连结,且多余的线的部分在结扣附近被剪切去除。较为理想的是,在该结扣处通过涂布粘接剂等来形成保护层。通过形成这样的保护层,能防止当羽毛球1被球拍击打时该结扣解开。另外,与中线15同样,内线17能使用棉、树脂等任意的材料,但较为理想的是使用聚酯制的线。此外,为了尽可能对羽毛球1的重心等不施加影响,较为理想的是,尽量使用轻量的线作为中线15及内线17。例如,可使用50号的聚酯制的线作为使用的线。此外,如图M及图55所示,中线15及内线17可配置于距底座主体2距离不同的位置,但也可将上述中线15及内线17配置于距底座主体2的距离实质上相同的位置。但是,在利用中线15及内线17对人造羽毛3的层叠顺序进行固定并作为强度构件的情况下, 最好使中线15及内线17的距底座主体2的距离不同。另外,考虑到防止人造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朝内侧弯曲(卷曲),将内线17配置于比中线15更远离底座主体2的位置是非常有效的。图M 图56所示的羽毛球1的制造方法基本上与图39 图41所示的羽毛球的制造方法相同,但在上述组装工序(S200)中除了配置中线15的工序之外,还进行配置内线 17的工序。例如可通过作业者的缝制作业来配置中线15及内线17。能使用与上述中线15 的材料、粗细相同的线作为内线17的材料。这样,能制造出图18及图19所示的羽毛球1。参照图57及图58,对本发明羽毛球1的实施方式11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57及图58所示的羽毛球1采用基本上与图M及图55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但就为了保持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及形状,除了中线15、内线17还设置有外线19 这点上不同。即,外线19被配置成如图58所示地围绕人造羽毛3的轴7的周围,并如图57 等所示地穿过人造羽毛3的外周侧而再次围绕相邻的人造羽毛3的轴7的周围。若如上所述,则能抑制人造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朝外周侧弯曲这样的问题的产生。该外线19能使用与上述中线15等的材料、粗细相同的线。另外,外线19的设置方法也与上述中线15等相同,基于作业者的缝制作业等而实现。(实施方式12)参照图59,对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2进行说明。图59所示的羽毛球1采用基本上与图39 图41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但用于维持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的构件的结构不同。即,在图39 图41所示的羽毛球1 中,为维持人造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的层叠状态、形状而配置有中线15,但在图59所示的羽毛球1中,在羽毛主体部5的底座主体2侧的位置,多根人造羽毛3处于被固定用线81 缝合成圆周状的状态。利用这样的固定用线81来缝合多根人造羽毛3彼此,从而能容易地维持该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其结果是,能获得与图39 图41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效果。参照图60及图61,对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2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参照图60及图61,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2的变形例采用基本上与图59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但固定用线81的配置不同。S卩,在图60及图61所示的羽毛球 1中,在相邻的人造羽毛3中处于层叠状态的羽毛主体部5的部分上,固定用线81以沿轴7 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方式将层叠的两个羽毛主体部5缝合。缝有该固定用线81的区域大致沿轴7的延伸方向延伸。即使这样,也能维持羽毛球1中人造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的层叠状态。(实施方式13)参照图62及图63,对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3进行说明。参照图62及图63,羽毛球1采用基本上与图42及图43所示的羽毛球相同的结构,但人造羽毛3的形状及相邻的人造羽毛3彼此的熔接固定部41的配置与图42及图43 所示的羽毛球不同。即,如图63所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羽毛球1的人造羽毛3采用基本上与图33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羽毛主体部5的形状不同。具体而言,如图63 所示,在构成图62所示的羽毛球1的人造羽毛3中,在羽毛主体部5上形成有朝外周侧突出的延伸部50。延伸部50朝远离轴7的方向(具体而言是与轴7交叉的方向,更具体而言是与轴7正交的方向)延伸。在图62所示的羽毛球1中,人造羽毛3的该延伸部50在相邻的另一人造羽毛3的内周侧延伸至越过该另一人造羽毛3的轴7的位置。此外,在越过该轴7的位置,延伸部50与另一人造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被熔接固定部41连接固定。 在熔接固定部41中,可如图44所示地将加强构件43配置于延伸部50与另一人造羽毛3 的羽毛主体部5之间。另外,可将熔接固定部41的平面形状形成例如图47 图51所示的任意的形状。此外,关于熔接固定部41的配置,其至少一部分形成于在与人造羽毛3的轴7 (参照图63)垂直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比轴7与羽毛主体部5(参照图63)的端部(图62的羽毛主体部中与轴7对向的外周部中最远离轴7的部分)之间的中间点靠轴7的区域。艮口, 考虑图62所示的轴7的中心轴22和穿过羽毛主体部中在宽度方向上最远离轴7的端部并与该中心轴22平行的线段23。此外,若规定了穿过该中心轴22与线段23之间的中间点并与中心轴22平行的线段24,则较为理想的是,熔接固定部4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羽毛主体部5中被线段M和轴7围住的区域。上述羽毛主体部中与轴7对向的外周部是指羽毛主体部5中不包含延伸部50的区域的外周部的意思。采用上述结构,也能与图42及图43所示的羽毛球1同样维持人造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的层叠状态。此外,由于熔接固定部41配置于越过相邻的另一人造羽毛3的轴7 的位置,因此,与如图42及图43所示的熔接固定部41配置于比另一人造羽毛3的轴7靠跟前侧的情况相比,增加了人造羽毛3的形状自由度、熔接固定部41的配置自由度。因此, 若采用图62所示的结构,则在从羽毛主体部5的中央至前端侧(远离底座主体2的方向上的端部侧)的范围内也能将人造羽毛3的扭转角维持于规定的大小。另外,由于熔接固定部41形成于从羽毛主体部5的外周突出的延伸部50,因此,对于相邻的人造羽毛3,能充分增大从轴7的延伸方向观察到的羽毛主体部5彼此构成的角度(扭转角)。即,能实现与天然羽毛球的形状较近的形状。延伸部50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如图63所示的形状,也能采用其他任意的形状。例如,为了充分增大熔接固定部41的尺寸,也可使延伸部50的前端部(远离轴7的方向上的端部)的宽度比延伸部50的其他部分的宽度大。另外,从轴7观察羽毛主体部5,作为一侧的部分在整体上比另一侧的部分形成得大(与轴7交叉的方向上的一侧部分宽度比另一侧部分的宽度形成得大)的结构,可将一侧的部分中延伸至越过相邻的另一人造羽毛3的轴 7的位置的部分作为延伸部50。此外,也可与图42及图43所示的羽毛球1同样地将熔接固定部41配置于不越过轴7的位置。
参照图64,对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3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64所示的羽毛球1采用基本上与图62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但就配置有内线17这点不同。内线17能采用与设置于图45及图46所示的羽毛球1的内线17相同的配置。若如上所述,则除了图62所示的羽毛球1的效果之外,还能抑制人造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朝内周侧(内线17所在的一侧)弯曲。其结果是,能更可靠地抑制羽毛球1的空气阻力等特性大幅度变化这样的问题的产生。在图64中表示了将内线17使用于图62所示的羽毛球1的例子,但也可在图62所示的羽毛球1中设置图M等所示的中线15、图57 所示的外线19等。另外,也可将上述中线15、内线17、外线19以任意的组合使用于图62 所示的羽毛球1。此外,在图62及图64所示的羽毛球1中形成熔接固定部41作为延伸部50与另一人造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的固定部,但也可形成如图53所示的使用粘接构件53的粘接固定部51作为该固定部。在上述实施方式7 实施方式13中采用实施方式1的底座主体2的结构作为底座主体2的结构,但也可在上述实施方式7 实施方式13中使用实施方式2 实施方式6 所示的底座主体2中的任一种结构。(实施例)如下所述,制作本发明的羽毛球,并对该羽毛球的飞行性能和耐久性进行评价。(试样的制成)人造羽毛的制作首先,与图38所示的制造方向同样地进行层叠片准备工序(S60)。具体而言,准备将聚乙烯制发泡片(厚度为1.0mm)与聚酯制的无纺布(单位面积质量为30g/m2,厚度为 0. 2mm)粘合后的构件作为片状构件。通过这样将片状构件设成层叠结构,使无纺布具有提高片状构件与轴的紧贴性的效果,并使称为发泡片的树脂层具有提高羽毛的形状保持功能 (防止变形功能)的效果。另外,无纺布也具有作为粘合发泡片的基材的作用。然后,将该片状构件设置于模具内部。此外,将在内部配置有片状构件的模具配置成能将构成轴的树脂注入该内部的状态。然后,将尼龙树脂作为构成轴的树脂注入模具内部。其结果是,以在模具内部与由层叠片构成的片状构件接触、固定的状态形成轴。接着,将连接固定有轴的片状构件从模具内部取出。然后,切断该片状构件的不要部分以获得如图33所示的人造羽毛。人造羽毛的长度为74mm,羽毛主体部5的最大宽度为18mm。在此,羽毛主体部5的最大宽度是指羽毛主体部5中与轴垂直的方向(图33的横向)上的最大宽度。接着,准备由离聚物发泡体构成并具有图1 图3等所示的凸部61的底座主体作为底座主体。将凸部61的高度(距固定用表面部的外周部表面的高度)设为2mm,并使用钻头在该凸部61的外周部形成用于供人造羽毛的轴插入的多个插入孔。插入孔的配置与图2所示的底座主体的插入孔的配置相同。此外,将人造羽毛的轴插入准备的底座主体的插入孔。其结果是,多根人造羽毛被配置成环状。此时,人造羽毛被配置成羽毛主体部的发泡片朝向羽毛球的外周侧。此外,以从凸部61的上部表面通过凸部的侧壁及轴表面延伸至固定用表面部的外周部的方式将粘接剂涂布于插入有人造羽毛的轴的插入孔附近。使用硝化棉作为粘接剂。接着,以将配置成环状的人造羽毛的轴彼此固定的方式配置锁线。与图39所示的羽毛球相同地配置两级锁线。使用由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构成的线作为该锁线。也可使用聚酯线作为锁线。然后,将热固性树脂涂布于该锁线,并通过加热来使该热固性树脂固化。其结果是,形成有通过锁线和上述热固性树脂而FRP化后的固定用绳状体。使用环氧树脂作为热固性树脂。另外,通过该加热使构成人造羽毛的片状构件的发泡片收缩。其结果是,由于发泡片被配置成朝向羽毛球的外周侧,所以,人造羽毛(轴和羽毛主体部)处于朝羽毛球的外周侧弯曲的状态。该人造羽毛的形状与天然水鸟的羽毛的形状近似,作为羽毛球的形状是更为理想的。然后,再将涂覆剂涂布于FRP化后的固定用绳状体的表面。使用硝化棉作为该涂覆剂。其结果是,能进一步提高FRP化后的固定用绳状体的强度。然后,与图39 图41所示的羽毛球1同样,设置用于防止人造羽毛3交错的中线 15 (参照图14)。使用聚酯制的线(50号)作为中线。(试验)对准备的作为实施例的羽毛球进行击打试验,以对飞行特性及耐久性进行试验者的官能评价。(结果)作为实施例的羽毛球的飞行特性与使用水鸟羽毛的天然羽毛球的飞行特性大致相等。另外,对于耐久性,进行交叉地击打250次高远球、击打20次扣球的耐久试验后的结果是,形状的显著变化、飞行特性的大幅度变化几乎没有,从而表示了足够高的耐久性。也有与上述实施方式一部分重复的部分,但以下对本申请发明的特征性结构进行列举。本发明的羽毛球用底座主体2包括对作为羽毛球用羽毛的人造羽毛3的轴7进行固定的固定用表面部(底座主体2中形成有插入孔63的一侧的面),在固定用表面部形成有用于供轴7插入固定的多个插入孔63和与插入孔63相邻并从固定用表面部的表面突出的凸部(凸部61或弹性体构件71)。若如上所述,则在将轴7插入插入孔63的状态下配置作为粘接构件的粘接剂64 时,能使粘接剂64从插入孔63内部延伸至与插入孔63相邻的(即与轴7相邻的)凸部61 上。因此,与凸部61不存在的情况相比,能扩大粘接剂64与底座主体2的粘接面的面积, 并能使粘接面的形状变为立体的形状。所以,能提高粘接剂64与底座主体2及人造羽毛3 的轴7的粘接强度。在上述羽毛球用底座主体2中,多个插入孔63也可在固定用表面部配置成圆周状。如图1及图2所示,凸部61或弹性体构件71也可与配置成圆周状的多个插入孔63的内周侧相邻地形成。在该情况下,在将轴7插入插入孔63的状态下配置粘接剂64时,能使粘接剂64 从插入孔63内部延伸至与插入孔63的内周侧相邻(即,与轴7的外周侧相邻)的凸部61 或弹性体构件71上。因此,在从外周侧对通过将轴7插入插入孔63而配置成环状的人造羽毛3施加应力的情况下,凸部61或弹性体构件71作为能抑制轴7朝内周侧大幅度变形的加强构件起作用。其结果是,能进一步提高羽毛球1的耐久性。如图2、图观等所示,在上述羽毛球用底座主体2中,也可使凸部61与固定用表面部形成为一体。在该情况下,由于凸部61与固定用表面部(即,底座主体幻形成为一体, 所以,与将凸部61后粘接于底座主体2的固定用表面部那样的情况相比,能简化底座主体 2的制造工序。另外,由于固定用表面部与凸部61形成为一体,因此,与后粘合到固定用表面部而形成的凸部相比,能更充分地提高凸部61的强度(该凸部61与固定用表面部之间的强度)。在上述羽毛球用底座主体2中,如图31所示,凸部也可通过将用于形成凸部的构件(弹性体构件71)与固定用表面部接合而形成。在该情况下,由于作为凸部的弹性体构件71由与固定用表面部(即,底座主体2) 不同的构件构成,所以,能与底座主体2的材质独立地确定凸部(弹性体构件71)的材质。 因此,例如为了缓冲施加于轴7的冲击,能使用与底座主体2特性不同的弹性体等作为凸部的材料。所以,能增大底座主体2的设计自由度。在上述羽毛球用底座主体2中,凸部(弹性体构件71)也可由弹性体构成。在该情况下,由于凸部由弹性体构成,所以,作为凸部的弹性体构件71能作为用于对施加于轴7 的冲击进行缓冲的缓冲材有效地起作用。因此,能进一步提高使用上述底座主体2的羽毛球1的耐久性。在上述羽毛球用底座主体2中,凸部61或弹性体构件71的面向插入孔63的表面 (侧壁62、72)也可沿插入孔63的延伸方向延伸。在该情况下,当将人造羽毛3的轴7插入插入孔63时,凸部61或弹性体构件71 的侧壁62、72处于沿着轴7的状态。因此,在使用粘接剂64等将轴7固定于底座主体2的情况下,能利用粘接剂64将沿轴7的凸部61的侧壁62或弹性体构件71的侧壁72与该轴 7之间容易地固定。所以,能进一步提高轴7的固定强度。在上述羽毛球用底座主体2中,例如图28所示,凸部61或弹性体构件71的面向插入孔63的表面(侧壁62、7幻也可在与固定用表面部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在此, 与固定用表面部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不仅包括在穿过固定用表面的中心且与固定用表面的表面垂直方向上的截面中,面向插入孔的凸部的表面处于与固定用表面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的情况,也包括相对于该垂直方向的该凸部表面的倾斜角的绝对值为5°以下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例如,当通过对底座主体2的固定用表面部进行切削来形成凸部61 时,与凸部61的该表面相对于固定用表面部倾斜的情况相比,能更容易地进行该凸部61的加工。另外,在准备弹性体构件71的情况下,也能比弹性体构件71的侧壁72倾斜的情况更容易地进行该弹性体构件71的加工。本发明的羽毛球用底座主体2包括对人造羽毛3的轴7进行固定的固定用表面部,在固定用表面部(例如图2的形成有插入孔63的一侧的表面)形成有平面形状呈圆周状的凹部(位于凸部61或弹性体构件71周围的底座主体2的凹部)和与凹部的侧壁(凸部61的侧壁62或弹性体构件71的侧壁72)相邻并配置成圆周状、用于供羽毛球用羽毛即人造羽毛3的轴7插入固定的多个插入孔63。若如上所述,则在将轴7插入插入孔63的状态下配置用于将轴7固定于底座主体 2的粘接剂64时,能使粘接剂64从插入孔63内部延伸至与插入孔63相邻(即与插入插入孔63的轴7相邻)的凹部侧壁(凸部61的侧壁62或弹性体构件71的侧壁7 。因此, 与仅将插入孔63形成于平面的情况相比,能增大粘接剂64与底座主体2的粘接面的面积。此外,由于粘接面的形状为立体的形状,所以,能提高轴7与底座主体2的粘接强度。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包括上述羽毛球用底座主体2 ;以及在形成于底座主体2的固定用表面部的多个插入孔63内插入固定有轴7的羽毛球用羽毛即人造羽毛 3。若如上所述,则当使用羽毛球1时,在应力从外侧施加于人造羽毛3的情况下,能利用凸部61或弹性体构件71作为对该人造羽毛3的轴7进行支承的加强部。因此,能实现耐久性优异的羽毛球1。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羽毛球用羽毛也可以是包括羽毛部和与羽毛部连接的轴7的人造羽毛3。轴7可包括固接轴部10和与固接轴部10连接的羽轴部8。构成羽毛部的构件即片状构件9、90可包括与固接轴部10接触且宽度比固接轴部10的宽度大的羽毛主体部5、从羽毛主体部5朝羽轴部8突出的突出部12。突出部12中与羽毛主体部5侧相反一侧的端部也可埋设于构成羽轴部8的构件。在该情况下,由于羽毛主体部5与固接轴部10接触、固定,且构成羽毛部的构件即片状构件9、90的突出部12埋设于构成羽轴部8的构件,因此,能提高羽毛部与轴7的接合强度。此外,由于处于在羽轴部8埋设有构成羽毛部的构件即片状构件9、90的突出部12的状态,因此,被埋设的该突出部12作为羽轴部8的加强构件起作用。所以,能充分提高羽毛主体部5与羽轴部8的接合部及羽轴部8的耐久性。另外,由于羽毛主体部5作为加强构件也对固接轴部10起作用,因此,也能提高该固接轴部10的耐久性。所以,能使用具有较高的耐久性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3来构成羽毛球1。另外,虽然大多情况下人造羽毛3的轴 7的强度比天然羽毛球用羽毛的轴的强度差,但通过利用上述底座主体2的凸部61或弹性体构件71作为加强构件,能提高人造羽毛3的轴7的耐久性。即,本发明的底座主体2在使用人造羽毛的羽毛球中是特别有效的。突出部12可延伸至羽轴部8的下端(羽轴部8中与羽毛主体部5侧相反一侧的端部),但也可将突出部12设于到达该下端之前的中途的区域中。例如,只要将突出部12 设于羽轴部8全长的50%以上的范围内即可,更理想的是,将突出部12设于羽轴部8全长的80%以上的范围内。在上述羽毛球用的人造羽毛3的构成羽毛部的片状构件9、90中,羽毛主体部5和突出部12由一系列的构件构成。若如上所述,则能利用片状构件9、90更可靠地进行轴7 的加强。特别地,由于在轴7的羽轴部8与固接轴部10的边界部配置有一系列的构件即片状构件9、90,所以,能可靠地加强该边界部的强度。在上述人造羽毛3中,构成羽毛部的片状构件9、90可配置于与轴7的连接部中轴 7的内部或表层,且如图6 图8所示,该片状构件9、90与轴7接触的部分(埋设于轴7的部分或与轴7的表层接触固定的部分)也可弯曲或折曲。若如上所述,则由于能增大片状构件9、90与构成轴7的构件的接触面积,所以,能提高片状构件9、90与轴7的连接强度。因此,能提高人造羽毛3的强度、耐久性。在此,片状构件9、90的与轴7接触的部分弯曲或折曲,不仅包括如图8等所示片状构件9、90的与轴7接触的部分弧状弯曲(折曲)的情况, 还包括片状构件9、90的该部分具有明显角部地折曲(弯曲)的状态,此外,在该部分上的片状构件9、90的弯曲部分(角部)的数量并不局限于一个,也可为两个以上。在上述人造羽毛3中,如图5所示,羽毛部中与轴7接触的接触部分的位置发生变化,从轴7的羽轴部8侧的端部即根部侧朝固接轴部10侧的端部即前端部侧,从埋设于轴7 内部的状态逐渐从轴7的表层露出。若如上所述,则与上述接触部分的整体埋设于轴7内部的状态相比,能增大轴7与片状构件9、90的接触部分的面积。因此,能提高片状构件9、 90与轴7的连接强度。其结果是,能进一步提高人造羽毛3的强度,并能尽可能防止片状构件9、90从轴7剥离(能提高耐久性)。在上述人造羽毛3中,固接轴部10可从羽毛主体部5中固接轴部10与羽轴部8 连接的一侧即一侧端部延伸至位于与一侧端部相反一侧的另一侧端部。在该情况下,在羽毛主体部5的另一侧端部(人造羽毛3的前端侧),与在该固接轴部10的内部埋设有构成羽毛主体部5的片状构件9、90的状态相比,能增大构成羽毛主体部5的片状构件9、90中与固接轴部10接触的区域的面积。因此,与在固接轴部10与羽毛主体部5的接触部中尤其存在强度问题的、在固接轴部10的另一端部(前端部)构成羽毛主体部5的片状构件9、 90埋设于固接轴部10内部的状态相比,能进一步提高羽毛主体部5与固接轴部10的连接强度。另外,由于上述人造羽毛3利用一系列的片状构件9、90加强轴7,所以,在轴7中不会形成应力容易集中的槽口部等,从而耐久性优异。此外,由于利用在轴7整体上配置有片状构件9、90的结构来使轴7整体呈自然的弯曲挠度的状态,因此,使用该人造羽毛3的羽毛球1在飞行性上是优异的。另外,由于构成羽毛主体部5的片状构件9、90的一部分即突出部12处于埋设于羽轴部8的状态,因此,也能提高羽毛主体部5与羽轴部8的连接强度。上述人造羽毛3还可包括从羽轴部8的侧面突出的副翼部31、33。若如上所述,则除了羽毛主体部5之外,也能利用副翼部31、33来控制羽毛球1的飞行特性。具体而言,即使在羽毛球1的羽毛主体部5因球拍的击打而变形的情况下,也能通过控制副翼部31、33 的形状、尺寸等来将羽毛球1飞行时的旋转性能维持在某一程度。在上述人造羽毛3中,副翼部31、33可以是突出部12的一部分。在该情况下,由于与将副翼部作为另一构件后设置于人造羽毛3的情况相比,能在形成突出部12的同时形成该副翼部31、33,因此,能简化人造羽毛3的制造工序。如图12所示,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片状构件的工序 (无纺布准备工序(SlO)或层叠片准备工序(S60));在片状构件的表面上以与片状构件固接的方式形成线状的弹性体的工序(树脂注入工序(S40));以及切断工序(包含于后处理工序(S50),将片状构件9、90的不要部分(除了形成羽毛主体部的部分6之外的部分)切断、去除的工序)。在切断工序中,通过切断片状构件9、90来形成由形成为线状的弹性体构成的轴7的羽轴部8、与该轴7相连并由片状构件9、90构成的羽毛主体部5。若如上所述, 则能容易地形成本发明的人造羽毛3。如图13所示,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的制造方法包括包含于准备工序 (S100)的、准备半球状的底座主体2的工序;同样包含于准备工序(S100)的、使用上述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制造方法以制造羽毛球用人造羽毛3的工序;以及将羽毛球用人造羽毛连接至底座主体2的工序(组装工序(S200))。若如上所述,则能容易地获得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能使用任意的纤维作为构成羽毛主体部5等的片状构件9的材质。另外,也能使用任意的树脂作为轴7的材料。例如,能使用聚酰胺树脂、聚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酰亚胺树脂、聚砜树脂等作为轴7的材料,此外,还能使用将玻璃纤维、碳纤维等混合于上述树脂后的复合塑料等作为轴7的材料。另外,埋设于羽轴部8状态下的突出部12也可形成其端部从羽轴部8的侧面部分地突出的状态。若采用这种结构,则也能利用羽轴部8来调节人造羽毛3的空气阻力。此外, 在利用固定用绳状构件将相邻的人造羽毛3的轴7捆住而连结的情况下,若例如图19 图 27所示的副翼部31、副翼部33、缘部32存在,则当利用该固定用绳状构件捆住轴7时,缘部32等因固定用绳状构件而变形,从而在结果上增大了固定用绳状构件与包括缘部32等的轴7的接触面积。其结果是,能利用固定用绳状构件可靠地将轴7固定。此外,在使树脂浸入固定用绳状构件,并使该树脂固化以对固定用绳状构件进行FRP化的情况下,由于该树脂也浸入缘部32等,所以,能使固定用绳状构件与轴7的连接更牢靠。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构成羽毛部的构件可由具有多层结构的片状构件90构成。在该情况下,例如图34 图37所示,通过使用无纺布91及树脂膜等树脂层92 作为构成多层结构的层的材料,与例如仅使用无纺布作为构成羽毛部的片状构件9的情况相比,能提高羽毛部的强度。即,通过采用多层结构,能增大构成羽毛部的片状构件90的设计自由度。另外,在如上所述使用无纺布91和树脂层92作为构成多层结构的层的材料的情况下,与仅用无纺布形成羽毛部的情况相比,能提高羽毛球的人造羽毛3的耐久性。此外, 也能抑制羽毛部的变形,从而能提高耐久性。另外,考虑如上述实施方式7 实施方式13所示使用多层结构的构件(例如,在无纺布91等强度较低的膜材料上覆盖树脂层92等强度较高的材料的构件等)作为构成羽毛部的片状构件90,并通过加热使构成树脂层92的材料收缩的情况。此时,将人造羽毛以人造羽毛3的羽毛部的树脂层92朝向羽毛球1的外周侧的方式固定于底座主体2。然后, 通过对该人造羽毛3施加规定的热来使树脂层92收缩。其结果是,人造羽毛3朝外侧翘曲,从而使该人造羽毛3的形状与天然羽毛的形状比较相近。能利用对固定用绳状体进行 FRP化的情况等下用于使树脂固化的加热工序等作为上述加热的工序,其中,上述固定用绳状体对人造羽毛3的轴7进行固定。在该情况下,不需追加特别的工序,能使人造羽毛3的形状与天然羽毛的形状更相近。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还可包括对多根人造羽毛3的羽毛部的相对移动及变形进行限制的绳状体(中线15、内线17、外线19)。在该情况下,能防止羽毛部的交错。另外,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包括上述半球状的底座主体2和多根人造羽毛3。多根人造羽毛3包括羽毛部及与该羽毛部连接的轴7。此外,多根人造羽毛3以配置成环状并部分重叠的方式固定于底座主体2。通过使人造羽毛3的羽毛部中彼此重叠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熔融后凝固,来形成如图42、图43所示作为对羽毛部的重叠部分进行固定的熔接部的熔接固定部41。若如上所述,则除了底座主体2的形状所产生的上述效果之外,还具有下述效果 即使在使用轴7的硬度、强度比构成天然羽毛球的水鸟羽毛(天然羽毛)的硬度、强度低的人造羽毛3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形成作为熔接部起作用的熔接固定部41来将该人造羽毛3 的层叠状态、形状维持于最初状态。因此,能抑制因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更换或人造羽毛3变形而引起羽毛球1的飞行性能变差的情况。另外,由于熔接固定部41为了维持多根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而将相邻的人造羽毛3彼此固定,所以,其也起到了强度构件的作用。因此,能提高羽毛球1的强度,从而能在结果上提高羽毛球1的耐久性。此外,通过使人造羽毛3的层叠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熔融、再凝固,不进行粘接剂等的事先配置等就能形成熔接固定部41。因此,能简化羽毛球1的制造工序。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47、图62所示,熔接固定部41的至少一部分可形成于与羽毛部的轴7垂直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比轴7与羽毛部的端部之间的中间点靠轴7的区域。具体而言,如图47等所示,在羽毛主体部5上未形成有如图62所示的延伸部50的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熔接固定部41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羽毛主体部5中由图47 所示的线段M和轴7围住的区域。另外,如图62所示,在羽毛主体部5形成有延伸部50的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形成于延伸部50的熔接固定部4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羽毛主体部5 中由图62所示的线段M和轴7围住的区域。此外,更为理想的是,熔接固定部41形成于由该轴7和线段M围住的区域内部。在该情况下,人造羽毛3中比熔接固定部41靠外侧的羽毛部的部分具有足够的宽度,从而能维持人造羽毛3的扭转角。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熔接固定部41可在相邻的羽毛主体部5的彼此重叠的部分具有位于羽毛主体部5之间并与羽毛主体部5固接的加强构件43。此时,即使人造羽毛3的层叠部分的厚度变薄,也能通过配置加强构件43来充分提高熔接固定部41 的强度。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可通过使加强构件43熔融后凝固来将该加强构件43与上述羽毛主体部5固接。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熔接固定部41的平面形状可以是从由多边形、 圆形、长圆形、椭圆形构成的一组形状中选择出的一种形状。另外,在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 1中,熔接固定部41的平面形状可以是四边形、梯形、三角形、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其他任意的形状。此外,在平面形状为多边形的熔接固定部41中,角部可以为曲面状。此外,长圆形是指将半圆分别与矩形的相对的两边连接那样的形状(田径比赛的跑道那样的形状)的意思,也包括上述矩形弯曲那样的形状。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熔接固定部41可由多个熔接部部分构成。此外, 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熔接固定部41也可由多个点状的熔接部部分构成。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还可包括对多根人造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的相对移动及变形进行限制的绳状体(中线15、内线17及外线19)。在该情况下,利用绳状体(中线15、内线17及外线19)来限制人造羽毛3的相对移动及变形,从而能可靠地维持多根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另外,由于能利用极细的线(例如,棉线或聚酯等树脂制的线)等作为绳状体,所以,能使用质量、体积较小的绳状体。因此,能极力减小因配置该绳状体而引起的羽毛球1的重心位置、平衡等的变化。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绳状体包括围绕多根人造羽毛3的各个轴7 (较为理想的是固接轴部10)的周围、并配置于配置成环状的多根人造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 的内周侧的作为其他绳构件的内线17。在该情况下,由于沿多根人造羽毛3的内周侧配置有内线17,所以,能利用该内线17来抑制在使用羽毛球1期间人造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朝内周侧折曲。因此,能防止羽毛球1的飞行性能因羽毛部的折曲而变化。其结果是,能使采用人造羽毛3的羽毛球1的飞行性能稳定,并能提高耐久性。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62 图64所示,人造羽毛3的羽毛部(具体而言,是构成羽毛部的羽毛主体部5)可包括从羽毛部的外周部朝外侧突出、并延伸至与配置成环状的另一人造羽毛3的羽毛部(具体而言,是另一人造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重叠的位置的延伸部50。熔接固定部41可形成于延伸部50。此时,能将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形状维持于最初状态,并能增大人造羽毛3的变形自由度。因此,由于能确保耐久性并能实现与天然羽毛球的羽毛的扭转角相近的扭转角,所以,能使飞行特性与天然羽毛球的飞行特性接近。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62及图64所示,延伸部50可从羽毛部的外周部延伸至越过另一人造羽毛的轴7的位置。熔接固定部41可形成于延伸部50中越过另一人造羽毛3的轴7的位置。此外,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人造羽毛3的羽毛部可包括延伸至越过配置成环状的另一人造羽毛的轴7的位置的延伸部50。熔接固定部41可形成于延伸部50中越过另一人造羽毛3的轴7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能将相邻的人造羽毛3的扭转角充分地扩大到与天然羽毛球的扭转角相同的程度。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包括上述半球状的底座主体2和多根人造羽毛3。 多根人造羽毛3包括羽毛部及与该羽毛部连接的轴7。多根人造羽毛3以配置成环状且相邻的羽毛部部分重叠的方式固定于底座主体2。形成有作为粘接部的粘接固定部51,该粘接固定部51利用粘接层(粘接构件5 将人造羽毛3的羽毛部中彼此重叠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连接。若如上所述,则除了上述底座主体2的形状起到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以下效果即使在使用轴7的硬度、强度比构成天然羽毛球的水鸟羽毛(天然羽毛)的硬度、强度低的人造羽毛3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形成粘接固定部51来将该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形状维持于最初状态。因此,能抑制因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更换或人造羽毛3变形而引起羽毛球 1的飞行性能变差的情况。另外,由于粘接固定部51为了维持多根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而将相邻的人造羽毛3彼此固定,所以,其也起到了强度构件的作用。因此,能提高羽毛球1的强度,从而能在结果上提高羽毛球1的耐久性。另外,通过将粘接构件53配置于规定的位置以使多根人造羽毛3的一部分重叠, 能简单地形成用于维持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的粘接固定部51。因此,能简化羽毛球1的制造工序。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粘接固定部51的至少一部分可形成于与羽毛部的轴7垂直方向即宽度方向上比轴7与羽毛部的端部之间的中间点靠轴7的区域。在该情况下,人造羽毛3中比粘接固定部51靠外侧的羽毛部的部分具有足够的宽度,从而能维持人造羽毛3的扭转角。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62 图64所示,人造羽毛3的羽毛部(具体而言,是构成羽毛部的羽毛主体部5)可包括从羽毛部的外周部朝外侧突出、并延伸至与配置成环状的另一人造羽毛3的羽毛部(具体而言,是另一人造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重叠的位置的延伸部50。粘接固定部51可形成于延伸部50。在该情况下,由于能确保耐久性并能实现与天然羽毛球的羽毛的扭转角相近的扭转角,所以,能使飞行特性与天然羽毛球的飞行特性接近。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62及图64所示,延伸部50可从羽毛部的外周部延伸至越过另一人造羽毛的轴7的位置。粘接固定部51可形成于延伸部50中越过另一人造羽毛3的轴7的位置。此外,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人造羽毛3的羽毛部可包括延伸至越过配置成环状的另一人造羽毛的轴7的位置的延伸部50。粘接固定部51可形成于延伸部50中越过另一人造羽毛3的轴7的位置。在该情况下,能将相邻的人造羽毛3的扭转角充分地扩大到与天然羽毛球的扭转角相同的程度。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包括上述半球状的底座主体2、多根人造羽毛3以及绳状体(中线15、内线17及外线19中的至少任一根)。多根人造羽毛3包括羽毛部及与该羽毛部连接的轴7。多根人造羽毛3以配置成环状且相邻的羽毛部部分重叠的方式固定于底座主体2。绳状体(中线15、内线17及外线19)对多根人造羽毛3的羽毛部的相对移动及变形进行限制。若如上所述,则除了上述底座主体2的形状起到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以下效果即使在使用轴7的硬度、强度比构成天然羽毛球的水鸟羽毛(天然羽毛)的硬度、强度低的人造羽毛3的情况下,也能通过配置作为绳状体的中线15、内线17等来将该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形状维持于最初状态。例如,通过将中线15配置于人造羽毛3的层叠部分之间,能防止人造羽毛3的层叠顺序更换。另外,由于沿多根人造羽毛3的内周侧配置有内线17,所以,能利用内线17来抑制在使用羽毛球1期间人造羽毛3的羽毛部朝内周侧折曲。因此, 能抑制因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更换或人造羽毛3变形而引起羽毛球1的飞行性能变差的情况。另外,由于作为绳状体的中线15及内线17为了维持多根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而将相邻的人造羽毛3的轴7彼此固定,所以,其也起到了强度构件的作用。因此,能提高羽毛球1的强度,从而能在结果上提高羽毛球1的耐久性。此外,由于能利用极细的线作为绳状体,所以,能极力减小因配置中线15、内线17等而导致的羽毛球1的重心位置、平衡、总
质量等的变化。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可利用绳状体将人造羽毛3的羽毛部中彼此重叠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缝合来构成缝合部(被固定用线81固定的部分)。在该情况下,由于将人造羽毛3彼此缝合(使用固定用线81进行缝合),从而能抑制人造羽毛3的层叠顺序、配置变化。即,能可靠地维持多根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缝合部(被固定用线81固定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形成于与羽毛部的轴7垂直方向即宽度方向上比轴7与羽毛部的端部之间的中间点靠轴7的区域。在该情况下,人造羽毛3中比缝合部靠外侧的羽毛部的部分具有足够的宽度,从而能维持人造羽毛3的扭转角。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包括半球状的作为底座主体的底座主体2、多根人造羽毛3、层叠状态固定部(中线15、内线17、外线19、固定用线81、粘接固定部51及熔接固定部41)。多根人造羽毛3包括羽毛部及与该羽毛部连接的轴7。另外,多根人造羽毛3以配置成环状并部分层叠的方式固定于底座主体2。层叠状态固定部(中线15、内线17、 外线19、固定用线81、粘接固定部51、熔接固定部41)用于维持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若如上所述,则除了上述底座主体2的形状起到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以下效果即使在使用轴7的硬度、强度比构成天然羽毛球的水鸟羽毛(天然羽毛)的硬度、强度低的人造羽毛3的情况下,由于能通过形成层叠状态固定部来将该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维持于最初状态,所以,能抑制因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更换而引起羽毛球1的飞行性能变差的情况。另外,由于层叠状态固定部为了维持多根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而将相邻的人造羽毛 3的位置相对地固定,所以,其也起到了加强构件的作用。因此,能提高羽毛球1的强度,从而能在结果上提高羽毛球1的耐久性。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层叠状态固定部包括对多根人造羽毛3的羽毛部的相对移动及变形进行限制的绳状体(中线15及内线17、或外线19)。在该情况下,利用绳状体(中线15、内线17及外线19)来限制人造羽毛3的相对移动及变形,从而能可靠地维持多根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另外,由于能利用极细的线(例如,棉线或聚酯等树脂制的线)等作为绳状体,所以,能使用质量、体积较小的绳状体。因此,能极力减小因配置该绳状体而引起的羽毛球1的重心位置、平衡等的变化。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41所示,绳状体包括以围绕多根人造羽毛 3的各个轴7 (较为理想的是固接轴部10)的周围、并穿过人造羽毛3的羽毛部的彼此重叠的部分(羽毛主体部5中与相邻的另一人造羽毛3重叠的部分)中相对的羽毛主体部5之间的方式配置的作为绳构件的中线15。在该情况下,通过将中线15配置于人造羽毛3的层叠部分之间,能防止人造羽毛3的层叠顺序更换。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56所示,绳状体包括围绕多根人造羽毛3 的各个轴7 (较为理想的是固接轴部10)的周围、并配置于配置成环状的多根人造羽毛3的内周侧的作为另一绳构件的内线17。在该情况下,由于沿多根人造羽毛3的内周侧(人造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的内周侧)配置有内线17,所以,能利用该内线17来抑制在使用羽毛球1期间人造羽毛3的羽毛部(羽毛主体部幻朝内周侧折曲的情况。因此,能防止羽毛球1的飞行性能因羽毛部的折曲而引起变化。其结果是,能使采用人造羽毛3的羽毛球1 的飞行性能稳定,并能提高耐久性。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59 图61所示,层叠状态固定部可包括将人造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中彼此重叠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缝合的缝合部(被固定用线81 固定的部分)。在该情况下,由于将人造羽毛3彼此缝合(使用固定用线81进行缝合),从而能抑制人造羽毛3的层叠顺序、配置变化。即,能可靠地维持多根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60所示,被固定用线81固定的部分可沿人造羽毛3的轴7延伸。在该情况下,由于将层叠的人造羽毛3彼此固定的固定用线81以沿轴7延伸的方式配置,所以,可在沿轴7延伸的羽毛主体部5的较大范围内形成缝合部。因此,能更可靠地获得抑制人造羽毛3的层叠顺序、配置变化的效果。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59所示,缝合部(被固定用线81固定的部分)可在与人造羽毛3的轴7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另外,较为理想的是,缝合部以将配置成环状的多根人造羽毛3中的至少两根以上连结的方式形成为圆周状,更为理想的是,以将所有人造羽毛3连结的方式形成为圆周状。此外,缝合部以连结配置成环状的所有多根人造羽毛3的方式形成为两层或三层以上的圆周状亦可。在该情况下,能使用缝纫机等简单地形成以规定的层叠顺序将两根以上的(较为理想的是所有的)人造羽毛3连结的缝合部。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59所示,缝合部可形成于羽毛部(羽毛主体部幻中比轴7延伸方向上的中央部靠近底座主体2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由于将固定用线81的缝合部形成于上述位置,而非当球拍击打羽毛球1时变形量相对变得较大的羽毛主体部5的后端部(比羽毛主体部5的轴7延伸方向上的中央部远离底座主体2的区域),从而能降低因击打时的冲击而导致缝合部破损的可能性。另外,由于能防止击打时的羽毛主体部5的后端部的变形因缝合部的形成而被过分限制的情况,所以,能使羽毛球1的飞行性能与天然羽毛球的飞行性能接近。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52及图53所示,层叠状态固定部可包括利用粘接层(粘接构件5 将人造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中彼此重叠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连接的粘接部(粘接固定部51)。粘接固定部51可形成于配置成环状的多根人造羽毛3的所有层叠部分。在该情况下,通过将粘接构件53配置于规定的位置以使多根人造羽毛3的一部分重叠,能简单地形成用于维持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的粘接固定部51。因此,能简化羽毛球1的制造工序。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粘接固定部51可沿人造羽毛3的轴7延伸。在该情况下,由于将层叠的人造羽毛3彼此固定的粘接固定部51以沿轴7延伸的方式配置, 所以,可在沿轴7延伸的羽毛主体部5的较大范围内形成粘接固定部51。因此,能更可靠地获得抑制人造羽毛3的层叠顺序、配置变化的效果。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粘接固定部51可形成于羽毛主体部5中比轴7 延伸方向上的中央部靠近底座主体2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由于将粘接固定部51形成于上述位置,而非当球拍击打羽毛球1时变形量相对变得较大的羽毛主体部5的后端部,从而能降低因击打时的冲击而导致粘接固定部51破损的可能性。另外,由于能防止击打时的羽毛主体部5的后端部的变形因粘接固定部51的形成而被过分限制的情况,所以,能使羽毛球 1的飞行性能与天然羽毛球的飞行性能接近。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42 图44所示,层叠状态固定部可包括作为熔接部的熔接固定部41,该熔接固定部41通过使人造羽毛3的羽毛部(羽毛主体部5) 中彼此重叠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熔融后凝固来将人造羽毛3的羽毛部中重叠的部分固定。 在该情况下,通过使人造羽毛3的层叠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熔融、再凝固,从而不需进行粘接剂等的事先配置等就能形成用于维持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的熔接固定部41。因此,能简化羽毛球1的制造工序。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42所示,熔接固定部41可沿人造羽毛3的轴7延伸。在该情况下,由于将层叠的人造羽毛3彼此固定的熔接固定部41以沿轴7延伸的方式配置,所以,可在沿轴7延伸的羽毛主体部5的较大的范围内形成熔接固定部41。因此,能更可靠地获得抑制人造羽毛3的层叠顺序、配置变化的效果。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中,如图42所示,熔接固定部41形成于羽毛主体部5 中比轴7延伸方向上的中央部靠近底座主体2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由于将熔接固定部41 形成于上述位置,而非当球拍击打羽毛球1时变形量相对变得较大的羽毛主体部5的后端部,从而能降低因击打时的冲击而导致熔接固定部41破损的可能性。另外,由于能防止击打时的羽毛主体部5的后端部的变形因熔接固定部41的形成而被过分限制的情况,所以, 能使羽毛球1的飞行性能与天然羽毛球的飞行性能接近。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包括半球状的作为底座主体的底座主体2、多根人造羽毛3、作为绳构件的中线15及作为另一绳构件的内线17。多根人造羽毛3包括羽毛部及与该羽毛部连接的轴7。多根人造羽毛3以配置成环状且部分层叠的方式固定于底座主体2。如图41所示,中线15以围绕多根人造羽毛3的各个轴7 (较为理想的是固接轴部 10)的周围、并穿过在人造羽毛3的彼此层叠的部分中相对的人造羽毛3之间的方式配置。 如图56所示,内线17围绕多根人造羽毛3的各个轴7的周围并配置于配置成环状的多根人造羽毛3的内周侧。若如上所述,则除了因底座主体2的形状而起到的效果之外,还具有以下效果即使在使用轴7的硬度、强度比构成天然羽毛球的水鸟羽毛(天然羽毛)的硬度、强度低的人造羽毛3的情况下,也能通过配置作为层叠状态固定部起作用的中线15及内线17来将该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形状维持于最初状态。即,通过将中线15配置于人造羽毛3的层叠部分之间,能防止人造羽毛3的层叠顺序更换。另外,由于沿多根人造羽毛3的内周侧配置有内线17,所以,能利用内线17来抑制在使用羽毛球1期间人造羽毛3的羽毛部朝内周侧折曲。因此,能抑制因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更换或人造羽毛3变形而引起羽毛球1的飞行性能变差。另外,由于中线15及内线17为了维持多根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而将相邻的人造羽毛3的轴7彼此固定,所以,其也起到了强度构件的作用。因此,能提高羽毛球1的强度,从而能在结果上提高羽毛球1的耐久性。此外,由于能利用极细的线作为中线15及内线17,所以,能极力减小因配置中线15、内线17而导致的羽毛球1的重心位置、平衡、总质
量等的变化。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44所示,熔接固定部41可包括由与人造羽毛3的层叠部分的材质不同的材质构成并配置于人造羽毛3的层叠部分之间的加强构件 43。此时,即使人造羽毛3的层叠部分的厚度变薄,也能通过配置加强构件43来充分提高熔接固定部41的强度。本次所公开的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在所有点上为例示,不应当认为是对本发明作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是由权利要求的范围来表示的,而不是由上述说明来表示的,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的范围相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工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能有利地适用于使用人造羽毛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该羽毛球具有与使用水鸟羽毛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相同的飞行特性及耐久性。符号说明1 羽毛球2 底座主体3人造羽毛5 羽毛主体部6形成羽毛主体部的部分
7轴
8羽轴部
9、90片状构件
10固接轴部
12突出部
15中线
17内线
19外线
22中心轴
23、,24线段
31、,33副翼部
32缘部
41熔接固定部
43加强构件
50延长部
51粘接固定部
53粘接构件
61凸部
62、,72侧壁
63插入孔
64粘接剂
65、,75 凹部
71弹性体构件
81固定用线
91无纺布
92树脂层
权利要求
1.一种羽毛球用底座主体(2),包括对羽毛球用羽毛(3)的轴(7)进行固定的固定用表面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用表面部形成有多个插入孔(63)和凸部(61、71),其中,所述多个插入孔 (63)用于供所述轴(7)插入固定,所述凸部(61、71)与所述插入孔(63)相邻并从所述固定用表面部的表面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毛球用底座主体(2),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插入孔(63)在所述固定用表面部配置成圆周状,所述凸部(61、71)与所述配置成圆周状的多个所述插入孔(63)的内周侧相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毛球用底座主体(2),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61)与所述固定用表面部形成一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毛球用底座主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71)是通过将形成所述凸部(71)的构件与所述固定用表面部接合而形成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羽毛球用底座主体(2),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71)由弹性体构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毛球用底座主体(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部(61、71)中,面向所述插入孔(63)的表面在所述插入孔(63)的延伸方向上延伸。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毛球用底座主体(2),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凸部(61、71)中,面向所述插入孔(63)的表面在与所述固定用表面部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
8.一种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毛球用底座主体(2);以及在形成于所述底座主体(2)的所述固定用表面部的多个所述插入孔(63)中插入固定有轴(7)的羽毛球用羽毛(3)。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羽毛球用羽毛(3)是包括羽毛部和与所述羽毛部连接的所述轴(7)的人造羽毛, 所述轴(7)包括固接轴部(10)和与所述固接轴部(10)相连的羽轴部(8), 构成所述羽毛部的构件(9、90)包括羽毛主体部(5)和突出部(12),所述羽毛主体部 (5)与所述固接轴部(10)接触且宽度比所述固接轴部(10)的宽度大,所述突出部(12)从所述羽毛主体部(5)朝所述羽轴部(8)突出,所述突出部(12)中与所述羽毛主体部(5)侧相反一侧的端部埋设于构成所述羽轴部 ⑶的构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羽毛部的构件(90)由具有多层结构的片状构件(90)构成。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多根所述人造羽毛的所述羽毛部的相对移动或变形进行限制的绳状体(15、 17,19)。
全文摘要
一种羽毛球用底座主体及羽毛球,能获得足够的耐久性。羽毛球用底座主体(2)包括对作为羽毛球用羽毛的人造羽毛的轴(7)进行固定的固定用表面部(底座主体(2)中形成有插入孔(63)一侧的面),在固定用表面部形成有用于供轴(7)插入固定的多个插入孔(63)和与插入孔(63)相邻并从固定用表面部的表面突出的凸部(61)。
文档编号A63B67/18GK102164641SQ200980138299
公开日2011年8月24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30日
发明者吉田聪, 外村隆, 小川雅央, 竹中寿优 申请人:美津浓株式会社, 美津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