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边角沉降的楼梯条板材的加工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0301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边角沉降的楼梯条板材的加工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边角沉降的楼梯条板材的加工模具。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文献CN101804648 A (申请号201010134936. 5)公开了一种侧部圆头包角的复合板的制造方法、加工模具及其复合板,其中提到了楼梯踏板及其制备模具和方法。 所述楼梯踏板包括位于右侧的圆头部和位于左侧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的板主体,圆头部的圆心角最大为175度,在圆头部的左下部还包括一个切割后形成的矩形缺口,圆头部的左部的下端面与板主体的右部的下端面位于同一平面内;板主体的上端面的右侧与圆头部的圆弧柱面的上方左侧相切,圆头部的下部向下超出板主体,从而在圆头部与板主体之间形成矩形的第一缺口 ;所述楼梯踏板的整个圆头部和板主体上表面压贴贴面纸。所述楼梯踏板的制备方法是先用模具制备90度至175度圆头包角的复合板,然后对圆头复合板的下部进行切割,切割掉一块长方体形木块后而得到楼梯踏板。考虑到楼梯踏板的强度问题,切割时切掉长方体形木块后保证圆头部的最左端与最右端的距离为6mm。但是上述制备楼梯踏板的方法每制作一块楼梯踏板就要切割一块木块,因此原材料损耗非常高,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对于该方法制备的踏板,其圆头部的圆心角最大只能到175度,无法加工175度至180度圆头的楼梯踏板。另外,在切割时如果为了保证头部向板主体下部凸出的部分的最左端与头部最右端的距离为6mm长,有些情况下切割位置 P需要向圆头部左端向左移,得到的楼梯踏板就包括了下表面,但是该下表面上根据上述模具和方法无法压贴贴面纸,在应用中就有了缺陷。中国专利文献CN 201843278 U(申请号201020102174. 6)公开了一种复合楼梯板, 楼梯板包括主体部分和主体部分的一个边缘设置的延伸部分;主体部分自上而下依次包含耐磨纹饰层、基层和底层,耐磨纹饰层采用能弯曲的阻燃板,基层采用中高密度板,底层由平衡纸制成;包括延伸部分设置在底层下方,延伸部分和主体部分之间的国度呈弧形。复合楼梯板的制备是先将基板和底板粘合,形成第一预备板;在得到的第一预备板的至少一个边缘的底板下方设置一延伸部分;接着将所述第一预备板包含延伸部分的侧边加工成圆弧状侧边,如用铣床将侧边加工为180°圆弧状;然后将作为耐磨纹饰层的阻燃板压贴在第一预备板的上表面,弯曲阻燃板的边缘贴合第一预备板的圆弧状侧边,最后修边得到成品。上述制备的楼梯板虽然解决了原料损耗和楼梯板的强度问题,但是采用的阻燃板的品种较单一,现在家装往往要求楼梯板与整个房间的风格一致,用阻燃板制成的楼梯板在外观上有非常大的局限;另外,压贴阻燃板时是先在上表面压贴24小时再用弯曲机器将阻燃板弯曲12小时贴合第一预备板的圆弧状侧边,如果还要对延伸部分的圆弧状侧边和下表面压贴阻燃板,整个压贴过程既复杂而且耗时非常长
实用新型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边角沉降的楼梯条板材的加工模具。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边角沉降的楼梯条板材的加工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的模具型腔的开口朝向左下方,下模的模具型腔的开口朝向右上方;上模与下模的合模方向为上下方向;在合模状态下,上模的模具型腔和下模的模具型腔所共同形成的合模型腔的形状与待加工的楼梯条板材的形状相同;加工模具还包括弹压片模和弹性部件。上模的模具型腔的表面由第一弧形面、第一平面和第二弧形面从左上至右下依次相连且平滑过渡而构成。下模的模具型腔的表面包括从左上至右下依次设置的下头部缺口、第三平面和第二侧面,所述下头部缺口的表面由依次相连的第三弧形面、第二平面和第一侧面构成,或者是由依次相连的第二平面和第一侧面构成。下模还包括安装槽;各安装槽开设在下模的第三平面处的部位上,安装槽的开口方向与下模的第三平面的所朝方向一致,各个安装槽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在下模的第三平面处的部位上。弹性部件的数量与安装槽的数量相同,各弹性部件设置在相应一个安装槽上,所述弹性部件在未受外力作用时伸出下模的第三平面的表面,受到外力时收缩到下模的第三平面的表面之内。弹压片模固定在上模的模具型腔表面上;弹压片模为片状钢制一体件,包括一体冲压弯曲成型的依次相连的压贴段和模腔段。弹压片模的模腔段的上表面与上模的模具型腔表面相同。弹压片模的压贴段的形状为长方形的片体,压贴段从下方连接在模腔段的左下部,且压贴部与铅垂面的夹角Y为1° 5°。上述弹压片模的模腔段由从左上至右下依次相连的第一弧形片体、平面片体和第二弧形片体构成,第一弧形片体、平面片体和第二弧形片体的上表面的形状分别与上模的模具型腔表面的第一弧形面、第一平面和第二弧形面相同,并且分别从下方贴合在上模的模具型腔表面的对应位置上。上述弹压片模还包括收尾段,收尾段的形状为长方形的片体,收尾段水平设置且从右下方连接在模腔段的右下部,收尾段与模腔段以圆角过渡方式相连;收尾段的上表面与上模的右部下表面相接触。上述下模还设有位于右部上表面处的长方形的阻挡缺口,且阻挡缺口从右方与模具型腔的底平面部相通,阻挡缺口的朝向上方的表面与模具型腔的第二侧面相连;所述阻挡缺口的深度为0. 5mm至1. 5mm,宽度为8_至15_。当下模的下头部缺口的表面由依次相连的第二平面和第一侧面构成,弹压片模的短边长度与第二平面的短边长度之和相同;当下模的下头部缺口的表面由依次相连的第三弧形面、第二平面和第一侧面构成,弹压片模的短边长度与下头部缺口的第三弧形面的弧长和第二平面的短边长度之和相同。所述上模的第一圆弧部的圆心角α为90° 180°,当下模的下头部缺口的表面由依次相连的第三弧形面、第二平面和第一侧面构成,下头部缺口的第三弧形面的圆心角β为0° (180° -α );下模的第三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的锐角θ为10° 80°,弹性部件在自由状态下露出安装槽的上端口一定的距离,该距离以使用时在支撑坯板的状态下,使坯板的下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Ψ的度数与上述锐角θ的度数之差为5° 10°。作为优选的,上模的第一圆弧部的圆心角α为90° 150°,当下模的下头部缺口的表面由依次相连的第三弧形面、第二平面和第一侧面构成,下头部缺口的第三弧形面的圆心角β为(180° -α )。本实用新型具有积极的效果(1)本实用新型能在一次压贴过程中实现对楼梯条板材的基板的头部、主体部的上表面以及边角沉降部的外侧面热压贴面纸,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楼梯条板材所压贴的贴面纸平整连贯,外形美观。(2)将坯板放置在下模上后,由于弹性部件对坯板的支撑作用,使得坯板的左上端头部与下模的下头部缺口之间留有孔隙,从而在下模向上抬升过程中,原先平整的贴面纸的上端首先受弹压片模的压贴段向右的作用力而向坯板的圆头弯曲,随着坯板的进一步上升,弹压片模的压贴段接触下模的模腔表面;下模继续上升,坯板和耐磨纸组成的胚体进入上模的模腔内,压贴段也沿着坯板的圆头表面向坯板的下板体的下部运动;到上模和下模合模时,坯板通过贴面纸与弹压片模的模腔段、已经紧密贴合在下模上的压贴段紧密贴合, 脱模后楼梯条板材表面的贴面纸平整连贯。(3)下模右部上表面的阻挡缺口在加工过程中,对坯板上表面放置贴面纸时起到了对贴面纸的定位作用;当上模和下模合模时,弹压片模的收尾段在下模的缺口内,贴面纸的右下端多余的部分也位于缺口内,保证上模的下表面和下模的上表面能够完全贴合,从而保证了产品的质量。(4)由于弹压片模的收尾段与模腔段的第二弧形片体相连处是一平滑的小圆角, 因此下模向上抬升时不会出现上模的模具型腔的右下端切断贴面纸以致坯板的边角沉降部不能被覆盖的情况。(5)考虑到坯板的重量以及需要将坯板顶出的角度,我们可以改变安装槽的数量、 安装槽的位置或者弹性部件的数量或者选择不同强度的弹性部件或者上述两种、两种以上手段合用选定一种强度的弹性部件后,可以控制安装槽的数量,设置较多安装槽以放置弹性部件以提供较大的弹力以支撑坯板,从而可将坯板顶出较大的角度;而不需要将坯板顶出较大角度时,减少放置的弹性部件的数量即可;当安装槽的数量及位置已经确定时,更换不同弹性的弹性部件以满足对坯板的支撑要求。(6)由于本实用新型包括弹性部件,因此下模的第三平面与水平面夹角的锐角可以在5度到85度之间变化;为了确保坯板能进入上模的模具型腔,配合弹性部件的支撑,第三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的锐角较小时,弹性部件将坯板弹出的角度大些,第三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的锐角较大时,弹性部件可将坯板弹出的角度小些。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制备楼梯条板材的加工模具的一种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弹压片模从下方朝位于上方的上模的型腔表面放置时的示意图, 所述的上模和弹压片模处于相互分开的状态;图3为图1所示的加工模具中的下模示意图;图4为图3所示的下模的立体示意6[0033]图5为将坯板置于图3所示下模上时的示意图;图6为图5所示的坯板上依次放置浸胶纸和耐磨纸组成胚体后,将上模向下运动至靠近下模或者将下模向上运动至靠近上模时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的上模和下模相互间夹住胚体合模时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加工的坯板示意图;图9为楼梯条板材的示意图;图10为图9所示楼梯条板材一种使用方式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制备楼梯板材的第二种模具的下模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制备楼梯板材的第三种模具示意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制备楼梯板材的第四种模具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制备楼梯板材的第五种模具示意图;上述附图中的标记如下上模1,第一弧形面11,第一平面12,第二弧形面13 ;下模2,下头部缺口 21,第三弧形面21-1,第二平面21_2,第一侧面21_3,第三平面 22,第二侧面23,阻挡缺口 24,安装槽25 ;弹压片模3,模腔段31,第一弧形片体31-1,平面片体31-2,第二弧形片体31-3,压贴段32,收尾段33;弹性部件4 ;坯板5,上基板51,圆头部51-1,主体部51_2,延伸部51_3,竖平面51_3_1,边角沉降部51-4,下板体52,圆头部52-1,延伸部52-2,竖平面52-2-1 ;贴面纸层6,贴面纸6a,浸胶纸层61,浸胶纸61a,耐磨纸层62,耐磨纸62a ;基板7,头部71,圆头部71-1,连接部71_2,主体部72,延伸部73,边角沉降部74。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在对楼梯条板材的方位进行描述时,上下左右方向按照图9所示的方位进行描述,图中的图形所朝方位为前方,图中的图形所背离的方位为后方。在对上模1、下模2和弹压片模3进行描述时,按照图7所示的方位进行描述。图中的上模1、下模2、弹压片模3和坯板5的各个在前后方向上进行延伸的平面或曲面,它们沿前后方向设置的各边称为长边,在上述各个平面或曲面的长边方向上相互平行且沿左右向铅垂设置的各个截面上的各自的形状均相同(为相应的各自的线段或相应的各自的曲线,仅下模2的第三平面 22在设有安装槽25的部位处的线段的形状不同),上述各个平面在各个截面上的线段称为短边。上述各个曲面在各个截面上的线条称为曲线,可将由一条曲线沿着一个方向(本实用新型中是沿前后方向)进行伸展而得到的曲面称为该曲线的面或该曲线的曲面,例如对于一段圆弧向后方延伸所得到曲面来说,本实用新型称为圆弧形曲面(简称为圆弧面或弧形面),而对于相应形状的片状构件或某一片状构件的相应形状的组成部分来说,则称为圆弧形曲面片体(简称为弧形片体)。对于统称为贴面纸6a的浸胶纸61a和耐磨纸62a来说,它们的形状为具有2条长边和2条短边的方形,贴面纸6的长边沿前后向设置,短边围绕坯板 5的外周表面的大部分部位设置。(实施例1、边角沉降的楼梯条板材)[0053]见图9,本实施例的边角沉降的楼梯条板材包括基板7和压贴固定在基板7上的贴面纸层6,基板7为整体构件,其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平行且沿左右向铅垂设置的各个截面的形状均相同。贴面纸层6包括浸胶纸层61和耐磨纸层62。基板7由由依照从左至右的次序依次相连的头部71、主体部72和延伸部73构成, 头部71由左右相连的圆头部71-1和连接部71-2构成。圆头部71-1的外周侧面为向左凸出的圆弧形曲面,其沿左右向铅垂设置的截面的形状为具有90° 180°的圆心角的向左凸出的圆弧线形(本实施例为半圆形),连接部71-2的沿左右向铅垂设置的截面的形状为矩形,且圆头部71-1的的上侧从左方与连接部71-2的上侧面平滑相连,圆头部71-1的下侧从左方与连接部71-2的下侧面平滑相连。基板7由上下板体粘结固定在一起构成,头部的下半部分即为下板体,头部的上半部分、主体部和榫头部组成上板体。主体部72是头部71的连接部71-2的右上部的向右延伸部分,从而头部71的连接部71-2向下伸出主体部72,在连接部71-2与主体部72之间形成一矩形缺口。主体部 72的上平面从右方与头部71的连接部71-2的上平面相连,且两者在同一平面上;主体部 72的下平面72-2高出头部71的连接部71-2的下平面且两者相互平行。基板7的主体部72的右上角为从左上至右下延伸的圆角,并作为边角沉降部74 ; 边角沉降部74也可以是从左上至右下延伸的斜面或者从左上至右下延伸的截面形状为向左凹进的圆弧形。边角沉降部74的左上端与主体部72的上平面的右侧边缘直接相连或者通过一小圆角过渡相连,边角沉降部74的其余部分均在主体部72的上平面的下方。延伸部73从右方连接在主体部72上,延伸部73的下平面与主体部72的下平面在同一平面上,延伸部73的上平面所在平面位于主体部72的上平面所在平面的下方,两平面相距1. 5mmο贴面纸层6整体连续分布在基板7的边角沉降部74的外周侧面、主体部72的上平面和头部71的外周侧面上,上述头部71的外周侧面包括依次相连的连接部71-2的上平面、圆头部71-1的外周侧面以及连接部71-2的下平面。(实施例2、边角沉降的楼梯条板材的加工模具和制备方法)见图1,本实施例的楼梯条板材的加工模具包括上模1、下模2、弹压片模3和弹性部件4。上模1和下模2均由45号模具钢制成,上模1和下模2的长度均为2500mm。本实施例中弹性部件4为圆柱形压缩弹簧。见图2,上模1设有开口朝向左下方的模具型腔,该模具型腔的表面为经过抛光处理的表面,该模具型腔的表面由第一弧形面11、第一平面12和第二弧形面13从左上至右下依次相连且平滑过渡而构成,且该模具型腔的表面在前后方向上的各个截面的形状(也即图2所示的形状)相同。其中,第一弧形面11的截面呈圆弧形,其圆心角α为90° 180° (本实施例为120° ),第一平面12呈长方形,与水平面的夹角的锐角为10° 80° (本实施例为30° ),第二弧形面13的截面呈圆弧形。仍见图2,所述弹压片模3由0. 5毫米厚的65Μη弹簧钢片一体冲压弯曲成型,弹压片模3由首尾依次相连的3段片体组成,它们是压贴段32、模腔段31和收尾段33。弹压片模3的模腔段31的上表面形状与上模1的模具型腔的表面形状相同。模腔段31又分为3小段片体,它们是从左上至右下依次相连的第一弧形片体31-1、平面片体 31-2和第二弧形片体31-3,第一弧形片体31-1、平面片体31_2和第二弧形片体31_3的上表面的形状分别与上模1的模具型腔表面的第一弧形面11、第一平面12和第二弧形面13 相同,并且分别从下方贴合在上模1的模具型腔表面的对应位置上,从而弹压片模3的模腔段31与上模1的模具型腔的表面完全吻合。弹压片模3的压贴段32的形状为长方形的片体,该压贴段32从下方连接在模腔段31的第一弧形片体31-1的左下部,且压贴段32与铅垂面的夹角γ为1° 5°。弹压片模3的收尾段33的形状为长方形的片体,该收尾段33水平设置且从右下方连接在模腔段31的第二弧形片体31-3的右下部;收尾段33与第二弧形片体31-3以小圆角过渡方式相连,该小圆角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度数为5度,且收尾段33的上表面与上模 1的右部下表面相接触。收尾段33的宽度(左右向的长度)为5mm至8mm (本实施例中为 6mm) ο弹压片模3的压贴段32位于上模1的模具型腔的左侧下方,收尾段33位于模具型腔的右侧下方。弹压片模3的前后向的长度为2550mm,由其模腔段31的前后两端通过焊接、铆接或者螺钉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在上模1的模具型腔表面的前后两端上,所述上模1 的前后两端固定弹压片模3的位置分别距上模1的前后两边沿IOmm至45mm。见图3和图4,下模2设有开口朝向右上方的模具型腔,该模具型腔的表面为经过抛光处理的表面,该模具型腔的表面包括基本按从左上至右下依次设置的下头部缺口 21、 第三平面22和第二侧面23,且该模具型腔表面在前后方向上的各个截面的形状基本相同。下头部缺口 21的表面由依次相连的第三弧形面21-1、第二平面21-2和第一侧面 21-3构成。第三弧形面21-1与第二平面21-2按照从左上至右下次序依次相连,且第三弧形面21-1与第二平面21-2之间平滑过渡,第三弧形面21-1的截面呈圆弧形,其圆心角β 为0° (180° -α)(本实施例为60° );第二平面21-2的形状为长方形,与水平面的夹角的锐角为30°。上述第三弧形面21-1的弧长与第二平面21-2的短边长度(左右向的长度)之和与弹压片模3的压贴段32的短边长度相同,合模状态下,压贴段32弹性折弯变形后位于下模2的下头部缺口 21的第三弧形面21-1和第二平面21-2上。下头部缺口 21的第一侧面21-3按照从左下至右上的方位设置,且与第二平面21-2相垂直。第三平面22的形状为露出相应个数的安装槽25的槽口的长方形,第三平面22与水平面的夹角的锐角θ为30°,且与第一侧面21-3相垂直。下头部缺口 21的第二平面21-2与第三平面22之间的距离为第一侧面21_3的短边长度,也就是所要加工的坯板5的下板体52的延伸部52-2的竖平面52-2-1的短边长度。第二侧面23呈长方形。第二侧面23与第三平面22相垂直。下模2还设有位于右部上表面处的水平设置的长方体形的阻挡缺口 24,该阻挡缺口 24的底面(朝向上方的平面)与模具型腔的第二侧面23相连。所述阻挡缺口 24的侧面 (朝向左侧的平面)的短边长度(上下向的长度,也即阻挡缺口 24的深度)为0. 5mm至1. 5mm (本实施例中为1.0mm),阻挡缺口 24的底面的短边长度(左右向的长度,也即阻挡缺口的宽度)为8mm至15mm (本实施例中为10mm)。安装槽25有5个,5个安装槽沿前后向在一直线上依次设置在下模2上。各安装槽25的形状和大小相同,均为圆柱形盲孔,且各安装槽25的轴线与第三平面22所在平面相垂直。安装槽25设置在第三平面22上的左右方向上的左上部。本实施例中,安装槽25 的轴线至第三平面22左上端的距离约占第三平面22的左上端至右下端总长的1/5。[0074]每个安装槽25内各设有一个作为弹性部件4的圆柱形压缩弹簧,压缩弹簧4在未受外力作用时伸出第三平面22的表面,受到外力时可收缩到第三平面22的表面之下。上模1与下模2的合模方向为上下方向。上模1与下模2闭合时,上模1的第二弧形面13、第一平面12、第一弧形面11与下模2的下头部缺口 21、第三平面22、第二侧面 23依次连接形成基本闭合的与所要加工的坯板5的形状吻合的的加工模具的型腔;其中上模1的第一弧形面11与下模2的下头部缺口 21的第三弧形面21-1相连而组成完整连续的半圆形曲面,上模1的第一平面12与下模2的下头部缺口 21的第二平面21-2和下模2 的第三平面22平行,而弹压片模3的收尾段33被夹在上模1的右部的下端面与下模2的阻挡缺口 24的底面之间。与上模1的模腔表面固定连接的弹压片模3由其压贴段32顺着下模2的下头部缺口 21的表面轮廓弹性折弯变形并紧密贴合在下头部缺口 21的第三弧形面21-1和第二平面21-2上后,弹压片模3的模腔段31的第一弧形片体31-1与紧贴在下模2的第三弧形面21-1上的弹压片模3的压贴段32的相应部分的片体形成完整连续的半圆形曲面形状。使用本实施例的模具制造楼梯条板材时,包括以下步骤①见图8,采用由密度板加工成型的坯板5,坯板5的形状与上述上模1与下模2 合模时组成的型腔的形状相对应,坯板5的尺寸大小与模具的尺寸大小相对应。坯板5的长度为2400mm。坯板5包括通过白乳胶粘结固定的上基板51和下板体52。上基板51包括连为一体的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截面为四分之一圆形(也即90 度扇形)的圆头部51-1、截面形状基本为矩形的主体部51-2和截面形状为矩形的延伸部
51-3。圆头部51-1的圆心角为90°,半径为12mm。主体部51_2与延伸部51_3的下表面在同一平面上,主体部51-2比延伸部51-3厚Imm至3mm(本实施例中为1. 5mm,图8中的主体部51-2和延伸部51-3的上下向的长度),主体部51-2的上表面与圆头部51_1的上方右侧相切。主体部51-2的右上角是压制或切削成圆角的边角沉降部51-4,边角沉降部51-4 上下向的长度为1.5mm,边角沉降部51-4左右向的长度为1.95mm。主体部51_2的上表面与边角沉降部51-4平滑连接。下板体52包括连为一体的位于左侧的截面为四分之一圆形的圆头部52-1和位于右侧的截面形状为矩形的延伸部52-2,圆头部52-1的圆心角为90°,半径为12mm。延伸部
52-2的下表面与圆头部52-1的下方右侧相切,延伸部52-2的左右向的长度为8mm,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增加或减小。下板体52的上表面从下方与上基板51下表面粘结固定,将上基板51与下板体52 参照各自圆头部对齐再将两者粘结固定在一起后,上基板51的圆头部51-1与下板体52的圆头部52-1相连后组成完整连续的半圆形柱体,并作为坯板5的圆头,下板体52的延伸部 52-2的下表面与上基板51的主体部51-2的上表面平行,下板体52的延伸部52_2的竖平面52-2-1与延伸部52-2的下表面相垂直,上基板51的延伸部51_3的竖平面51_3_1与上基板51的主体部51-2的上表面相垂直。见图5,将坯板5的上基板51的下表面朝左下方靠在下模2的弹性部件4上,并且坯板5的前后两端各距下模2的前后两端50mm ;由于弹性部件4的支撑作用,坯板5的上基板51的下表面与下模2的第三平面22的右下部接触,上基板51的下表面与下模2的第三平面22的夹角为15°,从而上基板51的下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的锐角Ψ为45°。坯板5的下板体52位于下模2的下头部缺口 21的右上方。上基板51的延伸部51_3的竖平面51-3-1与下模2的第二侧面23的上部接触,坯板5的上基板51的上平面朝向右上方。上述坯板5的下板体52和其上方上基板51对应的部位组成楼梯条板材基板7的头部71,上基板51的主体部51-2的右端部分成为基板7的主体部72,上基板51的延伸部 51-3成为基板7的延伸部73,实际使用时,根据需要还可以如图10所示,在延伸部73上开设榫或者槽,以适应与其他地板的配合使用。本实施例也可以用是一体成型的坯板代替上述用两块板粘连形成的坯板5,但是一体式坯板是通过在一块完整板上切割掉一长方体形块而得到,这种方式在实际使用中原料损耗较大,成本较高。②见图6,在坯板5的上基板51的上平面上依次放置浸胶纸61a和耐磨纸62a,并使得浸胶纸61a和耐磨纸62a的下端抵靠在下模2的阻挡缺口 24的朝上平面和右侧壁上; 其中浸胶纸61a和耐磨纸62a的大小相同,浸胶纸61a和耐磨纸62a统称为贴面纸6a,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浸胶纸61a为经树脂浸渍的装饰纸,装饰纸表面可印刷各种图案,所述树脂为三聚氰胺树脂;耐磨纸62a为表面或内部已附有布三氧化二铝的耐磨原纸经三聚氰胺树脂浸渍而成。本实施例中所用的浸胶纸61a为常州市中豪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商品号为H68168的木纹纸,所用的耐磨纸62a为常州市中豪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每平方米重量为33g的耐磨纸。耐磨纸62a覆盖在浸胶纸61a上,浸胶纸61a的短边长度等于或略大于坯板5的上基板51的边角沉降部51-4的弧长、主体部51-2的上平面的短边长度、圆头部51-1的弧长以及下板体52的圆头部52-1的弧长和延伸部52-2的下表面的短边长度之和。上述浸胶纸61a和耐磨纸62a这两张纸也可以由一张喷图纸代替,所述喷图纸在起到装饰作用的同时也起到了耐磨作用,因此本实施例也可以用常州市中豪装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商品号为H2232的喷图纸作为贴面纸6a。③启动压机,使下模2向上抬升,合模然后热压成型。坯板5、浸胶纸61a和耐磨纸 62a组成胚体后随同下模2的上升而先进入弹压片模3的压贴段32的右侧区域内,此时浸胶纸61a和耐磨纸62a的左边部位受压贴段32的作用力而向位于右侧的坯板5的圆头弯曲。随着坯板5的进一步上升,弹压片模3的压贴段32接触下模2的模腔表面;下模2继续上升,胚体进入上模1的模腔内,压贴段32也沿着坯板5的圆头的半圆柱表面向坯板5 的下板体52的下表面运动。见图7,到上模1和下模2合模到位时,坯板5的一部分通过贴面纸6a与弹压片模3的模腔段31和已经紧密贴合在下模2上的压贴段32紧密贴合,坯板4的外周表面的其余部分直接与下模2的第三平面22以及下模2的第二侧面23紧密贴合;其中带有贴面纸6a的坯板5的圆头和下板体52的延伸部52-2处于弹压片模3的第一弧形片体31_1和压贴段32所形成的包覆体内并相互紧密贴合;上基板51的主体部51-2的上平面带有贴面纸6a的相应部分与弹压片模3的侧平面段31-2相互紧密贴合;坯板5的边角沉降部51_4 带有贴面纸6a的相应部分与弹压片模3的第二弧形片体31-3相互紧密贴合;坯板5的上基板51的未被下板体52覆盖的部分与下模2的第三平面22相互紧密贴合;坯板5的上基板51的延伸部51-3的竖平面51-3-1与下模2的第二侧面23相互紧密贴合。虽然上述上模1和下模2合模时组成的模腔与坯板4吻合,而正式加工时弹压片
11模3的设置减小了模腔的大小,理论上使得坯板4的轮廓大于模腔的大小;但是由于处理的坯板4由密度板加工成型,具有轻微可塑性,而且弹压片模3仅0. 5毫米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下模2向上抬升合模时,在外力作用下,坯板4发生可忽略不计的轻微的压缩变形,仍然可在包括弹压片模3的模具型腔内热压压贴,压贴效果完全达到使用要求。另外,合模时弹压片模3的收尾段33在下模2的阻挡缺口 24内,浸胶纸61a和耐磨纸62a的右下端多余的部分也位于阻挡缺口 24内。阻挡缺口 24在步骤②放置浸胶纸 61a和耐磨纸62a时还起到了对浸胶纸61a和耐磨纸62a定位作用,防止其向右方滑动。由于弹压片模3的收尾段33与模腔段31的第二弧形片体31_3相连处是一平滑的小圆角,因此下模2向上抬升时不会出现上模1的右下端切断贴面纸6a以致坯板5的边角沉降部51-4不能被覆盖的情况;因为如果弹压片模3没有收尾段33,上模1的右端下表面与模具型腔的第二弧形面13相连处相当于一锋利的刀口,下模2向上抬升至贴面纸6a 靠近上模1的右端下表面与模具型腔的第二弧形面13相连处时,贴面纸6a极易被相连处切断,一旦切断的话,纸张的短边长度不够,坯板5的边角沉降部51-4就不能被覆盖。上模1采用导热油加热方式,加热温度控制在160°C 200°C之间,热压机压力设置为45吨(相当于每平方厘米25公斤),热压时间为20至40秒。④下模2向下脱模,此时的坯板5的上基板51的边角沉降部51-4、主体部51-2的上平面、圆头部51-1以及下板体52的圆头部52-1和延伸部52-2的下平面上已经压贴整体连贯的浸胶纸层61,以及以整体连贯覆盖的形式粘贴固定在浸胶纸层61上的整体连贯的耐磨纸层62,从而得到热压边角沉降的楼梯条板材。考虑到坯板4的重量以及需要将坯板5顶出的角度,我们可以改变安装槽的数量、 安装槽的位置或者弹簧的数量或者选择不同强度的弹簧或者上述两种、两种以上手段合用选定一种强度的弹簧后,可以控制安装槽25的数量,设置较多安装槽25以放置弹簧以提供较大的弹力以支撑坯板5,从而可将坯板5顶出较大的角度;而不需要将坯板5顶出较大角度时,减少放置的弹簧的数量即可;当安装槽25的数量及位置已经确定时,更换不同弹性的弹簧以满足对坯板的支撑要求。(实施例3、边角沉降的楼梯条板材的加工模具和制备方法)见图11,本实施例的楼梯条板材的加工模具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下模2的安装槽25的深度较浅,安装槽25为沿前后向在一直线上依次设置的长方体形盲孔。安装槽25内设置的弹性部件4为片弹簧,安装槽25的深度大于片弹簧4的厚度。 片弹簧4的下端通过焊接或者铆接固定在安装槽25的下端,片弹簧4的上端在未受外力作用时位于第三平面22外,受到外力时可被压至第三平面22之下。使用本实施例的模具制造楼梯条板材的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考虑到坯板5的重量以及需要将坯板顶出的角度,我们可以选择不同弹性强度的片弹簧;选定一种强度的片弹簧后,还可以控制安装槽25的数量和位置,安装槽25的位置靠上或者设置的片弹簧较多时可以提供较大的弹力以支撑坯板5,从而可将坯5顶出较大的角度;而不需要将坯板4顶出较大角度时,减少片弹簧的数量即可。(实施例4、边角沉降的楼梯条板材的加工模具和制备方法)见图12,本实施例的楼梯条板材的加工模具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下模2的第三平面22与水平面的夹角的锐角为15°。[0102]使用本实施例的模具制造楼梯条板材的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选择弹性部件4的原则是其将坯板5支撑至与第三平面22形成一定角度后,在下模2上升过程中,坯板5能够进入弹压片模3的压贴段32的右侧,并最终进入上模1的模腔内。(实施例5、边角沉降的楼梯条板材的加工模具和制备方法)见图13,本实施例的楼梯条板材的加工模具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下模2的第三平面22与水平面的夹角的锐角为75°。使用本实施例的模具制造楼梯条板材的方法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①中,由于弹性部件4的支撑作用,坯板5的上基板51的下表面与下模2的第二侧平面部22的底部接触,上基板51的下表面与下模2的第二侧平面部22的夹角为10°,从而上基板51的下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的锐角为85°。步骤③下模2向上抬升时,胚体随同下模2的上升而进入弹压片模3的压贴段32 的右侧区域内。(实施例6、边角沉降的楼梯条板材的加工模具和制备方法)见图14,本实施例的楼梯条板材的加工模具其余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上模1的第一弧形面11的圆心角α为180°。下模2的下头部缺口 21不包括第三弧形面21-1。弹压片模3的压贴段32的宽度与下模2的第二平面21-2的短边长度相同,合模过程中,压贴段32弹性折弯变形后压贴在下头部缺口 21的第二平面21-2上。上模1与下模2的合模时,上模1的第一弧形面11与下模2的第二平面21-2相连,下模2的第二平面21-2与上模1的第一弧形面11下端右部相切。以上各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的说明,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换和变化而得到相对应的等同的技术方案,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均应该归入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边角沉降的楼梯条板材的加工模具,包括上模(1)和下模(2),上模(1)的模具型腔的开口朝向左下方,下模(2)的模具型腔的开口朝向右上方;上模(1)与下模(2)的合模方向为上下方向;在合模状态下,上模(1)的模具型腔和下模(2 )的模具型腔所共同形成的合模型腔的形状与待加工的楼梯条板材的形状相同;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压片模(3) 和弹性部件(4);上模(1)的模具型腔的表面由第一弧形面(11)、第一平面(12)和第二弧形面(13)从左上至右下依次相连且平滑过渡而构成;下模(2)的模具型腔的表面包括从左上至右下依次设置的下头部缺口(21)、第三平面 (22)和第二侧面(23),所述下头部缺口(21)的表面由依次相连的第三弧形面(21-1)、第二平面(21-2)和第一侧面(21-3)构成,或者是由依次相连的第二平面(21-2)和第一侧面 (21-3)构成;下模(2)还包括安装槽(25);各安装槽(25)开设在下模(2)的第三平面(22)处的部位上,安装槽(25)的开口方向与下模(2)的第三平面(22)的所朝方向一致,各个安装槽(25) 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在下模(2)的第三平面(22)处的部位上;弹性部件(4)的数量与安装槽(25)的数量相同,各弹性部件(4)设置在相应一个安装槽(25)上,所述弹性部件(4)在未受外力作用时伸出下模(2)的第三平面(22)的表面,受到外力时收缩到下模(2)的第三平面(22)的表面之内;弹压片模(3)固定在上模(1)的模具型腔表面上;弹压片模(3)为片状钢制一体件,包括一体冲压弯曲成型的依次相连的压贴段(32)和模腔段(31);弹压片模(3)的模腔段(31)的上表面与上模(1)的模具型腔表面相同;弹压片模(3)的压贴段(32)的形状为长方形的片体,压贴段(32)从下方连接在模腔段 (31)的左下部,且压贴部(32)与铅垂面的夹角γ为1° 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角沉降的楼梯条板材的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压片模(3)的模腔段(31)由从左上至右下依次相连的第一弧形片体(31-1)、平面片体(31-2) 和第二弧形片体(31-3)构成,第一弧形片体(31-1)、平面片体(31-2)和第二弧形片体 (31-3)的上表面的形状分别与上模(1)的模具型腔表面的第一弧形面(11)、第一平面(12) 和第二弧形面(13)相同,并且分别从下方贴合在上模(1)的模具型腔表面的对应位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边角沉降的楼梯条板材的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弹压片模(3)还包括收尾段(33),收尾段(33)的形状为长方形的片体,收尾段(33)水平设置且从右下方连接在模腔段(31)的右下部,收尾段(33)与模腔段(31)以圆角过渡方式相连;收尾段(33)的上表面与上模(1)的右部下表面相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角沉降的楼梯条板材的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下模(2)还设有位于右部上表面处的长方形的阻挡缺口(24),且阻挡缺口(24)从右方与模具型腔的底平面部(23)相通,阻挡缺口(24)的朝向上方的表面与模具型腔的第二侧面(23)相连;所述阻挡缺口(24)的深度为0. 5mm至1. 5mm,宽度为8_至15_。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角沉降的楼梯条板材的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当下模(2) 的下头部缺口(21)的表面由依次相连的第二平面(21-2)和第一侧面(21-3)构成,弹压片模(3)的短边长度与第二平面(21-2)的短边长度之和相同;当下模(2)的下头部缺口(21)的表面由依次相连的第三弧形面(21-1)、第二平面(21-2)和第一侧面(21-3)构成,弹压片模(3)的短边长度与下头部缺口(21)的第三弧形面(21-1)的弧长和第二平面(21-2)的短边长度之和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角沉降的楼梯条板材的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上模(1)的第一圆弧部(11)的圆心角α为90° 180°,当下模(2)的下头部缺口(21)的表面由依次相连的第三弧形面(21-1)、第二平面(21-2)和第一侧面(21-3)构成,下头部缺口(21)的第三弧形面(21-1)的圆心角β为0° (180° -a);下模(2)的第三平面(22)与水平面的夹角的锐角θ为10° 80°,弹性部件(4)在自由状态下露出安装槽(25)的上端口一定的距离,该距离以使用时在支撑坯板(5)的状态下,使坯板(5)的下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Ψ的度数与上述锐角θ的度数之差为5° 10° 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边角沉降的楼梯条板材的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上模(1)的第一圆弧部(11)的圆心角α为90° 150°,当下模(2)的下头部缺口(21)的表面由依次相连的第三弧形面(21-1)、第二平面(21-2)和第一侧面(21-3)构成,下头部缺口(21)的第三弧形面(21-1)的圆心角β为(180° -a)。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边角沉降的楼梯条板材的加工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的模具型腔的开口朝向左下方,下模的模具型腔的开口朝向右上方;上模与下模的合模方向为上下方向;在合模状态下,上模的模具型腔和下模的模具型腔所共同形成的合模型腔的形状与待加工的楼梯条板材的形状相同;加工模具还包括弹压片模和弹性部件。本实用新型能在一次压贴过程中实现对楼梯条板材的基板的头部、主体部的上表面以及边角沉降部的外侧面热压贴面纸,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楼梯条板材所压贴的贴面纸平整连贯,外形美观。
文档编号B27M3/12GK202241519SQ20112045010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14日
发明者刘建平, 杨丹 申请人:常州朗坤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