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材表面涂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09944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板材表面涂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板材表面涂胶装置,属于板材生产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三合板是最常见的一种胶合板,通常是将三层薄木板按不同纹理方向粘在一起制成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因此为了实现三合板的大规模生产,板材表面涂胶装置就被制造出来,三合板的大量生产,产出质量的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

现有的板材表面涂胶装置不能控制放胶的流量,导致有的板材表面缺胶,造成板材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暴露出大量问题,现有的板材表面涂胶装置不能控制涂胶厚度,造成只能生产一种涂胶厚度的板材,通用性差,现有的板材表面涂胶装置缺少减震装置,在为板材涂胶时震动会使板材表面涂胶不均匀,产生漏胶的情况,造成生产出来的板材还需要二次修饰。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板材表面涂胶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便于操作,通用性高,使用效果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板材表面涂胶装置,包括涂胶流量控制机构、主壳体、涂胶厚度控制机构、减震机构以及主体,所述涂胶流量控制机构设置在主壳体上,所述涂胶厚度控制机构装配在主壳体内部,所述主壳体固定在主体上端,所述减震机构安装在主体下端,所述涂胶流量控制机构设置在涂胶厚度控制机构上侧,所述涂胶厚度控制机构安装在主体上端,所述涂胶流量控制机构包括顶盖、限位槽一、转杆、支撑杆一、底盖、限位槽二、外壳、支点杆以及支撑杆二,所述顶盖设置在外壳上端,所述外壳与顶盖通过转轴相连接,所述支撑杆二装配在顶盖右端,所述支撑杆二固定在外壳上端,所述限位槽一安装在支撑杆二上,所述转杆设置在支撑杆二左端,所述转杆与支撑杆二通过转动轴相连接,所述转杆装配在支点杆左端,所述转杆与支点杆通过转动轴相连接,所述支撑杆二固定在支点杆前侧,所述支撑杆一设置在转杆左端,所述支撑杆一与转杆通过销轴相连接,所述支撑杆一装配在底盖上,所述支撑杆一与底盖通过转轴相连接,所述限位槽二固定在支撑杆一上,所述底盖安装在外壳内部,所述底盖与外壳通过转动轴相连接,所述支撑杆一以及转杆均设置在外壳内部,所述限位槽一、限位槽二以及支点杆均设置在外壳内部右壁,所述限位槽一装配在支点杆上侧,所述支点杆安装在限位槽二上侧,所述涂胶厚度控制机构包括刷胶轮、套杆一、伸缩杆以及电动缸,所述刷胶轮安装在外壳下侧,所述套杆一设置在刷胶轮外端,所述套杆一与刷胶轮通过转动轴相连接,所述伸缩杆装配在套杆一下端,所述电动缸安装在伸缩杆下端,所述电动缸固定在套杆一下端,所述电动缸设置在主体上端,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套杆二、减震弹簧、支撑杆三、转动套以及底座,所述套杆二安装在主体下端,所述套杆二设置在支撑杆三上端,所述减震弹簧装配在套杆二下端,所述减震弹簧固定在支撑杆三上,所述转动套安装在支撑杆三下端,所述底座设置在转动套下端,所述支撑杆三安装在底座上侧。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套与底座通过螺纹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减震机构设置有六个,六个所述减震机构结构相同,六个所述减震机构均匀安装在主体下端。

进一步地,所述套杆一、伸缩杆以及电动缸均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套杆一对称设置在刷胶轮前后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二上端设置有橡胶套。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右端设置有传送带,且传送带固定在套杆二上端,且传送带安装在主壳体右端。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二右端加工有刻度线。

进一步地,所述转杆通过液压杆分别与支撑杆一以及支撑杆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板材表面涂胶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添加顶盖、限位槽一、转杆、支撑杆一、底盖、支撑杆二、支点杆、外壳以及限位槽二,该设计通过拉升支撑杆二,控制底盖的转动角度,从而实现了控制出胶的流量大小,实现了板材表面不会出现缺胶的情况,解决了现有的板材表面涂胶装置不能控制放胶的流量,导致有的板材表面缺胶,造成板材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暴露出大量问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刷胶轮、套杆一、伸缩杆以及电动缸,该设计通过电动缸控制伸缩杆伸缩,从而实现了调节刷胶轮的高度,进而实现了控制板材表面刷胶厚度的目的,实现了对有不同涂胶厚度需求的板材进行涂胶的目的,解决了现有的板材表面涂胶装置不能控制涂胶厚度,造成只能生产一种涂胶厚度的板材,通用性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添加套杆二、减震弹簧、支撑杆三、转动套以及底座,该设计通过减震弹簧进行缓冲达到了减小主体震动程度的目的,通过转动转动套,从而实现升高或者降低支撑杆三的目的,进而实现将主体保持在水平状态,解决了现有的板材表面涂胶装置缺少减震装置,在为板材涂胶时震动会使板材表面涂胶不均匀,产生漏胶的情况,造成生产出来的板材还需要二次修饰的问题。

因添加螺纹,该设计实现了支撑杆三的上升以及下降,因添加橡胶套,该设计便于使用支撑杆二,因添加传送带,该设计便于放入板材,因添加刻度,该设计使出胶流量能够控制的更具体,因添加液压杆,该设计实现了转杆可以自由转动,本实用新型使用方便,便于操作,通用性高,使用效果好。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板材表面涂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板材表面涂胶装置中涂胶流量控制机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板材表面涂胶装置中涂胶厚度控制机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板材表面涂胶装置中减震机构的示意图;

图中:1-涂胶流量控制机构、2-主壳体、3-涂胶厚度控制机构、4-减震机构、5-主体、11-顶盖、12-限位槽一、13-转杆、14-支撑杆一、15-底盖、16-支撑杆二、17-支点杆、18-外壳、19-限位槽二、31-刷胶轮、32-套杆一、33-伸缩杆、34-电动缸、41-套杆二、42-减震弹簧、43-支撑杆三、44-转动套、45-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板材表面涂胶装置,包括涂胶流量控制机构1、主壳体2、涂胶厚度控制机构3、减震机构4以及主体5,涂胶流量控制机构1设置在主壳体2上,涂胶厚度控制机构3装配在主壳体2内部,主壳体2固定在主体5上端,减震机构4安装在主体5下端,涂胶流量控制机构1设置在涂胶厚度控制机构3上侧,涂胶厚度控制机构3安装在主体5上端。

涂胶流量控制机构1包括顶盖11、限位槽一12、转杆13、支撑杆一14、底盖15、限位槽二16、外壳17、支点杆18以及支撑杆二19,顶盖11设置在外壳17上端,外壳17与顶盖11通过转轴相连接,支撑杆二19装配在顶盖11右端,支撑杆二19固定在外壳17上端,限位槽一12安装在支撑杆二19上,转杆13设置在支撑杆二19左端,转杆13与支撑杆二19通过转动轴相连接,转杆13装配在支点杆18左端,转杆13与支点杆18通过转动轴相连接,支撑杆二19固定在支点杆18前侧,支撑杆一14设置在转杆13左端,支撑杆一14与转杆13通过销轴相连接,支撑杆一14装配在底盖15上,支撑杆一14与底盖15通过转轴相连接,限位槽二16固定在支撑杆一14上,底盖15安装在外壳17内部,底盖15与外壳17通过转动轴相连接,支撑杆一14以及转杆13均设置在外壳17内部,限位槽一12、限位槽二16以及支点杆18均设置在外壳17内部右壁,限位槽一12装配在支点杆18上侧,支点杆18安装在限位槽二16上侧,该设计通过拉升支撑杆二19,控制底盖15的转动角度,从而实现了控制出胶的流量大小,实现了板材表面不会出现缺胶的情况。

涂胶厚度控制机构3包括刷胶轮31、套杆一32、伸缩杆33以及电动缸34,刷胶轮31安装在外壳17下侧,套杆一32设置在刷胶轮31外端,套杆一32与刷胶轮31通过转动轴相连接,伸缩杆33装配在套杆一32下端,电动缸34安装在伸缩杆33下端,电动缸34固定在套杆一32下端,电动缸34设置在主体5上端,该设计通过电动缸34控制伸缩杆33伸缩,从而实现了调节刷胶轮31的高度,进而实现了控制板材表面刷胶厚度的目的,实现了对有不同涂胶厚度需求的板材进行涂胶的目的。

减震机构4包括套杆二41、减震弹簧42、支撑杆三43、转动套44以及底座45,套杆二41安装在主体5下端,套杆二41设置在支撑杆三43上端,减震弹簧42装配在套杆二41下端,减震弹簧42固定在支撑杆三43上,转动套44安装在支撑杆三43下端,底座45设置在转动套44下端,支撑杆三43安装在底座45上侧,该设计通过减震弹簧42进行缓冲达到了减小主体5震动程度的目的,通过转动转动套44,从而实现升高支撑杆三43的目的,进而实现将主体5保持在水平状态。

转动套44与底座45通过螺纹相连接,减震机构4设置有六个,六个减震机构4结构相同,六个减震机构4均匀安装在主体5下端,套杆一32、伸缩杆33以及电动缸34均设置有两个,两个套杆一32对称设置在刷胶轮31前后两端,支撑杆二19上端设置有橡胶套,主体5右端设置有传送带,且传送带固定在套杆二41上端,且传送带安装在主壳体2右端,支撑杆二19右端加工有刻度线,转杆13通过液压杆分别与支撑杆一14以及支撑杆二19。

具体实施方式:当工作人员需要控制出胶量大小时,工作人员握住支撑杆二19,然后工作人员向下移动支撑杆二19,支撑杆二19向下移动带动转杆13绕着转动轴转动,转杆13转动带动支撑杆一14向上移动,支撑杆一14向上移动带动底盖15绕着转动轴转动,从而实现了控制底盖15与外壳17之间的开口大小,进而控制了出胶量的大小,该设计通过拉升支撑杆二19,控制底盖15的转动角度,从而实现了控制出胶的流量大小,实现了板材表面不会出现缺胶的情况。

当工作人员需要改变涂胶厚度时,工作人员启动电动缸34,电动缸34工作带动伸缩杆33向上移动,伸缩杆33向上移动带动套杆一32向上移动,套杆一32向上移动带动刷胶轮31向上移动,当刷胶轮31向上移动到合适高度时,工作人员关闭电动缸34,该设计通过电动缸34控制伸缩杆33伸缩,从而实现了调节刷胶轮31的高度,进而实现了控制板材表面刷胶厚度的目的,实现了对有不同涂胶厚度需求的板材进行涂胶的目的。

当工作人员需要运输板材时,工作人员将板材放在传送带上,然后工作人员启动传送带,传送带工作带动板材向左移动,同时传送带工作产生震动,传送带震动带动套杆二41向下移动,套杆二41向下移动挤压减震弹簧42,然后在减震弹簧42恢复形变作用力下带动套杆二41向上移动,从而实现减震弹簧42的减震作用,当主体5未处于水平面时,工作人员握住转动套44,然后工作人员转动转动套44,因为转动套44与底座45通过螺纹相连接,转动套44转动并向上移动,转动套44向上移动带动支撑杆三43向上移动,支撑杆三43向上移动带动减震弹簧42向上移动,减震弹簧42向上移动带动套杆二41向上移动,套杆二41向上移动带动主体5向上移动,当主体5向上移动到合适位置时,工作人员停止转动转动套44,该设计通过减震弹簧42进行缓冲达到了减小主体5震动程度的目的,通过转动转动套44,从而实现升高支撑杆三43的目的,进而实现将主体5保持在水平状态。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