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6188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尤其特定地涉及具有优异的耐久性的羽毛 球运动用羽毛球。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已知有羽毛球的羽毛采用水禽的羽毛的羽毛球 (天然羽毛球)和采用由尼龙树脂等人工制造的羽毛的羽毛球(人工羽毛球)。此外,在人 工羽毛球中,有羽毛是通过树脂等构成的裙状的一体成形品制成的羽毛球和像天然羽毛球 那样采用独立的多根人工羽毛的羽毛球。图30是表示天然羽毛球的侧面示意图。图31是表示天然羽毛球的羽毛的重叠状 态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参照图30和图31对天然羽毛球进行说明。如图30所示,天然羽毛球101由半球状的底座主体102、多根与底座主体102的平 坦表面连接的水禽的羽毛组成的羽毛103、以及用于将多根天然羽毛103的轴彼此固定的 织线构成。羽毛103由轴107和羽毛主体部105构成。如图31所示,配置成圆环状的多根 羽毛103的位置如下确定使羽毛主体部105局部重叠,并且使羽毛主体部105的延长方向 在每根羽毛103上交叉(形成扭转角)。此外,上述人工羽毛球中采用多根人工羽毛的羽毛球在其外观本身上与上述天然 羽毛球101相类似。对于天然羽毛球的这种天然的羽毛来说,由于得到有一定品质的羽毛需要花费工 夫,因此天然羽毛球比采用人工的羽毛的羽毛球价格高。因此,提出了采用廉价且品质稳定 的人工的羽毛的人工羽毛球和采用独立的多根人工羽毛的人工羽毛球(例如,参照日本专 利特开昭57-37464号公报(专利文献1)和日本专利特开昭53-40335号公报(专利文献 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利用无纺布形成羽毛部,并将与该羽毛部结合的羽轴部 通过注塑成型一体形成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和采用该人工羽毛的人工羽毛球。此外,在专 利文献2中,公开了用粘结剂对羽毛部与以高强度纤维作为加强材料的羽轴部进行粘合的 羽毛球用人工羽毛。此外,从使飞行稳定且防止羽轴部折损这样的观点来看,还提出了在羽毛部上 设置缺口部且在该缺口部将线与羽轴部环绕连接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专利实开昭 59-26676号公报(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特开昭57-3746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开昭53-40335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专利实开昭59-26676号公报发明的公开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采用羽毛球用人工羽毛的人工羽毛球中,根据发明者的实验,在实际使用中,人工羽毛的强度比天然的羽毛的低,因此人工 羽毛的羽毛主体部会出现错位(人工羽毛的层叠状态(配置)会局部改变)。参照图32对 这种羽毛主体部的错位进行说明。在此,图32是用于说明人工羽毛的羽毛主体部错位状态 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另外,图32与图31对应。如图32所示,在现有的人工羽毛球中,由于在使用中人工羽毛3的强度比天然的 羽毛低,因此如图32的错位部150所示,羽毛主体部5的层叠顺序会有改变(错位)。若 出现这种错位,被球拍击打的羽毛球会无法正常旋转,从而使其飞行特性极端变差。此外, 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人工羽毛球中,也认为会同样出现上述羽毛主体部的错位这样的问 题。与天然羽毛球相比,在人工羽毛球中,因这种羽毛主体部的错位等引起的飞行特性的变 差特别明显。本发明为解决上述这种技术问题发明而成,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长时 间内维持初始的飞行性能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包括半球状的底座主体和多根人工羽毛。多根人工 羽毛包括羽毛部和与该羽毛部连接的轴。此外,多根人工羽毛以配置成环状且部分重叠的 形态固定于底座主体。通过使人工羽毛的羽毛部的彼此重叠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熔融后凝 固,从而形成对羽毛部的重叠部分进行固定的融合部。若如上所述,则即使在采用轴的刚性和强度比构成天然羽毛球的水禽的羽毛(天 然的羽毛)低的人工羽毛的情况下,通过形成起到层叠状态固定部作用的融合部,从而能 将该人工羽毛的层叠状态和形状维持在最初情形。因此,能抑制因人工羽毛的层叠状态改 变或人工羽毛变形而引起羽毛球的飞行性能变差。此外,由于融合部为了维持多根人工羽毛的层叠状态而将相邻的人工羽毛彼此固 定,因此也能起到加强构件的作用。因此,能提高羽毛球的强度,并从结果上能提高羽毛球 的耐久性。此外,通过使人工羽毛所层叠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熔融、再凝固,从而能在不进行 粘接剂等事先配置等的情况下形成融合部。因此,能简化羽毛球的制造工序。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包括半球状的底座主体和多根人工羽毛。多根人工 羽毛包括羽毛部和与该羽毛部连接的轴。多根人工羽毛以配置成环状且相邻的羽毛部部分 重叠的形态固定于底座主体。形成利用粘接层(粘接构件)对人工羽毛的羽毛部的彼此重 叠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加以连接的粘接部。若如上所述,则即使在采用轴的刚性和强度比构成天然羽毛球的水禽的羽毛(天 然的羽毛)低的人工羽毛的情况下,通过形成起到层叠状态固定部作用的粘接部,从而能 将该人工羽毛的层叠状态和形状维持在最初情形。因此,能抑制因人工羽毛的层叠状态改 变或人工羽毛变形而引起羽毛球的飞行性能变差。此外,由于粘接部为了维持多根人工羽毛的层叠状态而将相邻的人工羽毛彼此固 定,因此也能起到加强构件的作用。因此,能提高羽毛球的强度,并从结果上能提高羽毛球 的耐久性。此外,通过将粘接层配置于规定位置从而使多根人工羽毛的一部分重叠地进行配 置,从而能简单地形成用于对人工羽毛的层叠状态进行维持的粘接部。因此,能简化羽毛球的制造工序。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包括半球状的底座主体、多根人工羽毛、带状体。多根人工羽毛包括羽毛部和与该羽毛部连接的轴。多根人工羽毛以配置成环状且相邻的羽毛部部分重叠的形态固定于底座主体。带 状体限制多根人工羽毛的羽毛部的相对移动或变形。若如上所述,则即使在采用轴的刚性和强度比构成天然羽毛球的水禽的羽毛(天 然的羽毛)低的人工羽毛的情况下,通过配置起到对人工羽毛的层叠状态进行维持的构件 的作用的带状体,从而能将该人工羽毛的层叠状态维持在最初情形。因此,能抑制因人工羽 毛的层叠状态改变而引起羽毛球的飞行性能变差。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包括半球状的底座主体、多根人工羽毛、层叠状态 固定部。多根人工羽毛包括羽毛部和与该羽毛部连接的轴。此外,多根人工羽毛以配置成 环状且相邻的羽毛部部分重叠的形态固定于底座主体。层叠状态固定部是用于对人工羽毛 的层叠状态进行维持的部件。若如上所述,则由于即使在采用轴的刚性和强度比构成天然羽毛球的水禽的羽毛 (天然的羽毛)低的人工羽毛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形成层叠状态固定部等从而将该人工羽 毛的层叠状态维持在最初情形,因此能抑制因人工羽毛的层叠状态的改变等而引起的羽毛 球的飞行性能的变差。此外,由于层叠状态固定部为了维持多根人工羽毛的层叠状态而将 相邻的人工羽毛的位置相对固定,因此也能起到加强构件的作用。因此,能提高羽毛球的强 度,并从结果上能提高羽毛球的耐久性。发明效果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由于通过形成层叠状态固定部,能抑制人工羽毛的层叠顺 序、配置、形状等改变,因此能提供具有与采用水禽的羽毛的羽毛球同等的飞行性能和耐久 性的、采用人工羽毛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的侧面示意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羽毛球的融合固定部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3是表示图1和图2所示的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局部剖面 示意图。图4是表示图1和图2所示的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的另一变形例的侧面 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羽毛球的俯视示意图。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的融合固定部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的融合固定部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的融合固定部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的融合固定部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的融合固定部的变形例的示意图。图11是表示构成图1和图2所示的羽毛球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的结构的平面示 意图。
图12是图11的线段XII-XII的剖面示意图。图13是图11的线段XIII-XIII的剖面示意图。图14是图11的线段XIV-XIV的剖面示意图。图15是图11的线段XV-XV的剖面示意图。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2的侧面示意图。图17是表示图16所示的羽毛球的被粘接构件固定的粘接固定部的局部剖面示意 图。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3的侧面示意图。图19是图18所示的羽毛球的俯视示意图。图20是表示图18所示的羽毛球的配置有中线的部分的结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21是表示图18所示的羽毛球的配置有内线的部分的结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22是表示图18和图19所示的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的侧面 示意图。图23是表示图22所示的羽毛球的设置有外线的部分的结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4的侧面示意图。图25是表示图24所示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的侧面示意图。图26是表示图25所示的羽毛球的配置有固定用线的部分的结构的局部剖面示意 图。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5的俯视示意图。图28是表示构成图27所示的羽毛球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的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图29是表示图27所示的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的俯视示意图。图30是表示天然羽毛球的侧面示意图。图31是表示天然羽毛球的羽毛的重叠状态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32是用于说明人工羽毛的羽毛主体部错位状态的局部剖面示意图。(符号说明)1、101 羽毛球2、102底座主体3人工羽毛5、105羽毛主体部7、107 轴8羽轴部9片状构件10固接轴部12突出部15 中线17 内线19 外线21固定用线31粘接固定部
33粘接构件41融合固定部43加强构件50延长部103天然羽毛150错位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采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附图中,对 相同或相似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不重复其说明。(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的侧面示意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 羽毛球的融合固定部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参照图1和图2对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 进行说明。参照图1和图2,本发明的羽毛球1由半球状的底座主体2和多根与底座主体2的 平坦表面连接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3构成,还形成有用于维持多根人工羽毛的层叠状态的 融合固定部41。底座主体2例如由软木形成。此外,多根(例如16根)人工羽毛3在底座 主体2的平坦表面上连接成圆环状。从图1和图2中可知,多根人工羽毛3配置成越远离底 座主体2,彼此之间的间隔越大(越远离底座主体2,由多根人工羽毛3形成的筒状部的内 径越大)。此外,多根人工羽毛3的羽轴部8 (参照图11)被棉线这样的织线彼此固定。融 合固定部41的平面形状为椭圆形,通过采用熔接机等使层叠的羽毛主体部5部分熔融和再 凝固来形成。也就是说,在融合固定部41中,通过使构成羽毛主体部5的材料部分熔融凝 固从而成为彼此固接的状态。另外,融合固定部41的平面形状能如后所述制成任意形状。这样的话,就能抑制因人工羽毛3的层叠状态改变或人工羽毛3变形而引起羽毛 球1的飞行性能变差。此外,在图8和图2所示的羽毛球1中,由于在其制造工序中不需 要实施预先将粘结剂等配置于羽毛主体部5的表面这样的工序,因此能进一步简化制造工 序。图3是表示图1和图2所示的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的局部剖面 示意图。参照图3对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3所示的羽毛球1基本上包括与图1和图2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但融 合固定部41的结构和制造方法不同。即、在图3所示的羽毛球1中,成为在融合固定部41 层叠的羽毛主体部5之间配置有加强构件43的状态。该加强构件43例如通过将聚丙烯等 树脂片配置于羽毛主体部5的层叠部,并通过与羽毛主体部5 —起加热和再凝固来形成,是 对融合固定部41进行加强的构件。例如,作为加强构件43,能采用聚丙烯制的树脂片、长宽 为4mm的四边形、厚度为200 μ m的构件等。通过配置这种加强构件43,从而能提高融合固 定部41的强度。其结果是,能提高羽毛球1的耐久性。作为上述加强构件43,能采用任意树脂,但也能采用例如聚丙烯(PP)制的膜等。 将这种膜预先夹在层叠的羽毛主体部5之间,通过采用熔接机等对该部分进行加热,从而 能使羽毛主体部5与作为加强构件43的聚丙烯膜熔接。
作为这种加强构件43,是与构成羽毛主体部5的材料不同的材料,但较为理想的 是,采用熔点比构成该羽毛主体部5的材料低的材料。这样的话,则能以较小地施加于融合 固定部41的热量的状态来形成融合固定部41。此时,构成羽毛主体部5的材料本身不会完 全熔融,通过使加强构件43熔融和再凝固从而形成融合固定部41。作为这种融合固定部41的形成方法,例如能采用如下所述的方法。即、作为加强 构件43,准备规定大小的膜(例如4mmX4mm程度大小的四边形的膜),并将该膜临时停留 在羽毛主体部5的规定位置。这种临时停留例如能采用极少量的粘结剂、粘接剂等。此外, 采用手动式超声波熔接机装置等,对羽毛主体部5、加强构件43和其他的羽毛主体部5这三 层结构的层叠部按压加热。这样,能形成融合固定部41。另外,例如若是采用上述聚丙烯膜时,这种加强构件43的质量为大约0. 04g这样 的极轻量。因此,该加强构件43几乎不会对羽毛球的质量平衡带来影响。图4是表示图1和图2所示的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的另一变形例的侧面 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的羽毛球的俯视示意图。参照图4和图5对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 施方式1的另一变形例进行说明。图4和图5所示的羽毛球1基本上包括与图1和图2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 但除了融合固定部41之外还配置了内线17,该内线17用于防止人工羽毛3的羽毛部向内 侧弯曲(卷曲)。内线17环绕在人工羽毛3的轴的周围。此外,内线17配置成从排列成圆环状的 多根人工羽毛3的内周侧到达相邻的另外的人工羽毛3的轴,并依次环绕该轴的周围。若 如上所述,从图4和图5中可知,内线17沿排列成圆环状的人工羽毛3的内周侧配置。因 此,在羽毛球1使用时,能抑制人工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朝内周侧(内线17所在侧)弯曲。 其结果是,能更可靠地抑制羽毛球1的空气阻力等特性的很大改变这样的问题的产生。图6 图10是用于说明图1和图2所示的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1的融合 固定部的变形例的示意图。以下对本发明的羽毛球1的融合固定部41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6所示的羽毛球的融合固定部41的平面形状为四边形。在该融合固定部41中, 角部是圆的。此外,人工羽毛3的融合固定部41配置在沿轴7的方向上的长度为LO的羽 毛主体部5的、从沿轴7方向的中央部到底座主体2(未图示)侧的区域。配置融合固定部 41的区域的沿轴7方向的长度Ll较为理想的是为上述长度LO的40%以上65%以下,更 为理想的是为上述长度LO的40%以上50%以下。此外,融合固定部41的至少一部分在人 工羽毛3的与轴7垂直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形成在轴7与羽毛主体部5的端部(在图6的 羽毛主体部5的与轴7相对的外周部中最远离轴7的部分)之间的中点的靠轴7 —侧的区 域。即、考虑图6所示的轴7的中心轴22以及穿过羽毛主体部5中宽度方向上最远离轴7 的端部并与该中心轴22平行的线段23。此外,若规定了穿过该中心轴22与线段23之间的 中点、与中心轴22平行的线段24,则较为理想的是融合固定部4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羽毛主 体部5中的由线段24和轴7围住的区域。图7所示的羽毛球的融合固定部41的平面形状为长方形(或线形)。融合固定部 41在沿轴7的方向延长。若为如上所述形状,则能在沿轴7的方向上的大范围内维持羽毛 主体部5的重叠状态。图8所示的羽毛球的融合固定部41的平面形状为三角形。融合固定部41的外周的一条边沿轴7的方向延长、此外融合固定部41的与沿该轴7的方向延长的边相对的角部 配置在比该边的中央部更靠底座主体2 (未图示)侧的位置。通过制成这种形状,能得到实 现施加于融合固定部41上的负载的分散这样的效果。图9所示的羽毛球的融合固定部41由多个点状的固定部构成。各个固定部的平 面形状为圆形,但也可以是其他任意形状。此外,固定部所配置的区域还可以是沿轴7的方 向延伸的长方形或椭圆形的区域。若如上所述,在减小实际融合的部分的面积(点状的固 定部的合计面积)的状态下,能在很大区域(点状的固定部所分布的区域)内维持羽毛主 体部5的重叠状态。图10所示的羽毛球的融合固定部41由两个四边形的固定部构成。各个固定部的 平面形状为四边形,但也可以是其他任意形状(例如,圆形、椭圆形、多边形等)。此外,也可 以各个固定部的大小不相同,并配置两个或三个以上多个大小上有差异的固定部。通过制 成这种形状,例如各个固定部中的一个脱落,其他的固定部也会起作用,并能维持羽毛球的 形状。此外,不仅能抑制羽毛球的质量增加,还能在羽毛主体部5的大范围内配置融合固定 部41。另外,上述融合固定部41的形状为例示,融合固定部41的形状能制成其他任意形 状。此外,图6所说明的融合固定部41所配置的区域的条件还可以适用于图7 图10所 示的融合固定部41。接着,对构成图1和图2所示的羽毛球1的人工羽毛3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1是 表示构成图1和图2所示的羽毛球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的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图12是图 11的线段XII-XII的剖面示意图。图13是图11的线段XIII-XIII的剖面示意图。图14 是图11的线段XIV-XIV的剖面示意图。图15是图11的线段XV-XV的剖面示意图。参照图11 图15,构成图1和图2所示的羽毛球1的人工羽毛3由羽毛主体部5 和与该羽毛主体部5连接的轴7构成。轴7由以从羽毛主体部5突出的形态配置的羽轴部 8和在羽毛主体部5的大致中央部与羽毛主体部5连接的固接轴部10构成。羽轴部8与固 接轴部10以沿同一条线延伸的形态配置,构成一个连续的轴7。羽毛主体部5连接有以埋设于羽轴部8的内部的状态被保持的突出部12。羽毛主 体部5和突出部12构成一个片状构件9。如图12所示,轴7随着从根部(图12的右侧端部、或在羽轴部8中与固接轴部10 相连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朝向前端部(图12的左侧端部、或在固接轴部10中与羽轴部 8相连的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轴7的直径逐渐变小。此外,如图13 图15所示,与轴7 的延长方向交叉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四边形,更具体而言为菱形。另外, 轴7的截面形状不限于上述四边形,能采用任意形状。例如,作为轴7的截面形状,也可以 采用与片状构件9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图13的纵向)上的长度比该片状构件的延长 方向(图13的横向)上的长度长的椭圆形等。此外,对于轴7,如图12、图13所示,在轴7的根侧,片状构件9为埋设于轴7的内 部的状态(片状构件9在轴7的内部以圆弧状的截面形状进行埋设的状态)。但是,如图 14和图15所示,越朝向轴7的前端部侧,片状构件9成为在轴7的表面露出的状态(片状 构件9成为与轴7的表面接触、固定的状态)。另外,轴7上的片状构件9的配置不限于图11 图15所示的那样,在轴7的根侧、片状构件9埋设于轴7的内部、且在轴7的中央部和前端部侧、片状构件9在轴7的表面露 出的状态的情形,还可以是其他形态。例如,也可以是在轴7的根侧和中央部、片状构件9 埋设于轴7的内部、而在轴7的前端部侧、片状构件9在轴7的表面露出的状态。或者也可 以是在轴7的根侧、中央部和前端部侧的所有部分、片状构件9埋设于轴7的内部的状态。接着,对图1、图2、图11 图15所示的羽毛球1和羽毛球用人工羽毛3的制造方 法进行简单说明。首先,对图11所示这样的本发明的羽毛球用的人工羽毛3的制造方法进 行说明。在这种人工羽毛3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实施无纺布准备工序(SlO)。在该工序 (SlO)中所准备的无纺布能采用任意形状的片状构件,但也可以准备具有四个角圆状成形 的近似四边形的平面形状的无纺布。该无纺布的厚度考虑到所形成的人工羽毛3的空气阻 力和质量平衡等加以适当选择。此外,作为无纺布,能采用由聚酯纤维、丙烯纤维等化学纤 维组成的无纺布。例如,能采用单位面积质量为10g/m2以上、90g/m2以下的无纺布。此外, 例如能采用聚酯纤维制、单位面积质量为30g/m2以上、80g/m2以下、厚度为0. 07mm以上、 0. 13mm以下这样的无纺布。此外,较为理想的是,也可以采用单位面积质量为40g/m2以上、 60g/m2以下、厚度为0. 08mm以上、0. 12mm以下这样的聚酯纤维制的无纺布,更为理想的是, 也可以采用单位面积质量为40g/m2以上、50g/m2以下、厚度为0. 09mm以上、0. Ilmm以下这 样的聚酯纤维制的无纺布。此外,还可以采用丝绸织物、绵等天然纤维、纤维素纤维(常说的纸)、或对它们涂 覆树脂等后的材料来代替无纺布。而且,还可以采用聚酰胺树脂膜、聚酯树脂膜、PET膜等 树脂膜(厚度为50μπι以上IOOym以下)等来代替无纺布。而且,作为无纺布,还可以采 用在上述任意的无纺布的表面上形成覆盖层的无纺布。作为覆盖层的形成方法,例如,能采 用将树脂膜层压于无纺布(共压出成形)这样的方法。此外,树脂膜等覆盖层,既可以是形 成于无纺布的单面上,也可以形成于两面上。此外,也可以将覆盖层只形成于单面或两个面 的特定部分。接着,实施在模具内部配置无纺布的工序(S20)。在该工序(S20)中,在用于采用 例如注塑成型法等形成轴7的模具的内部配置在上述工序(SlO)中所准备的无纺布。接着,实施模具设置工序(S30)。具体而言,将内部配置有无纺布的模具配置成可 将构成轴7的树脂注入该内部的状态,并且对模具的温度条件等进行调整。接着,实施树脂注入工序(S40)。具体而言,将树脂从设于模具的树脂的注入孔注 入模具内部。其结果是,在模具内部,以与由无纺布构成的片状构件9接触、固定的状态形 成轴7。接着,实施后处理工序(S50)。具体而言,从模具内部将连接、固定、固接有轴7的 片状构件9取出。此时,轴7的截面为图13 图15所示这样的状态。S卩、轴7在几乎遍及 全长的范围内与片状构件9连接。此外,在轴7上,如上所述,在轴7的根侧,轴7的内部埋 设有片状构件9的状态。一方面,越朝向轴7的前端侧,片状构件9为越朝轴7的表面露出 的状态。特别地,在轴7的前端侧,轴7的表面固接有片状构件9的状态。这种结构能根据 用于形成模具内部的轴7的槽的形状和作为片状构件9的无纺布的配置等加以实现。接着, 在上述后处理工序(S50)中,对上述无纺布的不需要部分(要作为羽毛主体部5的部分之 外的部分)进行切断除去。其结果是,能得到图11所示的人工羽毛3。
接着,对图1所示的羽毛球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在图1所示的羽毛球1的制 造方法中,首先实施准备工序(SlOO)。在该准备工序(S100)中,准备羽毛球1的底座主体 2和人工羽毛3等羽毛球1的构成构件。底座主体2的制造方法可以采用现有众所周知的 任意方法。此外,作为人工羽毛3的制造方法,能采用上述制造方法。接着,实施组装工序(S200)。在该组装工序(S200)中,将多根上述人工羽毛3与 底座主体2的平坦表面部连接。人工羽毛3如图1和图2所示配置成圆环状。此外,将这 些多根人工羽毛3的羽轴部8彼此用由绵制成的织线固定。此外,在上述组装工序(S200)中,为了进一步维持人工羽毛3的层叠状态,对在人 工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的重叠的区域采用熔接机等形成融合固定部41。这样,便能制造 图1和图2所示的羽毛球1。(实施方式2)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2的侧面示意图。图17是表示图16所 示的羽毛球的被粘接构件固定的粘接固定部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参照图16和图17对本发 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如图16和图17所示,羽毛球1基本上包括与图1和图2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 结构,但在不形成融合固定部41而是形成粘接固定部31来作为用于维持人工羽毛3的层 叠状态的机构这点上不同。即、如图16所示,在配置成圆环状的人工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 所层叠的部分,在比羽毛主体部5的中央部更接近底座主体2侧形成有在所层叠的羽毛主 体部5之间配置了粘接构件33的粘接固定部31。在上述粘接固定部31中,如图17所示, 夹有粘接构件33层叠的羽毛主体部5粘接固定。即使这样,也能得到与图1和图2所示的 羽毛球1相同的效果。另外,上述粘接固定部31的平面形状能与实施方式1的融合固定部41相同地制 成任意形状(例如,如图6 图10所示的形状)。此外,图16和图17所示的羽毛球1的制 造方法基本上与图1和图2所示的羽毛球的制造方法相同,但在人工羽毛3的规定位置上 配置粘接构件33、通过用该粘接构件33将人工羽毛3彼此粘接、固定从而形成粘接固定部 31来代替上述组装工序(S200)中形成融合固定部41。若如上所述,则能得到图16和图17 所示的羽毛球。(实施方式3)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3的侧面示意图。图19是图18所示的 羽毛球的俯视示意图。图20是表示图18所示的羽毛球的配置有中线的部分的结构的局部 剖面示意图。图21是表示图18所示的羽毛球的配置有内线的部分的结构的局部剖面示意 图。参照图18 图21对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图18 图21所示的羽毛球1基本上包括与图15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但 在用于对人工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的层叠部(重叠部分)加以固定的固定方法上不同。 即、为了维持多根人工羽毛3的层叠状态,采用中线15和内线17。如后所述,该中线15和 内线17配置成规定多根人工羽毛3的位置关系。以下,参照图20和图21对中线15和内 线17的配置进行具体说明。如图20所示,中线15配置成环绕人工羽毛3的轴7的周围并且在相邻的人工羽 毛3成为层叠状态的羽毛主体部5的部分,穿过相邻的人工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彼此相对的区域(穿过层叠的羽毛主体部5之间)。由于如上所述在羽毛主体部5层叠的部分,中 线15穿过层叠的羽毛主体部5之间,因此能抑制羽毛主体部5的层叠顺序在羽毛球的使用 中改变(例如,因球拍击打的冲击而引起羽毛主体部5的层叠顺序改变)这样的问题的产生。此外,如图21所示,内线17与图20所示的中线15 —样,环绕人工羽毛3的轴7 的周围。此外,内线17配置成从排列成圆环状的多根人工羽毛3的内周侧到达相邻的另外 的人工羽毛3的轴7,并依次环绕该轴7的周围。若如上所述,从图19和图21中可知,内 线17沿排列成圆环状的人工羽毛3的内周侧配置。因此,在羽毛球1使用时,能抑制人工 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朝内周侧(内线17所在侧)弯曲。其结果是,能抑制羽毛球1的空 气阻力等特性的很大改变这样的问题的产生。上述中线15和内线17如图18和图19所示以将排列成圆环状的多根人工羽毛3 全部彼此固定的方式配置成圆周状。此外,这些中线15和内线17例如能通过让作业者用 针等缝制来进行图18 图21所示这样的配置。配置成圆周状的中线15和内线17将开 始缝制的一方端部与结束缝制的另一方端部连结,并将多余的线的部分在结扣附近剪切除 去。较为理想的是,在该结扣处通过涂布粘接剂等来形成保护层。通过形成这样的保护层, 能防止当羽毛球1被球拍击打时该结扣解开。此外,中线15和内线17能采用绵或树脂等任意材料,但较为理想的是采用聚酯制 的线。此外,中线15和内线17为了尽力不对羽毛球1的重心等带来影响,较为理想的是尽 量采用轻量的线。例如,作为所采用的线,也可以采用50号的聚酯制的线。此时,作为中线 15使用的线的质量为大约0. 02g。若是这种程度的质量,虽会对羽毛球1的重心位置带来 些许影响,但认为对飞行性能几乎没有影响。此外,中线15和内线17的配置既可以如图18和图19所示配置于距底座主体2 的距离不同的位置上,也可以在距底座主体2的距离实质相同的位置配置这些中线15和内 线17。不过,当固定人工羽毛3的层叠顺序、并且也利用中线15和内线17作为强度构件 的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中线15和内线17距底座主体2的距离不同。此外,若考虑防止 人工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向内侧弯曲(卷曲),则更有效的是将内线17配置在比中线15 更远离底座主体2的位置。图18 图21所示的羽毛球1的制造方法基本上与图1和图2所示的羽毛球的制 造方法相同,但实施配置中线15和内线17的工序来代替上述组装工序(S200)中形成融合 固定部41。中线15和内线17例如也可以通过作业者的缝制作业来进行配置。另外,作为 内线17和中线15等,能采用任意材料,但例如也可以如上所述采用绵或聚酯等树脂作为材 料。这样,便能制造图18和图19所示的羽毛球1。图22是表示图18和图19所示的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的侧面 示意图。图23是表示图22所示的羽毛球的设置有外线的部分的结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参照图22和图23对本发明的羽毛球1的实施方式3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22和图23所示的羽毛球1基本上包括与图18和图19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 结构,但除了中线15、内线17之外,在还设置有用于保持人工羽毛3的层叠状态和形状的外 线19这点上不同。S卩、外线19配置成如从图23中所知的那样环绕人工羽毛3的轴7的周 围,并且如图22等所示穿过人工羽毛3的外周侧,在相邻的人工羽毛3的轴7的周围再次环绕。若如上所述,能抑制人工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朝外周侧弯曲这样的问题的产生。该外线19能采用与上述中线15等相同的材料和粗细的线。此外,外线19的设置 方法也与上述中线15等的一样通过作业者的缝制作业等进行。(实施方式4)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4的侧面示意图。参照图24对本发明的 羽毛球的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图24所示的羽毛球1基本上包括与图1和图2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但在 用于维持人工羽毛3的层叠状态的构件的结构上不同。即、在图1和图2所示的羽毛球1 中,为了维持人工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的层叠状态和形状而形成了融合固定部41,但在图 24所示的羽毛球1中,在羽毛球主体部5的底座主体2侧的位置上,利用固定用线21使多 根人工羽毛3缝合成圆周状的状态。通过利用这种固定用线21使多根人工羽毛3彼此缝 合,从而能容易地维持该人工羽毛3的层叠状态。其结果是,也能得到与图1和图2所示的 羽毛球1相同的效果。图25是表示图24所示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的侧面示意图。图26是 表示图25所示的羽毛球的配置有固定用线的部分的结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参照图25和 图26对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参照图25和图26,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基本上包括与图24所 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但在固定用线21的配置上不同。S卩、在图25和图26所示的羽 毛球1中,对于相邻的人工羽毛3而言,在成为层叠的状态的羽毛主体部5的部分,固定用 线21沿轴7延长方向的方向延伸地将层叠的两个羽毛主体部5缝合。该固定用线21所缝 起的区域大致沿轴7的延长方向延伸。即使这样,也能在羽毛球1中维持人工羽毛3的羽 毛主体部5的层叠状态。(实施方式5)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5的俯视示意图。图28是表示构成图27 所示的羽毛球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的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参照图27和图28对本发明的羽 毛球的实施方式5进行说明。参照图27和图28,羽毛球1基本上包括与图1和图2所示的羽毛球相同的结构, 但在人工羽毛3的形状和相邻的人工羽毛3彼此的融合固定部41的配置上与图1和图2所 示的羽毛球不同。即、如图28所示,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羽毛球1的人工羽毛3基本上包括 与图11所示的人工羽毛3相同的结构,但在羽毛主体部5的形状上不同。具体而言,如图 28所示,在构成图27所示的羽毛球1的人工羽毛3中,在羽毛主体部5上形成有朝外周侧 突出的延长部50。延长部50朝远离轴7的方向(具体而言是与轴7交叉的方向、更具体而 言是与轴7正交的方向)延长。在图27所示的羽毛球1中,人工羽毛3的该延长部50在 相邻的其他人工羽毛3的内周侧上延长至越过该其他人工羽毛3的轴7的位置。此外,在 越过该轴7的位置上,延长部50与其他人工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是通过融合固定部41 连接固定的。另外,在融合固定部41中,也可以如图3所示将加强构件43配置于延长部50 与其他的人工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之间。此外,融合固定部41的平面形状例如也可以为 如图8 图10所示这样的任意形状。此外,关于融合固定部41的配置,至少一部分形成在人工羽毛3的与轴7 (参照图28)垂直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轴7与羽毛主体部5(参照图28)的端部(在图27的羽毛主 体部上与轴7相对的外周部中最远离轴7的部分)之间的中点的靠轴7 —侧的区域。艮口、 考虑图27所示的轴7的中心轴22和在羽毛主体部上穿过宽度方向上最远离轴7的端部、 与该中心轴22平行的线段23。此外,若限定了穿过该中心轴22与线段23之间的中点、与 中心轴22平行的线段24,则较为理想的是融合固定部4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羽毛主体部5 的由线段24和轴7围住的区域。另外,上述羽毛主体部中与轴7相对的外周部是指羽毛主 体部5的不包括延长部50的区域的外周部的意思。即使形成这种结构,也能与图1所示的羽毛球1同样地维持人工羽毛3的羽毛主 体部5的层叠状态。而且,由于融合固定部41配置于越过相邻的其他人工羽毛3的轴7的 位置上,因此与如图1所示将融合固定部41配置于其他的人工羽毛3的轴7的跟前侧的情 况相比,人工羽毛3的形状的自由度和融合固定部41的配置的自由度变大。因此,若形成图 27所示的结构,在从羽毛主体部5的中央到前端侧(远离底座主体2的方向上的端部侧) 均能将人工羽毛3的扭转角维持在规定的大小。此外,由于融合固定部41形成于从羽毛主 体部5的外周突出的延长部50,因此对于相邻的人工羽毛3,能将从轴7的延长方向观察的 羽毛主体部5彼此所成角度(扭转角)设定得充分大。也就是说,能实现与天然羽毛球的 形状相近的形状。另外,延长部50的形状不限于如图28所示的形状,还可以是其他任意形状。例如, 为了将融合固定部41的大小设定得充分大,还可以使延长部50的前端部(远离轴7方向 上的端部)的宽度设定得比延长部50的其他部分的宽度大。此外,在羽毛主体部5上,从 轴7观察,作为整体而言一方侧的部分比另一方侧的部分大(与轴7交叉的方向上的一方 侧的部分的宽度比另一方侧的部分的宽度大)的结构,还可以将一方侧的部分中的延伸至 越过相邻的其他人工羽毛3的轴7的位置的部分作为延长部50。此外,也可以将融合固定 部41与图1所示的羽毛球1同样地配置于不越过轴7的位置上。图29是表示图27所示的本发明的羽毛球的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的俯视示意图。 参照图29对本发明的羽毛球1的实施方式5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29所示的羽毛球1基本上包括与图27所示的羽毛球1相同的结构,但在设置 有内线17的点上不同。内线17能进行与设置于图4和图5所示的羽毛球1的内线17相 同的配置。若如上所述,则除了图27所示的羽毛球1的效果之外,还能抑制人工羽毛3的 羽毛主体部朝内周侧(内线17所在侧)弯曲。其结果是,能更可靠地抑制羽毛球1的空气 阻力等特性的很大改变这样的问题的产生。另外,图29表示了将内线17应用于图27所示 的羽毛球1的例子,但也可以将图18等所示的中线15或图22所示的外线19等设置于图 27所示的羽毛球1上。此外,也可以将这些中线15、内线17、外线19任意组合来应用于图 27所示的羽毛球1上。此外,在图27和图29所示的羽毛球1中,形成融合固定部41作为延长部50与其 他人工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的固定部,但还可以形成采用如图17所示的粘接构件33的 粘接固定部31作为该固定部。虽也有与上述实施方式一部分重复的部分,但将本发明的特征性结构列举如下。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包括半球状的底座主体2和多根人工羽毛3。多 根人工羽毛3包括羽毛部和与该羽毛部连接的轴7。此外,多根人工羽毛3以配置成环状且部分重叠的形态固定于底座主体2。通过使人工羽毛3的羽毛部的彼此重叠的部分的至 少一部分熔融后凝固,从而形成作为对羽毛部的重叠部分进行固定的融合部的融合固定部 41。若如上所述,则即使在采用轴7的刚性和强度比构成天然羽毛球的水禽的羽毛 (天然的羽毛)低的人工羽毛3的情况下,通过形成起到融合部作用的融合固定部41,从而 能将该人工羽毛3的层叠状态和形状维持在最初情形。因此,能抑制因人工羽毛3的层叠 状态改变或人工羽毛3变形而引起羽毛球1的飞行性能变差。此外,由于融合固定部41为了维持多根人工羽毛3的层叠状态而将相邻的人工羽 毛3彼此固定,因此也能起到强度构件的作用。因此,能提高羽毛球1的强度,并从结果上 能提高羽毛球1的耐久性。此外,通过使人工羽毛3所层叠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熔融、再凝固,从而能在不进 行粘接剂等事先配置等的情况下形成融合固定部41。因此,能简化羽毛球1的制造工序。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6和图27所示,融合固定部41的至少一部 分也可以形成在与羽毛部的轴7垂直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轴7与羽毛部的端部之间的中点 的靠轴7 —侧的区域。具体而言,如图6等所示,在羽毛主体部5上未形成有如图26所示 的延长部50的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融合固定部41的至少一部分形成在羽毛主体部5的 由图6所示的线段24和轴7围住的区域。此外,如图27所示,在羽毛主体部5形成有延长 部50的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形成于延长部50的融合固定部4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羽毛 主体部5的由图27所示的线段24和轴7围住的区域。此外,更为理想的是,融合固定部41 形成于由该轴7和线段24围住的区域的内部。此时,人工羽毛3在融合固定部41外侧的 羽毛部的部分具有充分的宽度,并能维持人工羽毛3的扭转角。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融合固定部41位于相邻的羽毛主体部5的彼此 重叠的部分上的羽毛主体部5之间并且也可包括与羽毛主体部5固接的加强构件43。此 时,即使人工羽毛3所层叠的部分的厚度薄,也能通过配置加强构件43来充分提高融合固 定部41的强度。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加强构件43也可以通过熔融后凝固来与上述羽 毛主体部5固接。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融合固定部41的平面形状也可以是从由多边 形、圆形、长圆形、椭圆形组成的类中选择的一种。此外,在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融 合固定部41的平面形状也可以是四边形、梯形、三角形、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其他任意形 状。此外,在平面形状为多边形的融合固定部41中,角部也可以是曲面状。此外,长圆形 是指将半圆分别与矩形相对的两条边连接这样的形状(田径比赛的跑道这样的形状)的意 思,也包括上述矩形弯曲这样的形状。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融合固定部41还可以由多个融合部部分构成。 此外,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融合固定部41也可以由多个点状的融合部部分构 成。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还可以进一步包括限制多根人工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 5的相对移动或变形的带状体(中线15、内线17和外线19)。此时,通过利用带状体(中线 15、内线17和外线19)限制人工羽毛3的相对移动或变形,从而能可靠地维持多根人工羽毛3的层叠状态。此外,由于能利用极细的线(例如,棉的线或聚酯等树脂制的线)等作为 带状体,因此能采用质量和占有体积小的带状体。因此,能尽力减小因配置了该带状体而引 起的羽毛球1的重心位置和平衡等的变化。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带状体包括环绕多根人工羽毛3的各个轴7 (较 为理想的是固接轴部10)的周围,并且配置于配置成环状的多根人工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 的内周侧的作为其他带构件的内线17。此时,由于沿多根人工羽毛3的内周侧配置有内线 17,因此能在使用羽毛球1时利用该内线17抑制人工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朝内周侧的折 曲。因此,能防止羽毛球1的飞行性能因羽毛部的折曲而引起的变化。其结果是,使采用人 工羽毛3的羽毛球1的飞行性能稳定,并能提高耐久性。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27 图29所示,人工羽毛3的羽毛部(具 体而言是构成羽毛部的羽毛主体部5)还可以包括从羽毛部的外周部朝外侧突出,并且延 长至与配置成环状的其他人工羽毛3的羽毛部(具体而言是其他的人工羽毛3的羽毛主体 部5)重叠的位置的延长部50。融合固定部41还可以形成于延长部50。此时,能将人工羽 毛3的层叠状态和形状维持在最初情形,并且能增大人工羽毛3的变形的自由度。因此,由 于不仅能确保耐久性,还能实现与天然羽毛球的羽毛的扭转角相近的扭转角,因此能使飞 行特性与天然羽毛球接近。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27或图29所示,延长部50还可以从羽毛 部的外周部延长至越过其他的人工羽毛的轴7的位置。融合固定部41还可以在延长部50 形成于越过其他的人工羽毛3的轴7的位置。此外,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人工羽毛3的羽毛部还可以包括延长至越 过配置成环状的其他人工羽毛的轴7的位置的延长部50。融合固定部41还可以在延长部 50形成于越过其他的人工羽毛3的轴7的位置。此时,能将相邻的人工羽毛3的扭转角充 分大地设定成与天然羽毛球的扭转角相同程度。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包括半球状的底座主体2和多根人工羽毛3。多 根人工羽毛3包括羽毛部和与该羽毛部连接的轴7。多根人工羽毛3以配置成环状且相邻 的羽毛部部分重叠的形态固定于底座主体2。形成作为利用粘接层(粘接构件33)对人工 羽毛3的羽毛部的彼此重叠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加以连接的粘接部的粘接固定部31。若如上所述,则即使在采用轴7的刚性和强度比构成天然羽毛球的水禽的羽毛 (天然的羽毛)低的人工羽毛3的情况下,通过形成粘接固定部31,从而能将该人工羽毛3 的层叠状态和形状维持在最初情形。因此,能抑制因人工羽毛3的层叠状态改变或人工羽 毛3变形而引起羽毛球1的飞行性能变差。此外,由于粘接固定部31为了维持多根人工羽毛3的层叠状态而将相邻的人工羽 毛3彼此固定,因此也能起到强度构件的作用。因此,能提高羽毛球1的强度,并从结果上 能提高羽毛球1的耐久性。此外,通过将粘接构件33配置于规定位置从而使多根人工羽毛3的一部分重叠地 进行配置,从而能简单地形成用于对人工羽毛3的层叠状态进行维持的粘接固定部31。因 此,能简化羽毛球1的制造工序。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粘接固定部31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形成在与羽 毛部的轴7垂直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轴7与羽毛部的端部之间的中点的靠轴7 —侧的区域。此时,人工羽毛3的在粘接固定部31外侧的羽毛部的部分具有充分的宽度,并能维持 人工羽毛3的扭转角。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27 图29所示,人工羽毛3的羽毛部(具 体而言是构成羽毛部的羽毛主体部5)还可以包括从羽毛部的外周部朝外侧突出,并且延 长至与配置成环状的其他人工羽毛3的羽毛部(具体而言是其他的人工羽毛3的羽毛主体 部5)重叠的位置的延长部50。粘接固定部31还可以形成于延长部50。此时,由于不仅能 确保耐久性,还能实现与天然羽毛球的羽毛的扭转角相近的扭转角,因此能使飞行特性与 天然羽毛球接近。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27或图29所示,延长部50还可以从羽毛 部的外周部延长至越过其他的人工羽毛的轴7的位置。粘接固定部31还可以在延长部50 形成于越过其他的人工羽毛3的轴7的位置。此外,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人工羽毛3的羽毛部还可以包括延长至越 过配置成环状的其他人工羽毛的轴7的位置的延长部50。粘接固定部31还可以在延长部 50形成于越过其他的人工羽毛3的轴7的位置。此时,能将相邻的人工羽毛3的扭转角充 分大地设定成与天然羽毛球的扭转角相同程度。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包括半球状的底座主体2 ;多根人工羽毛3 ;以及 带状体(中线15、内线17和外线19中的至少一个)。多根人工羽毛3包括羽毛部和与该 羽毛部连接的轴7。多根人工羽毛3以配置成环状且相邻的羽毛部部分重叠的形态固定于 底座主体2。带状体(中线15、内线17和外线19)限制多根人工羽毛3的羽毛部的相对移 动或变形。若如上所述,则即使在采用轴7的刚性和强度比构成天然羽毛球的水禽的羽毛 (天然的羽毛)低的人工羽毛3的情况下,通过配置作为带状体的中线15或内线17等,从 而能将该人工羽毛3的层叠状态和形状维持在最初情形。例如,通过将中线15配置于人工 羽毛3所层叠的部分之间,从而能防止人工羽毛3的层叠顺序的改变。此外,由于沿多根人 工羽毛3的内周侧配置有内线17,因此能在使用羽毛球1时利用内线17进一步抑制人工 羽毛3的羽毛部朝内周侧的折曲。因此,能抑制因人工羽毛3的层叠状态改变或人工羽毛 3变形而引起羽毛球1的飞行性能变差。此外,由于作为带状体的中线15和内线17为了维持多根人工羽毛3的层叠状态 而将相邻的人工羽毛3的轴7彼此固定,因此也能起到强度构件的作用。因此,能提高羽毛 球1的强度,并从结果上能提高羽毛球1的耐久性。此外,由于能利用极细的线作为带状体, 因此能尽力减小因配置中线15和内线17等而引起的羽毛球1的重心位置和平衡、总质量 等的变化。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带状体还可以通过将人工羽毛3的羽毛部的彼 此重叠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缝接来构成缝接部(被固定用线21固定的部分)。此时,通 过将人工羽毛3彼此缝接(用固定用线21缝合),从而能抑制人工羽毛3的层叠顺序和配 置的改变。也就是说,能可靠地维持多根人工羽毛3的层叠状态。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缝接部(用固定用线21固定的部分)的至少一 部分也可以形成在与羽毛部的轴7垂直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轴7与羽毛部的端部之间的中 点的靠轴7 —侧的区域。此时,人工羽毛3的在缝接部外侧的羽毛部的部分具有充分的宽度,并能维持人工羽毛3的扭转角。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包括作为半球状的底座主体的底座主体2 ;多根 人工羽毛3 ;以及层叠状态固定部(中线15、内线17、外线19、固定用线21、粘接固定部31、 融合固定部41)。多根人工羽毛3包括羽毛部和与该羽毛部连接的轴7。此外,多根人工羽 毛3以配置成环状且部分层叠的形态固定于底座主体2。层叠状态固定部(中线15、内线 17、外线19、固定用线21、粘接固定部31、融合固定部41)是用于维持人工羽毛3的层叠状 态的部件。若如上所述,则由于即使在采用轴7的刚性和强度比构成天然羽毛球的水禽的羽 毛(天然的羽毛)低的人工羽毛3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形成层叠状态固定部从而将该人工 羽毛3的层叠状态维持在最初情形,因此能抑制因人工羽毛3的层叠状态的改变等而引起 的羽毛球1的飞行性能的变差。此外,由于层叠状态固定部为了维持多根人工羽毛3的层 叠状态而将相邻的人工羽毛3的位置相对固定,因此也能起到加强构件的作用。因此,能提 高羽毛球1的强度,并从结果上能提高羽毛球1的耐久性。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层叠状态固定部包括限制多根人工羽毛3的羽 毛的相对移动或变形的带状体(中线15和内线17、或外线19)。此时,通过利用带状体(中 线15、内线17和外线19)限制人工羽毛3的相对移动或变形,从而能可靠地维持多根人工 羽毛3的层叠状态。此外,由于能利用极细的线(例如,棉的线或聚酯等树脂制的线)等作 为带状体,因此能采用质量和占有体积小的带状体。因此,能尽力减小因配置了该带状体而 引起的羽毛球1的重心位置和平衡等的变化。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20所示,带状体包括环绕多根人工羽毛3 的各个轴7 (较为理想的是固接轴部10)的周围,并且配置成在人工羽毛3的彼此重叠的部 分(在羽毛主体部5与相邻的其他人工羽毛3重叠的部分)上穿过相对的羽毛主体部5之 间的作为带构件的中线15。此时,通过将中线15配置于人工羽毛3所层叠的部分之间,从 而能防止人工羽毛3的层叠顺序的改变。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21所示,带状体包括环绕多根人工羽毛3 的各个轴7 (较为理想的是固接轴部10)的周围,并且配置于配置成环状的多根人工羽毛3 的内周侧的作为其他带构件的内线17。此时,由于沿多根人工羽毛3的内周侧(人工羽毛 3的羽毛主体部5的内周侧)配置有内线17,因此能在使用羽毛球1时利用该内线17抑制 人工羽毛3的羽部(羽毛主体部5)朝内周侧的折曲。因此,能防止羽毛球1的飞行性能因 羽毛部的折曲而引起的变化。其结果是,使采用人工羽毛3的羽毛球1的飞行性能稳定,并 能提高耐久性。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24 图26所示,层叠状态固定部还可以包 括对人工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的彼此重叠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进行缝接的缝接部(被 固定用线21固定的部分)。此时,通过将人工羽毛3彼此缝接(用固定用线21缝合),从 而能抑制人工羽毛3的层叠顺序和配置的改变。也就是说,能可靠地维持多根人工羽毛3 的层叠状态。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25所示,被固定用线21固定的部分还可以 以沿人工羽毛3的轴7延长的形态形成。此时,由于将层叠的人工羽毛3彼此固定的固定 用线21以沿轴7延伸的形态配置,因此在沿轴7延伸的羽毛主体部5的大范围内形成缝接部。因此,能更可靠地得到抑制人工羽毛3的层叠顺序和配置改变的效果。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24所示,缝接部(被固定用线21固定的部 分)还可以以沿与人工羽毛3的轴7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形态形成。此外,较为理想的是,缝 接部以对配置成环状的多根人工羽毛3中的至少两根以上、较好的是所有人工羽毛3进行 连结的形态形成为圆周状。此外,缝接部也可以以对配置成环状的多根人工羽毛3的全部 进行连结的形态形成为两重或三重以上的圆周状。此时,能采用缝纫机等简单地形成将两 根以上的(较好的是所有的)人工羽毛3以规定的层叠顺序加以连结的缝接部。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24所示,缝接部还可以形成于羽毛部(羽 毛主体部5)的轴7的延长方向上的比中央部更接近底座主体2的位置。此时,当用球拍击 打羽毛球1时,通过不是在变形量较大的羽毛主体部5的后端部(羽毛主体部5的轴7的延 长方向上的比中央部更远离底座主体2的区域)而是在上述位置上形成由固定用线21制 成的缝接部,从而能降低因击打时的冲击而使缝接部破损的可能性。此外,由于能防止在击 打时羽毛主体部5的后端部的变形因缝接部的形成而被过度限制,因此能制得羽毛球1的 飞行性能与天然羽毛球相近的羽毛球。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16和图17所示,层叠状态固定部还可以包 括利用粘接层(粘接构件33)对人工羽毛3的羽毛主体部5的彼此重叠的部分中的至少一 部分进行连接的粘接部(粘接固定部31)。粘接固定部31也可以在配置成环状的多根人工 羽毛3所层叠的所有部分上形成。此时,通过将粘接构件33配置于规定位置从而使多根人 工羽毛3的一部分重叠地进行配置,从而能简单地形成用于对人工羽毛3的层叠状态进行 维持的粘接固定部31。因此,能简化羽毛球1的制造工序。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粘接固定部31也可以以沿人工羽毛3的轴7延 伸的形态形成。此时,由于将层叠的人工羽毛3彼此固定的粘接固定部31以沿轴7延伸的 形态配置,因此在沿轴7延伸的羽毛主体部5的大范围内形成粘接固定部31。因此,能更可 靠地得到抑制人工羽毛3的层叠顺序和配置改变的效果。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粘接固定部31还可以形成于羽毛主体部5的轴 7的延长方向上的比中央部更接近底座主体2的位置。此时,当用球拍击打羽毛球1时,通 过不是在变形量较大的羽毛主体部5的后端部而是在上述位置上形成粘接固定部31,从而 能降低因击打时的冲击而使粘接固定部31破损的可能性。此外,由于能防止在击打时羽毛 主体部5的后端部的变形因粘接固定部31的形成而被过度限制,因此能制得羽毛球1的飞 行性能与天然羽毛球相近的羽毛球。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1 图3所示,层叠状态固定部也可以包括 作为通过使人工羽毛3的羽毛部(羽毛主体部5)的彼此重叠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熔融 后凝固从而将人工羽毛3的羽毛部的重叠部分进行固定的融合部的融合固定部41。此时, 通过使人工羽毛3所层叠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熔融、再凝固,从而能在不进行粘接剂等事 先配置等的情况下形成用于维持人工羽毛3的层叠状态的融合固定部41。因此,能简化羽 毛球1的制造工序。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1所示,融合固定部41还可以以沿人工羽 毛3的轴7延长的形态形成。此时,由于将层叠的人工羽毛3彼此固定的融合固定部41以 沿轴7延伸的形态配置,因此在沿轴7延伸的羽毛主体部5的大范围内形成融合固定部41。因此,能更可靠地得到抑制人工羽毛3的层叠顺序和配置改变的效果。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41中,如图1所示,融合固定部41形成于羽毛主体部 5的轴7的延长方向上的比中央部更接近底座主体2的位置。此时,当用球拍击打羽毛球 1时,通过不是在变形量较大的羽毛主体部5的后端部而是在上述位置上形成融合固定部 41,从而能降低因击打时的冲击而使融合固定部41破损的可能性。此外,由于能防止在击 打时羽毛主体部5的后端部的变形因融合固定部41的形成而被过度限制,因此能制得羽毛 球1的飞行性能与天然羽毛球相近的羽毛球。本发明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包括作为半球状的底座主体的底座主体2 ;多根 人工羽毛3 ;以及作为带构件的中线15和作为其他带构件的内线17。多根人工羽毛3包括 羽毛部和与该羽毛部连接的轴7。多根人工羽毛3以配置成环状且部分层叠的形态固定于 底座主体2。如图3所示,中线15环绕多根人工羽毛3的各个轴7 (较为理想的是固接轴 部10)的周围,并且配置成在人工羽毛3的彼此重叠的部分上穿过相对的人工羽毛3之间。 如图2和图4所示,内线17环绕多根人工羽毛3的各个轴7的周围,并且配置于配置成环 状的多根人工羽毛3的内周侧。若如上所述,则即使在采用轴7的刚性和强度比构成天然羽毛球的水禽的羽毛 (天然的羽毛)低的人工羽毛3的情况下,通过配置起到层叠状态固定部作用的中线15和 内线17,从而能将该人工羽毛3的层叠状态和形状维持在最初情形。也就是说,通过将中 线15配置于人工羽毛3所层叠的部分之间,从而能防止人工羽毛3的层叠顺序的改变。此 外,由于沿多根人工羽毛3的内周侧配置有内线17,因此能在使用羽毛球1时利用内线17 抑制人工羽毛3的羽毛部朝内周侧的折曲。因此,能抑制因人工羽毛3的层叠状态改变或 人工羽毛3变形而引起羽毛球1的飞行性能变差。此外,由于中线15和内线17为了维持多根人工羽毛3的层叠状态而将相邻的人 工羽毛3的轴7彼此固定,因此也能起到强度构件的作用。因此,能提高羽毛球1的强度,并 从结果上能提高羽毛球1的耐久性。此外,由于能利用极细的线等作为中线15和内线17, 因此能尽力减小因配置中线15或内线17而引起的羽毛球1的重心位置和平衡、总质量等 的变化。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3所示,融合固定部41还可以包括由与人 工羽毛3所层叠的部分不同的材料构成,并配置于人工羽毛3所层叠的部分之间的加强构 件43。此时,即使人工羽毛3所层叠的部分的厚度薄,也能通过配置加强构件43来充分提 高融合固定部41的强度。在上述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中,如图11 图15所示,在人工羽毛3中,轴7还 可以具有固接轴部10和与该固接轴部10相连的羽轴部8。作为构成羽毛部的构件的片状 构件9还可以具有与固接轴部10接触且宽度比固接轴部10宽的羽毛主体部5和从羽毛主 体部5朝羽轴部8突出的突出部12。在突出部12中,与羽毛主体部5侧相反侧的端部还可 以埋设于构成羽轴部8的构件中。此时,由于使羽毛主体部5与固接轴部10接触、固定,并且使作为构成羽毛部的构 件的片状构件9的突出部12埋设于构成羽轴部8的构件中,因此能提高羽毛部与轴7的接 合强度。此外,由于成为在羽轴部8埋设有构成羽毛部的片状构件9的突出部12的状态, 因此被埋设的该突出部12起到羽轴部8的加强构件的作用。因此,能充分提高羽毛主体部5与羽轴部8的接合部和羽轴部8的耐久性。此外,由于对于固接轴部10,也能使羽毛主体 部5起到加强构件的作用,因此也能提高该固接轴部10的耐久性。因此,能实现具有高耐 久性的羽毛球用人工羽毛3。其结果是,能实现与采用天然的水禽的羽毛的羽毛球用羽毛相 近的强度和耐久性。因此,能实现包括与采用天然的羽毛球用羽毛的羽毛球相同的飞行性 能和耐久性的人工的羽毛球1。(实施例1)为了确认上述本发明的效果,进行了以下实验。即、对实施方式3所示的配置了中 线和内线的本发明的羽毛球,确认了设置这些中线和内线之前(固定用线设置之前)的状 态以及在设置了中线和内线之后(固定用线设置之后)用球拍击打时的羽毛球的飞行轨 迹、飞行稳定性和飞行时的旋转。此外,对击打后的羽毛球的人工羽毛的重叠部分是否出现 错位(相邻的人工羽毛的重叠顺序与初始状态相比是否发生变化(改变)的状态)进行了 确认。将其结果显示于表1。
在此,试样IDl ID6与本发明的实施例相对应,设置作为固定用线的中线和内 线。此外,试样ID7是比较例,虽采用与试样ID1、ID2的羽毛球相同的无纺布来形成人工羽 毛,但未设置中线和内线。此外,为了加以比较,对采用天然羽毛的羽毛球也同样地确认了 飞行轨迹、飞行稳定性和飞行时的旋转。对于试样ID1、ID2,作为构成人工羽毛的无纺布采用相同品牌(品牌A)。该品牌
A的无纺布的原材料为聚酯,单位面积的质量为45g/m2。此外,对于试样ID3、ID4,采用品 牌B的无纺布。该品牌B的无纺布的原材料为聚酯,单位面积的质量为60g/m2。对于试样 ID5、ID6,采用品牌C的无纺布。该品牌的无纺布的原材料为聚酯,单位面积的质量为60g/ m2。此外,对作为比较例的试样ID7,作为构成人工羽毛的无纺布采用上述品牌A。对于上述试样IDl ID6,在设置固定用线之前进行击打试验,并对此时的羽毛球 的转速进行测定。作为测定方法,利用高速照相机对飞行中的羽毛球进行拍摄,从该图像计 算出转速。此外,对采用试样ID7和天然羽毛的羽毛球(天然球),也同样对飞行中的转速 进行测定。此外,对于上述试样IDl ID6,在设置固定用线之后进行击打试验,并利用上述 方法测定转速。此外,对进行了 20次击打之后的羽毛部有无错位和击打试验中的飞行轨 迹、飞行稳定性和飞行时的羽毛球的旋转状况进行与天然球加以比较时的功能评价。另外, 对作为比较例的试样ID7和天然球也进行同样的测定和评价。另外,作为固定用线,采用50 支线的聚酯制线。此外,中线的设置位置为距人工羽毛的轴的前端部(与和图1所示的底 座主体2连接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45mm的位置。此外,内线的设置位置为距人工羽毛的 前端部40mm的位置。在表1中,上述飞行轨迹、飞行稳定性和飞行时的旋转,评价结果良好的情形用 “圈”表示、稍好的情形用“三角”表示、不良(不稳定)的情形用“叉”表示。从表1还可知,在试样IDl ID6中,羽毛球的转速虽然在设置了中线和内线(固 定用线)的情况下略有升高,但没有羽毛的错位,此外,飞行轨迹、飞行稳定性以及飞行时 的旋转的状况等得到与天然球大致同等的评价。另一方面,对于比较例的试样ID7,在击打 试验后产生羽毛的错位,其结果是,飞行轨迹、飞行稳定性以及飞行时的旋转与天然球有很 大差异,为较低的评价。(实施例2)接着,为了进行形成如图1所示的融合固定部41的情形与设置如图18和图19所 示的中线15和内线17的情形的对比,进行了以下的实验。首先,采用相同的底座主体和人工羽毛,制作作为本发明例的两种试样(ID8和 ID9)和作为比较例的试样(试样ID10)。试样ID8为如图18和图19所示配置了中线15 和内线17的结构。此外,试样ID9通过如图1所示形成融合固定部41来将人工羽毛3彼 此固定。另一方面,作为比较例的试样ID10,是在不形成上述的融合固定部等的情况下使人 工羽毛彼此独立的状态。各试样各自准备两个。对于上述试样ID8 试样IDlO,进行了高远球和劈扣的实际击打试验。另外,远球 是指从羽毛球球场的中央至后方朝对方的球场的后方大力击出羽毛球飞行的所有情况。此 外,高远球是指在上述远球中很高地击出羽毛球迫使对方向球场后方移动的情形。在此,在 远球中也有称为平高球的情形,这种平高球是指相对较低地击出羽毛球,目的在于越过对 方头顶的攻击性远球的情形。此外,上述劈扣是指从过顶球朝对方球场锐角地击出羽毛球 的飞行,是最具攻击性的飞行。上述实际击打试验的结构如下所述。首先,对各试样进行高远球的实验,本发明例 的试样ID8和试样ID9即使进行了 150次高远球之后,在人工羽毛的羽毛主体部也没有出 现错位。此外,羽毛球飞行时的羽毛球的旋转也与天然羽毛球几乎同等,在试验中未发生很大变化。此外,飞行状态也是上述两个试样比后述比较例的试样ID10稳定,尤其是试样ID9 的飞行状态比试样ID8更稳定。接着,对比较例的试样ID10,在进行了两次高远球时,在人工羽毛的羽毛主体部就 出现了错位。此外,在羽毛主体部出现错位之后,羽毛球的旋转极度减少,并且飞行状态也 变得不稳定。接着,对各试样进行劈扣的实验,本发明例的试样ID8和试样ID9即使进行了 10 次劈扣之后,在人工羽毛的羽毛主体部也没有出现错位。此外,用高速照相机对击打之后 的状态进行了拍摄、观察之后的结果,试样ID8中,在因击打而使羽毛球成为挤压的状态之 后,人工羽毛与击打前的状态相比为稍微张开的状态。此外,试样ID9中,在因击打而使羽 毛球成为挤压的状态之后,人工羽毛只张开与击打前的状态几乎相同的程度。也就是说,试 样ID9在击打之后的人工羽毛的张开较小。另一方面,对比较例的试样ID10,在进行了一次劈扣时,在人工羽毛的羽毛主体部 就出现了错位。此外,如上所述用高速照相机对击打之后的状态进行了拍摄、观察之后的结 果,试样IDlO中,在因击打而使羽毛球成为挤压的状态之后,人工羽毛与击打前的状态相 比为很大(比试样ID8大)张开的状态。从以上结果可知,本发明例的试样ID8、ID9比比较例的试样IDlO在耐久性上优 异。此外,从飞行特性的观点可知,本发明例的试样ID8、ID9均比比较例的试样IDlO优异, 但尤其是试样ID9表现出良好的飞行特性。本次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在所有点上为例示,不应当认为是对本发明作出 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是由权利要求书来表示的而不是由上述说明来表示的,本发明包括 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工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是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尤其有利地适用于需要长时间维持初始状态的飞 行性能的人工的羽毛球。
权利要求
一种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包括半球状的底座主体(2);以及多根人工羽毛(3),这些人工羽毛(3)包括羽毛部(5)和与所述羽毛部(5)连接的轴(7),并以配置成环状且部分重叠的形态固定于所述底座主体(2),通过使所述人工羽毛(3)的所述羽毛部(5)的彼此重叠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熔融后凝固,从而形成对所述羽毛部(5)的重叠的所述部分进行固定的融合部(4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部(41)的至少一 部分形成于在与所述羽毛部(5)的所述轴(7)垂直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轴(7) 与所述羽毛部(5)的端部之间的中点靠所述轴一侧的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部(41)以沿 所述人工羽毛(3)的轴(7)延长的形态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部(41)形成 于比所述羽毛部(5)的所述轴(7)的延长方向上的中央部更接近所述底座主体(2)的位 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部(41)包括 位于相邻的所述羽毛部(5)的彼此重叠的部分上的所述羽毛部(5)之间且与所述羽毛部 (5)固接的加强构件(43)。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部(41)的平 面形状是从由多边形、圆形、长圆形、椭圆形组成的类中选择的一个。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部(41)由多 个融合部部分构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限制多根所述人 工羽毛(3)的所述羽毛部(5)的相对移动或变形的带状体(17)。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羽毛(3)的所述羽毛部(5)包括从所述羽毛部(5)的外周部朝外侧突出并且 延长至与配置成环状的其他人工羽毛(3)的羽毛部(5)重叠的位置的延长部(50),所述融合部(41)形成于所述延长部(50)。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部(50)从所述羽毛部(5)的外周部延长至越过所述其他人工羽毛(3)的所 述轴(7)的位置,所述融合部(41)形成于所述延长部(50)上的越过所述其他人工羽毛(3)的所述轴 (7)的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羽毛(3)的所述羽毛部(5)包括延长至越过配置成环状的其他人工羽毛(3) 的所述轴(7)的位置的延长部(50),所述融合部(41)形成于所述延长部(50)上的越过所述其他人工羽毛(3)的所述轴 (7)的位置。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人工羽毛(3)上,所述轴(7)具有固接轴部(10)和与所述固接轴部(10)相连的羽轴部⑶,构成所述羽毛部(5)的构件(9)具有与所述固接轴部(10)接触且宽度比所述固接 轴部(10)宽的羽毛主体部(5)和从所述羽毛主体部(5)朝所述羽轴部(8)突出的突出部 (12),在所述突出部(12)上,与所述羽毛主体部(5)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埋设于构成所述羽 轴部(8)的构件中。
13.一种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包括半球状的底座主体(2);以及多根人工羽毛(3),这些人工羽毛(3)包括羽毛部(5)和与所述羽毛部(5)连接的轴(7),并以配置成环状且使相邻的所述羽毛部(5)部分重叠的形态固定于所述底座主体 ⑵,形成有利用粘接层(33)对所述人工羽毛(3)的所述羽毛部(5)的彼此重叠的部分的 至少一部分加以连接的粘接部(31)。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部(31)的 至少一部分形成于在与所述羽毛部(5)的所述轴(7)垂直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 轴(7)与所述羽毛部(5)的端部之间的中点靠所述轴(7) —侧的区域。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部(31)以 沿所述人工羽毛(3)的轴(7)延长的形态形成。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部(31)形 成于比所述羽毛部(5)的所述轴(7)的延长方向上的中央部更接近所述底座主体(2)的位 置。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羽毛(3)的所述羽毛部(5)包括从所述羽毛部(5)的外周部朝外侧突出并且 延长至与配置成环状的其他人工羽毛(3)的羽毛部(5)重叠的位置的延长部(50),所述粘接部(31)形成于所述延长部(50)。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延长部(50)从所述羽毛部(5)的外周部延长至越过所述其他人工羽毛(3)的所 述轴(7)的位置,所述粘接部(31)形成于所述延长部(50)上的越过所述其他人工羽毛(3)的所述轴 (7)的位置。
19.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羽毛(3)的所述羽毛部(5)包括延长至越过配置成环状的其他人工羽毛(3) 的所述轴(7)的位置的延长部(50),所述粘接部(31)形成于所述延长部(50)上的越过所述其他人工羽毛(3)的所述轴 (7)的位置。
20.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人工羽毛(3)上,所述轴(7)具有固接轴部(10)和与所述固接轴部(10)相连 的羽轴部⑶,构成所述羽毛部(5)的构件(9)具有与所述固接轴部(10)接触且宽度比所述固接轴部(10)宽的羽毛主体部(5)和从所述羽毛主体部(5)朝所述羽轴部(8)突出的突出部 (12),在所述突出部(12)上,与所述羽毛主体部(5)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埋设于构成所述羽 轴部(8)的构件中。
21.一种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包括半球状的底座主体(2);多根人工羽毛(3),这些人工羽毛(3)包括羽毛部(5)和与所述羽毛部(5)连接的 轴(7),并以配置成环状且使相邻的所述羽毛部(5)部分重叠的形态固定于所述底座主体 (2);以及带状体(15、17、19、21),该带状体(15、17、19、21)限制多根所述人工羽毛(3)的所述羽 毛部(5)的相对移动或变形。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体(15、17、 19,21)包括配置成环绕多根所述人工羽毛(3)的各个所述轴(7)的周围、且在所述羽毛部 (5)的彼此重叠的部分穿过相对的所述羽毛部(5)之间的带构件(15)。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体(15、17、 19,21)包括环绕多根所述人工羽毛(3)的各个所述轴(7)的周围、且配置于配置成环状的 多根所述人工羽毛⑶的羽毛部(5)的内周侧的其他带构件(17)。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体(21)通 过对所述人工羽毛(3)的所述羽毛部(5)的彼此重叠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进行缝接来构成 缝接部。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缝接部的至少一 部分形成于在与所述羽毛部(5)的所述轴(7)垂直的方向即宽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轴(7) 与所述羽毛部(5)的端部之间的中点靠所述轴(7) —侧的区域。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缝接部以沿所述 人工羽毛(3)的所述轴(7)延长的形态形成。
27.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缝接部以沿与所 述人工羽毛(3)的所述轴(7)交叉的方向延长的形态形成。
28.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缝接部形成于比 所述羽毛部(5)的所述轴(7)的延长方向上的中央部更接近所述底座主体(2)的位置。
29.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人工羽毛(3)上,所述轴(7)具有固接轴部(10)和与所述固接轴部(10)相连 的羽轴部⑶,构成所述羽毛部(5)的构件(9)具有与所述固接轴部(10)接触且宽度比所述固接 轴部(10)宽的羽毛主体部(5)和从所述羽毛主体部(5)朝所述羽轴部(8)突出的突出部 (12),在所述突出部(12)上,与所述羽毛主体部(5)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埋设于构成所述羽 轴部(8)的构件中。
30.一种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包括半球状的底座主体(2);多根人工羽毛(3),这些人工羽毛(3)包括羽毛部(5)和与所述羽毛部(5)连接的 轴(7),并以配置成环状且使相邻的所述羽毛部(5)部分重叠的形态固定于所述底座主体 ⑵;以及层叠状态固定部(15、17、19、21、31、41),该层叠状态固定部(15、17、19、21、31、41)用 于维持所述人工羽毛(3)的层叠状态。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叠状态固定部 (15、17、19、21、31、41)包括限制多根所述人工羽毛(3)的所述羽毛部(5)的相对移动或变 形的带状体(15、17、19、21)。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体(15、17、 19,31)包括配置成环绕多根所述人工羽毛(3)的各个所述轴(7)的周围、且在所述羽毛部 (5)的彼此重叠的部分穿过相对的所述羽毛部(5)之间的带构件(15)。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体(15、17、 19,31)包括环绕多根所述人工羽毛(3)的各个所述轴(7)的周围、且配置于配置成环状的 多根所述人工羽毛⑶的羽毛部的内周侧的其他带构件(17)。
34.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叠状态固定部 (15、17、19、21、31、41)包括对所述人工羽毛(3)的所述羽毛部(5)的彼此重叠的部分的至 少一部分进行缝接的缝接部。
35.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叠状态固定部 (15、17、19、21、31、41)包括利用粘接层(33)对所述人工羽毛(3)的所述羽毛部(5)的彼此 重叠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连接的粘接部(31)。
36.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叠状态固定 部(15、17、19、21、31、41)包括通过使所述人工羽毛(3)的所述羽毛部(5)的彼此重叠的部 分的至少一部分熔融后凝固从而对所述羽毛部(5)的重叠的所述部分进行固定的融合部 (41)。
37.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人工羽毛上,所述轴(7)具有固接轴部(10)和与所述固接轴部(10)相连的羽 轴部(8),构成所述羽毛部(5)的构件(9)具有与所述固接轴部(10)接触且宽度比所述固接 轴部(10)宽的羽毛主体部(5)和从所述羽毛主体部(5)朝所述羽轴部(8)突出的突出部 (12),在所述突出部(12)上,与所述羽毛主体部(5)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埋设于构成所述羽 轴部(8)的构件中。
全文摘要
一种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该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能在长时间内维持初始的飞行性能。羽毛球运动用羽毛球(1)包括半球状的底座主体(2)和多根人工羽毛(3)。多根人工羽毛(3)包括羽毛部和与该羽毛部连接的轴,并以配置成环状且部分重叠的形态固定于底座主体(2)。通过使人工羽毛(3)的羽毛部的彼此重叠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熔融后凝固,从而形成作为对羽毛部的重叠部分进行固定的融合部的融合固定部(41)。
文档编号A63B67/18GK101909704SQ200980102040
公开日2010年12月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月8日
发明者吉田聪, 外村隆, 小川雅央, 竹中寿优 申请人:美津浓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