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562793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及它们的制造方法,尤其特定地涉及具有优异的飞行特性及耐久性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已知有使用水鸟羽毛当作羽毛的羽毛球(天然羽毛球)和使用由尼龙树脂等人工制造而成的羽毛当作羽毛的羽毛球(人造羽毛球)。由于得到有一定品质的天然的羽毛需要花费工夫,因此天然羽毛球比使用人造羽毛的羽毛球价格高。另外,因近年来水鸟的羽毛的供给国的食粮情况的变化和禽流感的流行引起水鸟的大量处理等而使水鸟的羽毛的供给量急剧减少,从而使天然羽毛球的价格逐渐升高。因此,提出了使用廉价且品质稳定的人造羽毛的羽毛球(例如,参照日本专利实开昭54-136060号公报(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实公平2-29974号公报(专利文献2)及日本专利特开2008-206970号公报(专利文献3))。在专利文献I中,为了改善人造羽毛球的飞行特性,公开了以从人造羽毛的轴(截面呈大致矩形的轴)的侧面突出的方式配置薄壁片的结构。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为了使人造羽毛球的羽毛的轴产生羽毛球飞行时的旋转力,公开了将该轴的截面形状设为变形的菱形、并使该菱形的长轴相对于配置有人造羽毛的圆周倾斜的结构。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使人造羽毛球的人造羽毛处于将作为羽毛的无纺布部分地埋设于轴的内部的状态的结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实开昭54-136060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实公平2-29974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专利特开2008-2069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I 专利文献3所示的人造羽毛球中,相对于天然的羽毛,人造羽毛的强度还是不足够的。另一方面,由于人造羽毛的轴形状对羽毛球的飞行特性(特别是飞行时的旋转特性)施加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考虑该飞行特性来决定其形状。此夕卜,为提高强度,若采用单单使人造羽毛的轴的粗细变粗这样的措施,则会增加羽毛球整体的质量,从而不易在结果上使人造羽毛球的飞行特性与天然羽毛球的飞行特性相同。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优异的飞行特性和较高的耐久性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包括羽毛部和与羽毛部连接的轴。轴的与轴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为十字状或T字状。在轴中,厚度比构成十字状或T字状截面形状的主体部的厚度薄的薄壁部以从主体部侧面突出的方式与主体部一体形成。若如上所述,则能通过将轴的截面形状设为十字状或T字状来抑制轴的总质量增力口,并能提高轴的刚度。此外,通过以从轴的主体部侧面突出的方式形成薄壁部,能适当地调节用于控制羽毛球的飞行特性的人造羽毛的空气阻力。此外,由于能使这种薄壁部的厚度比主体部的厚度薄,因此,能抑制轴的质量的增加。其结果是,能抑制人造羽毛的质量的增加,并能提高人造羽毛的轴的刚度且能调节人造羽毛的空气阻力,藉此,可实现构成飞行特性优异的人造羽毛球的人造羽毛。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包括半球状的底座主体和与该底座主体连接的上述羽毛球用人造羽毛。若如上所述,则能实现具备与使用天然羽毛的天然羽毛球相同的飞行特性并具有足够的耐久性的人造羽毛球。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轴的工序和将羽毛部与轴连接在一起的工序。准备轴的工序包括准备用于对与轴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为十字状或T字状的轴进行模塑成形的模具的工序;以及通过使用该模具进行注塑成形或注塑压缩成形来形成轴的工序。在准备模具的工序中,在模具中形成用于在轴中形成比构成十字状或T字状的截面形状的主体部的厚度薄、并从主体部的侧面突出的薄壁部的间隙。在形成轴的工序中,通过进行注塑成形或注塑压缩成形来形成薄壁部从主体部的侧面突出的轴。若如上所述,则能制造出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半球状的底座主体的工序;使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的制造方法来制造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工序;以及使羽毛球用人造羽毛与底座主体连接的工序。若如上所述,则能制造出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获得一种具有优异的飞行特性和较高的耐久性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和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


图I是表示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的侧视示意图。图2是图I所示的羽毛球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表示构成图I及图2所示的羽毛球I的、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实施方式的平面示意图。图4是图3的IV-IV线截面示意图。图5是图3的V-V线截面不意图。图6是图3的VI-VI线截面示意图。
图7是表示图I及图2所示的羽毛球的配置有中线的部分的结构的局部截面示意图。图8是用于说明图3 图5所示的人造羽毛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用于说明图8所示的构成材料准备工序(SlO)所包括的轴的形成工序的流程图。图10是用于说明图I及图2所示的羽毛球I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图11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的人造羽毛的第一变形例的截面示意图。
图12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的人造羽毛的第二变形例的截面示意图。图13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的人造羽毛的第三变形例的截面示意图。图14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的人造羽毛的第四变形例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不重复其说明。参照图I及图2,对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参照图I及图2,本发明的羽毛球I由半球状的底座主体2、与底座主体2中的表面大致平坦成形的固定用表面部连接在一起的多根羽毛球用人造羽毛3、用于将多根人造羽毛3彼此固定的固定用绳状构件以及用于维持多根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的中线15构成。多根(例如16根)人造羽毛3在底座主体2的固定用表面部中,沿着该固定用表面部的外周部被配置成圆环状。另外,多根人造羽毛3被绳状构件彼此固定。多根人造羽毛3以随着远离底座主体2而彼此之间的距离变大(由多根人造羽毛3形成的筒状部的内径随着远离底座主体2而变大)的方式配置。中线15用作用于维持多根人造羽毛3的层叠状态的固定构件。S卩,配置该中线15以如后所述规定多根人造羽毛3的位置关系。接着,参照图3 图6对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参照图3 图6,构成图I及图2所示的羽毛球I的人造羽毛3由羽毛部5和与该羽毛部5连接的轴7构成。轴7由以从羽毛部5突出的方式配置的羽轴部8以及在羽毛部5的大致中央部与羽毛部5连接的固接轴部10构成。羽轴部8和固接轴部10配置成在同一条线上延伸,由此构成一个连续的轴7。如图4及图5所示,轴7在与轴7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十字状。即,如图4及图5所示,在轴7的截面形状中,具有相对较厚厚度(图4的左右方向(或以中心轴部11为中心的同心圆的圆周方向)上的厚度)的厚壁肋部12a从中心轴部11朝图4的上下方向突出地形成。此外,具有相对较薄厚度(图4的上下方向(或以中心轴部11为中心的同心圆的圆周方向)上的厚度)的薄壁肋部12b从中心轴部11朝图4的左右方向突出地形成。上述两个厚壁肋部12a以从中心轴部11分别朝相反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此外,上述两个薄壁肋部12b也以从中心轴部11分别朝相反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薄壁肋部12b以朝与厚壁肋部12a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更详细而言为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由厚壁肋部12a和薄壁肋部12b构成肋部12。此外,由多个肋部12和中心轴部11构成轴7的主体部13。主体部13的截面形状呈所谓的十字状。

此外,在薄壁肋部12b的外周端部如图4及图5所示(即以从主体部13的侧壁突出的方式)形成有薄壁部14。薄壁部14的厚度比薄壁肋部12b的上述厚度更薄。薄壁部14与薄壁肋部12b —体形成。此外,薄壁部14以其表面与薄壁肋部12b的侧面(图4中上方的侧面)构成大致同一平面的方式形成。能将薄壁部14的厚度设为例如O. 03mm以上O. Imm以下,更理想的是,将该厚度设为O. 04mm以上O. 07mm以下。另外,还能将薄壁部14的宽度W1、W3设为例如O. Imm以上O. 5mm以下,更理想的是,设为O. 2mm以上O. 3mm以下。这样,通过将轴7的主体部13的截面形状设为大致十字状,能抑制轴7的总质量增加,并能提高轴7的刚度。此外,通过以从轴7的主体部13侧面突出的方式形成薄壁部14,能适当地调节用于控制羽毛球I的飞行特性的人造羽毛3的空气阻力。此外,由于这种薄壁部14的厚度比主体部13的厚度薄,因此,能抑制轴7的质量的增加。其结果是,能抑制人造羽毛3的质量的增加,能提高人造羽毛3的轴7的刚度并能调节人造羽毛3的空气阻力,藉此,能实现构成飞行特性优异的羽毛球I的人造羽毛3。薄壁肋部12b延伸方向(图4的左右方向)上的轴7的宽度W是薄壁部14的宽度Wl、W2与主体部13的宽度W3的总和。此外,轴7的该宽度W比厚壁肋部12a延伸方向(图4的上下方向)上的轴7的宽度(高度)T大。图4中一侧(左侧)的薄壁部14的宽度Wl与另一侧(右侧)的薄壁部14的宽度W2既可以是相同的值,也可以是不同的值。此外,薄壁部14可以形成于轴7的全长,但较为理想的是至少形成于露出到外部的部分即羽轴部8。此外,薄壁部14可以仅形成于一侦牝也可以不形成于轴7的全长而在轴7的延伸方向上局部(例如间隔)形成。如图5及图6所示,羽毛部5由以夹着固接轴部10的方式配置的发泡体层92及轴固定层91以及用于将上述发泡体层92与轴固定层91彼此固定的粘接层93、94构成。SP,在羽毛部5中,发泡体层92与轴固定层91以夹住固接轴部10的方式层叠。此外,在羽毛部5中,为将发泡体层92与轴固定层91彼此连接,并将固接轴部10与上述发泡体层92及轴固定层91连接固定,配置有粘接层93、94。此外,从不同观点来说,在羽毛部5中,在构成羽毛球I时位于外周侧的发泡体层92上层叠有粘接层93。在上述粘接层93上,以位于该粘接层93及发泡体层92的大致中央部的方式配置有固接轴部10。此外,将另一个粘接层94配置成从该固接轴部10上延伸到粘接层93上。此外,在上述粘接层94上配置有轴固定层91。从图6中也可知,在人造羽毛3中,轴7处于朝向发泡体层92侧(即羽毛球I的外周侧)弯曲的状态。从不同观点来说,轴7处于朝轴固定层91侧凸出的弯曲状态。此外,图6中示出了人造羽毛3在轴7的延伸方向上朝发泡体层92侧弯曲的状态,但也可以是在与轴7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例如与轴7的延伸方向垂直的、沿着羽毛部5的表面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羽毛部5朝发泡体层92侧弯曲的状态(即羽毛部5朝轴固定层91侧凸出的弯曲状态)。此时,可以同时出现下述两种状态,即人造羽毛3在轴7的延伸方向上弯曲的状态和如上所述羽毛部5在与轴7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弯曲的状态,也可仅出现任意一个弯曲。这种弯曲能通过对轴7、羽毛部5的构成材料进行热处理或者一开始就以弯曲的状态形成轴7、羽毛部5的构成材料等以往公知的方法来实现。在此,作为构成发泡体层92的材料,例如能使用树脂发泡体,更具体来说,例如能使用聚乙烯泡沫(聚乙烯的发泡体)。此外,对于轴固定层91,同样也能使用树脂发泡体。此外,对于轴固定层91,除了例如聚乙烯泡沫之外,还能使用由树脂等构成的薄膜或无纺布等任意材料。此外,对于粘接层93、94,例如能使用双面胶带。在图3 图6所示的人造羽毛3中,使用聚乙烯泡沫作为发泡体层92和轴固定层91。较为理想的是,该聚乙烯泡沫的压出方向为图3及图5中的箭头95所示的方向。此时,由于以与箭头95所示的聚乙烯泡沫的压出方向交叉的方式将轴7与羽毛部5连接固定,因此,能降低羽毛部5在沿着轴7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开裂这一不良情形的发生率。以下,参照图7,对中线15的配置进行具体地说明。 如图7所示,中线15被配置成围绕人造羽毛3的轴7的周围,并在相邻的人造羽毛3中、处于层叠状态的羽毛部5的部分上穿过相邻的人造羽毛3的羽毛部5彼此相对的区域(即穿过层叠的羽毛部5之间)。由于如上所述中线15在羽毛部5层叠的部分上穿过层叠的羽毛部5之间,因此,能抑制羽毛部5的层叠顺序在羽毛球I的使用中更换(例如,因球拍击打的冲击而导致羽毛部5的层叠顺序更换)这样的问题的产生。如图I及图2所示,上述中线15在圆周上配置成将排列成圆环状的多根人造羽毛3全部彼此固定。此外,例如能通过作业者用针等进行缝制而使中线15形成图I及图2所示的配置。若如上所述,由于抑制了羽毛部5的层叠顺序在羽毛球I的使用中更换这一问题的发生,因此,能得到具有优异的耐久性的羽毛球I。另外,将配置在圆周上的中线15的开始缝制的一侧端部与结束缝制的另一侧端部连结,且在结扣附近将多余的线的部分剪切去除。较为理想的是,在该结扣处通过涂布粘接剂等而在表面形成保护层。通过形成这样的保护层,能防止当羽毛球I被球拍击打时该结扣解开。此外,中线15能使用棉、树脂等任意材料,但较为理想的是使用聚酯制的线。此夕卜,为了尽可能不对羽毛球I的重心等施加影响,中线15使用尽可能轻的线较为理想。例如,可使用50号的聚酯制的线作为使用的线。在该情况下,作为中线15使用的线的质量大致为O. 02g。若是这种程度的质量,虽然会对羽毛球I的重心位置带来些许影响,但可认为对飞行性能几乎没有影响。另外,关于中线15的配置,能任意地设定距底座主体2的距离。接着,参照图8 图10,对图I及图2所示的羽毛球I、羽毛球用人造羽毛3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8,对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3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在人造羽毛3的制造方法中,首先,进行构成材料准备工序(SlO)。在该工序(SlO)中,准备构成人造羽毛3的轴7、构成图5及图6所示的发泡体层92及轴固定层91的片状材料和形成粘接层93、94的双面胶带。另外,关于上述片状构件和双面胶带的平面形状,只要尺寸比图3所示的羽毛部5的尺寸大,便能采用任意形状。作为形成发泡体层92的片状构件,例如能使用聚乙烯泡沫(成形为片状的聚乙烯的发泡体)中厚度为I. 0mm、单位面积质量为24g/m2的材料。此外,作为形成轴固定层91的片状构件,能使用聚乙烯泡沫中厚度为O. 5mm、单位面积质量为20g/m2的材料。此外,形成粘接层93、94的双面胶带的单位面积质量能设定为10g/m2。此外,作为上述轴7的制造工序,如图9所示,首先进行模具准备工序(Sll)。在该工序(Sll)中,准备例如用于通过注塑成形或注塑压缩成形而形成轴7的模具。作为此处准备的模具,例如为分割成上模和下模的模具,在彼此相对的模具表面形成有与轴7的形状对应的凹部。此外,该凹部包括形成轴7的主体部13的部分;以及在该形成主体部13的部分的外周部,用于形成薄壁部14的间隙接着,进行成形工序(S12)。在该工序(S12)中,首先将如上所述那样准备好的模具置于注塑成形机等用于将树脂注入模具内部(凹部)的装置(模具设置工序)。接着,进行树脂注入工序。即,将树脂从设于模具的树脂注入口注入模具内部的凹部。作为树脂,例如能使用热塑性树脂。其结果是,可在模具内部形成轴。此外,由于如上所述在模具的凹部形成有用于形成薄壁部14的间隙,因此,在所获得的轴7上形成有从侧面突出的薄壁部14。这样,进行成形工序(S12)。随后,从模具内部取出轴7。其结果是,能获得构成人造羽毛3的轴7。接着,如图8所示,进行贴合工序(S20)。在该工序(S20)中,在要成为发泡体层92的片状构件的主表面上贴附作为粘接层93的双面胶带。接着,在该双面胶带上配置轴7的固接轴部10。然后,在此基础上在与固接轴部10相对的面上层积配置作为轴固定层91的片状构件,并使其贴合,该作为轴固定层91的片状构件已贴附有作为粘接层94的双面胶带。其结果是,能获得利用作为发泡体层92的片状构件和作为轴固定层91的片状构件来夹住轴7的固接轴部10以进行固定的结构。接着,进行后处理工序(S30)。具体来说,将为形成羽毛部5而层叠配置的片状构件的不需要部分(即形成羽毛部5的部分之外的区域)切断除去。其结果是,能获得如图3 图6所示的人造羽毛3。接着,对该人造羽毛3进行例如从发泡体层92侧加热等热处理,由此使发泡体层92等收缩。其结果是,能实现如图6所示的轴7及羽毛部5弯曲的状态。另外,为实现图6所示的轴7及羽毛部5弯曲的状态,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例如,能采用一开始就使用弯曲形状的轴7的方法。接着,参照图10,对图I及图2所示的羽毛球I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首先,进行准备工序(S100)。在该准备工序(S100)中,准备羽毛球I的底座主体2(前端构件)及上述人造羽毛3等羽毛球I的构成构件。底座主体2的制造方法能使用以往众所周知的任意方法,例如能使用软木等天然材料作为形成底座主体2的材料。此外,也可使用人造树脂等作为底座主体2的材料。在使用人造树脂作为底座主体2的材料时,能使用以往众所周知的任意加工方法来形成底座主体2。例如,首先准备形成底座主体2的材料的块料,通过切削加工形成大概形状。此时,兼顾前端部的半球状部分的高度地进行加工。接着,也可使用进一步通过切削加工形成用于供人造羽毛3插入的插入孔这一方法。此外,在使用上述人造树脂时,例如能使用离聚物树脂发泡体、或EVA(乙烯乙酸乙烯脂共聚物)、聚氨酯、PVC(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另外,能使用上述图8所示的制造方法作为人造羽毛3的制造方法。接着,进行组装工序(S200)。在该组装工序(S200)中,将上述多根人造羽毛3的轴7的根部插入固定于底座主体的固定用表面部的插入孔。此外,利用绳状构件将该多根人造羽毛3彼此固定。此外,进行缝制以使得用于维持羽毛部重叠状态的中线15成为图7所示的配置。这样,能制造出图I及图2所示的羽毛球I。作为将多根人造羽毛3彼此固定的固定构件并不局限于如上所述的绳状构件,也可使用例如环状构件等任意的构件。
另外,能使用例如树脂、纤维等任意的材料作为上述固定构件的材料。例如,也可使用如下的固定构件,该固定构件是通过使用芳族聚酰胺纤维或玻璃纤维作为绳状构件,将树脂(例如热固性树脂)浸入该芳族聚酰胺纤维或玻璃纤维中,并使该树脂固化,由此进行FRP ((Fiberglass Reinforced Plastics :玻璃钢))化而成的构件。通过这样进行FRP化能提高固定构件的强度、刚度。另外,能使用例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作为热固性树脂。若为了如上所述进行FRP化而使用热固性树脂,则在用于将固定构件固定于轴7的加工中进行加热工序等情况下,就能同时利用热固性树脂来容易地进行固定构件的FRP化。参照图10 图14,对构成本发明羽毛球的实施方式的人造羽毛的第一变形例 第四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图10 图14分别对应于图4。图11所示的具有轴的人造羽毛基本上采用与图3 图6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轴7的主体部13的截面形状不同。具体而言,在图11所示的轴7的主体部13中,两个薄壁肋部12b从中心轴部11朝左右方向延伸,而厚壁肋部12a从中心轴部11下侧仅朝一个方向延伸。在薄壁肋部12b的外周端部形成有薄壁部14。即使根据这种轴的主体部13的截面为所谓的T字状的人造羽毛,也能获得与图3 图6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效果。具有图12所示的轴的人造羽毛具有基本上与图11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在以从中心轴部11朝上方(朝与薄壁肋部12b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朝或与厚壁肋部12a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突出部16这点上不同。通过形成这种包含于肋部12的突出部16,能获得与使用图11所示的轴的人造羽毛的效果相同的效果,并能在图12的上下方向(厚壁肋部12a及突出部16延伸方向)上进一步提高轴7的刚度。具有图13所不的轴的人造羽毛具有基本上与图3 图6所不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轴7的形成于主体部13两侧的两个薄壁部14的宽度Wl、W2彼此不同这点与图3 图6所示的人造羽毛不同。具体而言,图13所示的轴7的形成于主体部13的图中左侧的薄壁部14的宽度Wl比形成于图中右侧的薄壁部14的宽度W2大。若如上所述,则能获得与图3 图6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效果,并能从轴的中心轴部11观察在轴7的右侧和左侧设置空气阻力的差,因此,能使人造羽毛的空气阻力模式的变形例变得丰富。因此,能在使用该人造羽毛3的羽毛球中进一步扩大飞行特性的控制范围。具有图14所不的轴的人造羽毛具有基本上与图3 图6所不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轴7的形成于主体部13两侧的两个薄壁部14的配置与图3 图6所示的人造羽毛不同。具体而言,图14所示的轴7的形成于主体部13侧面的薄壁部14未被配置成与薄壁肋部12b的侧面(图14的薄壁肋部12b的平坦的侧面)一起构成同一平面。图14所示的轴的薄壁部14配置于与上述薄壁肋部12b的侧面隔着台阶而相连的位置。即便利用这种结构,也能获得与图3 图6所示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效果。
也有与上述实施方式一部分重复的部分,但以下对本申请发明的特征性结构进行列举。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3包括羽毛部5和与羽毛部5连接的轴7。轴7在与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例如参照图4)为十字状(参照图4)或T字状(参照图11)。在轴7中厚度比构成十字状或T字状截面形状的主体部13的厚度薄的薄壁部14以从主体部13的侧面突出的方式与主体部13 —体形成。
若如上所述,则能通过将轴7的截面形状设为十字状或T字状来抑制轴7的总质量增加,并能提高轴7的刚度。此外,通过以从轴7的主体部13侧面突出的方式形成薄壁部14,能适当地调节用于控制羽毛球I的飞行特性的人造羽毛3的空气阻力。此外,由于这种薄壁部14的厚度比主体部13的厚度薄,因此,能抑制轴7的质量的增加。其结果是,能抑制人造羽毛3的质量的增加,能提高人造羽毛3的轴7的刚度并能调节人造羽毛3的空气阻力,藉此,能实现构成飞行特性优异的人造羽毛球I的人造羽毛3。在上述羽毛球用人造羽毛3中,主体部13也可包括中心轴部11和从该中心轴部11的侧面突出的多个肋部12。多个肋部12也可在与轴7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中包括与从中心轴部11朝向外侧的径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厚度相对较厚的厚壁肋部12a和该厚度相对较薄的薄壁肋部1 2b。薄壁部14也可从薄壁肋部12b的外周侧面突出地形成。在该情况下,能提高轴7在厚壁肋部12a的突出方向上的刚度。另外,由于在薄壁部14突出的方向(图4的左右方向)上配置轴7的主体部13的薄壁肋部12b,因此,与一律增大包含于主体部13的所有肋部12的厚度的情况相比,能降低轴7的质量。因此,能将轴7的质量限制在规定范围内,并能充分增大轴7在薄壁部14突出的方向(薄壁肋部12b突出的方向)上的宽度(图4中的宽度W)。在上述羽毛球用人造羽毛3中,如图4所示,薄壁部14也可形成为沿着薄壁肋部12b的在径向上延伸的表面突出。在该情况下,从对空气的阻力体这样的观点来看,能将薄壁部14与薄壁肋部12b看作为连续一体的阻力体。另外,在形成薄壁部14的情况下,与以不沿着薄壁肋部12b的上述表面的方式形成该薄壁部14的情况相比,能使用例如模具容易地形成具有上述薄壁部14的轴7。在上述羽毛球用人造羽毛3中,也可使与轴7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沿着薄壁肋部12b的突出方向的主体部13与薄壁部14的合计宽度W比沿着厚壁肋部12a的突出方向的主体部13的宽度(图4中的高度T)大。在该情况下,能将用于产生空气阻力的轴7的实质上的宽度W确保得较大,以在与厚壁肋部12a的突出方向(即轴7的刚度相对升高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即薄壁肋部12b的突出方向)上增大轴7的空气阻力。另外,与使用具有与薄壁肋部12b的突出方向上的宽度W相等的直径的轴的情况和将薄壁肋部12b的厚度设定为与上述厚壁肋部12a的厚度相等的情况相比,能抑制轴7的质量增加。在上述羽毛球用人造羽毛3中,主体部13也可包括中心轴部11和从上述中心轴部11的侧面突出的多个肋部12。如图4、图5、图11 图13等所示,薄壁部14也可形成为沿着多个肋部12中的至少一个肋部的在从中心轴部11朝向外侧的径向上延伸的表面突出。在该情况下,通过使薄壁部14从多个肋部12中的至少一个肋部突出,能改变轴7的实质上的宽度W。其结果是,能适当调节用于控制羽毛球I的飞行特性的人造羽毛3的空气阻力。在上述羽毛球用人造羽毛3中,也可使与轴7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沿着形成有薄壁部14的薄壁肋部12b的突出方向的主体部13与薄壁部14的合计宽度W比沿着未形成有薄壁部14的其它肋部12的突出方向的主体部13的宽度(图4中的高度T)大。
在该情况下,能将 用于产生空气阻力的轴7的实质上的宽度W确保得较大,以在形成有薄壁部14的肋部12的突出方向(例如图4、图11 图13的左右方向)上增大轴7的空气阻力。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I包括半球状的底座主体2和与该底座主体2连接的上述羽毛球用人造羽毛3。若如上所述,则能实现具备与使用天然羽毛的天然羽毛球相同的飞行特性并具有足够的耐久性的人造羽毛球I。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轴的工序(S10、SlU S12)和将羽毛部与轴连接在一起的工序(S20)。准备轴的工序(S10、S11、S12)包括工序(Sll)和工序(S12),其中,在上述工序(Sll)中,准备用于对与轴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的截面形状为十字状或T字状的轴进行模塑成形的模具,在上述工序(S12)中,通过使用该模具进行注塑成形或注塑压缩成形来形成轴。在准备模具的工序(Sll)中,在模具中形成有用于在轴7中形成比构成十字状或T字状的截面形状的主体部13的厚度薄且从主体部13的侧面突出的薄壁部14的间隙。在形成轴的工序(S12)中,通过进行注塑成形或注塑压缩成形来形成薄壁部14从主体部13的侧面突出的轴7。若如上所述,则能制造出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3。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的制造方法包括准备半球状的底座主体的工序(S100);使用上述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制造方法来制造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工序(S100);以及使羽毛球用人造羽毛与底座主体连接的工序(S200)。若如上所述,则能制造出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I。接着,为了确认本发明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及羽毛球的效果,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内容)准备使用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人造羽毛的羽毛球和作为比较例的羽毛球这两种羽毛球,利用送风机使空气从圆筒的下方流动以使羽毛球漂浮旋转,并使用无接触转速测定器对羽毛球的旋转速度(转速)进行了测定。(准备的试样)准备了使用图3 图6所示的人造羽毛3的羽毛球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试样。将人造羽毛3的轴7的主体部13的宽度W3 (参照图4)设为2. 5mm,将高度T设为2. 5mm,关于厚壁肋部12a的中央部(从中心轴部11观察到的径向上的中央部)处的厚度,将图4上侧的厚壁肋部12a的中央部的厚度设为O. 8mm,将图4下侧的厚壁肋部12a的中央部的厚度设为O. 55mm,将薄壁肋部12b的厚度设为O. 4mm,将薄壁部14的宽度W1、W2分别设为O. 3mm。另外,将薄壁部14的厚度设为O. 05mm。另外,构成人造羽毛3的羽毛部5的轴固定层91的材质使用聚乙烯泡沫,将厚度设为O. 5mm,并将单位面积质量设为20g/m2。另外,发泡体层92的材质使用聚乙烯泡沫,将厚度设为I. 0mm,并将单位面积质量设为24g/m2。此外,使用双面胶带作为粘接层93、94。作为双面胶带的特性,使用厚度为10 μ m、单位面积质量为10g/m2这样的材料。此外,使用这种人造羽毛,准备图I及图2所示的结构的羽毛球。另外,作为比较例I的试样,使用从与上述实施例的试样所使用的轴相同结构的轴中削去了薄壁部14后的加工结束的轴来制造出人造羽毛3。除了加工结束的轴之外,采用了与上述实施例的试样中使用的人造羽毛3相同的结构。此外,使用作为这种比较例的人造羽毛3来准备具有与实施例的试样相同结构的羽毛球。另外,作为比较例2的试样,使用从上述实施例的试样所使用的轴中去除了薄壁部14的结构的轴来准备人造羽毛及羽毛球。关于此处准备的轴,使用与实施例的人造羽毛的轴不同结构的模具(即、未形成用于薄壁部14的间隙的结构的模具)作为注塑成形中使用的模具。(结果)
关于各试样的羽毛球,利用送风机使空气从圆筒的下方以7m/秒流动,使羽毛球漂浮旋转,并使用无接触转速测定器对羽毛球的转速进行了测定。测定按每一个试样准备五个羽毛球,并算出这五个的平均转速。其结果是,实施例的试样的平均转速为477rpm。另外,羽毛球的飞行的轨迹等也与天然羽毛球较相近。而比较例I的试样的平均转速为317rpm,比较例2的试样的平均转速为252rpm。另外,因上述转速的差而使比较例的羽毛球飞行时的轨迹与实施例的羽毛球飞行时的轨迹不同,另外,也与天然羽毛球飞行时的轨迹不同。此外,当转速不足300rpm时,羽毛球容易在飞行中摆动,从而能观察到飞行时轨迹不稳定的倾向。所有试样都未在本次试验中发生形状变形等,示出了足够的耐久性。其结果是,可认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试样示出了足够的耐久性,并示出了与天然羽毛球比较相近的飞行特性。本次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点上均为例示,不应当认为是对本发明作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是由权利要求书表示的而不是由上述说明表示的,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工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能有利地适用于使用人造羽毛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该羽毛球具有与使用水鸟羽毛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相同的飞行特性及耐久性。符号说明I羽毛球2底座主体3人造羽毛5羽毛部7 轴8羽轴部10固接轴部11中心轴部12 肋部12a厚壁肋部12b薄壁肋部13主体部14薄壁部15 中线
16突出部91轴固定层92发泡体层93、94 粘接层 95 箭头
权利要求
1.一种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其特征在于,包括 羽毛部(5);以及 轴(7),该轴(7)与所述羽毛部(5)连接, 所述轴(7)的与所述轴(7)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为十字状或T字状,所述轴(7)中厚度比构成所述十字状或T字状的截面形状的主体部(13)的厚度薄的薄壁部(14)以从所述主体部(13)的侧面突出的方式与所述主体部(13) —体形成。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13)包括中心轴部(11)和从所述中心轴部(11)的侧面突出的多个肋部(12), 所述多个肋部(12)在与所述轴(7)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中,包括与从所述中心轴部(11)朝向外侧的径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厚度相对较厚的厚壁肋部(12a)和所述厚度相对较薄的薄壁肋部(12b), 所述薄壁部(14)从所述薄壁肋部(12b)的外周侧面突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其特征在于, 所述薄壁部(14)沿着所述薄壁肋部(12b)的在所述径向上延伸的表面突出。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轴(7)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上,沿着所述薄壁肋部(12b)的突出方向的所述主体部(13)与所述薄壁部(14)的合计宽度(W)比沿着所述厚壁肋部(12a)的突出方向的所述主体部(13)的宽度大。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13)包括中心轴部(11)和从所述中心轴部(11)的侧面突出的多个肋部(12), 所述薄壁部(14)沿着所述多个肋部(12)中的至少一个肋部的在从所述中心轴部(11)朝向外侧的径向上延伸的表面突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轴(7)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上,沿着形成有所述薄壁部(14)的肋部(12)的突出方向的所述主体部(13)与所述薄壁部(14)的合计宽度(W)比沿着未形成有所述薄壁部(14)的其它肋部(12)的突出方向的所述主体部(13)的宽度大。
7.一种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其特征在于,包括 半球状的底座主体(2);以及 与所述底座主体(2)连接的权利要求I所述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3)。
8.一种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准备轴(7)的工序(S10、S11、S12);以及 将羽毛部与所述轴(7)连接的工序(S20), 准备所述轴7的工序(S10、S1US12)包括 准备模具的工序(Sll),准备用于对与所述轴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为十字状或T字状的轴进行模塑成形的模具;以及 形成所述轴的工序(S12),通过使用所述模具进行注塑成形或注塑压缩成形来形成所述轴,在准备所述模具的工序(Sll)中,在所述模具中形成间隙,该间隙用于在所述轴(7)中形成厚度比构成所述十字状或T字状的截面形状的主体部(13)的厚度薄、并从所述主体部(13)的侧面突出的薄壁部(14), 在形成所述轴的工序(S12)中,通过进行所述注塑成形或注塑压缩成形来形成所述薄壁部(14)从所述主体部(13)的侧面突出的轴(7)。
9.一种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准备半球状的底座主体(2)的工序(SlOO); 使用权利要求8所述的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的制造方法来制造出羽毛球用人造羽毛(3)的工序(S100);以及 将所述羽毛球用人造羽毛(3)与所述底座主体(2)连接的工序(S200)。
全文摘要
一种羽毛球用人造羽毛、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及它们的制造方法,该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具有优异的飞行特性和较高的耐久性。羽毛球用人造羽毛包括羽毛部和与羽毛部连接的轴。轴的与轴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截面形状为十字状或T字状。在轴中厚度比构成十字状或T字状截面形状的主体部(13)的厚度薄的薄壁部(14)以从主体部(13)的侧面突出的方式与主体部(13)一体形成。
文档编号A63B67/18GK102625724SQ20108003728
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5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18日
发明者吉田聪, 外村隆, 小川雅央 申请人:美津浓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